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女性使用心臟病藥物與男性仍有落差!
2018.04.20
女性使用心臟病藥物與男性仍有落差!
牛津大學新研究指出,即使近來不斷努力降低男女心臟疾病患者治療上的差距,但是仍發現美國的女性心臟疾病患者使用強效史達汀的比例仍較男性患者低,而強效史達汀是美國心臟醫學會指引(2013 ACC/AHA Guideline)建議醫師給予患者的治療,以避免心血管疾病再復發。   研究主要在檢視男女心臟疾病患者服用史達汀的差異,由生物製藥公司Amgen資助。研究對象超過88,000位成年人,他們是在2014-2015年因心臟疾病而使用史達汀的患者。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女性心臟疾病患者使用史達汀的比例較男性患者少,而這份新研究指出,即使醫師開史達汀的處方箋給女性,但史達汀的效力仍低於指引所建議標準。新研究發現,心臟疾病患者出院後依史達汀處方箋取藥的人當中,男性中有56%取的是強效的史達汀,而女性中只有47%。   研究表示,雖然這些數據比十幾年前高,但男女之間的落差仍然存在,並且即使考量了年齡、財富、健康狀況等其它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女性患者使用強效史達汀的比例依然較男性低,而且最年輕和最年長的成年人以及沒有其他已知健康問題的人群中差距最大。   研究人員Sanne Peters博士表示,這種治療上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高於男性患者。由此研究看來,有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醫病都依循指引的建議─75歲以下曾經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病患應給予強效的史達汀治療。   其實,為了改善性別差異的問題,有許多團體試圖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並降低性別差異,例如美國的Go Red for Women、台灣的「為女著紅」。   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無法確定處方箋上是哪一種史達汀,也沒有關於治療方法的數據,因此不確定使用強效史達汀的男女差距,是因為女性有處方箋但去取藥的比例較男性低,還是因為女性被給予處方箋的比例較男性低所致。研究認為後者可能性較高,因為醫師可能因擔心史達汀治療對女性帶來更大的副作用,或者因為醫療保健提供者認為女性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心血管疾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6)        
+ read more
愛吃甜也能瘦?!
2018.04.18
愛吃甜也能瘦?!
你是否特別愛吃甜食呢?最近一項研究首次指出,讓人想吃甜食的基因FGF21也能降低體內的脂肪,打破了過去認為吃甜食一定對健康有害的觀念。   FGF21基因在調節人體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佔了重要腳色。這種基因會在肝臟製造一種荷爾蒙,而這種荷爾蒙有許多功能,包括:影響腦下垂體來抑制糖及酒精的攝取、促進脂肪細胞吸收血糖及調節胰島素分泌等。而過去研究指出這種基因的一種樣型(variant)A:rs838133反而會讓人愛吃甜食,還可能增加人的飲酒量。   研究團隊為了瞭解不同的FGF21基因樣型與人的飲食、身體組成及血壓的關係,使用紀錄了50萬名英國居民的血液、尿液、唾液樣本及詳細健康資訊的英國Biobank資料庫,對其中451,099名居民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FGF21基因的一種樣型A:rs838133確實如過去三項研究所示會增加人對甜食及酒精的攝取量,但更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這種基因樣型也同時與降低人的整體脂肪有關,因為這種基因樣型會降低一個人飲食中的蛋白質及脂肪攝取量。不過,這看似正向的現象其實也有負面影響,即這種基因樣型會將脂肪集中在上半身,而這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腰臀比。   研究作者Timothy Frayling指出,了解FGF21基因的各種樣型如何影響體重及身體脂肪組成很重要,因為擁有基因樣型A:rs838133的人約占歐洲人口20%,這有助於探索肥胖背後的基因及生理因素。而對於持有基因樣型A:rs838133的人,不用太過擔心因為脂肪集中在上半身而有高血壓的問題,因為血壓上升的幅度並不顯著,例如:收縮壓從120變成120.33。   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了解FGF21基因影響人體多少脂肪、分布身體脂肪的方式及藥廠所關注的議題–透過操作FGF21荷爾蒙來治療糖尿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0)、Medical News Today(20180410)、Cell Reports(201803)          
+ read more
不怕!天生容易心臟病,運動能改善!
2018.04.17
不怕!天生容易心臟病,運動能改善!
根據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即使出生時心臟疾病的遺傳風險很高,健身仍然可以讓人保持心臟健康。   一項關於健身和心臟病的最大觀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中近50萬人的數據。他們發現,有心臟疾病遺傳傾向的人,若握力強度、身體活躍程度和心肺健康水平較高,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就較低。   心血管醫學教授Erik Ingelsson表示,人們不應該因為屬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就放棄運動。反之亦然,即使遺傳風險很低,仍然應該去鍛煉,因為健康同時受到基因和環境影響。   研究是怎樣做的? 為了瞭解參與者的體能和活動水平,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中482,702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做了握力測試且回答了關於身體活動水平的問題,並在手腕上戴上測量加速度的裝置七天,進行了飛輪運動(stationary-cycling)。其中468,095名參與者的遺傳數據也被使用於交叉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體能較好、身體活動水平較高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包括: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和心房顫動。那些被認為具有高心臟疾病遺傳風險的患者中,心肺功能高的參與者,冠心病風險降低了49%,心房顫動風險降低60%。而被認為屬於中度心臟疾病遺傳風險者,握力最強的人冠心病風險降低了36%,心房顫動風險降低了46%。   研究團隊認為,由於目前對運動調節高遺傳疾病者之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所知有限,因此這些結果可能對公共健康產生重要影響。Ingelsson表示,這對醫師如何建議患者很重要,基本上研究結果表明了患者可以透過改變一些生活方式、鍛煉身體,來改善長期健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09)        
+ read more
控制糖尿病 你吃對了嗎?
2018.03.31
控制糖尿病 你吃對了嗎?
你可能聽過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最近一項研究支持了這種說法!   早餐吃得很豐富、減少午餐及晚餐的食量,有助於減重及改善血糖,對糖尿病患者很重要。   肥胖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因為過重會讓身體難以使用能調節血糖的胰島素。肥胖協會指出,約有90%的糖尿病患者是過重或肥胖的。為了改善肥胖及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改善飲食通常是首要任務。   研究作者Daniela Jakubowicz博士表示,有時候造成問題的不是患者吃什麼及吃多少,問題也跟我們什麼時候吃東西有關。人體代謝會隨著時間變化,早餐吃一片麵包所引發的血糖較低,也比在傍晚吃一片麵包來得不容易變胖。這樣的背景知識,促使Jakubowicz博士及其團隊致力於探討吃東西的時間如何影響減重及血糖的水平。   研究是這樣做的 研究對象是18位男性及11位女性,他們平均年齡69歲,都肥胖且有第二型糖尿病。研究隨機將他們分派至總熱量皆為1600卡路里的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被稱為「B diet」:早餐很豐盛、午餐餐量中等、晚餐餐量少量;對照組則遵循傳統治療糖尿病的「6M diet」飲食:一日有六次少量的飲食及三次點心。   研究歷時三個月,研究團隊每兩周測量一次受試者的血糖,並用連續式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來掌握受試者整體的血糖水平。   * 體重方面,研究發現:3個月後「B diet」組平均少了五公斤,「6M diet」則平均增加4公斤;並且「6Mdiet」組的飢餓感及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程度也增加了,「B diet」組則顯著減少。   * 至於對血糖的影響,研究發現:3個月後「B diet」組的空腹血糖水平降了54 mg/dl,「6 M diet」組則只降了23 mg/dl;在頭兩周,「B diet」組血糖平均降了29 mg/dl,「6M diet」組只降了9 mg/dl;三個月後,「B diet」組的血糖平均降了38 mg/dl,「6M diet」組降了17 mg/dl。參與「B diet」組的人,夜間血糖平均也降了38 mg/dl,「6M diet」組則沒有任何改變。   * 胰島素注射量的需求也有變化:「B diet」組每天對胰島素的需求降低了5個單位,「6 Mdiet」組則增加了2.2個單位。   研究表示,結果顯示管理吃每一餐的時間有助於控制血糖,體重降低更能強化對血糖的影響。並且每天吃三餐且早餐吃得最豐盛,可能為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帶來最大的助益。對於需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這樣的飲食方式可帶來快速且正向的改變,包括:減重、較少飢餓感及對胰島素需求降低。   沒有參與研究的Anne Peters博士認為,「B diet」飲食方式能帶來好處,他自己就會建議患者這樣做,並且超過晚上七點就不再飲食。Peters博士也建議醫師不要將一套飲食方式用在所有人身上,因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代謝速度。此外,他也提到這份研究的樣本數小,需要有更大的研究來確認這些研究結果。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妳的腰臀比例比BMI更能評估心臟疾病風險
2018.03.26
妳的腰臀比例比BMI更能評估心臟疾病風險
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被認為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並且男女都一樣。不過,最近研究發現,對女性來說,「中心肥胖數據(central adiposity measures)」如腰圍、腰臀比等可以測知身體脂肪分布情形,和心臟疾病風險息息相關,並且比BMI更重要。BMI是呈現整體肥胖情形(general adiposity measures)的數據,無法呈現身體脂肪分布情形,也無法區別不同的脂肪型態,如內臟脂肪內臟脂肪是堆積在體內器官周圍的脂肪,這種脂肪與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與皮下脂肪。   過去研究指出,性別可能影響一個人較容易在哪裡堆積脂肪。男性較容易堆積內臟脂肪,女性則較容易有皮下脂肪。最近,一項研究探討身體脂肪分布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以找出最適合預測心臟疾病風險的因子。   研究分析了在2006-2010年間參加英國Biobank研究的479,610名40-69歲的成人。這段期間,女性中有28%發生心肌梗塞。經過訓練的人員為這些人測量了腰圍、腰臀比、腰圍與身高的比例及身體質量指數(BMI),並用這些資料去計算心肌梗塞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心臟疾病風險有性別的差異。腰圍粗及腰臀比大的女性的心臟疾病風險,比同樣情況的男性來得高;而且相較於BMI,腰臀比和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更強,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換言之,「中心肥胖數據」比BMI更能有效預測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主要作者Sanne Peters表示,他們的研究支持蘋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有害的觀念。   研究表示,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體型與脂肪堆積情形如何影響心臟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Medical News Today * Daily Mail        
+ read more
維他命D不只顧「骨」 還保護你的「心」
2018.03.20
維他命D不只顧「骨」 還保護你的「心」
對人而言,維他命D-2及維他命D-3是主要的形式。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維他命D-3和骨骼保健息息相關,而比較不知道它也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近幾年在臨床上發現,許多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有維他命D-3不足的現象。   新研究用奈米感測器追蹤維他命D-3對人體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研究發現:常見於蛋黃、魚油的維他命D-3除了對骨頭健康很重要外,也扮演著預防及復原血管內皮損傷的角色。   過去認為,血管內皮的功能只是讓水分及電解質進出血液,但近幾年發現血管內皮更像是遍及心臟至最微小毛細血管的器官,其細胞發揮著許多獨特的生理功能。血管內皮的變化與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有關,包括: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腫瘤、病毒感染及動脈粥樣硬化等。   此外,雖然研究人員是在高血壓患者的細胞上進行檢測,但研究結果所呈現的維他命D-3對血管內皮功能不足的影響,其應用範圍是更廣的。研究認為,維他命D-3有恢復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其他疾病對心血管系統所造成的損傷的功能。   研究作者Tadeusz Malinski認為,很少生理系統可以修復已經損傷的心血管內皮細胞,但維他命D-3可以做到。利用維他命D-3修復心血管系統是成本低的解決方法,不需要研發新的藥物。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