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
男性禿頭、灰髮比肥胖更具心臟病風險?!
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吸煙和缺乏運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傳統」風險因素,而最近研究顯示,40歲以下有雄性禿和灰髮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沒有這些狀況的男性高出5倍以上,比糖尿病帶來的風險還高。研究表示,風險清單應加入中年雄性禿和灰髮。
該研究分析790名40歲以下冠心病患者,並以1270名年齡相匹配且健康的人作為對照。該團隊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液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來評估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雄性禿的狀況以0代表無禿髮、1代表輕度禿髮、2中度禿髮及3嚴重禿髮;灰髮的部分則以其灰髮及白髮的百分比表示。研究團隊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去分析冠心病者及對照組,試圖了解雄性禿、灰髮與冠狀動脈損傷的關係。
結果顯示,有冠心病的男性一半有灰髮,有49%有雄性禿,而健康男性則只有30%有灰髮,27%有雄性禿。研究表示雄性禿增加了5.6倍的冠心病風險,灰髮則增加了5.3倍的風險。雄性禿及灰髮所增加的風險比肥胖增加約4倍的風險更高。
研究作者Patil博士表示,年輕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但卻無法被傳統的風險因素解釋。而中年雄性禿及灰髮被發現與動脈老化或硬化程度相關,可能是冠心病潛在的風險因子。
帶領研究的Sharma博士呼應上述的說法,認為中年雄性禿及灰髮應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反映出生理(血管)年齡而不是自出生日起算的年齡,因此在判斷總心血管疾病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醫師多以常識來判斷生理年齡,我們需要有實證的衡量來判斷。
Humane博士建議有中年雄性禿及灰髮的男性額外做冠心病檢查,並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降低疾病風險。此外,Humane博士提醒,開立史達汀給有中年雄性禿與灰髮的男性之前應先確定雄性禿及灰髮與冠心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30)、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ardi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 read more
2017.12.07
肥胖與糖尿病增加女性罹癌風險
新的研究發現,肥胖和糖尿病造成每年80萬人罹患癌症,其中女性患者人數比男性高出了兩倍。
2012年,體重過重造成544,300例癌症,糖尿病則造成280,100例癌症,一共佔約6%的癌症。如果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增加,到2035年,則可能佔癌症患者30%。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在2012年由175個國家收集的資料,包括12種不同的癌症,身體質量指數(BMI)和糖尿病。結果顯示25%的肝癌患者、1/3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有過重和糖尿病。
過重和糖尿病影響了將近30%的女性乳癌,也經常造成子宮內膜癌;影響男性最普遍的則是肝癌,接下來是腸癌。
太多脂肪會導致影響荷爾蒙分泌。肥胖和癌症的關聯,已有相當的討論,而糖尿病和癌症的關聯則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發炎和胰島素受到干擾,可能使得糖尿病患者得癌。
這項研究的主事者Dr. Jonathan
Pearson-Stuttard表示,臨床和公共衛生應努力專注於指認有效的預防、控制和測試方法。結構性的改變我們的環境,增加買得起、供應充足的健康食物,減少不健康食物的消費。更重要的是,對於慢性病及其共同的風險因子,如肥胖及糖尿病,應有整合性的政策。
英國慈善糖尿病機構的Dr. Emily
Burns指出,糖尿病並不會直接引起癌症,但這項研究多了證據顯示糖尿病可能增加某種癌症的風險。人們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飲食良好、多活動、不抽煙,堅守飲酒量的推薦準則,來減低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夠或未能適當起作用)和癌症的風險。
編輯來源:Daily Mail(2017.11.28)
+ read more
2017.11.29
現行BMI數值判定更年期後女性肥胖可能有誤
根據身高與體重關聯性來評估身體脂肪的BMI值,在70年代開始普遍地使用,這是目前醫生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過重或肥胖最廣泛使用的系統,BMI值30以上被認為是肥胖。然而,近年不斷有研究提出,BMI值無法正確反應身體肥胖狀態,甚至可能誤導治療。
本月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對更年期後女性來說,以傳統BMI來區別肥胖程度,數值可能是過高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Hailey R.
Banack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對於體脂肪率為35%或更高的停經女性來說,以公認判定肥胖的門檻—BMI
值30—作為判定肥胖的基準,其敏感性是過低的。
此項研究共有1,329名平均年齡66.1歲的停經女性參與,她們接受了基礎問卷調查以及人體測量與全身掃描,評估脂肪質量、脂肪分佈和淨體重(去除脂肪重量後的體重),以及臀部、脊柱及手腕的骨質密度。5年後,這些女性接受了同樣的追蹤檢查,目前正在進行17年後的後續評估,但卻沒有判定肥胖體脂率的正式共識。在研究文獻中,體脂率的範圍可從25%到40%,但研究人員的評估則為35%,而更常用的切點為38%與40%。
研究小組建議,BMI門檻應該置換為24.9、26.5或27.1,用來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
研究團隊寫表示,在回答有關停經女性肥胖所造成的影響之前,最重要的是需要經驗性的驗證工具來衡量這群人體重過重的狀況。除了BMI值,還有其他肥胖的間接測量指標,例如腰圍與腰臀比,但每個指標都有其限制。對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認知,使用BMI≥30作為判定停經女性肥胖的基準可能導致嚴重的錯誤分類。
作者們指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inverse BMI (iBMI =
1,000/BMI,
cm/kg2)去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iBMI已被證明更能反映體脂率和真實肥胖狀況,此外,先前的研究已證明iBMI與體脂率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這表示iBMI可能是真實肥胖狀況的更好預測方式。然而,目前並沒有一個可根據iBMI去判定肥胖的公認切點,故此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有趣的發展機會。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7.11.20)
+ read more
2017.11.28
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如果在懷孕期間罹患了糖尿病且有高血壓,那麼這位孕婦未來比只有其中一種症狀或完全沒有症狀的孕婦有更高的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64,000對夫婦,發現相較於懷孕期間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孕婦,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5倍、高血壓風險增加1倍;而同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孕婦,糖尿病風險是37倍,高血壓風險是6倍。
研究作者Romina
Pace博士表示,了解這一點將使醫生能夠辨別處於危險中的母親,並與她們一起討論改變生活的方式以減少這些風險。
研究人員還發現,有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或兩種症狀都有的女性),其丈夫面臨的風險也增加。Pace博士表示,這種共同的風險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它有助於促進夫妻合作,共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20)、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7.11.14)
+ read more
2017.11.27
紅斑狼瘡增加失智風險
紅斑狼瘡,會引發身體的免疫系統破壞身體的部分細胞,包括腎臟,肺部,皮膚和血管。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病發年齡在15-44歲之間。
根據以色列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紅斑狼瘡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分年齡,其失智症的風險比正常人多達50%。
以前的研究也曾建議紅斑狼瘡可能同時破壞記憶和認知的功能,而根據新的研究作者,則建議醫師遇到病人有早發性失智的症狀,要檢查是否有紅斑狼瘡。
專家已經指認狼瘡的多種面貌,包括神經精神紅斑狼瘡就有19種類型,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認知和記憶的功能,甚至引起心理和精神的症狀。
有些患者「紅斑狼瘡霧」的經驗總括描述有:難以集中,記憶和表達自己。也可能隨著有憂鬱症和焦慮。這些症狀類似失智或老年癡呆症,後者影響約5.5百萬美國人。最近的研究顯示,即使患者沒有神經精神類型的紅斑狼瘡,得失智症的風險仍然比正常人大。
美國小天后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去年透露她有紅斑狼瘡,恐慌和憂鬱症使她提早取消世界巡演。她做了腎臟移植,由她最好的朋友捐贈。
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是紅斑狼瘡的主要治療之一,80%的患者依靠類固醇,避免疾病相關的發炎和突然發作。但也有不好的副作用,戈梅茲説會使她的體重波動。而且患者的喪失記憶和認知失調也與類固醇相關,但在這位歌星的身上尚未有這樣的現象。
研究作者指出,現有的安全療法中,並不能處理紅斑狼瘡和認知上的困境。這個疾病缺少持久性的解決辦法,面對許多年輕的患者,令人感到挫折。但作者仍希望,經由瞭解患者會有早發性的認知能力下降,至少可以有某個程度的逆轉。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0)
+ read more
2017.11.24
做愛會死人嗎?
時而看到新聞報導,男人死於「馬上風」。「馬上風」是指因為行為太過激烈,導致心/血管過度負荷而昏厥甚至突然死亡,雖然也會發生在女性,但絕大多數是在男性身上。
最近研究指出這種風險很低,但若在飯後、酒後有性行為或是服用藥物可能會增加風險。
研究分析美國奧勒岡州4,557名發生心臟驟停的案例,有34例與性行為有關。在這34例中有18例是發生在性行為當下,有15例發生在性行為後,並且有32名(94%)是男性。心臟驟停的男性案例中,與性行為有關的案例佔1%,女性則僅佔0.1%。
醫學博士Martha
Gulati指出,因性行為而心臟驟停的風險非常低。不過,研究分析發現因性行為而心臟驟停的案例中,29%的患者有心血管病史,26%有心臟衰竭,因此如果符合這些條件的人要有所留意。
目前還無法釐清性行為的次數和心臟驟停關係,性行為太頻繁是否也會增加風險?其實,我們在性行為中的動量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激烈。
由此研究我們看到一個外帶的重點:身旁的人為心臟驟停者做CPR的重要性。雖然心臟驟停發生時是被看到的,但是多數並未獲得身旁人給予CPR急救,而且在此類的34個案例,只有6例活著出院。Gulati博士也呼籲,身旁的人應於撥打119後立即為患者施行CPR。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