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9
歐盟呼籲 確保女性人工流產的權利
歐盟於6月24日通過決議,呼籲歐盟27個成員國確保合法和安全人工流產的權利,以改善女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歐盟表示在COVID-19疫情下,女性取得與性/生殖健康相關醫療或服務的過程,受到很大的影響與限制,說明了疫情對女性的影響大於男性。
這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以378票對255票通過,投票前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議員們最終對該決議的50多項修正案進行投票。
既使合法依然受到打壓
雖然歐洲大部分地區已將人工流產合法化,但一些國家在實施上有所限制,對人工流產權利態度的分歧依然存在。
倡議人士表示,歐洲女性的人工流產權利近年來受到打壓,尤其是在波蘭,波蘭政府實際上已經禁止人工流產。
支持者認為,加強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及權利對於確保平等和尊重民主人權是必要的。反對者表示,人工流產不會改善女人的健康,生命權是根本。
歐盟議會也呼籲成員國加強定期健康檢查、改善避孕和生育治療的可近性、消除月經貧困、透過法律保障雙性人的權利、對兒童進行更好的性教育。
》》延伸閱讀:波蘭宣布因胎兒畸形而尋求人工流產違憲
爆發民眾強烈抗議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6.25)
+ read more

2021.06.26
研究支持孕婦接種mRNA COVID-19疫苗
懷孕婦女究竟能不能接種COVID-19疫苗,不只準媽媽們關心,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上個月,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報導,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家,懷孕婦女列為疫苗接種優先者;在法國,孕婦只能在懷孕三個月後接種COVID-19疫苗。而隨著研究的進展,其他國家對孕婦接種疫苗的原則有了變化。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的指引,任何目前授權的COVID-19疫苗均可於孕期或哺乳期間施打。但建議孕婦優先考慮mRNA疫苗,因為增加血栓機率更小,且有較多安全資料。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拿到媽媽手冊就能去接種疫苗。
其他國家的孕婦接種情形
紐西蘭和澳洲於近日更新COVID-19疫苗施打原則,提供懷孕婦女在任何孕期接種輝瑞疫苗(Pfizer)。
因為研究顯示,與一般人口相比,孕婦感染COVID-19發生嚴重後果的風險要高得多。此外,根據目前全球孕婦接種疫苗的報告,沒有與COVID-19疫苗相關的安全問題。
同時,懷孕期間接種疫苗也可以保護胎兒/新生兒。最新研究在臍帶血和母乳中發現mRNA疫苗抗體,意味著可經由母體對胎兒出生前後起到臨時保護的效果。這類似於在懷孕期間接種流感和百日咳疫苗,通過胎盤將抗體轉移至胎兒,也可稱「被動免疫」。
接受COVID-19疫苗的哺乳期婦女沒有安全問題,而有懷孕規劃的女性亦不需延遲接種疫苗或避免在接種疫苗後懷孕。
優先考慮孕婦
紐西蘭政府在今年3月宣布其疫苗接種計劃時,孕婦被指定為第三類優先族群。這一決策反應了當時來自國際研究的資訊,表明與其他人口群相比,患有COVID-19的孕婦更有可能住院和進入加護病房。
紐西蘭免疫諮詢中心當初的建議是,女性可以在懷孕期間的任何時間接種疫苗,但對於那些接觸風險較低的人,建議分娩之後再接種疫苗。
澳洲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 RANZCOG)過去也有類似的建議,指出女性可以選擇在懷孕的任何階段接種疫苗,特別是如果屬於高風險族群。但如果社區傳播情況不嚴重,不建議進行常規的全民疫苗接種。
對孕婦接種疫苗建議的改變
那麼,三月以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越來越多對懷孕期間感染COVID-19的研究發表,而孕婦接種mRNA的疫苗(如輝瑞)的實際經驗亦正在累積增加。
最初測試COVID-19疫苗安全性的臨床試驗並沒有包括孕婦,但沒有證據顯示懷孕期間接種疫苗有任何危害。
美國的疫苗試驗現在正在積極招募孕婦受試者,研究結果可望於今年年底出爐。於此同時,美國疾病管制署V-Safe
COVID-19疫苗懷孕登記處持續蒐集研究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婦女及嬰兒的後續健康狀況。目前對此登記系統的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女性出現不良妊娠和新生兒發生不良情況的機率,與疫情之前相似。
孕婦和非孕婦接種疫苗的副作用也相同,服用普拿疼(paracetamol)來控制這些副作用也是安全的。
為了回應眾多懷孕或有懷孕規劃者對以苗接種的疑慮,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提供了孕婦是否接種疫苗的決策輔助工具,協助做出這一重要決定。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6.0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1.06.17)、JAMA Network(2021.05.13)、The
BMJ(2020.09.01)
+ read more

2021.06.19
南非婦女一次產下10胞胎
南非婦女Gosiame Thamara
Sithole一次產下10名嬰兒,可能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Sithole女士的丈夫Teboho
Tsotetsi說,超音波顯示子宮內有8個胎兒,但後來竟然產下10名,他們感到驚訝。孩子出生後,是七名男孩和三名女孩,他說:「我很高興,我太激動了,無法言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庭成員告訴BBC,Sithole女士生了10個孩子,其中5個是陰道產、5個是剖腹產。
一位南非官員向BBC證實這些嬰兒的出生,但另一位官員表示他們還沒有看到嬰兒。
可能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金氏世界紀錄告訴BBC,他們正在調查Sithole女士的案件。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目前單次分娩最多孩子存活的是在2009年於美國,一名婦女生下8個孩子。
而在上個月,來自非洲馬利的25歲Halima
Ciss產下9名嬰兒,據報導這些嬰兒的健康狀況良好。
BBC非洲健康線記者Rhoda
Odhiambo表示,大多數多包胎的懷孕都會早產。
三個以上的多胞胎很少見,通常是人工協助生殖的結果,但這對夫婦說他們是自然受孕。
37歲的Sithole女士之前曾生過一對雙胞胎,現在已經6歲了。她的丈夫說他欣喜若狂,感覺自己是「上帝揀選的孩子之一,我很感謝這一個奇蹟。」
編譯來源:BBC NEWS(2021.06.10)、BBC NEWS(2021.05.06)
+ read more

2021.06.09
主動脈剝離對女性更致命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發生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並且比男性更容易死亡。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人的血管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構成,如果或結締組織缺陷,或是在過高血壓下反覆被撐開就會發生血管撕裂。
主動脈血管的內層發生破損,血液跑錯位置進入內膜及中層之間,導致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即所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的最明顯症狀是強烈、撕裂性胸痛或背痛。
主動脈剝離的盛行率大約每年每10萬人在3至5人間,但死亡率非常高,48小時內約有50%的病人會有生命危險。
忽視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女性延誤就醫
根據研究結果,多達40%的患者會因主動脈剝離立即死亡,而診斷和手術每延遲一小時,死亡風險就會增加約1%。
此外,女性有不同於男性的症狀,例如低血壓和更多的重要器官嚴重缺血。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常出現休克(22.2%
vs 31.3%)或昏迷/意識改變(1.5% vs
7.5%),她們也更有可能死亡。
症狀的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女性正確地被診斷及照護的時間延遲(通常歸因於中風),造成休克或精神狀態改變的比例更高。
美國紐約Maimonides醫療中心的B.
Youdelman博士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人們很早就知道主動脈剝離後的結果取決於治療時間,越早治療越好。」
性別差異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95年至2018年間接受主動脈剝離治療的2,800多名患者的資料,其中約34%為女性。與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齡較大,女性平均約65.4歲,男性為58.6歲。
研究作者T.
Gleason博士說:「過去幾十年的數據顯示,患有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男性和女性的症狀和結果都存在著差異,女性死亡率更高。」
這項研究強調了對這些性別差異進行進一步調查的必要性,這可能有助於激發具性別導向的治療,以維護女性的健康。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6.02)、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21.06.01)
+ read more

2021.05.31
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罹患糖尿病 存在密切關聯
一項長達23年的研究發現,懷孕時經歷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上第1型和2型糖尿病。這項長期研究指出,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應考慮進行自身抗體檢測,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後續健康情形。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發生在胰腺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人體無法有效利用其產生的胰島素時。在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22億。
妊娠糖尿病是女性在懷孕期間可能經歷的一種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後消失。但是,這項研究指出,曾經歷妊娠糖尿病的女性,50%會在日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而5.7%的人會罹患第1型糖尿病。由於糖尿病可能導致許多重大的健康問題,此研究發現的意義重大,提醒醫護人員及女性意識到未來的健康風險及生活方式調整的必要。
預測第1型糖尿病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院Kaisu
Luiro博士對391名在1984年至1994年之間生產並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進行評估。2012-2013年發送了一份後續調查表,評估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狀況。追蹤時間為23年,是迄今妊娠糖尿病相關研究中最長的追蹤時間。
研究發現,懷孕期間存在的麩胺酸脫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胰島細胞自身抗體可以有效地預測生命後期的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有12%檢測到單一自身抗體陽性,對照組是3%的人。
*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有6%檢測到2種自身抗體為陽性、有2.3%的檢測到3種自身抗體陽性,而對照組中只有一名受試者檢測到兩種自身抗體。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與日後生活中患有1型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密切,應該在妊娠期間對婦女進行篩檢,確定其風險高低。研究人員也期待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能開始與患者進行溝通,討論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發生糖尿病的關係。研究人員持續努力發展更準確的預測模型,以對懷孕期間應該接受檢測的女性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這項研究於5月24日發表於第23屆歐洲內分泌學大會。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24)
+ read more

2021.05.29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心臟周圍過多的脂肪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特別如果是女人。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近7,000名45至84歲的人(3,584名女性與3,201名男性),這些人在最初的電腦斷層掃描中均未發現心臟病的跡象。經過17年以上的追蹤,近400例發生了心臟衰竭。
根據研究結果,心臟周圍的大量脂肪(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油包心」),使女性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加倍,男性的風險增加50%。
「近20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根據身高和體重的簡單測量,肥胖會使人患心衰竭的風險加倍。但是,現在我們更進一步透過成像技術證明心臟周圍的脂肪過多,這可能是由於肥胖造成的,增加了心臟衰竭的風險。」紐約市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副教授Dr. S. Kenchaiah表示。
研究團隊排除了已知心臟衰竭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齡、吸煙和飲酒、缺乏活動、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發作等,仍得到一樣的結論。
但是,無論是瘦弱、超重還是肥胖,心臟周圍多餘的脂肪都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在所有種族和族裔群體中,包心脂肪與心臟衰竭之間的聯繫是相似的。
Kenchaiah說,這些發現是將患者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族群的重要工具,可能發展更好的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未來研究還應集中在飲食方法上,例如有益於心臟飲食,以及保持身體活躍、達到和保持最佳體重,並減少和避免心臟周圍的脂肪沉積。」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5.2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1.05.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