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肥胖是疾病嗎?
2019.01.11
肥胖是疾病嗎?
肥胖是健康風險因子還是疾病一直沒有定論,最近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表示因為引起肥胖的因素主要是遺傳、健康資源不平等和社會文化,而非懶惰和貪吃,所以肥胖應被視為一種疾病。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定義為疾病,此後美國醫學會(AMA)及世界肥胖聯盟(WOF)也分別於2013及2017年表態肥胖是疾病。最近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也加入了陣營。   肥胖是疾病的論點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能減少肥胖者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源於人們普遍認為肥胖只是過度飲食或運動量過少的結果。但其實肥胖更多是受到遺傳、健康資源分配及社會文化因素影響,減少肥胖者的羞恥感有助於讓肥胖者獲得需要的專業照護。   強調肥胖不是由個人暴飲暴食或懶惰所致,能讓社會瞭解一個人其實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體重,從而意識到我們身處的環境其實對體重有相當大的影響。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Goddard教授認為,對飲食有真正有影響的是政府而非個人,因為政府可以透過規範、課稅來控制人們是否負擔得起或是否容易取得某些食品或食物,政府也可以透過確保社區有完善的設施和透過立法和公共衛生政策來促進身體活動。   部分醫師認為肥胖符合某些疾病的醫學標準,例如損害身體功能,過量的脂肪會使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肥胖是健康風險因子的論點 反對肥胖是疾病的專家或團體表示,肥胖沒有相關的特定症狀,並且肥胖其實更像是增加疾病風險的因子而非疾病本身。   宣稱肥胖是疾病是一種「醫療化」,可能導致人們更多地依賴昂貴的藥物和手術,而不是改變生活方式。有些人可能會被過度治療,只因為他們的BMI超標,即使他們是健康的。   由於臨床上使用BMI值來評估一個人是否肥胖有其侷限性,目前仍不清楚將肥胖視為疾病而非某種狀態或失能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支持肥胖是一種疾病是希望讓人們對肥胖原因有更完整的認識,從而降低肥胖者尋求協助的心理壓力,以期有效降低肥胖盛行率。然而,把肥胖視為疾病亦是一種污名化,反而增加心理壓力。到底將肥胖視為疾病的策略能否降低肥胖盛行率及如何拿捏以避免過度醫療化,還需要時間來嘗試及反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1.03)、New York Times(2013.06.18)    
+ read more
第二型糖尿病是陽萎原因之一
2018.12.27
第二型糖尿病是陽萎原因之一
最新研究指出,男性若有第二型糖尿遺傳傾向也較有可能發生陽萎。但這並非是不可避免的命運,如果男性改善生活型態,多運動、健康飲食,可以避免糖尿病,也可避免性無能。假以時日,研究專家相信一般的糖尿病藥物可以重新改變其用途來治療性無能。   糖尿病是增加最快的全球性健康危機,英國在20年內,患者數目增加了兩倍。這個問題的趨使,主要源於肥胖,其中90%的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生活型態及飲食相關。   糖尿病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健康問題,使得腎臟、心臟、眼睛和腦部皆有受損的風險。而美國期刊《人類基因》刊登的研究,証明糖尿病對男子性生活有重大的影響。   醫藥公司一直試圖找尋不同的方法治療性無能,因為有效的治療必定能致富。   1998年Pfizer製藥公司推出威而鋼時,其股價在幾天內漲了兩倍。之後,每年賣出的藥丸收入達一億英鎊,即使在2013年專利終止以後還是一樣。此藥並非對所有男子有效,很多人不喜歡在羅曼蒂克的情景下服用藥丸。   這份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經由減重可減輕糖尿病,同時也會預防性無能。研究專家不只証明基因和性無能的關聯,而且特別考慮到糖尿病普遍迅速增加,是攸關民眾的切身議題。   研究如何進行 他們証明關聯的方法稱為「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方法」。從每一名男性的DNA中找尋和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基因,然後檢視這些基因裏,哪些和性無能有關。如果一個基因和兩者有關聯,這個風險因素確實提供了引發疾病的強烈証據,而不只是有關聯。   研究人員使用上述方法對224,000個男子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胰島素阻抗和高血壓是糖尿病的特色,也是性無能的原因。   研究專家指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討,哪些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可以重新研發成治療性無能的用途。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2.20)      
+ read more
打鼾傷到心   女性風險高
2018.12.11
打鼾傷到心 女性風險高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打鼾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OSA) 可導致婦女的心臟功能提早受損。   打鼾意指睡眠的一種類型,呼吸時會發出打鼾的呼嚕聲。打鼾隨著年紀增長會變得更危險,也可能導致心臟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不同的型態,但最普遍的為阻塞型(OSA)。當它發生時,喉嚨中的肌肉原本負責維持氣管的張開,反而阻礙了空氣的流通。   這個症狀在睡覺時影響呼吸的規律,使得一個人重覆著呼吸的停止和開始。打鼾大聲的人,大約一半患OSA。   根據最近發表在北美放射科協會年會的一個研究,相較於男人,婦女打鼾和OSA可能更會導致的心臟功能提早損害。   睡眠呼吸暫停症和心臟? 並不清楚OSA是否直接引起心臟病,但一些專家相信有此症的人也有發展成高血壓的風險。   很多睡眠呼吸暫停症的人同時也有其他的疾病,這也是難以建立此症和心臟病有直接關聯的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些患有OSA和高血壓的人,接受此症的治療以後,血壓會降低。這個發現顯示出此症和高血壓的可能相關性。   OSA和肥胖相關,也是心臟病的一個風險因素。   打鼾的婦女可能有較多的風險 研究專家分析英國的生物庫(UK Biobank)中和心臟參數相關的資料,包含:已診斷的OSA和自稱打鼾的。科學家把他們分成三組:OSA、自稱打鼾和沒有打鼾。資料來源的參與者有4,877位接受心臟核磁共振掃瞄。   專家比較打鼾和沒有打鼾的組別時,他們發現婦女的左心室肌和男人比起來有很大的不同。   左心室肌的質量(LV mass) 增長表示為了滿足身體需求,心臟必須更用力。自稱打鼾的人們可能有尚未診斷的OSA。   專家發現婦女的心臟參數比較容易受到OSA的影響,比較有心臟方面的高風險。   OSA可能廣泛的診斷不足 專家也發現研究裏已診斷的OSA案例數目非常低,表示整體看來OSA的診斷不足。所以鼓勵會打鼾的人讓配偶觀察他們,睡覺時呼吸短暫停止,然後倒抽一口氣的階段。如果不確定,可到睡眠實驗室過一晩,監看睡眠時的呼吸,即使很小的變化都可以記錄下來。   研究團隊希望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完整的了解OSA和打鼾在性別差異上的關聯。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12.02)        
+ read more
夜貓子,你的健康風險知多少?
2018.12.08
夜貓子,你的健康風險知多少?
最近一份研究首次比較了晚睡與早起對健康的影響,並概述夜貓子的健康風險。   大多數人的睡眠模式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分為兩種:晚睡或是早起早睡型。人們偏好的睡眠模式某種程度上寫在我們的基因中。而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在討論與每種睡眠模式相關的健康影響,這些發現並不總是確鑿的。   為了形成更清晰的圖像,一群科學家對目前有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最廣泛的檢視,以瞭解晝夜節律/飲食與心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睡覺、飲食和健康 因為現代生活是忙亂的,所以飲食/睡眠模式可能經常受到干擾,即使暴露於人造光源也可能使我們的生理時鐘錯置。這些破壞會改變週期性代謝過程,例如葡萄糖控制、脂質代謝和血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確定這些變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   由於這一研究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此研究的作者深入研究了既有的研究,希望能從其結果中找出端倪。   研究團隊發現,較晚睡的人往往缺乏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他們通常較晚進食、進食時間較不規律,並且他們比早起者攝取更多酒精、糖和含咖啡因的產品。夜貓子們也更有可能不吃早餐。此外,夜貓子更有可能攝取更少的蔬菜和穀物。他們飲食的頻率低,但每次吃得較多。   這種飲食模式可以解釋為什麼夜貓子們患心臟病和代謝疾病的風險會增加。一項研究顯示,夜貓子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2.5倍。   此外,夜貓子的睡眠模式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治療糖尿病的方式。研究發現,對糖尿病控制較差的人更有可能是晚睡型的人。   身體代謝葡萄糖的晝夜波動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一整天下來,葡萄糖水平會下降,到了晚上水平處於最低點。而因為夜貓子多較晚進食,葡萄糖水平在就寢時間之前飆升。這違背了身體規律的生理過程,因此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   夜貓子的不良健康影響似乎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而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變的,例如,通過更健康地進食,不要不吃早餐和少喝酒,可能可以避免一些風險。   睡眠模式受社會壓力影響? 這份研究還揭示了其他有趣的發現。例如,兒童確實如一般人理解得更有可能是早起者—90%的2歲兒童和58%的6歲兒童是早起者。隨著人們進入老年,他們可能恢復他們年輕時早起的習慣。   雖然科學家仍然不確定為什麼我們的睡眠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現代生活可能是推動這種模式的部分原因。身為孩子,我們比較有可能早起,但隨著我們融入社會,我們可能變成夜貓子。而當我們漸漸淡出社會競爭後,往往會回到早起的習慣。   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種睡眠模式的變化是否受社會壓力影響,例如學校和工作開始時間,或者是由荷爾蒙變化引發的。   研究對公共衛生的啟示 儘管此類研究仍處於初始階段,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可能對公共衛生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證據讓人們更了解睡眠模式、飲食和心臟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研究作者Dr. Karagounis表示,評估一個人睡眠模式及了解其如何影響長期心臟代謝健康,有助於做出個人化的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的健康促進策略。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04)、 * _Chronotype: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Chrono-Nutri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Suzana Almoosawi et al. Advances in Nutrition. Published: 30 November 2018_      
+ read more
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傷害男女很不同!
2018.12.05
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傷害男女很不同!
有些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感受到壓力時,會發生心臟血流量不足狀況,這種情況被稱為「心理壓力引起的心肌缺血(MSIMI)」。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都會發生MSIMI,但引發的機制存在著性別差異:在男性身上,是與冠狀動脈中斑塊(plaque)積聚的嚴重程度有關,但是在女性身上則不然。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人員在276名參與者(141名男性和135名女性)身上檢視了冠狀動脈斑塊積聚與MSIMI之間關聯,並進行性別分析。這些參與者都是61歲以下的年輕和中年人,且最近都發生了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   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傳統壓力測試 (conventional stress testing─身體活動或藥物等) 以及心理壓力測試 (mental stress test─公開演講等),以評估參與者處於壓力、緊張狀態下的心肌血流量。   結果顯示,有17%的參與者在心理壓力測試中心肌血流量減少,被歸類為患有MSIMI,其中,女性患的比例為20%,高於男性的15%。相較之下,在男性身上MSIMI與斑塊積聚的嚴重性相關聯。斑塊積聚嚴重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男性的MSIMI風險幾乎翻倍。對於女性,MSIMI與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無關。   27%的參與者有「傳統壓力型心肌缺血(CSIMI)」,在男性和女性中,CSIMI與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相關。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CSIMI的風險就增加約50%。 只有10%的參與者同時患有MSIMI和CSIMI。   此研究結果與過去關於心臟病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一致。女性的MSIMI主要反應冠狀動脈阻塞以外的異常,例如較小的冠狀血管功能障礙(微循環功能障礙)。   研究作者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心理社會壓力因素可能促使高風險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然而,MSIMI與冠狀動脈阻塞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沒有冠狀動脈阻塞的心肌缺血。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26) * 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duced by Mental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November 21, 2018        
+ read more
歐洲更新了女性骨質疏鬆症診斷與治療指引
2018.12.01
歐洲更新了女性骨質疏鬆症診斷與治療指引
骨質疏鬆症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在於骨折風險增加,而骨折是使人長期失能的主要原因。然而,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和治療不足。在歐盟,因骨質疏鬆症而有脆性骨折風險的女性中,有57%並未被提供針對骨骼的治療。而在脆性骨折患者中,不到20%的患者有接受治療以減少未來再次骨折的風險。   近日「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與「歐洲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肌肉骨骼疾病臨床和經濟學會(ESCEO)」針對歐洲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和治療不足的問題,發布了最新指南,以幫助醫療專業人員診斷和管理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   他們就2013年的指南進行審查及更新,增加了新訊息,包括:評估骨折風險時檢視骨微觀結構的方法、在二級骨折預防中骨折風險的評估工具「FRAX」和「骨折聯合照護服務」的角色、飲食對骨折風險的長期影響和停止藥物治療會增加的骨折風險。   美國於今年6月更新了骨質疏鬆症篩檢的指引,除了仍舊建議醫事人員給65歲以上女性做骨質密度篩檢外,也建議給已停經且有骨質密度及品質降低風險的65歲以下女性做篩檢。   ESCEO主席兼IOF國家委員會主席Jean-Yves Reginster表示,儘管這一指南是歐洲視角,並且側重於停經後婦女,但這些建議可以對世界其他地區和男性提供幫助。希望這些建議能改善骨質疏鬆的預防和管理,最終有助於減輕醫療系統和患者的高社會和個人成本!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