
2014.04.28
缺乏維生素D 可能並非造成停經症狀的禍首
有些婦女會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以防止更年期身體機能的衰退,過去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血清素的消耗,可達調解體溫功效,進而能改善更年期熱潮紅、情緒不穩等症狀,又或者認為一旦進入更年期後,體內雌激素下降,將使維生素D的活化發生問題,可能會引起諸多與維生素D缺乏相關的疾病。
不過,最近一項針對參加美國婦女健康行動計畫中530位女性所進行的新研究卻發現,雖然一開始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與更年期症狀之間存在反向關連,但經過調整多重比較後,卻沒有任何一種更年期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睡眠干擾、注意力不集中及健忘)與維生素D之間的關聯性是顯著的。
但是研究也承認,由於具有完整資料的樣本數少;這些女性的平均年齡是66歲,大約已離開停經年紀有16年之久;僅27%的女性出現熱潮紅或夜間盜汗症狀,比例低,這些因素都限制研究結果能證明維生素D與更年期症狀之間無關聯性的效力。研究建議未來應著重觀察婦女在進入更年期階段時的體內維生素D濃度變化。
資料來源:更年期期刊(Menopause)、北美停經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2014.04.28
保障女性生產風險 立專法有望?!
衛福部現正辦理中的「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即將於今年底屆滿,本月10日,立法院亦已決議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送草案,下個月與2012年吳宜臻立委所提之《生產風險補償條例》一同進行審查。
昨天(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合作召開了「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研討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設立生產風險補償專法之可行性。
關於試辦計畫即將屆滿,未來該如何繼續保障婦女的生產安全,衛服部林奏延次長於開幕致詞中表示,除了將現行試辦計畫延長辦理,待《醫糾法》通過後與之接軌外;設立專法也是一個可能的做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試辦計畫進行的這段期間,她觀察到不少問題,礙於基金來源,不但未能保障到所有婦女,在完全未落實執行通報與除錯機制的狀況下,政府形同灑錢為醫院買單解決醫療糾紛,無助查明真相,未能真正有效改善醫療環境與品質。因此呼籲政府設立專法,強調補償與通報、除錯機制若有法源依據,這些問題都能獲得改善。
立法委員吳宜臻也強調,立法的精神在保障婦女的生產權益,同時提升醫療品質、降低生產事故的發生。除了只要有符合要件的傷害發生就能申請,不以醫療疏失做為理賠要件的補償制度之外,草案中亦特別強調申請補償的調查資料一律不得挪做訴訟,希望能讓醫生安心說出事發經過、還原真相,以利醫界檢討改進生產流程與相關資料庫的建立。
婦產科醫師葉光芃亦對試辦計畫未落實除錯機制提出質疑,直言事故真相未獲得釐清、連問題都不知道在哪裡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改善醫療品質。他也建議政府應考慮將除錯、究責與補償分開處理,更有利於促進醫療品質的提升。
未來若要設立專法,基金的來源與分配亦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醫事司司長李偉強指出經費來源勢必需由政府、醫療提供者與使用者三方共同分擔才合理。他進一步說明國際上由政府全額負擔生產風險補償基金的多是北歐福利國家,與台灣的稅收與福利制度明顯有差異,難以比照辦理。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生表示,以目前試辦計畫辦理情形來看,一年一億元的經費並非無法負擔的天價,但是分擔的比例該如何計算才是爭議所在。
本次研討會談論的除錯機制、不責難立法精神與基金來源在會後都引發與會來賓熱烈討論,這些議題也確是未來立法與辦理時的重點,期望這些來自各界的意見都能更有利於「生產風險補償機制」專法的制訂與推動。
+ read more

2014.04.21
孕婦增重過多或不足 都可能生出過重孩子
懷孕期間進行有效的體重控制相當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體重暴增,將會提高產生併發症的危險,去年曾有一項研究就指出,BMI值在30以上的過重女性,出現極早早產的風險會增加,是正常體重孕婦的2~3倍,顯示孕期過重問題對孕婦本身及寶寶的健康都有負面影響。
日前一項美國大型研究更指出,孕婦增重過多或者不足,都可能使孩子在2-5歲間體重會過重。研究分析4,145位不同種族女性的電子健康資料,這些女性在2007-2009年間接受健康調查並於之後懷孕生產。
結果顯示,BMI值正常的女性懷孕期間增重不足者,比依照指引建議增重者,孩子是過重的機率,高出63%;BMI值正常的女性懷孕期間增重超過指引建議者,其機率更多出80%。研究表示,懷孕期間不正常增重將可能永久影響孩子的能量平衡與新陳代謝的管理機制,如:胃口控制與能量消耗,這是對孩子接下來成長與體重有長期影響的潛在原因。研究在BMI值正常女性的身上發現這兩者之間關聯性密切,可能說明孕婦增重對孩童的影響是獨立於基因因素之外。
而根據美國國家研究院醫學研究所(IOM)所建議婦女孕期的增重建議,BMI值30以上者,建議懷孕期間增重控制在5-9.1公斤;BMI值25-29值,6.8-11.4公斤;BMI值18.5-25,11.4-15.9公斤;BMI值小於18.5,12.7-18.2公斤。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4.04.18
女性壓力大 延遲受孕時間、提高不孕風險
造成現代人不孕問題的原因非常複雜,較常見的生理因素有排卵異常、輸卵管堵塞、精蟲數量與活動力不足等,過去研究也曾指出飲食失調、工作型態及環境荷爾蒙等會造成女性不易懷孕,另外還有一部分則為不明原因的不孕。
事實上,生活中無形壓力也是造成不孕的重要因子之一,最近一項由美國俄亥俄州大學Wexner醫學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從女性身上再次得到證實。
研究追蹤501位18-40歲健康且嘗試想受孕的女性,時間長12個月或直至她們懷孕,同時也收集這些女性的唾液並測量唾液中α澱粉酶與皮質醇,這兩項數值是壓力程度的生物標記,當數值愈高,代表壓力愈大。最後結果發現,研究中女性這兩項生物標記的數值較高者,比數值低者,每個月受孕機率減低29%,而且符合臨床診斷不孕定義的機會高出一倍以上。
不過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包括樣本數不多;參與研究的女性種族與學歷同質性高;半數女性在參與研究前已有生產經驗;以及研究蒐集唾液樣本次數過少,導致難以釐清壓力程度的變化與受孕時間長度之間的關連性。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online)
+ read more

2014.04.09
暴露於二手菸 有害婦女生育健康!
二手菸是被動或非自願吸入的環境菸煙,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頭號的致癌物質,日前有一項美國分析研究特別針對二手菸對婦女健康傷害進行瞭解,發現女性暴露於二手菸將對生育健康有極大傷害!
過去有關二手菸對產婦生育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結論不一,這項研究於是分析婦女健康行動計畫研究(WHI)資料重新探究此問題。研究資料總共包含77,805位懷孕一次以上的婦女,並依吸菸經驗與暴露於二手菸的時間地點類型進行分類。
最後發現,女性無論是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都會提高發生流產、死產及子宮外孕的風險。但研究並未發現女性在兒童時期若暴露於二手菸會增加危險,風險顯著提高主要出現在那些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二手菸的女性身上,因此研究建議未來應全面將女性在任何時間點、經由各種管道的終身二手菸暴露量都納入考量。
雖然這是一項觀察性的研究,無法證實中的直接因果關係,而且也存在包括吸菸與暴露於二手菸低報情形、終身暴露量計算方式及資料蒐集時間點與次數的研究限制,但有其他評論專家認為這仍無損於其重要性與意義,再次強化許多醫師過往原本已持有菸害對懷孕不良影響的觀念。
資料來源:菸害防治期刊(Tobacco Control)
+ read more

2014.04.02
女性出生體重過輕 長大容易不孕
隨著醫療進步,愈來愈多出生體重過輕的孩子能倖存下來並健康長大成人,但最近一項瑞典的研究卻指出,這可能也會代表不孕的情況也將慢慢增加,因為研究發現這些出生體重過輕的女孩,長大後發生不孕的機率將是一般女孩的兩倍。
研究分析1,293位女性的資料,這些女性都是在1973年後於瑞典出生,並在2005-2010年間接受不孕治療。資料分析包括這些女性的不孕原因、她們出生時的大小、參與研究時的年齡與體重。根據資料顯示,不孕原因複雜,可歸因為女方不孕佔38.5%、男方佔27%、雙方皆不孕佔7%、其餘為不明原因。出生體重部分,約有10%的女性出生體重過輕或體型過小。
研究最後發現,不孕因素來自女性本身者,她們在出生時體重過輕的機率,是其他不孕女性的2.5倍以上;出生體型過小的機率,也大約是不明原因不孕女性的3倍。此外,這些女性成年後多數也過重,而過重是會造成不孕的已知風險因子之一。
過去已有研究將女性在胎兒時期成長受阻礙與排卵減少做連結,這項研究則是進一步再指出其與女性生殖器官如何發展也可能相關。不過研究樣本數太少、且僅針對瑞典所做,研究承認這個結果雖具重要意義,但可能無法適用於其他國家,未來應針對同樣的問題有更多研究去證實兩者間確切的關聯性。
資料來源:BMJ OPE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