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阿根廷通過關鍵投票 人工流產可望合法
2020.12.18
阿根廷通過關鍵投票 人工流產可望合法
南美洲天主教大國阿根廷人工流產即將合法!   阿根廷國會眾議院經過超過20小時的馬拉松辯論,通過人工流產合法法案,不過該案仍有待參議院表決。這是阿根廷第九度表決類似法案,2018年的提案便在參議院遭到否決。   如果今年的立法順利過關,未來阿根廷女性懷孕14周內都可以合法進人工流產,可望成為繼古巴、烏拉圭和蓋亞那之後,拉丁美洲第四個人工流產合法的國家。   現行法規嚴苛 阿根廷現行人工流產規定非常嚴苛,除非女性遭受性侵而懷孕,或醫生證明繼續懷孕會對孕婦造成生命危險,才可以向法官申請人工流產許可,除此之外一律視為非法行為。   阿根廷政府表示,每年約有3萬8千名婦女因為秘密進行的人工流產而住院治療。自1983年以來,估計有數千人死於不安全的流產。   2019年2月,一名11歲阿根廷女孩被強暴後懷孕,雖然女孩曾要求進行人工流產,但在主管機關無法確定女孩監護人是誰的情況下,手術一再延遲,最後透過剖腹產分娩。這則令人震驚的新聞使得反對與贊成人工流產的辯論變得更加激烈,成為年輕選民關注的主要議題。   阿根廷總統Alberto Fernández日前表示:「我是一名天主教徒,但我必須為所有人立法。」「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人工流產合法是Fernández總統三月就職演說的關鍵部分,當時他承諾幾天之內就會將法案送交國會,但是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了這項規劃。   修法引發藍綠對立 這項法案在阿根廷境內引發激烈對立,成千上萬的人們聚集在國會大樓外。爭取改變的抗議者穿著綠色,也就是這個運動的代表顏色,反對的團體則以淡藍色為主要顏色,形成「藍綠對決」。   編譯來源:BBC NEWS(2020.12.12)、Foreign Policy(2020.12.20)、The Guardian(2020.12.11)、 BBC NEWS(2020.02.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時代》雜誌首位「年度風雲兒童」─15歲女童科學家
2020.12.16
《時代》雜誌首位「年度風雲兒童」─15歲女童科學家
Gitanjali Rao是被《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兒童」的15歲女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她利用創新技術解決了重大的社會問題。   她的創新技術是在2017年開發出一種行動裝置,使科學家可以檢測飲用水中的鉛。這被用來解決密西根州弗林特的水污染危機。而她的最新研發項目則是Kindly。這是一個應用程式,利用人工智慧讓線上網路騷擾在初期就能被檢測到。   在Roa與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一次訪談中,她說道:_「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所有科學家都是年齡較大,且通常是白人的男性。對我來說這很奇怪,好像人們已經針對他們的性別、年齡、膚色被分配了角色一樣。我的目標已經有所轉變,我不僅想創建自己的設備來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還想激勵其他人做同樣的事。」 _   她說,當你看不到身旁有像自己這樣的人時,真的很不容易,因此她想跟大家說:「如果我做得到,那麼你也做得到,任何人都做得到。」   當Rao在10歲發現奈米碳管感測器技術時,她就愛上了科學。這項技術使分子能夠檢測出水中的化學物質,而這就是她對科學的熱情的誕生。這位15歲的女孩在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兒童之前,曾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為30位30歲以下傑出人士之一,因為她   評委們對於Roa設法利用技術來應對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社會問題感到驚訝,她也從5,000多名候選人中獲得年度風雲兒童獎。 _ _ Rao已經擔任過三次TEDx的講者,她還在2018年獲得了美國環境保護局(EPA)頒發的環境青年獎。她希望日後能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流行病學和遺傳學。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2.0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又有研究證明血型O者較能免於COVID-19威脅
2020.12.06
又有研究證明血型O者較能免於COVID-19威脅
最近一項大型研究再次證明,血型為O型或Rh陰性的人罹患COVID-19的風險可能較低。   研究分析了225,556名接受COVID-19檢測的加拿大人,發現相較於血型為A、AB或B型的人,O型者確診COVID-19的風險降低了12%、罹患嚴重COVID-19或因此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3%。   此外,不論哪種血型,Rh陰性的人也受到某種保護,特別是如果他們又是血型為O的人。   研究作者J. Ray表示,這些血型的人可能已經有抗體可以辨識新病毒的某些特性。他說:「我們的下一個研究將專門研究這類抗體,以及它們是否能解釋保護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這個發現對COVID-19預防或治療的影響。   更多相關閱讀 你的血型可能預示感染COVID-19的風險 血型影響你罹患COVID-19的風險?!   編譯來源: * Reuters(2020.11.28) * Michael J. Schull, Marian J. Vermeulen, Alison L. Park,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BO and Rh Blood Groups and SARS-CoV-2 Infection or Severe COVID-19 Illnes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0;0 [Epub ahead of print 24 November 20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出生就免疫!新加坡男嬰自帶武肺抗體
2020.12.05
出生就免疫!新加坡男嬰自帶武肺抗體
一名新加坡婦女在今年三月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當時她已懷孕,11月時她的寶寶出生,是名健康的男嬰。嬰兒並未感染武漢肺炎,但帶有抗體。這個案例為武肺病毒是否可能經由母親子宮傳染給胎兒提供了新線索。   這位母親Celine Ng-Chan感染新冠病毒時病情較輕,住院不滿三週便返家。她表示:「醫生懷疑是我在懷孕期間將我的COVID-19抗體轉移給了他。」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目前尚不知道患有COVID-19的孕婦能否在懷孕或分娩時將病毒傳播給胎兒或嬰兒。   迄今為止,尚未在子宮內的羊水或母乳的樣本中發現活性新冠病毒。   其他關於新生兒與COVID-19的研究 根據10月份發表在《新興傳染病》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來自中國的醫生提出報告,感染新冠病毒婦女生出的嬰兒體內COVID-19抗體檢出率隨著時間下降。   《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10月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由母親向新生兒感染的情況很少。   編譯來源:REUTERS(2020.11.2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卡介苗可能有助於預防COVID-19
2020.12.01
卡介苗可能有助於預防COVID-19
卡介苗(BCG)原來是用來預防肺結核的疫苗,但是除此之外,有研究顯示,早期接種BCG疫苗可以使兒童死亡率降低多達45%,主要是通過降低嬰兒對敗血症(血液中毒)的敏感性、呼吸道感染和發燒。   此外,有一些證據指出,卡介苗可預防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科學家認為,這種疫苗可以激發「先天」免疫系統,這是人體抵抗病毒和其他入侵生物的第一道防線。不同於適應性免疫,先天免疫很少針對身體過去遇到的特定病原體。   加州的Cedars-Sinai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因此想知道BCG是否會降低武漢病毒(SARS-CoV-2)的感染。   研究進行:檢視COVID-19症狀和抗體 在2020年5月11日至6月18日之間,有6,201名醫護人員提供了血液樣本並回答了有關其病史的問題,包括他們是否曾接受過卡介苗和兩種其他細菌感染和流感的疫苗。   總共1,836人說他們已經接受了卡介苗接種,4,275人說他們沒有接受過卡介苗接種,還有90人不確定。   在過去的6個月中,接種疫苗的人較少報告有COVID-19症狀。   總體而言,整體中有3.5%的人檢測出SARS-CoV-2抗體呈陽性。   在報告接種過卡介苗的人群中,有2.7%呈陽性,而在沒有接種過卡介苗的人群中,有3.8%呈陽性。   Arditi博士說:「看來,接種卡介苗的個體病情可能較輕,因此產生的抗SARS-CoV-2抗體較少,或者他們對這種病毒的細胞免疫反應更為有效。」。   在調整了年齡和性別之後,卡介苗接種(但沒有其他疫苗接種)仍與SARS-CoV-2抗體呈陽性的可能性降低有關。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到:「綜上所述,這些結果顯示,卡介苗接種史賦予SARS-CoV-2感染非特異性保護作用,並減少了COVID-19症狀出現。這似乎是卡介苗特有的,因為其他疫苗接種與防止SARS-CoV-2感染的類似保護作用無關。」。   研究侷限:自我報告的疫苗接種史 該研究的局限性之一在於,它依賴於參與者對他們所接受的疫苗的回憶,以及他們在過去6個月中是否經歷過典型的COVID-19症狀。   此外,每組中出現症狀或測試呈陽性的人數相對較少,這限制了這項研究的統計意義及其結果的可靠性。   但是,有趣的是,那些報告接受卡介苗接種的人平均年齡較大。他們也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這些都是增加人患嚴重COVID-19感染機會的因素。   2020年8月,《今日醫學新聞》報導了另一項觀察性研究,該研究指出強制民眾接種卡介苗的國家對該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   目前有22項臨床試驗正在調查卡介苗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潛力,這應會提供更多明確的證據。其中一項研究涉及Arditi博士和Cedars-Sinai。   Arditi博士解釋,沒有人相信卡介苗會比針對COVID-19的特定疫苗更有效。但是,如果試驗證明了它的價值,作為一種成熟的疫苗,卡介苗可以很快獲得批准並用於預防COVID-19。   他說:「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手段,在我們獲得最有效、最安全的COVID-19疫苗之前,這可能會帶來一些好處。」。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20.11.28)、 * Magali Noval Rivas et al. BCG vaccination history associates with decreased SARS-CoV-2 seroprevalence across a diverse cohort of healthcare workers. J Clin Invest.2020 Nov.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七國家檢出人有水貂之COVID-19突變病毒
2020.11.27
七國家檢出人有水貂之COVID-19突變病毒
根據一份分析,現在有7個國家傳出水貂身上的突變新冠病毒出現在人身上。   該突變被認為是COVID-19貂的變種,因為不斷在貂群中發現此種病毒,而如今人身上也發現此病毒。   全球最大貂皮生產國—丹麥的政府由於不確定這個發現可能的影響,於本月初展開全面撲殺貂的行動。這起行動起因於丹麥公共衛生機構「史坦頓血清研究所(SSI)」的研究,研究顯示,抗體比較難中和這個被稱為C5(Cluster5)的突變病毒,可能降低疫苗效力。   目前,丹麥、荷蘭、南非、瑞士、法羅群島、俄羅斯和美國都傳出有這種突變病毒。   丹麥政府儘管在政治上遭受強烈反對,但仍繼續進行撲殺水貂。農民必須在11/19午夜之前撲殺完所有的貂。然而,即使政府貫徹其決定,仍迫使了丹麥農業部長Mogens Jensen請辭。   SSI主任KåreMølbak也表示將辭職。不過他表示,請辭是因為他即將退休,否認與撲殺貂有關。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丹麥以外發現貂身上的突變病毒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播的現象。但是,透過科學家上傳病毒基因序列及突變形式至「Gisaid (全球流感資料共享平台)」,他們看到在全球已經出現這個突變病毒。   倫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所長F. Balloux說:「我們知道有7個國家出現了這種突變病毒,但每個國家只有約20個基因組,這非常少。不過之後丹麥上傳了6,000個基因組序列,利用這些序列,我們得以發現受感染丹麥人的病毒中有300多個病毒變異Y453F。」。   SSI研究結果代表宰殺養殖貂是必要的。當感染的貂越多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類可能被感染。重點是,儘管這種突變可能並不可怕,但仍然有充分的理由擺脫受染貂群的威脅。我們不需要面對這種風險。尤其是在丹麥,他們的貂很多,數量比人類多三倍。   當被問及這種傳播是如何發生的時,Vasan指出,有鑑於部分人類和貂身上的病毒突變是從6月份在丹麥採集的樣本中得出的,因此可能是人、動物或貨物的移動將突變病毒傳播至其他國家。   但是,由於Gisaid資料庫的患者訊息不完整、沒有旅遊史,且由於一些樣本缺乏蒐集資料的時間,無法確切地了解病毒傳播的方式和時間,儘管當地科學家可能比較了解。   倫敦大學微生物學家J. Santini表示,病毒會發生變異,但僅僅是突變並不一定造成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仍然不知道這種突變首先發生在貂還是人類。Sars-CoV-2棘狀蛋白上的Y453F突變不太可能對當前候選疫苗的預期功效造成任何嚴重威脅,也不太可能成為新的公衛危機。   但是,如果這種突變起源於貂並傳播給人類,那麼一旦發現看似防疫良好的農場爆出疫情,就不得不擔憂我們是否能夠應對。   此外,持續的突變也可能令人擔憂。Santini補充說:「棘狀蛋白中的多個其他突變確實可能影響病毒對人類及動物的傳染性,這可能對我們的候選疫苗的預期功效構成新的威脅。」。   「CSIRO科學家的早期觀察顯示,Sars-CoV-2突變可能意味著在人與動物之間出現大規模傳播。」。   儘管丹麥是唯一下令撲殺貂的國家,但其他國家包括荷蘭、西班牙和最近的希臘,也在宰殺感染COVID-19的貂。根據路透社,波蘭也於11/17開始強制農場檢驗貂是否感染COVID-19,使全國的農場擔心檢驗可能促使他們必須宰殺貂。   在商業方面,丹麥的全面撲殺立即衝擊了業界。上週,丹麥育種協會和世界上最大的毛皮拍賣行「Kopenhagen Fur」宣布,未來3年內將暫時歇業。丹麥智庫估計,貂養殖場歇業的成本約為30億丹麥克朗(約新台幣136億元)。   編譯來源:Guardian(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