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高工時對心臟不利?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的人心臟疾病風險顯著增加,但研究結果真的如文字所寫那麼顯著嗎?
7月中旬一篇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欲了解高工時與心房顫動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利用8個研究合併後的數據進行分析,共有超過85,000名勞動人口的資料,平均年齡為43.4歲。
研究比較兩種工時的勞動人口的心房顫動風險,分別為一般工時(每周35-40小時)及高工時(每周55小時以上),依據這些人的心電圖、醫療紀錄、死亡證明等資料來分析其心房顫動風險。
研究發現,每週工時55小時以上的人,心房顫動風險上升了40%。風險上升程度即使在研究考量了其他健康問題如肥胖、高血壓、吸菸、喝酒等之後依然存在。兩年前發表於Lancet來自美國及澳洲的研究顯示,高工時者中風風險增加,而這份新的研究辨識出心房顫動可能是引發中風的原因。
不過,The
Guardian近日指出,雖然這份研究是大型研究且過程嚴謹,但實際研究分析的人口中只有1.2%有心房顫動,因此研究說每周工時超過55小時者風險上升了40%,其實相當於增加1.7%風險。
此外,導致心房顫動的原因包含血壓、年老、糖尿病或基因,雖然研究者試圖控制這些可能混淆結果的因素,但無法確定有確實控制住。並且研究也未檢視不同工作類型如日班、夜班或輪班制等差異。過去一份長期追蹤護理人員的研究指出,輪夜班與中風風險上升5%有關。
對於高工時者,面對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透過不吸菸、不過度飲酒、避免肥胖及勤做運動來降低風險。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再減少工作時數。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7
+ read more
2017.08.17
少鹽 vs 多鹽之戰!
不久前一本書The Salt
Fix指出高鹽與高血壓的關聯是一種迷思,認為少鹽不僅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這本書上市後引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譴責,認為這本書的建議可能讓很多民眾陷入健康風險。
The Salt Fix作者James
DiNicolantonio在書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及英美衛生單位建議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是錯誤的,他認為鹽是人體必要的物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酥鬆及記憶衰退,多吃鹽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減重。人們更應警覺的是糖分攝取量,過多糖分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腎臟疾病。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營養科學主任Louis
Levy認為,現今飲食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因,提倡高鹽飲食會讓很多人陷入健康風險,並且這個建議也低估了高鹽與高血壓相關這樣的結論背後有著國際認可的證據支持。
曾經說服政府向食品產業施壓以降低產品含鹽量的教授Graham
MacGregor則指出,少鹽的建議是不容質疑的。若檢視少鹽建議背後的證據,就會發現證據強度其實高過對糖、飽和脂肪或蔬果的證據。這些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移民研究、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等。Graham教授認為作者DiNicolantonio立意良好,但是他屬於相信所有死因都肇因於糖的人。
英國營養科學建議委員會在2003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明高鹽會導致高血壓的結論背後有大量的動物或人體試驗證據支持。然而,因為資料蒐集困難,無法得出有多少心臟疾病案例及死亡是高鹽飲食導致的。不過NICE檢視2013年鹽分攝取量減少對人口的影響,認為少鹽的政策可能每年減少兩萬個心臟疾病死亡案例。
DiNicolantonio回應,不論英國公共衛生部及美國心臟學會的想法是什麼,沒有證據顯示少鹽可以降低血壓。醫療文獻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人有80%的血壓不受鹽量影響,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的有75%血壓不受鹽量影響,有高血壓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者約有55%不受鹽量影響。他不認為他的書會讓人們陷入健康風險,他只是在提倡正常的鹽分攝取量,亦即每日7.5-15公克的鹽。他認為如果高鹽飲食會使人有健康風險,為何食鹽量高的國家如韓國、法國、日本等人們平均壽命高且冠心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事實上,少鹽飲食才讓人們有健康風險,光美國每年就有約600萬人口被診斷有低鈉的情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8)、Daily Mail(2017.08.09)
+ read more
2017.08.09
誰該吃史達汀?醫界莫衷一是
2014年英國NICE發佈最新指引,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及10年內得心/血管疾病風險大於10%的應該服用史達汀。
2017年7月底哈佛大學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的研究發現,若依循NICE於2014年發佈的最新指引,年齡在30-84歲之間近1200萬的成人需要服用史達汀,幾乎包含了所有60歲以上的男性及75歲以上的女性。
研究認為,NICE的指引主要是以年齡來評估風險,代表有上百萬民眾即使在沒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風險下仍被歸在需要服藥的類別中。而那些較年輕且有多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卻容易被忽視。
研究結果引發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RCGP, Royal College
of
GPs)呼籲停止這種廣泛而不精準的開處方箋方式,他們認為其實很多人並不需要服藥但卻因指引而被醫療化。同時,史達汀有其副作用,如肌肉痠痛、頭痛或睡眠困難等,因此長期服藥對患者來說是一件影響很大的事。
若依循NICE的指引,100人當中只會有4個性命被挽救,但在拿到處方箋之前患者要先做抽血檢查並諮詢醫師,開始服藥後每幾個月要定期追蹤肝功能,每年要再抽血檢查並搭配醫師諮詢,不合成本效益,因此應聚焦在那些高危險群。否則用過度廣泛的標準對幾乎每個人開藥,對個人來說其實受益很有限,對醫療領域來說也並不是有效率的做法。根據今年6月初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史達汀對65歲以上的人,並無預防初次心臟病的效果。美國預防醫療工作組也沒建議75歲的人服用。NICE的指引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但是,NICE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NICE的指引背後都有嚴謹的實證基礎,並且研究已發現心/血管疾病與年齡是高相關的,每3位年長者就有1位會因此死亡或失能。為了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一定要鼓勵運動、改善飲食及停止吸菸,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史達汀給有風險的人。
編譯來源:The Daily Mail(2017.08.01)、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7.07.31)
+ read more
2017.08.05
代糖是減重的幫手還是敵人?
最新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或稱代糖,增加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
營養與飲食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曾指出,人造甜味劑可作為限制能量攝入來控制體重或血糖的策略。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人造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可能會對新陳代謝、食慾以及腸道細菌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人造甜味劑可能導致食物消耗和體重增加。
來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性的回顧,企圖釐清人造甜味劑是否與體重和心臟病的長期不良影響有關。回顧的研究內容包含37項研究,約有40萬人、時間在10年左右。總共有7項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被認為是臨床研究的黃金標準。隨機對照試驗追蹤了1,003人約6個月。
在短時間的隨機對照試驗中,人造甜味劑的攝取量與體重、BMI或腰圍的減少並不明顯相關;然而,在較長的觀察研究中,人造甜味劑的使用與體重、BMI和腰圍的增加有顯著關聯。
曼尼托巴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Ryan
Zarychanski博士表示,臨床試驗的數據並不能明確地支持人造甜味劑對體重管理的預期效果。
編譯來源:CMAJ201707、Daily Mail20170718、Medical News
Today20170717
+ read more
2017.08.03
柳橙汁跟漢堡不配?
脂肪氧化能夠啟動脂肪分子分解,為人們提供長時間的精力來源,然而飲食的內容卻可能影響脂肪氧化過程。一項新的研究宣稱,柳橙汁搭配漢堡,會讓人感到更加疲憊,而且容易發胖。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蛋白質餐點搭配含糖飲料會使脂肪氧化率降低8%。
研究團隊招募了27位成年人,13位男性和14位女性,都擁有健康的體重,平均年齡為23歲。參與者進行了兩次24小時的研究訪問,第一次訪問時,在整夜未進食的狀態下,接受兩餐含15%蛋白質的餐點(早餐和午餐);第二次訪問時,在整夜未進食的狀態下,他們吃了兩餐含30%蛋白質的餐點。在第二次訪問中,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並以相同比例增加蛋白質成分。每一餐都以相同的食物製成的,皆含有17g的脂肪和500卡路里。在每次訪問時,參與者的其中一餐會搭配加糖的飲料,另一餐則飲用不含糖的飲料。
訪問期間,參與者被安置在有熱量計的室內,測量他們的活動、氧氣、二氧化碳、體溫和血壓,以了解每個人消耗多少能量,代表飲食變化影響能量消耗和營養素在體內的處理方式,研究人員從中判斷參與者每分鐘燃燒多少克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研究發現含糖飲料會降低人們燃燒脂肪的能力。如果當參與者吃了含有15%蛋白質餐點並搭配含糖飲料,其脂肪氧化平均會降低7.2g;若含糖飲料搭配30%的蛋白質餐點,其脂肪氧化則平均會降低12.6g。
研究的主要作者Shanon
Casperson博士表示,含糖飲料所提供之額外熱量約三分之一未被消耗,致使脂肪代謝減少,降低的代謝率可能會使身體儲存更多的脂肪。在攝取方面,由飲料而來的額外能量並沒有讓人們感覺更滿足。在消耗方面,額外的熱量並未被消耗,且脂肪氧化也減少。這個結果讓我們更加理解加糖飲料在體重增加和肥胖中潛在的角色。
該研究還發現,參與者在食用與含糖飲料搭配的餐點後約4小時,會渴望食用具有原始風味及鹹味的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可能受限於飲食變化僅在短時間內被測量,並且參與研究者都是年輕且擁有健康體重的成年,將研究升級至更長時間的飲食變化時,必須謹慎使用研究數據。
編譯來源:BMC Nutrition201707、Daily Mail20170721、Medical News
Today20170724
+ read more
2017.07.31
女性和老年人在心臟病藥物試驗中代表性不足
藥廠或生化研究機構進行隨機臨床試驗來確定治療「病人」最好的藥物及方式。以心血管疾病為例,一直以來都認為是中年男性的疾病,但近年已經證明,與普遍看法相反,女性心臟病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同樣地,老年人患心臟病比年輕人更常見,但臨床試驗是否反映了這一現實?
顯然不是!
新研究指出,儘管在美國大多數受心臟病影響的是女性,但研究人員測試新的心臟藥物時,試驗對象仍然以男性為主(佔71%)。此外,男性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而實際上患有兩種最常見心臟病的人的平均年齡是68至69歲。降低膽固醇的藥物史達汀(Statin)在臨床試驗時,副作用為5%,而在醫療院所則出現20%,就是因為在試驗時將比較容易生病的族群─女性及老人─排除在外。
研究作者Nguyen表示,過去的20年,藥物試驗對象中的性別和年齡分布與實際人口分布一直有相當的落差,幾乎沒有減少,即使人口迅速高齡化。在臨床試驗中,女性和老年人的代表性不足可能對這兩個群體的照護產生不良後果。
老年人的身體對許多治療和藥物的反應與年輕人不同。對於老年患者,劑量或治療干預通常是不同的,副作用也是如此,除非對大量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否則無法了解具體情況。對女性來說也是如此。
缺乏代表性意味著醫生必須根據以男性和年輕人為主的研究結果,而不確定這些結果是否可以應用在女性或老年人。因此Nguyen決定調查這個問題,而麻醉學、精神病學、急診醫學和心臟病學等其他領域的常駐醫生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研究方法
20年前,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提出警告,臨床試驗中許多人群(特別是女性)的代表性不足。研究團隊想知道從那時起情況是否有顯著改善。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團隊檢視了1996年至2015年20年間每年最常被引用的25項(即最有影響力的)臨床試驗。他們將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和性別分布與已公佈的數據進行比較,公佈數據指的是2015年至2016年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中關於美國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況。
研究小組檢視了冠狀動脈疾病、心房顫動、心臟衰竭、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數據。他們也研究了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患者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到四倍。
令人失望的結果
研究團隊很失望地看到,儘管情況略有改善,但在臨床試驗中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仍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解決。冠心病研究還需要90年來改善這個問題,這個數據還未考量人口急遽高齡化的現象。
在研究分析的500項臨床研究中,女性僅佔參與者的29%,而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而女性和老年人在冠狀動脈疾病(CAD)和心臟衰竭的臨床試驗中代表性最低。雖然美國54.6%的CAD患者是女性,但CAD臨床試驗參與者中只有27.4%是女性。
心臟病是男人的事嗎?
心臟病主要影響男性是一個迷思,醫學研究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心臟病導致的女性死亡人數超過男性,且女性罹患心臟病的年齡多比男性晚,以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臟衰竭為例,男女患者罹患心臟病的年齡大約差10年。但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多7歲左右。所以,在有生之年,女人與男人的風險是一樣的。
雖然女性死於心臟病的人數一直在下降,但男性患者的死亡率下降更快。根據研究,最合理的解釋之一是:醫生低估了女性的風險,所以治療她們的頻率低於男性。
為什麼會有差距?
從歷史上看,女性長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藥物試驗之外,因為她們在試驗期間可能會懷孕。但這不適用於心臟藥物的試驗,因為參與者已經超過60歲。而年齡也是女性如何被選中的一個因素,如果研究人員希望確保女性有足夠的代表性,就需要招募年齡較大的參與者,因為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年紀較男性晚。
不過,招募老年人會使臨床研究變得更加複雜。老年人往往難以到處走動,因此他們較難以參與試驗。此外,越老就越有可能患上需要服用其他藥物的疾病。這些因素使研究人員通常傾向於將老年人排除在臨床試驗之外,以免混淆結果。此外,老年人通常較脆弱,比較不能忍受藥物試驗的副作用。
嬰兒潮一代:下一波
在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估計將在未來30年翻倍。隨著第一批嬰兒潮進入73歲,對心臟病治療的需求預計會激增。不僅在美國,在加拿大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Nguyen表示,我們必須做得更好。我們必須透過更寬鬆的召募標準和採取鼓勵參與的措施招募更多女性和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例如,安排交通和請家人提供幫助等。同時,監管機構應該更加嚴格,以便改善這兩個群體的代表性,這問題攸關醫療照護的品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7.25)
* Quoc Dinh Nguyen et al. _Evolution of Age and Female
Representation in the Most-Cit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Cardiology of the Last 20 Years_.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June 9, 201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