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1.15
瑞典婦女成功進行子宮移植 男人懷孕將可期?
近日在瑞典出現一項突破性的實驗性手術,九名先天性無子宮或因病摘除子宮的女性接受親戚所捐贈的子宮,成功完成子宮移植手術,未來若這項手術的安全性與效益得到證實,對同樣狀況的女性來說將是一大福音,而男性要懷孕生子在未來可能也並非是天方夜譚。
具救命性質的器官移植在過去幾十年已相當普遍,包括心臟、肝臟與腎臟移植,也愈來愈多醫師會替病患進行手部、臉部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移植,以幫助病患改善生活品質。不過子宮移植是第一項屬於暫時性(懷孕兩次後須摘除)、為了讓婦女完成生育功能的移植手術,因此為器官移植又開啟了新的一頁。
研究主要領導者Mats
Brannstrom博士表示,手術並未將移植的子宮與婦女的輸卵管連接在一起,所以她們無法自然懷孕,但透過體外受精冷凍胚胎再植入的技術,這些婦女是可以擁有自己血緣的孩子。研究將在接下來幾個月內執行這項技術,不過研究也承認無法保證婦女一定會生出小孩,但仍對此抱持著樂觀態度。
這九位接受子宮移植的女性年紀約30多歲,目前在子宮移植手術後子宮狀況皆良好,大部分在手術後六個月就開始有月經。只有一位出現感染情形、幾位有輕微排斥狀況,但沒有人在手術後需要積極性照顧,都是在醫院待幾天就能返家。
雖然這項手術是一大進步,但英國子宮移植機構主席Richard
Smith博士回應表示,在英國只能使用即將死亡者或死者的子宮進行移植,並不像瑞典一樣使用活體移植,這非常具爭議性。再者,子宮切除手術對捐贈者來說有很大的健康風險,因此英國政府不會認為讓捐贈者經歷一個不是要救人命的手術是合乎倫理道德的。
此外,Smith博士也指出,接受子宮移植後,在懷孕過程中,胎兒是否能從胎盤獲得足夠營養且血流是否正常是重要的問題。而且,接受子宮捐贈的婦女會需要持續使用抗排斥藥物,不過目前在腎臟移植的資料中尚無任何跡象顯示寶寶因這類藥物而提高疾病風險,但藥物可能會造成婦女出現高血壓、腫脹及糖尿病,更提高某些癌症風險,因此在懷孕最多兩次後就須摘除子宮。
資料來源:Yahoo News
+ read more

2013.12.12
黃體素荷爾蒙影響女性停經後認知功能 非雌激素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停經婦女服用單獨雌激素並不會減少發生認知障礙,反而還會出現提高認知功能缺陷及失智症的風險,而近日美國則有研究進一步發現,事實上影響女性在更年期停經之後出現腦部認知功能變化的體內荷爾蒙是黃體素,而非雌激素!
研究將643位41至84歲的停經婦女分為兩組,一組為停經開始時間在6年之內、另一組則停經已超過10年以上,研究篩檢這些婦女的體內荷爾蒙濃度,並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測評估記憶力與認知能力狀態。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荷爾蒙(雌二醇、雌酮)與大腦的語文記憶、執行功能或整體認知並沒有顯著關聯性,在兩組婦女身上的情形都一樣。但是黃體素荷爾蒙被發現與初期停經婦女的執行功能及整體認知呈現相關,黃體素濃度愈高的婦女,大腦的該兩項功能表現就比較好。另外,研究並沒有發現兩種荷爾蒙與停經婦女的情緒或憂鬱有任何關連性。
研究團隊最後表示,這項研究的發現與過往研究認為雌激素會影響停經婦女的認知功能有相當大的出入,並提醒對於黃體素濃度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的關連性未來應有更多研究來證實。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2013.12.03
英研究:近七成首胎剖腹產婦女在下一胎成功自然產
日前由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會及英國倫敦大學衞生及熱帶醫學院所執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第一胎為剖腹產的婦女在第二胎要以自然產方式生產的成功率高達近三分之二,顯示即使曾經剖腹產仍可在評估安全的情形下順利自然產。
這項研究的資料包括近14萬4千名在2004-2011年間第一胎是以剖腹產方式的婦女,分析結果顯示63.4%的女性在首胎剖腹產後下一胎仍能成功進行自然產。其中以較年輕的、非白人女性、以及居住在資源較缺乏地區的女性會在剖腹產後選擇進行自然產者較多。成功率部分以黑人女性相對較低(OR,
0.5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0-0.57),另外,第一胎是緊急剖腹產的失敗率也比較高,尤其是那些曾經是引產失敗的女性(OR,
0.59; 95% CI, 0.53-0.67)。
研究表示,大部分第一胎剖腹產若比較不複雜,則第二胎一般都可以進行自然產,而曾經歷剖腹產的孕婦也都應先經過評估瞭解是否可能出現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再決定是否適合進行自然產。
資料來源:BJOG:國際婦產科醫學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 read more

2013.11.28
美國內分泌醫學會發佈檢測妊娠糖尿病新指引
由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組成的專案小組發佈了一份新的臨床診療指引,以幫助醫護人員提供最好的糖尿病照護給懷孕婦女。這份臨床診療指引由五位由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推選的專家共同撰寫,發布於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醫學期刊。
專家小組指出現今平均每5位懷孕的婦女中就有一位罹患妊娠糖尿病,但傳統的檢測方式僅能指認出約1/4的患者。,導致許多婦女沒有被診斷出患病,因而增加這些婦女產下巨嬰或難產的風險。
這份新的臨床診療指引建議所有未曾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在第一次產檢時都應接受糖尿病篩檢,研究小組特別強調這項檢測應在孕期13週內完成。
除此之外,專案小組也建議使用較低的血糖濃度來診斷妊娠糖尿病,專家小組主席Ian
Blumer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檢測那些原先未被檢測出罹患糖尿病的婦女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
專家小組依據數個分析糖尿病與懷孕關係的研究,在指引中針對妊娠糖尿病婦女提出以下建議:
1.
懷孕婦女在孕期24~28週之間應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
2.
建議患有糖尿病與有過重、肥胖等症狀的婦女在懷孕前進行減重。
3.
初期的妊娠糖尿病治療應包含醫療營養療養,並且每日運動30分鐘。
4.
如果上述改變生活習慣的作法仍無法改善病況,使用降血糖藥物是必要的。
5.
患有第一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必須進行完整的視力檢測,以確保未有因糖尿病而引起視網膜病變。
賀爾蒙健康網絡進一步補充:雖然每個女性都可能發展出妊娠糖尿病,但有些女性罹病的風險較高。例如:
1. 25歲以上的(35歲以上的女性風險更高)。
2.
非裔美人、西班牙裔、美裔印第安人以及亞裔美人。
3. 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女性。
4. 有前期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5. 曾生下超過4,000公克寶寶的媽媽。
6. 家族病史中有第二型糖尿病史的女性。
資料來源: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68443.php
+ read more

2013.11.25
女人為何願意捐卵
女性捐卵並非易事,除了捐卵者需經過施打藥物刺激排卵的過程之外,取卵時的全身麻醉也有其風險。為了瞭解女性為何願意捐卵的原因,歐洲人類生殖及胚胎學會(ESHRE,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針對來自11個歐洲國家、60間診所的1423名捐卵者做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各國的比例及情況不盡相同,但整體來看,捐卵者的平均年齡是27.4歲,46%的捐卵者是完全出自於助人的心態,32%除了因為想助人之外也同時是因為可以得到金錢的財務因素,完全出自於金錢誘因則有10%。研究指出金錢仍是重要的誘因,一般而言,多數人會願意幫助不孕者而去捐卵,但金錢會讓她們付諸行動。
資料來源: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releases/263036.php
+ read more

2013.11.22
初經來得早可能是易患糖尿病的警訊
初經時間較早的女孩較容易在成人時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份涵蓋8個歐洲國家的研究指出,雖然青春期提早展開並不會導致糖尿病,但是這兩者之間確有關聯。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Cathy
Elks說:身體在青春期時經歷了很多變化,我們的研究以及過去既有的研究都證明了發育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在第二型糖尿病發展上確會產生影響,即便這些生理變化發生在糖尿病發病前許多年。
研究團隊檢視了1,500位女性的病歷,發現初經發生於8到11歲之間的女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較13歲才開始行經的女性高出70%。其他相關的研究則指出月經較早開始的女性更可能面臨肥胖、心臟疾病與癌症等問題。這些研究結果預示了初經年齡較早與新陳代謝疾病的發作有所關連,間接造成了BMI值的增加,不過這並不是唯一可能造成肥胖的原因。
相較於糖尿病,在這些初經較早來臨的女孩身上,肥胖是一個更常見的症狀,因此,研究者也同時檢視了肥胖是否是影響糖尿病病情的另一因素。在研究者移除了肥胖的相關數據後發現,那些初經來臨的較早的女孩在成人後仍有較高的發病風險。雖然過重通常被視為是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
研究者指出,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有激昇的現象,這個現象同時伴隨著平均初經年齡的下降。不過,初經來潮的年齡若晚於平均年齡(15歲)亦不代表對於第二型糖尿病較具免疫力。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