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6.24
人工流產需要醫師挺身支持!
近期美國對於人工流產的限制與阻礙持續增加中,情況陸續在多州蔓延開來。針對此現象,日前美國性與生殖健康研究與政策機構Guttmacher
Institute的研究員Nash表示,醫師們應該要支持病患取得生產的健康照護,包括安全的人工流產服務,他們對女性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她在新英蘭醫藥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寫到,「要符合一些鞏固醫療照顧的核心價值-慈善、正義、尊重自主權-醫師們在確保病患獲得所需資訊的這個方面可以發揮作用,以利病患得到包含人工流產在內的全面性生產照護。」
美國限制人工流產狀況
在美國,有6,400萬名生育年齡的女性,其中超過2,900萬名(43%)居住在法律有限制人工流產的州,而另有1,500萬名(22%)則住在對人工流產相對支持的州。
事實上,限制人工流產不是最近才有的現象。美國在「_羅伊訴韋德案_」(Roe
v.
Wade)後的46年間,有1,200個限制人工流產的法案被通過,幾乎是每一個州都至少有一個針對人工流產的禁令。但是在2019年1-5月間,就有32個州發動不同的人工流產禁令法案,截至6月初,已共有12個州通過26個禁令。
美國高等法院最近期處理有關人工流產禁令的案件是在2016年的「全體婦女健康訴黑勒施泰特案」(Whole
Woman's Health v.
Hellerstedt)。該案例提到,法院必須檢視限制所宣稱的好處的證據以及其所造成的現實負擔之間的平衡。不過,NASH提到,病患還是必須去查這些拼湊的法律、規定和法院裁決,因為每個州都不相同。
這些禁令對婦女帶來經濟和照顧負擔
病患面對著愈來愈多取得人工流產服務的障礙,新禁令和現有的限制都為她們帶來經濟與照顧上的負擔。Nash表示,妊娠10周進行人工流產需花費500美元,因為公共與私人商業保險都沒有給付該費用,或是基於隱私為由,女性一般都需要自付。她還補充提到,60%要人工流產的女性都已經有小孩了,當她們被迫需要再安排托育,這會造成另一個麻煩。
Nash向那些對尋求生產照護服務的病患充滿敵意的政策制定者、部分健康照護機構喊話。亞利桑那州、印度安納州、德州以及威斯康辛州都已刪減家庭計畫服務的補助,並限制可以獲得補助的機構數。她也指出那些提供錯誤資訊的所謂「危機懷孕中心」,他們是企圖要暗示女性繼續懷孕生產。
Nash寫到,「最終,這些行動開展的方式將對病患與病患照護發生戲劇化的影響。就我來看,如果我們相信病患擁有身體自主權以及決定自己的生活與未來的權利,我們就需要支持人工流產的權利。」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06.21)
+ read more

2019.06.21
啤酒肚影響男性生育!
全球生育問題增加,同時男性肥胖的比例也翻了三倍。研究指出,腰圍肥胖會對生育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男性應該留意自己的生活方式。
研究比較了生育能力正常男性和不孕夫妻中的男方。結果顯示,不孕夫妻的男方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比率顯著較高。並且在兩組男性中腰圍肥胖都與生育能力下降有關。此外,睾丸較小的男性更容易受到體重增加和腰圍肥胖的影響。
此研究作者指出,在臨床上我們經常看到體重和生育能力之間存在關係。腰圍脂肪堆積是影響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因素。腰圍肥胖不僅是很大的健康風險因子,還可能因為影響荷爾蒙平衡而使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從而降低生育能力。
研究作者表示,過去一百年男性的精液品質急劇下降。原因可能是生活方式迅速改變、身體活動和飲食習慣改變及其他因素。
過去曾有研究顯示肥胖與生育能力下降有關,但也有研究否認這一點。此外,對於腰圍肥胖相關的症候群與精子品質的關係存有爭議。不過,即使如此,學界幾乎一致認為體重增加與睾酮水平降低有關。
作者建議,男性應盡量保持身體活躍,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做運動,並且應該攝取更多蔬果及全穀物產品。應避免吸菸和飲酒過量,因為兩者是不孕症的重要風險因子。此外,紓解心理壓力的能力、多安排與親友相處的時間也同樣重要。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04)
+ read more

2019.06.19
配方奶影響母乳哺育?研究不這麼說!
相信許多新手爸媽都有一樣的疑問:如果寶寶出生幾天內,體重減輕的情況比預期得多,媽媽的奶量又不足時,該不該補充配方奶呢?
多年來,專業的意見一直都是:「不!」因為專家認為配方奶會干擾母乳哺育。但一份最新研究指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已不再那麼絕對。
這項研究追蹤164名嬰兒的餵養情形,這些嬰兒在出生後1至3天內進行母乳餵養,並且體重減輕的幅度大於或等於同年齡嬰兒體重的75%,也就是有嚴重餵養不足情形。研究讓其中50%的母親繼續純母乳餵養;另外50%的母親在每次餵完母乳後,再補充配方奶,並在有較豐沛母乳時停止使用配方奶。
母乳哺育目標、婚姻狀況影響母乳哺育時間長度
研究發現,在嬰兒6個月大時,早期有補充配方奶的嬰兒與純母乳餵養的嬰兒一樣可能進行母乳餵養,沒有差別。但到了12個月大的時候,情況發生變化。在有補充配方奶的嬰兒中,30%仍然是母乳餵養,而在純母乳餵養的嬰兒中則是48%。
當研究人員將「婚姻情形」和「較長時間的母乳哺育目標」兩個因素加入分析時,發現這兩因素都與較長時間的母乳餵養有關。
研究作者Valerie
Flaherman博士表示,研究說明了在嬰兒出生的早期有限地使用配方奶,不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可能會改變母親及家庭成員對母乳餵養的態度,降低對母乳哺育的堅持。
同樣對這164名嬰兒進行的另一項研究指出,沒有補充配方奶的新生兒,有較高風險發生黃疸,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餵養不足引起。新生兒滿月前再入院的5名嬰兒中,有4名是沒有使用配方奶。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9.06.03)、JAMA Pediatric
(2019.06.03)、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9.03.14)
+ read more

2019.06.18
服用躁鬱症藥物的媽媽可以餵母乳嗎?
服用「鋰鹽」(lithium)治療躁鬱症的女性經常會問,哺餵母乳期間用藥是否對嬰兒有影響?答案可能令人失望,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因為研究數量不足,這個擔憂目前還是沒有解答。
鋰鹽是治療躁鬱症的常用藥物,可降低躁鬱及產後抑鬱症狀。但有些專家建議不要在哺餵母乳期間服用,因為擔心會轉移到母乳中可能對嬰兒產生毒性。
然而患有躁鬱症的女性,懷孕和產後容易復發或罹患產後抑鬱。如果不治療躁鬱症,可能導致胎兒出生後健康不良,例如早產和體重過輕,也可能增加孕婦自殺的風險。
由Crystal
Clark博士領導的團隊,做了系統性研究。研究發現在2000年之前,鋰鹽經母乳對嬰兒造成影響的研究都是回顧性的,並且缺乏標準化,例如不包括對照組、不考慮母親或嬰兒的健康情形、不考慮母親是否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等。2000年後的研究設計較好,並指出鋰鹽在母乳期間風險較低。然而,作者也表示,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
她建議,雖然母乳哺育期間服用鋰鹽的風險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但中斷躁鬱症治療的風險卻已經確立,並可能影響母親在關鍵時期照顧孩子的能力。餵母乳與否應該要個人化,視母親及嬰兒的狀況而定。但也必須告知媽媽鋰鹽可能帶給嬰兒的風險,例如躁動、嗜睡或餵養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既然母乳哺育期間服用鋰鹽的風險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在母親必須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就應該提供媽媽有其他餵養方式的選擇,以保護嬰兒,而不是只告知媽媽個人化、有風險,然後讓她不知所措。母乳哺育的雷厲風行推廣,將配方奶劣質化,讓這種問題的解答變得難堪,增加母親的罪惡感。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9.06.10)、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19.06.10)
+ read more

2019.06.13
人工精卵不再是科幻!!
一直到最近之前,卵巢和睪丸是唯一可以製造精卵的過時方式,在不遠的將來,將有可能利用幾乎是身體的任何部位可以創造出生殖細胞(或稱之為配子)。
這個新科技叫做「試管精卵」(IVG),是利用肌肉、肝臟或血液細胞創造出嬰兒。目前人類的父母還沒做好準備,只在老鼠研究成功完成了這個創舉。而這項技術也產生許多我們必須開始思考與討論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如何製造「試管精卵」?誰又會想使用它?
試管精卵是身體任何部位的的細胞被逆向操作成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這些可以發展成任何種類的人類細胞的幹細胞,也可以被操作變成卵子或精子細胞。
哪些人會想使用這個技術?對因細胞缺陷或癌症治療而不孕的個人與家庭,或是經歷提早停經的女性,它提供了解方。同時也開啟許多生育的可能性,女同志們可以利用其中一個伴侶的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細胞,與另一伴侶的卵子進行受精,過程完全不用男人的參與。
目前社會缺乏討論
生殖科技新興議題的資訊不斷增加是好事,但卻未獲得應有的關注。關心試管精卵相關議題的專家強烈建議,在這項科技創造出胚胎之前,現在是時候該提高社會大眾投入這項科技的討論,形式包括進行調查、焦點團體、專家報告、專欄辯論文章等,並且大眾與管理者要開始思考這項科技會出現的倫理與法律挑戰,必須走在更前端。
衍伸許多倫理與法律議題
(1)應立法限制製造胚胎數量?
透過這個方式可能製造出大量的胚胎,但只選取的一小部分植入,這將使許多人焦慮。是不是應該立法限制一個人可以利用自己幹細胞製造胚胎的數量?試管精卵產生的胚胎該被視作和其他生殖科技或傳統方式製造嬰兒一樣嗎?
(2)現代版本優生學?胚胎面臨商品化命運?
當試管精卵和植入前基因檢測合併,將可以選擇出「最好的」那一個,更令人極度憂慮,就像是現代版本的優生學,將某些生命視為優於其他生命。一些生物倫理學家擔心,最後可能變成訴諸我們最壞的本性,對掌控的慾望與人類完美主義讓生產變成了如同工廠在大量製造。我們可預見這些過量的胚胎會被商品化的命運,與現在販售精卵的行為沒有兩樣。
(3)出現不知情非自願的父母?
這項科技由於生殖細胞可能偷偷取自不知情的個人,那這樣的「捐贈者」在法律上算是孩子的家長嗎?而國家是不是能夠保護這樣未經個人授權就被強加在身上的父母身分?
這些倫理、社會及法律難題需要的不只是專家及學者更仔細審慎考慮,社會大眾也要一起加入,與這個議題相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該在此刻開始討論這個新興科技與它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編譯來源:STAT(2019.06.05)
+ read more

2019.06.12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亡給付提高至400...
昨日,在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大會中,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支持台灣女人連線的提議,提高「生產事故救濟」給付上限,將產婦死亡救濟由200萬提高至400萬。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推動生產事故救濟多年,2016年法案施行後仍不斷關注檢討。對於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始終認為有失公允。2018年5月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檢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救濟項目及給付金額的合理性,並做必要的修正」之建言,未獲回應;同年12月於行政院性平小組會議中,建議衛福部檢討救濟金額之合理性並調整金額。衛福部於今年5月初公告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20萬元。
然而,這樣的微調還是無視給付的不合理,及缺乏對受害者的同理。因此,2019年5月甫落幕的健康行動會議,再度提出「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之建議。
昨日(11日)舉行之行政院性平會,台女連再度在大會提案檢討。蘇貞昌院長裁示,同意生產事故救濟給付額度朝增加的方向辦理,例如產婦死亡給付由最高新台幣200萬元調高至400萬元。並請衛福部設想各種狀況,減少爭議,全力辦理,如菸捐挹注經費不足,將編列預算支應。
擔任行政院性平會委員,並於會中提案之台女連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雖然一直推動救濟金額合宜的調整,但沒想到這麼快就有進展。感謝蘇貞昌院長看見女性生產的公共性,願意投注國家資源來支持。
什麼是較適當的救濟金額?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立法之初,其事故救濟金額是比照《藥害救濟法》而非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訂出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給付比「藥害救濟」高出許多,原因是,接種疫苗的人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有「利他」意涵,而使用藥物是在治療「自己」的疾病。所以當發生疫苗傷害時,就可獲得較多救濟。
產婦多是健康的人,其生育子女除了是為己,也是延續國家的命脈,更有「利他」的意義。因此,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救濟,而不是藥害救濟,才符合救濟精神!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