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3.24
健康地肥胖可能嗎?
「壓力使人發胖」的說法流傳已久,但這真的成立嗎?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嘗試回答這個提問。他們取得志願受測者的頭髮,測量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的含量。
腎上腺皮質醇由位於腎臟頂部的腎上腺產生,維持血液中的葡萄糖處於穩定狀態。當我們受到壓力或威脅時,腎上腺會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讓我們有更多的燃料可以為生活而戰。皮質醇太多代表葡萄糖過多,如果沒有使用,便會轉作脂肪儲存。
過去透過血液、尿液或唾液測量皮質醇的含量,但很難得到長期可靠的數據。UCL的研究團隊使用盡可能接近頭皮的頭髮來測量兩個月的皮質醇累積含量。結果發現,BMI超過30或腰圍超過102公分的男性與腰圍超過88公分的女性,皮質醇含量最高。
UCL流行病學與健康照護研究所的Sarah
Jackson博士表示:「頭髮皮質醇含量較高的人也傾向有較大的腰圍;這是重要的,腹部有過多脂肪是心臟病、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可能會過早死亡。」
然而,這項以50多歲白人男性為多數的研究,是否適用於其他群體?較高的皮質醇含量是肥胖的原因還是結果?降低皮質醇含量是否就能有效治療肥胖?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並且,肥胖真的是壞事嗎?曾有研究指出,BMI在25-30間的老年人壽命比正常體重者更長,最佳BMI是27。那麼,健康地肥胖有可能嗎?
基因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健康地肥胖、有些人卻發展了糖尿病和心臟病。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遺傳學家Haja
Kadarmideen教授確認了三種基因,會影響體內脂肪是會儲存於身體外部的臀部、大腿和手臂,或是進入循環系統導致糖尿病、脂肪並沈積在內臟附近,例如心臟與肝臟周圍。但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John
Mathers教授認為,就肥胖而言,基因並沒有那麼重要。基因主要是作用在大腦中影響食慾與飽足感的途徑。
目前,降低皮質醇的藥物可用於肥胖治療,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Tim
Spector教授表示,壓力、皮質醇和肥胖之間的聯繫很有趣,但並不完全清楚。「我們不知道哪個狀況先發生,是肥胖讓你有壓力,繼而提高了皮質醇含量。或是壓力提高了皮質醇含量,所以讓你發胖。」
來源:the guardian、JAMA
+ read more

2017.03.16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膽固醇表現不同於年長者,以相同方式檢測其疾病風險可能造成低估。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Bradley
Collins主持的研究團隊,針對45歲以下的男性及5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追蹤,共分析了800多份醫療紀錄,他們全部都因心臟疾病而被治療過。
研究分析顯示,這些有心臟疾病的年輕患者,比起擁有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俗稱壞膽固醇),更多人擁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具體而言,90%的男性及75%的女性被發現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判斷是否要開立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給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而由於他們發現過去用來計算心臟疾病風險的傳統方法,可能低估了年輕患者的風險,因此最終他們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年輕心臟疾病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
研究團隊現已計畫進行後續的研究來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是否也能預測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以及了解在這群研究對象中是否有基因的因素在影響他們的表現。最後,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尚處初步研究階段,待經同行評審後才能做出確定的結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7.03.14
二手糖?透過母奶餵給寶寶的糖分
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所進行的最新研究指出,母乳中所含的果糖可能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
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
初步證據顯示當每毫升母乳中有一微克果糖的增加,將和嬰兒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增加相關。此外,此篇研究也指稱沒有其他變數顯示與嬰兒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包含母親懷孕前的體重、脂肪和其他所有母乳成分。
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的飲食;包含所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
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
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而嬰兒或孩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若攝取過高劑量的糖份,亦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是終生的健康問題,包含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
嬰兒該攝取的是健康、天然及對於成長發展有益處的糖份,比如乳糖。「包含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處的,但這些好處卻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之前已有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而我們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有多危險。」Goran指出。
最後,Goran建議母親:「懷孕及哺乳期間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而未來則會更深入研究果糖如何確切影響孩童日後發展。
資料來源:Nutrients
+ read more

2017.03.10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圖說:各界重要人士響應「為女著紅日」活動。
心血管疾病不僅對男性健康造成為危害,更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5年來婦女因此疾病死亡率增加了16%,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婦癌的3-4倍。為喚起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今年「為女著紅日」,發起「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希望透過穿戴紅色衣飾,提醒大家正視心血管疾病對女性的衝擊。
此活動獲得各界領域重要人士之支持,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高雄市市長陳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執行長林俊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還有多位立委李彥秀、李麗芬、林淑芬、林靜儀、吳玉琴、陳曼麗、劉建國等;議員簡舒培、許淑華、李倩萍、楊家俍、江肇國等;以及演藝界的賴佩霞、陸弈靜及蔡函岑等人響應。而在臉書活動專頁「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上,民眾也熱烈參與,自2月底開始每天都有民眾轉發消息,邀請其親朋好友在「為女著紅日」當天穿上紅衣飾一起表達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心與重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該會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2016年以「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為主題,與政府、企業、醫界共同呼籲民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以避免女性健康受害(參考「2016年衛教單張」)。2017年「為女著紅日」的行動則以宣導「運動」為主題,鼓勵女性保持活躍,從少坐多動開始,進而養成運動習慣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醒高風險女性,如更年期者、非固定工時者及接受癌症治療者等(參考2017年衛教單張)。未來也將持續與政府、企業、醫療專業團體及社福團體透過活動推廣「為女著紅日」,提升台灣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讓台灣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究疾病的性別差異,讓台灣成為愛護女人「心」的社會。
+ read more

2017.03.09
膽固醇知多少?
膽固醇含量過高、過低的標準在哪裡?膽固醇又是如何分類呢?下面為大家整理有關膽固醇的重要知識,讓大家了解維持適當膽固醇含量的重要性。
膽固醇是天然的脂肪狀物質,由肝臟產生並分散在身體各處,適量的膽固醇可以協助人體維持荷爾蒙與維他命D的含量,並幫助消化。
膽固醇可以從食物中獲取,例如肉類、全脂乳製品等,當人體攝取這類食物較多時,肝臟就會增加膽固醇含量。如果經醫師檢查發現人體膽固醇太多或太低,就可能需要透過改變飲食或使用藥物等方式來改善問題。
介紹完膽固醇的基本知識,接下來跟大家說明膽固醇的分類以及標準。膽固醇分為三類,一類稱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這種膽固醇被認為是壞膽固醇,因為會堆積在動脈壁上影響血流、血壓,也可能脫離動脈壁成為流動於血液中的血栓。LDL的含量標準意義如下–100
mg/Dl以下: 最佳、100-129 mg/dL: 適中、130-159 mg/dL:
偏高、160- 189 mg/dL: 高、190 mg/dL and above: 非常高。
另一類被稱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這類膽固醇有助降低血液中的LDL,換言之HDL對心/血管健康有益。HDL最好維持在60
mg/dL以上,少於40mg/dL則太低。
第三類稱為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主要成份為三酸甘油酯,於肝臟或小腸內合成。若我們吃入大量脂肪或醣類,將另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VLDL同樣與血栓有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VLDL最好維持在30
mg/dL以下。
當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與20%的三酸甘油脂的數值被加總後,可得出所謂「總膽固醇」,此數值能協助醫事人員判斷被檢查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
影響膽固醇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飲食、體重、運動習慣、家族遺傳等,其中在性別因素方面,女性因為雌激素的關係,比男性有較高的好膽固醇(HDL)。但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好膽固醇也跟著降低,因此更年期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
綜言之,膽固醇的高低攸關我們的心/血管健康,雖然一旦罹患心/血管疾病後無法治癒,但透過平時生活習慣的調整如規律運動、少吃反式脂肪等,或是透過藥物控制仍有助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或惡化。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2.23
大型研究:妊娠糖尿病帶來新生兒風險
最近研究發現,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其新生兒容易面臨健康風險,籲醫事人員謹慎追蹤孕婦的健康。
研究資料包括796,346例生產案例,這些案例發生於2012年,且都是在22周以後,資料來自於醫院的出院紀錄及法國國家健康保險系統。為了確保研究分析對象為妊娠糖尿病患,首先以妊娠糖尿病通常開始發病的第28周為分界,排除未達28周的案例;並且為了瞭解足月分娩時真實的風險,研究團隊也特別分析了37周以後的案例。
在796,346例生產案例中,有7.24%的案例有妊娠糖尿病,研究團隊再排除未達28周的案例,發現達28周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兒早產風險、剖腹產風險、子癲前症風險、新生兒為巨嬰的風險、新生兒呼吸窘迫風險、新生兒心臟結構不全的風險,都比沒有妊娠糖尿病者來的高。而在37周以後的案例中,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妊娠糖尿病者,妊娠糖尿病者的新生兒周產期死亡率高出30%,其餘風險同28周以後的分析結果。
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是少數以分析大量案例來了解妊娠糖尿病的研究,並且也觀察到妊娠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新生兒呼吸窘迫(respiratory
distress),這是過去研究並未清楚呈現的結果。此外,研究團隊強調,面對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要特別謹慎,並且即使是面對沒有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女性,醫事人員也要考慮到其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在接近足月時要謹慎追蹤以決定最佳的生產時間。
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