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女性患妊娠性高血壓未來心臟衰竭風險恐翻倍
2020.08.27
女性患妊娠性高血壓未來心臟衰竭風險恐翻倍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患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未來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遠比沒有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孕婦高,尤其如果發生一次以上子癲前症則風險更高。     此項研究追蹤50萬名以上挪威婦女,這些婦女的第一胎於1980年至2004年間出生,隨後一直被追蹤到2009年。研究發現,患有一次子癲前症的婦女後來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變兩倍,若發生過一次以上則可能性變三至四倍。   研究作者M. Honigberg說:「我們和其他人的研究已經顯示,婦女患有和高血壓相關的妊娠併發症,未來患上心臟衰竭的機率更高。這種風險自產後很早就開始了,並且似乎至少持續到中年。現在,我們需要從生物學的角度來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以知道如何預防。」。   目前尚待確定到底是孕期與血壓相關的併發症損害了母親的心臟,還是掀開了孕婦原本就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體質。   Honigberg表示這兩種情況可能都是正確的。他的另一項最近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循環》(Circulation)的研究發現,患有子癲前症的婦女具有慢性高血壓和肥胖症的遺傳體質。   種族的差異 Honigberg的新研究沒有探討的一件事是,與血壓有關的妊娠併發症如何影響黑人婦女,整體上她們罹患心臟病和妊娠問題的風險更高。   黑人婦女患高血壓的可能性比白人婦女高60%,死於妊娠相關併發症的可能性是白人婦女的三到四倍。   心血管醫學教授M. Davis認為絕對需要對不同種族的人群進行更多的研究。   此外,他也提到,孕婦和所有婦女都應注意自己的血壓和膽固醇數值,並了解其心臟病家族史。婦女需要意識到這些事情,並確保得到適當的照護。   Honigberg說:「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確實出現了與血壓有關的併發症,未來就醫時需要告知醫師。很少有基層醫護人員或心臟病專家向婦女詢問她們的懷孕史。這項研究顯示改變是非常重要的。當評估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時,我們需要考慮到女性的妊娠史。」。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08.2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本土研究:從小只喝母乳,可能會長的比較慢!
2020.08.20
本土研究:從小只喝母乳,可能會長的比較慢!
基隆長庚的研究團隊最近公布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純母乳哺育的寶寶,發育落在末段班。以純母乳哺餵的嬰幼兒,到一歲時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是混合餵養嬰幼兒的九倍,維生素D不足比率也比混合餵養高出六倍。純母乳餵養嬰兒生長較緩慢,可能與缺少這兩種元素有關。   長庚團隊於過去5~10年期間,針對630名嬰幼兒進行長期追蹤研究,當中純母乳哺餵有191名、以配方奶或混合哺餵439名;從1個月大追蹤至3歲,檢測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每年也抽血檢驗與生長相關的營養素。   基隆長庚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說,母乳對嬰兒最好,配方乳無法取代,但母乳較少維生素D,可能影響寶寶鈣質吸收及骨骼生成,因此需額外補充;此外,四個月大嬰兒對鐵的需求上升,需靠副食品或鐵劑補充,刺激肌肉細胞生長和分化,若鐵不足較沒元氣,長期恐影響學習力發展。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育6個月」是一個通案。各國應該依其國情而調整。長庚醫院的研究顯示本土狀況及需求。衛生福利部應該揚棄其以「2025年達到WHO之目標值50%」為目標的政策,檢討並調整母乳哺育政策,以符合國人的需求。   此項研究,於去年1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上。   編譯來源:自由時報(2020.08.19)、蘋果日報(2020.08.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解決身障青少女的月經問題有譜了!
2020.08.08
解決身障青少女的月經問題有譜了!
過去研究已指出,釋放黃體素(孕激素)的子宮內避孕器(IUD)除了能避孕外,還可以減緩成年女性的經期不適、出血量多和經痛。但是,關於是否能減輕年輕女性和青少女的這些症狀的資料很少。   最近一項研究分析了至今最大筆的資料,指出IUD是中止經期或處理與身障青少女經期相關症狀的有效手段。   兒科與青少女婦科醫學主任B. Schwartz說:「患有復雜疾病,包括身體、智力和發育障礙的年輕女性想瞭解如何處理月經的問題。這項研究呈現了IUD對年輕婦女及其家庭來說多麼安全和有效。」。   對於有智力或發育障礙的年輕女性,青春期和月經來潮可能讓她們驚嚇且難以理解。許多家庭在這一艱難的過渡期尋求支持,但IUD並不總是浮現在許多兒科醫師的腦海。此研究向醫生展示,這種治療選項可能對年輕女性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幫助並改善其生活品質。   研究的結果 研究團隊對過去10年內在辛辛那提市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置入的IUD個案進行回溯性病歷研究。分析對象包括22歲以下、從未生過孩子且有身體、智力或發育障礙的婦女。該研究最終納入了159名身障者,他們在置入IUD時的平均年齡為16歲(9-22歲)。   結果顯示,在放置IUD一年後,有65%的年輕婦女和青少女報告出血較少,只有7%的出血加劇。多達59%在置入IUD後沒有出血,這一比率相較於一般人和其他月經管理方法是相當高的。   研究人員還發現,研究中95%的女性在一年後仍然在使用IUD,估計73%的婦女在五年後仍會使用IUD,這代表他們對治療感到滿意。研究中的女性也很少報告有副作用,比率為5%以下。   在另一項研究中,Schwartz博士研究了非身障青少女因為經血量多或經痛等醫療原因而使用IUD的情況。總共有219名青少女和年輕婦女,其中80%的人月經出血量減少,而76%的人經痛減少。   Schwartz博士說:「這些好處類似於我們在成年人口中看到的好處。IUD可能是年輕女性管理經期症狀的有效工具,讓她們的生活不會因為困難的經期而被干擾或受到負面影響。這些方法不應只保留給成年女性或僅用於避孕。事實上,兩項研究中的大多數患者從未有過性行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過度樂觀?男人更容易高估試管嬰兒成功率
2020.08.03
過度樂觀?男人更容易高估試管嬰兒成功率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進行試管嬰兒的不孕症夫婦經常高估了成功的機會。這種過度樂觀可能是壓力或憂鬱的來源,甚至是停止進行試管嬰兒治療的原因。   對試管嬰兒治療結果過度樂觀 研究團隊對69對至少嘗試過2次試管嬰兒治療的夫婦進行調查,分析夫婦個別對治療的期待程度以及天生的樂觀程度。   根據研究,受術夫妻對新鮮和冷凍胚胎移植後活產的平均預期率為32%。然而,85%的女性伴侶高估她們的機會(平均活產率為34%),其中將近一半的預期比實際的情況高出2倍以上;同樣的,88%的男性高估活產率,而54%男性的期望高出實際2倍以上。   當對男性和女性進行比較時,男性的期望值通常要比女性的期望值高得多(64%比59%)。但是,個人的樂觀程度並沒有顯著差異,預期成功率與總體樂觀程度之間的相關性通常很弱,這代表了無法從個人性格解釋這項研究的結果。   期望越大 失望越大 過去已有其他研究指出,不切實際的過度期望會導致更大的失望,可能讓某些患者退出治療。   研究作者Johanna Devroe博士表示,過去的研究顯示夫妻在開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時會有所期待。但是,預期的活產率以及這些期待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來自性別、個人樂觀程度或其他因素,目前都還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   多個國家的研究都顯示,將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患者與一般大眾通常對成功有很高的期望值。這除了來自診所的訊息,也被媒體和網路影響。   Devroe博士說明,診所確實在網站上分享了平均成功率,但是這些通常僅與年輕的參考人群有關,許多患者並不認為平均成功率適用於他們。通常,他們有過高的期待是來自生活方式或經驗豐富的醫生。因此,這項研究傳遞給診所的訊息是必須努力設定符合實際的期望。目前也正在對此進行研究,以了解披露個人的預期成功率而非診所的平均成功率是否有助於設定符合實際的期望。     編譯來源: EurekAlert(2020.07.0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感染武肺病毒孕婦 住院風險高出數倍
2020.08.01
感染武肺病毒孕婦 住院風險高出數倍
雖然早先都說孕婦和沒有懷孕的女性感染武肺病毒的風險沒有差異,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於7月初發表了一項報告,指出感染武肺病毒的孕婦住院風險高數倍。   孕婦住院的風險高出五倍 這項研究分析的數據來自2020年1月至6月間,超過32萬名感染武肺病毒、年齡在15至44歲之間的美國婦女,其中8,207例懷孕。   根據研究報告,與未懷孕的女性相比,孕婦住院的可能性高出5.4倍,而入住加護病房的可能性高出了1.5倍。如果不考慮潛在的條件和年齡,她們使用呼吸器的可能性高出1.7倍。   與未懷孕的有症狀女性相比,孕婦的頭痛、肌肉疼痛、發燒、發冷和腹瀉症狀更少,但都有類似的咳嗽和呼吸急促症狀。   然而,孕婦的死亡風險似乎並不高,兩組的死亡率均為0.2%。   武肺感染存在種族差異 令人驚訝的是,感染武肺病毒的孕婦之間存在種族差異,西班牙裔受到的影響最大。   統計中,80.4%的孕婦和70.6%的未懷孕女性提供了有關種族的資訊。在孕婦中,西班牙裔佔46.2%、非西班牙裔白人(白人)佔23%、非西班牙裔黑人(黑人)佔22.1%,非西班牙裔(亞裔)佔3.8%;未懷孕女性中,西班牙裔佔38.1%、白人佔29.4%、黑人佔25.4%、亞裔佔3.2%。   CDC表示,感染武肺病毒的孕婦早產風險可能更高。此外,CDC也建議建議孕婦應定時進行產前檢查,並盡可能與減少與他人的近距離互動,採取所有合理的預防措施。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Christopher Zahn博士於聲明中表示,最新的報告顯示孕婦可能因COVID-19而面臨某些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這與過去的研究結論不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將根據最新的資料,審查與武肺病毒相關的所有臨床材料和患者資源,並將對相關建議和指南進行必要的修訂。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2020.07.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停經後體重增加有多少是因為藥物?
2020.07.29
停經後體重增加有多少是因為藥物?
許多高血壓、糖尿病和抑鬱症的藥物會導致體重意外增加。不幸的是,普遍超重或肥胖的停經婦女,更有可能在更年期由於這些各種健康問題而接受這些藥物的治療。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更年期使用抗抑鬱藥、降血壓藥物β受體阻滯劑(如「優心」、「心全」)和胰島素是造成此時女性的體重增加的部分原因。   研究人員建議,在為停經婦女開各種藥時,醫師必須提高警覺。具體而言,醫師需要確定各種藥品是否絕對必要、是否有替代選擇以及是否已經以能夠帶來效果的最低劑量開立處方藥。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新研究利用「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研究的資料,量化增加體重的藥物與停經婦女3年間體重變化之間的關聯程度。   研究團隊在一開始和3年後測量了停經婦女BMI(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並用處方藥清單進行交叉核對,這些處方藥包括抗抑鬱藥、β受體阻滯劑、胰島素和/或糖皮質激素。   結果發現,與未服用這些藥物的女性相比,服用至少一種會增加體重的藥物與BMI和腰圍的增加較多有關。這兩種測量均隨處方藥物的增加而增加。那些服用抗抑鬱藥或胰島素,或同時服用抗抑鬱藥和β-受體阻滯劑的人,與非服用者相比,BMI增加最顯著。   北美更年期學會醫療主任S. Faubion說:「這項研究強調肥胖對健康的嚴重不良影響,以及中年婦女使用抗抑鬱藥、降血壓藥和胰島素等藥物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關聯。除了應確保合理及在能夠帶來效果的最低劑量來使用這些藥物外,應強調可以減輕這些不良影響的策略,如飲食品質、運動量及睡眠的品質與持續時間等。」。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1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