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7
歐洲議員呼籲歐盟會員國停止建議民眾施打HPV疫苗
4月2日歐洲議會議員Michèle
Rivasi針對HPV疫苗嘉喜(Gardasil)
在巴黎召開記者會指出,目前嘉喜疫苗還是缺乏有效性證據,但在疫苗上市後的七年內,法國卻已有將近200萬的13-26歲年輕女性接受至少一劑的疫苗注射,且疫苗費用有65%是由社會保障體系補助,她亦質疑嘉喜疫苗的臨床試驗未依照科學規則進行,呼籲歐盟成員國在該疫苗完成足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之前,應停止建議施打疫苗。
在歐洲,許多18-24歲的年輕女性沒有任何疾病史卻突然得到嚴重的疾病,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接種疫苗後才發生,一名15歲少女在接種兩劑嘉喜疫苗後的數個月,她就因為出現多發性硬化症就醫住院,還短暫失去視力與行走移動能力。
在今年2月4日,法國總理歐蘭德宣布,癌症計畫目標在2021年前將擴大年輕女孩接種嘉喜疫苗的覆蓋率,引起許多弊端揭發者、研究者、醫師及專家的反對聲浪,Michèle
Rivasi議員也呼籲歐盟會員國應停止建議施打,各界反對的理由如下:
1.
子宮頸癌佔法國所有癌症的1.7%,已不再是大眾的主要健康問題。
2.
HPV疫苗僅對部分病毒感染有防護力—嘉喜疫苗只能預防6、11、16與18型;保蓓(Cervarix)則防16與18型,但在歐洲16、18型非常少見,且事實上,人類乳突病毒的類型至少有100種以上。
3.
到目前為止,尚無足夠證據顯示疫苗可以防止子宮頸癌的發生。
4.
HPV疫苗是含鋁佐劑,鋁經由注射進入體內到達腦部,並在腦部持續累積。目前已知有許多可能副作用出現,包括死亡、抽搐、昏厥、格林-巴利症候群、橫貫性脊髓炎、顏面癱瘓、慢性疲勞、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肺動脈栓塞、巨噬細胞肌筋膜炎、胰臟炎等。
5.
常規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偵測癌細胞的有效性已被證實。
6.
基於前述的風險,奧地利已不再將HPV疫苗列入疫苗接種時程、日本也不再建議施打該疫苗,在其他國家針對疫苗的質疑與挑戰持續存在。
7.
嘉喜疫苗在法國花費昂貴,而目前第一次施打三劑後的保護力效期仍未知,將使疫苗費用有提高可能。
8.
過去幾年藥廠透過大力遊說活動推動施打HPV疫苗,疫苗廣告更故意利用母親的恐懼與罪惡感,呼籲母親應讓女兒接種疫苗,其中一支廣告曾在2010年遭到歐洲藥物管理局(EMA)禁播。
資料來源:Health Impact News Daily
+ read more
2014.05.05
默沙東藥廠前醫師預測 HPV疫苗嘉喜將是醫界最大醜聞
曾替美國默沙東藥廠(Merck &
Co.)服務的一位知名醫師—Dalbergue醫師近日接受法國雜誌Principes
de
Santé四月號專訪,談論該藥廠生產的HPV疫苗—嘉喜疫苗(Gardasil)將會是醫界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醜聞!
在受訪內容的節錄中,Dalbergue醫師表示,嘉喜疫苗在美國上市時早就已經知道它會被證實是無效的,而且會花上一大筆錢,各階層參與決策者實際上都曉得這些事!在美國,主要意見領導者Diane
Harper教授是揭發此弊案與騙局者之一。
Dalbergue醫師預言嘉喜疫苗將會是醫療史上最大的一樁醜聞!因為遲早在證據累積到達一定程度時,這支疫苗會被證實對子宮頸癌沒有任何效果,而且還會造成許多副作用,包括格林巴利氏綜合症、下肢癱瘓、多發性硬化症及腦炎等,甚至是死亡傷害。最終會知道這支疫苗只是藥廠為了製造更大利益而被創造出來的,也因為其中牽扯到的利益龐大,導致更不可能撤回疫苗。
HPV疫苗已成為全球爭議性話題之一,但在美國的主流媒體及醫界對疫苗仍然有很高的接受度,一旦任何主流媒體的記者報導任何有關疫苗的爭議,將引來嘲諷的攻擊,甚至有可能失去工作。
許多生產疫苗的藥廠在美國都受到免於法律訴訟的保護,使得藥廠如得到免費通行證,可以生產他們所想要的疫苗數量投入市場,此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收取嘉喜疫苗的銷售權利金。因此,基本上不應期待美國主流媒體與醫師所提供的資訊會是客觀、真實的。
資料來源:Health Impact News Daily
+ read more
2014.04.07
小心肥胖會增加卵巢癌風險!
家族病史、懷孕史、年齡及乳癌病史是一般為人所知比較常見的卵巢癌風險因子,但女性卻容易忽略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是提高罹患卵巢癌機率的原因之一。
日前在一項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與美國癌症研究(AICR)所共同完成的研究中又再度證實這個論點,研究並建議女性可透過改變飲食及運動等生活習慣,降低卵巢癌風險。
這個研究的結果是統整分析25個包含400萬女性參與者的研究後所發現的,研究指出,每增加5%的BMI值,女性的卵巢癌風險會提高6%,同時,BMI值超過28.4(kg/m2)者,卵巢癌風險也明顯比較高。研究表示,其他像是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子宮癌,在過去的研究都已經證實過重與肥胖是這些癌症的風險因子之一,這次的研究更加確定應將卵巢癌並列其中。
世界癌症基金會提醒,女性平日應注意定期追蹤BMI值,並避免吃速食與喝含糖飲料,且每餐盡量控制選擇份量較小的餐點,同時,搭配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將會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資料來源: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read more
2014.02.21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關於乳房攝影檢查是否對降低乳癌死亡率有幫助的爭議未曾停歇,而對它的利弊討論所關注的面向也不同,日前又出現一項加拿大大型長期研究指出,40-59歲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乳攝並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再度引起各界討論聲音。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自1980年開始在加國15個篩檢中心近9萬名40-59歲婦女。研究將這些婦女採隨機分配分為進行乳攝與沒有乳攝兩組。進行乳攝者每年檢查一次,檢查五年。
研究表示,研究中的乳攝偵測到許多是較具侵入性的乳癌細胞,而雖然有進行乳攝的患者存活時間比沒有乳攝的病患長,但最後有無接受乳攝的兩個群體在研究追蹤25年之後的死亡數字卻是差不多一樣的(3250位乳癌患者500位死亡:3133位乳癌患者505位死亡)。此外,22%乳攝偵測出疑似為癌細胞(偽陽性結果)被過度診斷,因而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研究表示,40年前乳癌治療還沒有那麼進步,所以乳攝對乳癌防治工作上有非常大的助益,但現今由於乳癌治療已經發展到相當進步的程度,因此乳攝角色的重要性已不再像以往。不少評論也都認為近年來乳癌死亡率的下降應該歸功於治療的進步,使得不論用什麼方式被確診罹患乳癌的病患都可以活下來。認同此研究論點的其他評論也關心過度診斷可能造成病患不必要的焦慮問題。
不贊同此研究論點的聲音則認為乳攝並非完全只跟存活率延長有關,提早透過乳攝發現早期的癌細胞,病患就能不必接受太多的化療與手術,將可提高生活品質且乳房外形也不會因手術受損,再者,乳攝的放射劑量很低,並沒有導致癌症的疑慮。
美國放射醫學會(ACR)則批評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是二手的乳攝儀器,品質在今天根本無法通過檢驗,且儀器操作的檢驗師也沒受過乳攝的專業訓練,偵測到的乳癌細胞都是已經太大。但對此質疑,這項研究也反駁表示儀器都達到現今要求的標準,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是某些有利益衝突的團體所不願見到的,但希望政府決策者能重新慎重考慮未來的乳癌篩檢政策。
資料來源:BMJ OPEN
+ read more
2014.01.24
飲食控制與運動,女性抗癌有撇步
最近一項針對更年期女性健康狀況進行的大型調查研究發現:遵守、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年期婦女不僅擁有較低的死亡率,因癌症致死的機率也比未有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婦女少了20%。
這項結果來自於美國最大型的更年期婦女健康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Cynthia
Thomson博士與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過去所蒐集之50~79歲的更年期婦女資料,總數目多達65,838人。並且參照來自於美國癌症協會的生活建議與指引,將所蒐集到的個案資料做分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更年期婦女除了整體的死亡率下降之外,罹患乳癌與結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有顯著下降,分別減少了22%與52%的發病率。
那麼,究竟這些癌症發病率下降的婦女是如何維持健康的呢?這分建基於營養學與體能鍛鍊的指引內容包含了下列4個重要的基礎:
1. 達到並維持健康的體重。
2. 多活動身體。
3. 多吃蔬果,養成健康、節制的飲食習慣。
4. 注意酒精的攝取,不應過量。
另外,除了上述4點,Thomson博士也提醒應戒除吸菸的惡習。
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除了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差異之外,因人種不同,更年期女性的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也有所差異。從分析結果看來,亞裔、非裔美人與西班牙裔的婦女跟非西班牙裔的白種女性相比,不論是死亡率或是癌症發病率都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跟不同人種的行為與環境應變力產生的疾病成因不同有關。
除了這份研究外,近期也有其他相關研究發現適度的運動、養成走路的習慣等與降低乳癌風險密切相關。另外,關於飲食習慣的其他研究也得出多吃番茄有助降低乳癌的發生率、青春期少女攝取過量高脂肪食品較易罹患乳癌,以及抽菸可能使得癌症發生率變高等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 read more
2014.01.07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愛喝甜的女性要注意了!最近一項美國的調查結果發現:已經進入更年期且嗜喝含糖飲料的婦女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高出80%。
在台灣,子宮內膜癌是前十大女性癌症之一,且其中有9成發病與雌激素有關,為第一型的子宮內膜癌。在美國,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婦女也越來越多,在這些罹癌的婦女中,有許多人每週都會飲用含糖飲料。
研究發現,不管BMI值、體能狀況、糖尿病史或抽菸與否,含糖飲料喝的越多,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越高。發病原因與雌激素無關的第二型子宮內膜癌發病機率則不受含糖飲料攝取過量的影響。
學者指出,在美國,含糖飲料的攝取與肥胖的發生率也呈正比;流行病學的研究亦證實了含糖飲料的攝取會提高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率。而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肥胖女性身上,在已開發國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具有肥胖的症狀。這或許可以說明糖與子宮內膜癌之間的關係。
根據這份含括了23039人的大型調查結果,研究者歸納出幾點與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的生理特徵,包含:高齡、高BMI值、高腰臀比、有糖尿病史、初經較早、更年期較晚,以及曾接觸過荷爾蒙療法等。
除了受訪者的生理特質與病史,研究團隊亦透過自陳問卷了解受訪婦女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分析後發現,與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相比,攝取含糖飲料最頻繁的前20%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遠遠高出72%之多。研究者認為,含糖飲料對於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可能是解釋這種狀況的一個可能原因。
不過,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甜食與烘培糕點並不會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對於食用甜點並未造成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的結果,研究者表示這樣的狀況讓人困惑、矛盾,或許這和糖的種類及份量有關,目前僅有一份針對糖類的分析報告指出,蔗糖與葡萄糖似乎有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病風險的趨勢。未來的研究勢必要針對這點提出更多資訊與解釋。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 Prev
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