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22
體脂肪的基因差異形塑男女的健康風險
維吉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脂肪組織中的162個基因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的表達方式不同,這可能會影響疾病風險。
這162個基因中有些已經被認為與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相關。而這份新研究有助於解釋男人和女人面臨的不同健康風險,並且為更好、更針對性的治療奠定基礎。
研究員M.
Civelek博士說:「肥胖與許多健康風險相關,而男性和女性將過多的卡路里存成脂肪的方式會讓男女罹患常見疾病的容易程度有所不同。我們研究了不同種族和健康狀況的人們,並發現了一組基因。這些基因的豐富程度在男女之間是不同的,不論其種族或健康狀況如何。」。
脂肪基因
基因研究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它產生的大量訊息。過去的研究在脂肪中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基因會因性別而有不同的表現,不過Civelek博士和他的團隊只在162個基因中發現了明確的差異。這個發現是研究人員分析了約3,000個人類樣本後得出的,這些樣本具有地理上和種族上的多樣性。
經過研究人員更深入的探索,他們發現6個特定的基因在調節脂肪組織的活性上特別有影響力。
這一發現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已經有許多研究在探討脂肪分布等方面的性別差異,但是遺傳的角色仍然獲得相對較少的研究。
Civelek博士說:「我們相信我們的發現將對精準醫療有所幫助,亦即找到藥物治療的靶點來幫助解決男女各自面臨的特定問題。例如:男性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女性更容易肥胖。我們辨識出的脂肪基因可能解釋這些疾病的嚴重性以及男女對治療的反應為何不同。」。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0.13
乳癌患者的常規掃描可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接受過乳癌治療的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在某些群體中,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高於死於乳癌的風險。但是,這些風險如何評估呢?
一份發表於第12屆「歐洲乳癌會議」的研究指出,分析乳癌患者的常規掃描,可以預測哪些女性有大於1/4的風險患心血管疾病。
這項新的研究指出,計畫接受癌症治療的乳癌患者會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可以透過電腦去分析掃描,瞭解冠狀動脈硬化的情形,來找到風險較高的女性。研究人員表示,辨識出最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採取措施來降低罹病風險。
研究作者H.
Verkooijen教授說:「我們已經看到了乳癌存活率有巨大改善,部分要歸功於更好的治療。但是,治療具有副作用,某些治療方法如放射治療和某些類型的抗癌藥物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認為,治療乳癌意味著要在解決腫瘤機會的最大化與副作用的最小化(包括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
分析冠狀動脈鈣化程度,預測罹病風險
該研究包含約14,000名乳癌患者,他們於2005年至2016年間在荷蘭3家大型醫院接受了放射治療,並接受電腦斷層掃描以協助她們的放射治療計畫。
目前已知冠狀動脈鈣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電腦學習方法「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演算法,該演算法可以根據已經進行的電腦斷層掃描來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的存在和程度,以評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冠狀動脈鈣化評分」。
研究人員對這群婦女平均追蹤了52個月,以了解她們是否有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在沒有鈣化的女性中(評分為零),有5%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或死亡。在鈣化評分為1到10之間的女性中,有8.9%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或死亡。鈣化評分為11-100的女性中該比例為13.5%,評分為101-400的女性該比例為17.5%,評分高於400的女性該比例為28.3%。
當研究人員考慮到女性的年齡和被診斷的年份時,他們發現鈣化評分最高(400分以上)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沒有鈣化的女性的3.7倍。在接受過特定類型化療「小紅莓(anthracycline)」的患者中,高的冠狀動脈鈣化評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更強。
研究人員承認他們無法將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如吸菸、高血壓和糖尿病等考慮在內,儘管他們正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這些因素。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10.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0.11
妊娠性高血壓媽媽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孩子有高血壓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高血壓,其小孩患高血壓的風險似乎更大。但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如果小孩還在子宮時暴露於較多的維他命D,這種關聯可以被降低或甚至被移除。
這份研究對麻州的754對母子的資料進行分析,他們的結論為,懷孕期間維生素D量較高可能有助於保護妊娠性高血壓婦女所生的兒童免於高血壓。兒童期有高血壓與成年後的高血壓和心臟病有關。
研究作者N.
Mueller博士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心血管疾病風險在人還在子宮內時就大抵上已經內定好了,而現在我們發現,可能是維生素D以有益的方式改變了這一程式設計。」。
研究人員估計,全球2%至8%的懷孕發生妊娠性高血壓。它與孕婦肥胖有關,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嚴重妊娠性高血壓的發病率急劇上升。
同時,在1988至2008年期間,美國兒童高血壓的發病率上升了約40%。研究顯示,孕婦妊娠性高血壓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其中一個原因。
Mueller說:「如果其他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這些發現,那麼就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來確定有妊娠性高血壓風險的母親若有更高的維生素D量是否可以預防兒童高血壓。」。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10.05)
* Zhang M, Michos et al. _Associations of Cord Blood Vitamin D and
Preeclampsia With Offspring Blood Pressur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_. JAMA Netw Open. 2020;3(10):e201904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1904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0.06
脂肪人人皆有,影響隨分布部位而異
時值COVID-19大流行,人們容易忘記,我們面臨的最大健康挑戰之一仍然是全球的肥胖流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肥胖的人數增加了近2倍,目前全世界有約4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體脂肪高會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但是,會增加疾病風險的不僅僅是體脂肪的多寡,脂肪的類型和儲存的部位也很重要。我們知道皮下脂肪會增加身體發炎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近年來,研究人員瞭解更大的風險是來自於累積在重要器官周圍的深層脂肪。
內臟脂肪可能是「有毒的」
脂肪並不全都是壞的。事實上,某些脂肪會帶來很多好處。它有助於保護脆弱的器官和組織,並作為便利的能量來源。如果您在寒冷中外出,脂肪可以讓你透過發抖來使身體變暖。
但是過多的脂肪會增加血壓,並有可能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等併發症。許多臨床醫生使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身體肥胖。但是BMI無法讓我們知道具有潛在風險的內臟脂肪的形狀和大小。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內臟脂肪會導致疾病以及好脂肪過多時會變成有害的脂肪。
許多內臟似乎會累積脂肪。這會是一個問題,因為它會產生有害的分子和荷爾蒙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透過血液運送,可能在身體其他部位引起併發症。
例如:有害脂肪會釋放出某種蛋白質,從而削弱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這會使血糖升高,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糖尿病。內臟脂肪還會刺激細胞過度生長和複製,可能引發某些癌症。脂肪肝與代謝疾病有關,而過多的腎臟脂肪會干擾人體的水分平衡。
油包心會「傷」心
內臟脂肪也會直接影響它包圍住的器官。9月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心臟周圍的脂肪會產生生化分子,這些分子改變附近細胞彼此之間「交談」的方式,從而減慢了細胞間傳遞訊息的速度。由於心肌中電子訊號的傳輸被延遲了,使心跳不穩定,導致嚴重的心臟病,稱為心房顫動。
儘管較高的BMI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但破壞心臟的電傳導和結構最關鍵的其實是心臟周圍的脂肪,而不是BMI本身。
這顯示從周圍脂肪釋放的有害物質可以直接傷害附近的器官,而無需通過血液運輸。
對於心臟病患者,可以考慮利用手術去除心臟脂肪,這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樣地,發現心臟周圍的脂肪會分泌有害分子可能為未來藥物的開發鋪路,這種藥物可以抑制有害分子從脂肪中釋放出來。
不論如何,這些發現強調了「油包心」的危險,特別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肥胖是感染病毒時出現嚴重併發症的主要風險因素,而在心臟周圍的脂肪可能與此有關。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0.09.2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0.03
孕婦有糖尿病可能讓小孩年輕就罹患心血管疾病!
最近《加拿大醫學會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年輕人和青少年的心臟病可能與他們還在子宮時媽媽有糖尿病有關。
這項研究觀察了加拿大馬尼托巴省(Manitoba)的年輕人和青少年,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研究發現他們在35歲之前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那些胎兒時未暴露於糖尿病的人高50%至200%。
作者認為,這些發現可能對預防保健很有用。對那些胎兒時曾暴露於糖尿病的孩子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檢查,可能有助於評估這個人群未來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負擔。
研究作者J.
McGavock說:「這些觀察結果支持了我們的假設,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胎兒時暴露於妊娠糖尿病有關。」。
後代風險: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臟病
研究人員檢視了將近19萬名母親於1979年至2005年所生的小孩的資料,總共有超過290,000名兒童。在所有兒童中,有2.8%胎兒時曾暴露於妊娠糖尿病,有1.1%胎兒時曾暴露於母親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中。在研究期間,暴露於這2種類型的糖尿病的情形越來越普遍,這一趨勢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
這些曾在胎兒時暴露於糖尿病的後代中,他們最常被診斷出3個疾病,分別是:高血壓(8713人)、第2型糖尿病(3568人)和缺血性心臟病(715)。
McGavock說:「透過觀察幾乎所有馬尼托巴省出生的兒童長達30年的資料,我們發現相較於母親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兒童,母親有妊娠糖尿病的兒童未來患心臟病的可能性高30%-80%並且有心臟病風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至3.4倍。」。
此外,曾在胎兒時暴露於糖尿病的兒童,提早2年被診斷出心臟問題和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9.30
肥胖死亡風險高?端看你是蘋果?還是梨子?!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腹部儲存過多脂肪(中央肥胖)的人,不論其總體脂肪的多寡,都可能有較高的風險提早死於任何原因(全因死亡)。而臀部較大和大腿較粗的人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表示,從研究的結果來看,中央肥胖是過重導致死亡最可靠的指標。結合身體質量指數(BMI),它可以作為評估提早死亡風險時的輔助測量。
眾所周知,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心臟病、某些癌症、腎臟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還有證據指出,死亡風險跟中央肥胖的關係可能比跟整體肥胖的關係來得更大,但過去的研究尚無定論。
為了進一步探討此問題,一組國際研究團隊開始研究中央肥胖的測量值是否與一般人的全因死亡風險有關。
腹部肥胖 VS 臀部較大/大腿較粗
此研究對於72項研究的結果作系統性分析,涉及250萬以上參與者,以及3至24年的追蹤。
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腹部肥胖的測量指標(包括腰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腰圍大腿比和身體體型指數)與較高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正相關。
例如:腰圍每增加10公分,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1%有關,而腰臀比、腰圍身高比和腰圍大腿比每增加0.1個單位就與風險增加20%有關。
相反地,臀部較大和大腿較粗與較低的全因死亡風險相關。
例如:臀圍每增加10公分,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0%有關,而大腿圍每增加5公分,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在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後,這些相關性仍然很顯著,這
代表不論整體肥胖情形,腹部脂肪分布與較高的風險有關。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央肥胖的測量方法可以結合身體質量指數,作為評估提早死亡風險時的輔助測量。
他們表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更詳細地評估這些測量方法與死亡風險的相關程度與相關形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