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走出迷思 調查近9成贊成「處女膜」正名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委員辦公室今(2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處女膜正名」徵名及連署行動成果,近九成回覆者支持改名。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戴浩志表示,醫學會支持正名,因為處女膜與是不是處女毫無關係。
「處女膜正名」徵名行動約有1220名民眾參與,88.9%贊成重新命名、6.3%不贊成。贊成重新命名者中,38.9%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27%認為應改為「陰道膜」或「陰道前膜」,另有15.8%支持改為「陰道瓣」。另外也有「不要有『膜』就好」這樣的意見,因為有「膜」就有「破」的意涵。回覆者中生理女性佔76.97%、20-29歲佔了45%,顯示女性及較年輕的族群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及重視,也更願意付諸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數十個團體支持處女膜正名,涵蓋婦女、性別、勞工、新住民及醫事團體等類型,代表著「處女膜正名」有社會共識,期待政府正面回應。教育部於5月開會討論辭典中「處女膜」的處理方式,令人遺憾的是,並未移除「處女膜」,而是在解釋中增加「陰道前膜」等說明。黃淑英理事長指出,這項更名應由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決定最合適的醫學名稱,教育部再修改辭典,將「處女膜」三個字移除,並於新的名稱項下說明「舊稱處女膜,因涉歧視及物化女性故更名」等具性平意涵的解釋,而非自行定義。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戴浩志理事長表示,「處女膜」並沒有什麼功能,但這個名詞非常容易造成誤解,「處女膜」是否完整與是否為「處女」也沒有關係。為了「處女」這個意念去進行「處女膜修復」更是沒有意義,因為醫生不知道原來長什麼樣子,也無法保證性行為會落紅。
明(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團代表及林淑芬立法委員將於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後拜會衛生福利部,提交行動宣言,表達社會對處女膜正名的支持與意見,再度要求政府積極回應與處理。
+ read more
2022.05.13
Omicron 與其他 COVID 變種一樣嚴重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麻州綜合醫院合作的大型研究,SARS-CoV2
病毒的 Omicron
變種本質上與以前的變種一樣嚴重,該研究反駁了先前其他研究中關於它更具傳播性但不那麼嚴重的假設。
報告指出,「在
Omicron的時代和過去兩年不同變種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幾乎相同」。
這個評估Omicron嚴重程度的研究將「疫苗」的影響放進來考慮。與之前的變種相比,在Omicron激增期間,疫苗接種有助於將住院和死亡人數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這發現,應該會讓人們更瞭解疫苗接種和加強注射的重要性。
#專家的看法
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的 Dr. Arjun Venkatesh
指出,這項新研究基於麻州 130,000 名 COVID
患者的記錄,是獨一無二、並且相當有力的。它不像早期研究那樣只關注死亡人數和住院人數,而是考慮了患者的疫苗接種狀況和醫療風險因素,並比較了相似的人群。
Venkatesh
並指出,該研究沒有考慮患者可能接受的治療,例如「已知可以減少住院治療的單株抗體或抗病毒藥物。」如果我們今天沒有這些治療方法,Omicron
可能會更糟。
世界各國發現,即使在明顯致命的變種激增的情況下,仍有很大比例的公民不願意接種
COVID 疫苗。
當 Omicron 變種於 2021
年底首次被發現時,公共衛生官員表示,它在絕大多數感染者中引起的症狀要輕得多。這可能鼓勵了疫苗猶豫,他們不太需要注射。
但新的研究增加了證據,證明疫苗有助於使人們免受
Omicron 的最嚴重影響。
作者在他們的報告中引用了潛在的局限性,包括該分析可能低估了最近
COVID
浪潮中接種疫苗的患者人數和感染總數,因為它排除了在家進行快速檢測的患者。
這項研究由麻州綜合醫院、密涅瓦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共同執行,於
5 月 2 日發佈在 Research Square 上,目前正在 Nature
Portfolio 接受同行評審。
編譯來源:REUTERS(2022.05.06)
+ read more
2022.05.04
人工流產即將遭禁?美國各地湧現抗議
(美國時間2022年5月3日加州抗議現場)
一份內部外流文件顯示,美國最高法院準備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的歷史性裁決,人工流產可能即將遭禁。此一消息持續延燒,憤怒的群眾聚集在華盛頓最高法院前抗議,加州等地也陸續出現抗議群眾,聲援女性自主。
最高法院將從根本否定人工流產權?
目前在美國,女性懷孕24週內可選擇人工流產,最高法院正在討論州政府是否可以禁止女性進行人工流產。
這份從最高法院內部外流的文件,是針對密西西比州反人工流產法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的意見書草案,根據這份意見書,大法官們將允許密西西比州反人工流產法生效,並宣告人工流產權的保護失效。
台灣會如此發展嗎?
在台灣,一般情況下,成年女性懷孕24週內可選擇人工流產。
前兩、三年也曾有宗教團體提出要限縮人工流產的執行,例如「懷孕8週後禁止人工流產」的公投提案。人工流產在台灣是否可能遭到禁止,引發關切。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因為國情不同,台灣不太可能有這樣的發展。美國最高法院宗教意識形態的操作罔顧女人健康和生命,令人遺憾!這幾年來,天主教大國,如:哥倫比亞、墨西哥、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國家,都逐漸對人工流產鬆綁,這是在宗教以外看見人民的需求,並以具體的方式來回應,這才是政府保障人民健康與生命負責任的作法。」
+ read more
2022.05.04
女性比男性更多頭痛,為什麼?
如果你因頭痛而受苦,你並不孤單。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頭痛影響全球一半人口,而女人比男人更普遍。
研究人員檢視1961年到2020年底發表的357個研究的數據,發現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
(52%) 患有一種頭痛,包括14%偏頭痛、26
%壓力型頭痛及5 %的人一個月中超過15天的頭痛。
此外,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每天都有近16
%的人有頭痛,而其中約一半的人 (7 %)
患的是偏頭痛。
所有類型的頭痛,女人都比男人更普遍,特別是偏頭痛
(女17%,男9%),和一個月超過15天的頭痛
(女6%,男少於3%)。
為什麼女性較會頭痛?
女性比男性更常見頭痛有幾個原因。首先,荷爾蒙變化在頭痛和偏頭痛發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有些人在他們的月經期間因為雌激素下降而經歷偏頭痛。
其次,女性可能有姿勢的問題,導致頸部和肩部緊張,這些都會轉移到你的頭上。
睡眠不足和壓力會導致更頻繁的頭痛。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這兩種現象的折磨。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主導作者Lars Jacob
Stovner:「我們發現全球頭痛疾病很普遍,不同類型的頭痛負擔可能衝擊許多人。我們應該經由預防和較好的治療來減輕這個負擔。」
這項分析中大部分的研究,包括成人20-65歲,但有些包括超過65歲的成人,和兒童,年紀最小的只有5歲。
此研究發表在4月12日《頭痛和疼痛》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4.12)
+ read more
2022.04.27
接種哪種疫苗最不可能得COVID19的「突破性感染」?
在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突破性的 COVID
感染最不可能發生在那些接受過 mRNA
疫苗並且在接種疫苗前感染了冠狀病毒的人群中。
該研究包括比利時超過
800萬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他們在 2021 年 2 月 1 日至
12 月 5 日期間完全接種了疫苗。從第二劑接種後的 14
天起,他們平均被追蹤了150 天。
突破性感染:不同的疫苗比一比
突破性感染的發病率為每 100 人/年有11.2
人。這是說,如果 100 名參與者追蹤一年,預計有 11.2
人發生突破性感染。
接受病毒載體疫苗 (Oxford/AstraZeneca 或 Johnson &
Johnson/Janssen) 的人比接受 mRNA 疫苗
(Pfizer/BNT或Moderna莫德納)
的人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更高。
研究結果顯示,與輝瑞/BNT疫苗相比,AZ疫苗的突破性感染風險高出
68%,強生疫苗的風險高出 54%。
該研究還發現,接種莫德納疫苗的人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比接種BNT疫苗的人低
32%。
此外,與從未感染過的人相比,那些在接種疫苗前感染了冠狀病毒的人,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要低
77%。
研究人員表示,18 至 64 歲人群的突破性感染率高於 65
歲及以上人群,這可能是由於社會行為的差異。
與非醫護人員相比,醫護人員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要低
40%,這可能是因為醫護人員在工作時的疫苗接種率高且廣泛使用個人防護設備。
感染症狀比一比
在近 217,000 例突破性感染中, 70%
有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流鼻涕、咳嗽和頭痛。在接種疫苗前曾經感染的人出現突破性感染症狀的可能性比以前沒有感染的人低
62%。
先前感染、疫苗接種的混合免疫不僅降低了突破性感染的風險,而且還降低了突破性感染時出現症狀的風險,突出了其保護作用。
此研究中包括的大多數突破性感染發生在 Delta
變體占主導地位的時期,目前Omicron
變體引起的突破性感染是否也呈現類似模式,我們需要繼續監測。
此研究於 4 月 23 日至 26
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上發表,並發表在Viruses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2.04.26)
+ read more
2022.04.25
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COVID-19長期併發症狀
一項新研究發現,患有COVID-19長期併發症 (Long COVID-19)
的女性比男性症狀更多。女性出現吞嚥困難、疲勞、胸痛和心悸的可能性顯著增加。
COVID-19長期併發症被定義為在急性感染的初始症狀後超過
12 週的持續症狀。在這項由University of Parma的醫學博士
Giovanna Pelà 等人進行的研究中,91% 的患者在追蹤
(平均 5 個月) 時繼續出現 COVID-19
症狀。呼吸困難是COVID-19長期併發症最常見的症狀,其次是疲勞。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呼吸困難、衰弱、胸痛及心悸等症狀
(97% 對 84%)。
研究人員總結:「我們需要進行長期的縱向研究,以充分了解與
COVID-19長期併發症在病理生理學以及藥物治療上的性別差異。這些研究對於了解
COVID-19長期併發症的自然軌跡以實施針對性別的治療策略,防止治療上的性別盲。
《女性健康雜誌》主編Susan G. Kornstein
醫學博士說,雖然在 COVID
的急性期,女性的死亡率低於男性,但這項研究顯示,女性患COVID-19長期併發症的可能性更大。
此項研究根據發表在同行評審的《女性健康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04.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