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2014.10.21
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根據英國學者統計,平均每134名女性當中便會有一人罹患子宮頸癌;在台灣,子宮頸癌也是國人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最常見於3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由於子宮頸癌如此常見,女性對此疾病的相關知識與處理方式甚為重要,但是,根據日前一項英國學者的調查卻發現許多年輕女性對於子宮頸癌的病徵缺乏敏感度。   這項調查訪問了128位30歲以下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其中有86位女性是透過例行抹片檢查發現、2位女性是在接受其他疾病的檢測時發現,剩下40位女性則是在出現病徵後自行就診而被醫生診斷出罹癌。   初期子宮頸癌少有病徵,因此較不易察覺,但若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變多有異味甚或夾雜血絲、下腹疼痛等狀況時,就應盡速就醫。根據這40名女性的受訪結果,最大宗的病徵是性行為後與非生理期間的出血。其中有近三成的女性在病徵出現後拖延超過三個月才就診,九成以上的原因是不知道這些狀況就是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病徵。與其他年齡層相比,25歲以下的女性延遲就醫的狀況最為嚴重。另外,也有近六成的女性坦承在第一次就醫後,又拖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安排更進一步的診察。   參與此項調查的Forbes博士強調平時的抹片檢查只是為了監控、預防病毒感染以及進一步發展為癌症,若一旦出現持續性的病徵,仰賴抹片檢查的結果是不足的,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完整的檢驗。     資料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 read more
美研究:HPV疫苗防護力為8年
2014.10.20
美研究:HPV疫苗防護力為8年
  日前美國一項針對HPV疫苗的長期研究結果出爐,顯示HPV疫苗針對透過性行為感染的病毒能提供承達8年的保護力。 研究團隊隨機選取1,781位尚未有性經驗,年齡介於9至15歲之間的男女童,分組分別施打HPV疫苗與安慰劑,8年後,所有接種疫苗的孩童身體內都仍存有抵抗HPV的抗體,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參與試驗的過程中出現HPV感染的症狀或相關的疾病。 計畫主持人Ferris博士表示接種疫苗後,人體透過產生抗體形成保護,經過8年,受試者的身體狀況都非常良好,沒有增加其他輔助措施的必要。同時,所有的研究證據都顯示疫苗是安全的,並且能夠有效預防生殖器疣與HPV引起的相關病症。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美國學者與相關政府部門對HPV疫苗信心滿滿,但是,近幾年來,歐盟、日本都陸續出現施打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以及藥廠前醫師指出疫苗實際上並未能有效提供防護。另一方面,美國疾病管制局呼籲11~12歲的幼童及早接種,在接種對象的規劃上,台灣目前部分公費施打的縣市與之相同,鎖定國中女生,但按照此篇研究報告所述,在疫苗防護力僅有8年的情況下,待這些施打疫苗的女生在20來歲性行為發生機率最高最頻繁時,疫苗防護力卻已過效期。由於上述相關的爭議目前仍尚未有完整的定論,提醒大家在考慮接種疫苗前三思而行。更多相關訊息可參考本網站的【子宮頸癌】新聞專區,以及本會【給父母的一封信】。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男性喝太多酒  恐增加HPV感染機率
2014.10.16
男性喝太多酒 恐增加HPV感染機率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在美國,每年有600萬的新感染案例。HPV會導致男女出現生殖器疣,尤其是造成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及肛門癌的主要風險因子;近年有研究指出, HPV也會引起男性的陰莖癌、肛門癌及口咽癌,但目前對於男性感染後的生物機轉研究討論仍相當有限。   為了瞭解男性感染HPV的潛在風險因子,最近美國Moffitt Cancer Center研究團隊進行一項研究後發現:男性喝太多酒,將會大幅增加他們感染HPV的風險!   研究團隊將超過1,300位美國佛羅里達州男性感染HPV的情形,與他們飲酒、吸菸及性生活調查資料進行交叉分析。最後發現,喝酒量最多者,酒精量每天平均攝取超過9.9公克,感染HPV的風險將會提高,且無論現在或過去是否吸菸、以及性伴侶數目的多寡,都不影響這個結果。   研究團隊指出,酒精會阻礙人體的免疫反應,增加身體對細菌與病毒感染的脆弱性,過去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即使是適量的酒精也會對免疫系統有負面影響,而這個研究結果則說明了喝太多酒將會傷害男性對HPV的免疫反應,恐易造成長期感染。     資料來源:性傳染疾病期刊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 read more
一日一蘋果 肥胖遠離你
2014.10.09
一日一蘋果 肥胖遠離你
 根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醫最新研究發現,一天一蘋果或許有助防止肥胖,尤其是青蘋果(Granny Smith)效果最佳。    多項研究早已發現蘋果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助益,包括每天吃一顆蘋果,和每天服用降血脂藥物同樣有助防止心血管死亡風險;蘋果和梨子可以降低五成的中風機率。 好的腸道細菌可有助增強免疫力及維持體重,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則透過研究蘋果所含的非消化性化合物,包括多酚類和膳食纖維,希望了解是否有助促進好的腸道細菌生長。他們並用七種不同品種蘋果來餵食老鼠,以了解哪一種蘋果最能促進有益的腸道菌生長。結果發現青蘋果的效果遠優於五爪、富士、金冠、Gala等紅蘋果。    科學家解釋,青蘋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卻含有很高的膳食纖維與多酚類,他們經過胃部不會被胃酸分解,當這部份化合物達到結腸時,會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產生丁酸,從而刺激有益細菌在腸道中生長。    腸道菌叢的不平衡通常與飲食有關,長期可能導致慢性炎症,進而引發糖尿病,科學家認為,多食用青蘋果可以降低炎症,重建腸道菌叢的平衡,並增強飽足感。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諾拉托教授說:「我們知道,總的來說蘋果是非消化性化合物的良好來源,但因品種而有差異。這項研究的結果將幫助消費者選擇不同品種的蘋果來對抗肥胖。」 約3成5的美國成人都有過重問題,因此面臨與肥胖有關的各項疾病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甚至癌症。諾拉托教授表示,希望此研究的發現能更有助對肥胖問題的治療。     資料來源:食物化學期刊(Food Chemistry)      
+ read more
「驗尿」也能有效篩檢HPV?
2014.10.03
「驗尿」也能有效篩檢HPV?
  「6分鐘,護一生」這句口號相信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女性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透過子宮頸抹片採樣來檢驗可說是目前篩檢人類乳突病毒的主流方式。   但由於抹片檢查這樣的檢驗方式具侵入性且費時,加上近年來,英國的抹片篩檢率下滑至80%以下,特別集中在25-30歲的女性。因此,有不少研究建議採用驗尿的方式進行篩檢,不過這種篩檢方式的準確性尚未有定論。因此,英國與西班牙學者共同組成研究團隊,重新分析了14個研究的數據,總共1443個有性經驗的女性樣本。將其尿液樣本的檢驗結果與由醫生採樣的抹片樣本檢驗結果進行比對。   研究結果顯示:對照抹片檢查之結果,驗尿進行HPV的篩檢在陽性反應的準確度有87%,陰性反應的準確度則達到94%;針對主要造成子宮頸癌病變的16型與18型病毒,驗尿篩檢的辨識度在陽性反應上有73%的準確度,陰性反應有98%的準確度。若檢體為晨起第一次排尿所取得的樣本,準確率增加,研究者表示這很可能是因為此時尿液中的DNA含量最為豐富。   由於驗尿不具有侵入性、易執行,女性的接受度較高,因此研究者認為採用此種方式能夠有效的增加女性接受HPV病毒檢測的篩檢率。特別可以使用在對常規子宮頸抹片檢查反感的婦女身上;在醫療資源缺乏、基礎建設不足的地區,這種簡易的採樣方式也有利於符合條件的女性自行採樣送驗。   研究團隊認為以「驗尿」取代抹片檢查的構想是可行的,不過目前仍需要更多針對篩檢準確度的研究以及臨床上的數據,並且建置一套相關的標準化篩檢流程。 資料來源: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澳洲女性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易疏忽定期抹片篩檢
2014.09.16
澳洲女性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易疏忽定期抹片篩檢
  澳洲醫學期刊報導指出,在澳洲,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的女性比未接種疫苗的女性更易忽略兩年一次的定期子宮頸抹片篩檢,反倒減損接種疫苗的效益。  研究者分析2010-2011年澳洲子宮頸普查資料發現,在25-29歲年齡層女性當中,接種疫苗者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比例為45.2%,相較未接種疫苗者58.7%,明顯偏低。20-24歲年齡層中,接種疫苗者進行篩檢的比例為37.6%,未接種者定期做篩檢比例為47.7%。  目前已知,有兩種人類乳病毒(HPV)造成了約6成的子宮頸癌,但施打疫苗並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形成;且如果在接種疫苗前就已感染病毒,疫苗也無法發揮效用。學者表示,無論施打疫苗與否,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仍為必要。尤其是女性年滿25歲以後,定期檢查更為重要。  英國在2003年將女性開始接受抹片篩檢的建議年齡從21歲提高到25歲,結果導致25-29歲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比例大增,學者提出的解釋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比例增加。  今年四月,澳洲有關當局宣布對於子宮頸癌篩檢的若干改革建議,包括以人類乳突病毒測試取代細胞學檢查、建議篩檢的年紀提高到25歲,但相關評論希望開始接受篩檢年齡的提高不會發生和英國一樣的結果。   資料來源:澳洲醫學期刊(MJ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