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將增加43%!
2018.08.08
2030年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將增加43%!
從2015年到2030年,全球女性年齡標準化的肺癌死亡率預計將增加43%,而乳癌死亡率在同一時間內將下降9%。   這是8月1日發表於「癌症研究」的52國研究所揭示的。   雖然在降低全球乳癌死亡率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但全球女性肺癌死亡率卻呈上升趨勢。如果不採取措施減少這一人群的吸菸行為,全世界的肺癌死亡率將繼續增加。研究作者Martínez-Sánchez指出,過去的研究重點是預測單個國家或大洲的女性肺癌和乳癌死亡率,但很少有研究估計這兩種常見癌症的全球死亡率趨勢。   研究如何進行 Martínez-Sánchez等研究人員分析了2008年至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中乳癌和女性肺癌死亡率。納入研究的國家必須有2008年至2014年之間至少四年的數據,且人口必須超過100萬。共有52個國家符合這些標準:29個來自歐洲、14個來自美洲、7個來自亞洲、2個來自大洋洲。   世界衛生組織計算乳癌及肺癌死亡率的方式是看每年每10萬人中有多少人死於這兩種癌症,並進行年齡標準化以消除各國年齡分布不同而混淆預估值的問題。   研究結果 2015年到2030年女性肺癌的死亡率預計從11.2增加到16.0。預計2030年肺癌死亡率最高的是歐洲和大洋洲,最低的是美國和亞洲。只有大洋洲的肺癌死亡率預計會下降,預從2015年的17.8降至2030年的17.6。   Martínez-Sánchez表示,全球吸菸狀況呈現出不同的時間表,早在美國和亞洲開始普遍習慣吸菸以前,歐洲和大洋洲國家已經接受女性吸菸,這反映了為什麼歐洲和大洋洲的肺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   而乳癌死亡率預計2015年到2030年間會從16.1降至14.7。歐洲乳癌死亡率最高,但整體呈下降趨勢,而亞洲預測乳癌死亡率最低,但整體呈上升趨勢。   Martínez-Sánchez解釋,乳癌與許多生活方式因素有關,亞洲乳癌死亡率上升是因為正在適應西方的生活方式,這往往導致肥胖和酒精攝取增加,兩者都可能導致乳癌。另一方面,歐洲乳癌死亡率減少可能與對乳癌的認識提升有關,導致人們積極參與篩檢和改善治療的計畫。   此外,與中等收入國家相比,高收入國家在2030年預測的肺癌和乳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不過,高收入國家更有可能降低乳癌死亡率,而肺癌死亡率超過乳癌死亡率的大多是已發展國家。   研究的限制 Martínez-Sánchez表示,這項研究是以未來20年內目前肺癌及乳癌死亡率的趨勢仍會持續為基礎,但是特定習慣,例如從傳統菸改為電子菸,可能改變肺癌死亡率的趨勢,並且未來的篩檢技術及治療方法可能也會降低死亡率,這是這項研究的限制。   此外,由於缺乏非洲的資料及當地人口數小,研究無法對非洲的狀況進行預測。不過,這項研究為衛生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證據,幫助他們決定全球戰略,以減少女性肺癌對社會、經濟和健康的影響。   小知識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8.01) * Healthday(2018.08.01) * Juan Carlos Martín-Sánchez et al. _Projections in Breast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among Women: A Bayesian Analysis of 52 Countries Worldwide._ Cancer Res; 78(15); 4436–42.  
+ read more
換邊站:抗癌基因的背叛
2018.08.01
換邊站:抗癌基因的背叛
戰爭時,將軍少有臨陣換邊。但當癌的攻擊開始時,可能使得一個原本防衛身體的主要基因,改變其效忠的對象。最近發表在PNAS期刊的研究發現,這種基因的背叛,比過去所了解的發生在更多方面。   誰是背叛的將軍? 所有的細胞皆承載著這個基因,稱p53,會產生p53蛋白。它通常保護身體抵抗惡性腫瘤,指揮細胞抗腫瘤,消除潛在的腫瘤細胞。 約一半的癌症患者,腫瘤細胞中的p53基因包括著改變和突變,使得p53蛋白質的製造,不只不能壓制癌,甚至可能進行有助於癌症的行動。 科學家在早些的研究發現,除了癌細胞,惡性腫瘤包括各種非癌細胞和結締組織的元素,一般稱為腫瘤的微環境。在癌症的發展初期,微環境對腫瘤並不友善。微環境中的細胞p53是不友善的一環,有效的阻擋了癌的蔓延,否則人們會更頻繁得癌。   背叛的發生──纖維母細胞被洗腦改變了P53 癌症進展得更惡性時,腫瘤內的微環境漸漸改變,科學家稱這個過程為「教育」。微環境被正在發展的腫瘤,從抑制轉換成促進癌症。 這些被改變的細胞是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 它是供應組織的結構性「水泥」,起初幫助吸收免疫細胞來抗癌,但現在則開始釋放出促使腫瘤成長、入侵、生存的物質。這個階段時,這些細胞被稱為「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發現,微環境的「教育」或更適稱「洗腦」,是發生在纖維母細胞中的p53上。癌症成長時,纖維母細胞的p53換邊。雖然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中的p53,並不需要如癌細胞的p53那樣產生突變,然而它的改變,使得對癌症的抑制轉換為支援。 如何逆轉勝?──變節纖維母細胞的「再教育」 研究專家表示,以抑制p53基因表現的方法,不產生腫瘤相關的纖維母細胞的p53蛋白質,使得這些細胞失去助長腫瘤的能力,且能回歸運作正常的纖維母細胞。 在實驗室中的培養皿,研究者成功地壓制纖維母細胞的p53基因,減低了附近癌細胞的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改變,尤其是考慮到侵入性的移動促使癌症漫延。而且在老鼠身上,壓制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中的p53,大大減少了這些細胞促使腫瘤成長的能力。 找出方法再教育腫瘤微環境中的p53, 翻轉其行為,回到壓制腫瘤,可以開發新的治療,以微環境為目標,而非癌細胞本身。 最近幾年,探討以腫瘤的微環境為目標的策略漸漸增加。因為微環境進化得比突變的腫瘤細胞慢,希望提供一個機會,進行有效的治療。   編譯來源:Weizmann Wonder Wander(2018.07.25)      
+ read more
年輕女性體脂肪高較不易得乳癌?
2018.07.13
年輕女性體脂肪高較不易得乳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年逾萬位女性罹患乳癌、超過2,000名女性死於乳癌。如何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重點。   肥胖已被證實會增加更年期後婦女的乳癌風險,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前女性的情況正好相反: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肥胖和乳癌的關係其實比我們目前瞭解的更複雜。   研究如何進行的 英國癌症研究所分析了來自19項前瞻性研究的資料,有超過758,000名年齡小於55歲更年期前女性的資料,分析BMI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這些女性分為18至24歲、25至34歲、35歲至44歲以及45至54歲四組,研究人員調整了風險因素,包括第一次月經的年齡、第一次分娩的年齡和乳癌家族史。   研究發現,BMI較高的女性在更年期前罹患乳癌的風險較低,特別是年輕女性,18至24歲女性的風險降低幅度最大,BMI每增加5個單位,乳癌風險降低23%;25至34歲間,BMI每增加5個單位,風險降低15%;35歲至44歲的BMI風險降低13%;45至54歲的BMI風險降低12%。   而即使在體重正常和體重不足的女性中也發現BMI和乳癌風險呈負相關。18-24歲女性中,最高BMI類別(35以及更高)與最低(低於17)之間的風險程度差距超過4倍。   研究人員特別說明,這份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但並不是鼓勵女性增加體重以預防乳癌。BMI較高的女性在更年期前罹患乳癌的總體風險較低,但管理健康體重還有很多其他好處,應該加以考慮。   可能的解釋 研究人員提出,乳房組織在月經初潮和第一次分娩之間特別容易受到致癌物的影響,這可能是受到兒童時期肥胖的影響。更高程度的肥胖與青春期的提早到來密切相關,但青春期的發育節律也較慢,包括較慢的生長高峰期,而青春期快速增長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指出,當脂肪組織是雌激素釋放的主要部位時,兒童時期超重的雌激素效應可能可以誘導早期乳腺分化或增加腫瘤抑制基因。相反地,在青春期期間體重不足可能導致乳房發育期間缺乏乳房脂肪和/或低水平的卵巢激素而導致不成熟分化。   更年期後,肥胖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這可能是因為脂肪細胞產生的雌激素。研究人員Schoemaker表示,「我們現在需要進行後續研究,以了解為什麼這種影響似乎在年輕女性中得到扭轉。」   研究限制 參與者的體重跟身高有時是自我報告,有時則透過測量。研究作者說,研究的侷限性包:參與者報告的體重不一定準確,並且透過BMI來衡量肥胖,但是BMI相同的女性可以有不同的體脂分佈和體脂水平,這一點沒有考慮在內。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6.21)、MedpageToday(2018.06.21)、EurekAlert          
+ read more
哈佛研究:空服員罹癌風險高!
2018.07.05
哈佛研究:空服員罹癌風險高!
空服員的生活可能看起來很迷人,但這項工作卻可能帶來健康危害。哈佛大學最新研究顯示,空服員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患某些癌症。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空服員有較高可能罹患乳癌和黑色素瘤,這份新研究也發現同樣的趨勢,並且發現空服員的其他癌症風險: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子宮癌、胃腸道癌、子宮頸癌和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均更高。   這項新研究檢視了「哈佛飛行服務員健康研究」中5,300多名空服員自行報告的癌症病例,並與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中教育程度及薪資相似的2,700名一般人口的資料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令團隊感到驚訝,因為即使空服員自己感到健康狀況良好、有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他們罹患特定癌症的風險仍然比一般人口高。相較於一般人口,女性空服員罹患乳癌的風險高出50%、黑色素瘤風險則高出200%、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風險高出300%。男性空服員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則是高出50%、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風險高出10%。   此外,研究作者Irina Mordukhovich表示,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孩子的女性空服員罹患乳癌的案例較多。通常女性的孩子越多,罹患乳癌的風險就越低。不過,之前的一項研究已發現空服員罹患乳癌的風險較一般民眾高,Mordukhovich沒想到他們的研究會支持這樣的結果。   為什麼空服員罹癌風險較高? 雖然研究沒有回答為什麼空服員報告的癌症數量較高,但作者根據早期研究得出一些想法。空服員經常暴露於潛在致癌物質,如殺蟲劑、阻燃劑、噴氣燃料和其他化學品。他們也暴露於更高程度的宇宙電離輻射,世界衛生組織稱這是一種癌症風險。此外,時差也可能是風險因子之一,因為免疫系統強度的波動會改變細胞代謝並增加腫瘤生長的可能性。   而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孩子的女性可能已經沒有足夠的睡眠,再加上身為空服員(尤其是飛國際線的人)睡眠經常被中斷,可能意味著生理時鐘(睡覺及甦醒的週期)被中斷而影響空服員的健康。研究顯示,生理時鐘中斷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   沒有參與此項研究,但長期對空服員進行研究的Steve Fiering表示,他發現研究中女性的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令人驚訝,尤其是看到空服員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風險比一般人高近四倍,這個發現是顯著的。 對空服員的保護不夠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表示,他們之所以研究空服員的健康是因為這方面的研究不足,這可能意味著保護空服員的政策是不完整的,至少在美國是如此。在歐洲,空服員接受游離離輻射的量是受法律監控和限制。在台灣則沒有正式對輻射量進行限制。   我們應該利用研究結果來要求政府、航空公司、航空製造商和監管機構避免航空業員工暴露於有害物質及改變工作條件以降低風險。最起碼空服員應被教育關於輻射線(尤其懷孕的時候)、生理時鐘被中斷及工作年資潛在的健康風險。    編譯來源: * QUARTZ MEDIA(2018.06.26) * CNN(2018.06.27) * THE ASSOCIATION OF FLIGHT ATTENDANTS-CWA (Statement) * _CANCER PREVALENCE AMONG FLIGHT ATTENDANT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_. IRINA MORDUKHOVICHEMAIL ETC.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8 17:49        
+ read more
陰道細菌可能和子宮頸癌有關
2018.06.14
陰道細菌可能和子宮頸癌有關
感染某些特定的人類乳突病毒(HPV)種類導致子宮頸癌,這是眾所周知的。然而,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其他因素也可能是相關的,因為它們影響子宮頸的狀況。 發表在「科學報告」的研究發現:罹患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的女性和沒有子宮頸組織異常的婦女有不同的陰道細菌群。前者患者中陰道內的好菌─乳酸菌 ─ 被壞細菌群所取代。 “ 這一發現顯示,菌群和子宮頸之間可能存在直接聯繫,亦即:「好菌」和健康的子宮頸有關;而「壞菌」和子宮頸癌風險有關。   陰道細菌的影響 Herbst-Kralovetz教授等人研究HPV與陰道組織狀況的關係,以及子宮頸感染的嚴重程度。 該團隊招募了100名更年期婦女,她們分成「低度和高度子宮頸病變」,「侵襲性子宮頸癌」和「健康」組。研究小組發現,隨著子宮頸變嚴重程度的增加,乳酸菌的菌數量遞減。 乳酸菌可促進陰道健康先前已有報導。它與優酪乳中的菌種(培養)類同但不相同。 相反地,結果還顯示,另一種稱為Sneathia的菌的增加與HPV引起的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有關。 Sneathia細菌與流產,陰道炎,早產和其他婦科問題有關。它們也與宮頸上的HPV感染和癌前病變有關。 這項新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首次證明陰道內高水平的Sneathia菌與子宮頸癌的所有階段─從HPV初始感染到癌前病變到侵襲癌─相關。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Sneathia細菌的高水平是驅動癌症過程還是僅僅是癌症的副產物。Herbst-Kralovetz教授解釋說,他們正在積極研究這個問題,因為很少有關於「生殖道內Sneathia的作用」的研究。   種族的因素 此研究中大約一半的女性是西班牙裔。過去有研究指出,西班牙裔婦女子宮頸癌發病率較高。而參與該研究的西班牙裔婦女陰道有減少的乳酸菌群和較高的Sneathia菌群。 這也許表明,西班牙裔婦女陰道細菌的不同組成可能是導致該族群宮頸癌風險增加的一個因素。   陰道酸度的因素 這項研究也是第一個的研究發現:酸性較低的陰道環境可能與更嚴重的宮頸異常相關聯。 以前的研究指出,有害細菌在酸性環境中─pH值在4.5或更低─生長不佳。隨著酸度的降低和pH的增加,有害細菌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在陰道裡,高水平的乳酸桿菌透過產生乳酸而提高陰道的酸度。   編譯來源: 1. Medical News Today(2018.06.06) 2. Linking cervicovaginal immune signatures, HPV and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in non-Hispanic and Hispanic women Paweł Łaniewski, Dominique Barnes, Alison Goulder, Haiyan Cui, Denise J. Roe, Dana M. Chase & Melissa M. Herbst-Kralovetz.  _Scientific Reports_VOLUME 8, Article number: 7593 (2018)        
+ read more
乳癌治療不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2018.04.12
乳癌治療不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近十幾年來,癌症患者因為治療而增加罹患及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成為大家重視的議題。醫療體系紛紛成立癌/心血管跨學科的醫療中心,以提升此意識及因應的醫療處置。不過,最近來自德國的的回溯性研究指出,乳癌患者不論是做放射治療或是化療都不會增加心臟疾病死亡風險,這是目前此主題最大型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近350,000名在2000-2011年被診斷罹患乳癌並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的婦女的資料。研究團隊將他們的心臟疾病死亡率與未罹患乳癌的女性做比較,發現長期而言,接受這兩種治療的乳癌婦女,其心臟疾病死亡率都沒有比較高。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Philippa Hobson表示,過去有些治療乳癌的高劑量化療藥物與一種跟心臟衰竭有關的酶之增加有關,並且乳癌患者被診斷罹癌前可能就有未被診斷出來的冠心病,增加了其心臟病及心臟衰竭的風險。雖然過去的研究顯示乳癌治療與心臟疾病有關,但這項研究證實事情並非如此。   研究主要作者Janick Weberpals表示,研究團隊一開始對結果也感到驚訝,但是團隊認為研究結果呈現出比臨床試驗更貼近真實的樣貌,因為臨床試驗的對象是依照特定標準所組成的,但這份研究檢視了所有乳癌患者。   台大醫院心臟科張博淵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的結論與此次的結論不同,部分原因可能在於現在醫院良好的風險管理,例如心臟腫瘤跨科門診。透過這種方式,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心臟疾病風險早在選擇治療方式時就已經被納入考量。此外,治療期間對風險的控制也能及時辨識出治療對心臟造成的副作用並盡快對腫瘤治療做適當的調整。他認為: * 過去這幾年推動的「乳癌治療需注意心血管併發症」的理念顯然出現成效。 無論醫病雙方都會很自然的把這個議題列入乳癌治療的整體考量。 * 增加心臟病,或減少心臟病,其實只是一些臨床統計數據的爭辯。對病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她得到心臟病的比率就是1/2,會跟不會。現在正推動所謂「個人化醫療」,就是希望能為病患量身訂做一套屬於個人的治療方式。 * 我們以後如何宣導?不用去陷入誰對誰錯的泥沼,仍要提醒大家:乳癌的治療還是有心臟病的風險,不過近年來科技的進步已經逐漸克服這個障礙。那些說心臟病會增加的報告,是要大家提高警覺;而那些說心臟病不會增加者,是要病患別因此放棄治療。站在民眾教育的立場,我覺得兩種論述都有價值。...如果硬要去爭辯統計數字有沒有達到p值,而沒有往這些層面深思,我覺得醫學就未勉太狹隘了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409)、Eurekalert(201804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