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零熱量≠零風險!零卡汽水的健康隱憂
2016.10.18
零熱量≠零風險!零卡汽水的健康隱憂
對許多愛喝汽水卻被告誡要減少糖份攝取以維持健康的人而言,零卡汽水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替代方案。不過,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不這麼認為,過去曾有學者發表研究指出「選用零卡飲品者往往容易發展出補償心理,因而攝取更多的熱量」;而今,更有學者指出零卡汽水對身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跟普通汽水一樣糟糕。   根據美國Purdue大學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零卡汽水很可能導致肥胖。甚至,對那些未特別進行飲食控制的零卡汽水飲用者來說,發展出糖尿病、心臟病或發生中風的風險將會顯著增加。而若是身形纖瘦的零卡汽水愛好者則很可能會有嚴重的血糖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即便是他們都對這樣的結果感到驚訝。本篇研究的第一作者-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者Susan Swithers承認自己過去也認為零卡汽水應該會比普通汽水來得稍微健康一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確實,人工甜味劑的熱量較低。然而,Swithers主持的研究也表明,這種人工甜味劑甜度與卡路里不成比例的「假承諾」對身體的判斷機制造成了混淆。關於這點,今年早些時候也有其他研究提出相似的研究發現。   這導致:當習慣飲用零卡汽水的人吃下真正的糖時,他們的身體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學者解釋,在喝下夠多的(零卡)汽水後,甜味食物不會觸發身體釋放血糖調節激素的自然反應;這意味著血糖將直接下降,引發飢餓感和對甜食的渴望。除此之外,零卡汽水的高甜度所帶來的大量刺激若持續發生也會逐漸磨損大腦的「獎勵中心」。就像重複使用藥物一般,大腦最終將習慣這種程度的刺激,而變得不易滿足 - 導致你必須吃得更多才能達到相同的滿意度。   想當然,美國飲料協會(The 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 ABA)並不認同這份報告,自這份研究報告於期刊《Cell》[1]上正式發表後ABA便不斷質疑其有效性。該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低熱量的人工甜味劑是目前食品加工業中擁有最多研究數據與審查的成分。根據幾十年來全球各地的科學研究和監管機構,它們是安全和有效的減肥及體重管理工具。   台灣女人健康網在此提醒,近年來確實有越來越多科學家反思這些食品加工成分對人體的影響,也積極的提出各式各樣的研究證據;雖然這些論戰往往讓一般民眾如霧裡看花,不過,注意糖分與熱量的攝取,並盡可能避開人工添加物等,確實是維持良好飲食品質的重要原則。建議大家在選用任何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零卡飲料前再多花一點時間想想是否有其他更好或更健康的選擇。   資料來源:Purdue University、journal Cell、Daily Mail   [1] 生物醫學領域中具指標性的重要期刊;由Elsevier出版集團的Cell Press出版,該社是由Benjamin Lewin於197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的支持下所成立。一般認為能夠刊登於此期刊中的研究論文都是重要或極具發展潛力的精良作品。    
+ read more
強化骨骼反戕「心」?!鈣質補充品藏危機
2016.10.17
強化骨骼反戕「心」?!鈣質補充品藏危機
由於生活型態改變(外食的機會增加、飲食選擇越來越多等),大多數現代人雖然衣食無缺,但吃下肚的食物無法均衡提供身體所需養分者大有人在,因此,許多人轉而透過綜合維他命等所謂的保健食品補充未攝取足夠的養分。最常見的除了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與維他命C之外,大概就是鈣片了,但是最近一份研究顯示過多從補充品中獲取鈣質可能傷害心臟及血管系統。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者請男女各半的2,700多位45-84歲人士填寫問卷,以藉其飲食習慣了解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鈣的攝取來自於乳製品、蔬菜等高鈣食物;同時也另外記錄他們每日食用的補充品及藥物。接著,研究者為這些參與者做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ardiac CT scan)-一種測量心臟動脈鈣化程度的掃描,若分數大於0則表示有心臟病風險-並於十年過後再施作一次掃描,以利研究者評估是否有發展出心臟病或病情是否有惡化。   研究者根據從飲食及補充品攝取鈣質之總量將參與研究的人分為5組,最高組每日攝取超過1400毫克,最低組每日攝取少於400毫克。據分析結果,雖然攝取鈣質最多的組別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最少的組別平均少了27%,但是,當比較從飲食攝取及從補充品攝取者之間的風險時發現,後者冠狀動脈鈣化分數大於0的風險比前者多了22%,亦即從補充品攝取鈣質者較容易罹患心臟病。   營養師以及研究的協同作家John Anderson說明,顯然身體對於來自食物與補充品的鈣質有不同的反應;這兩者對心臟血管的影響之差異,可能與補充品包含了鈣鹽或因為身體無法短時間內代謝大量鈣質之故。   Anderson提到,根據研究結果,醫師可以告訴患者透過健康飲食攝取鈣質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對心臟有益,但是患者應該在食用鈣質補充品前與醫師討論必要性與適合的劑量。此外,研究團隊說明,這份研究結果僅顯示鈣質補充品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並無法證實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瘦得不健康,肥胖相關疾病依然找上你!
2016.10.13
瘦得不健康,肥胖相關疾病依然找上你!
衛教宣導常呼籲民眾避免肥胖以降低疾病風險,這樣的內容往往使體重正常或較輕的人認為自己是安全的,但真是如此嗎?其實,若屬外瘦內胖者-即外觀纖瘦但脂肪不平均地堆積於腰部或器官周圍的人-體內的脂肪仍可能提升人體發炎或患病風險。最近一篇報導便訪問了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 BMI)正常但受苦於肥胖相關疾病的人們,透過他們的經驗提醒纖瘦者留意身體健康。   心臟病 一名38歲BMI為19的女性,運動規律、不吸菸且僅偶爾小酌,在某次睡醒後感到不適、熱以及胸口有壓迫感。她本以為是感冒所致,但接下來胸口的疼痛越來越劇烈,且下顎及左手臂有刺痛感。她打電話給家人求助,家人抵達後見其臉色蒼白且不停冒汗立即叫救護車。爾後,經醫師診斷,確定她罹患了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亦即冠狀動脈血管壁內皮層與外皮層分離,導致血液流進血管壁內而堆積血塊,阻塞了流進心肌的血液引發的心臟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心臟學研究所(Bristol Heart Institute)心臟學顧問Glyn Thomas說明,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是無法預測的心臟疾病,它與傳統心臟疾病的風險無關且多發生在女性,尤其是懷孕或產後不久的女性,暗示了疾病可能與荷爾蒙有關。而不幸的是,這種疾病致命率高,因此若發覺有疑似心臟病症狀應立即就醫,即使患者是非典型的心臟疾病高風險群。   糖尿病 一名63歲BMI為22的男性,精瘦、常運動但在出差時偶爾會吃高熱量的速食,有天開始感到非常疲憊且2個月內就掉了3公斤。原以為是疲勞所致,但當發現他開始感到不尋常的口渴時他選擇就診,並發現其血糖值超標且被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 英國資深臨床顧問Natasha Marshland說明,雖然糖尿病與過重有關,但是家族遺傳會增加15%的疾病風險,並且纖瘦的人也會因內臟脂肪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而罹患糖尿病,因此該名男性經常吃高熱量的速食可能是使風險增加的原因。   胃酸逆流 一名58歲BMI為24的男性,發覺喉嚨會癢且痛,原以為是感冒所致,但症狀持續干擾其生活因此選擇就醫。爾後,醫師診斷出他的喉嚨因胃酸侵蝕食道導致潰瘍,該名男性回憶他從未有消化不良或火燒心的症狀且不吸菸,因此對診斷結果感到相當意外。 英國皇家自由倫敦NHS信託基金會(Royal Free London NHS Foundation Trust)醫院的腸胃病醫師Steven Mann說明,人們認為胃酸逆流與過重有關,雖然這是引發原因之一,但仍有其他原因,包括食道裂孔疝氣(Hiatus Hernia)使食道底部的括約肌無法發揮功能。此外,高脂肪食物因需要較久的消化時間因此會增加胃酸分泌,而吸菸、飲酒及攝取太多咖啡因會使食道括約肌無法避免胃酸逆流。   膽結石 一名27歲懷孕的女性,突然肚子感到劇痛,並且幾乎每周都會發生一次,某次出差又發作,實在難忍疼痛之下請旅館叫了救護車。醫師判斷可能是闌尾發炎,但掃描結果卻一切正常。然而症狀持續困擾著她,每周她都要忍受疼痛約40分鐘以上,再加上擔心肚裡的小孩,她決定再次就醫。這次醫師的掃描結果發現她有膽結石。該位醫師對診斷結果感到意外,因為患者纖瘦且健康,不屬於年老、過重的高危險群。 英國皇家自由倫敦NHS信託基金會(Royal Free London NHS Foundation Trust)醫院的腸胃病醫師Steven Mann說明,肥胖會增加膽固醇指數讓膽囊難以消化脂肪,但是纖瘦的人也可能因為低纖飲食而有這樣的疾病,另外懷孕時荷爾蒙上升也會增加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史達汀讓你生機「勃勃」?
2016.10.12
史達汀讓你生機「勃勃」?
史達汀不僅可以降血脂,還能「提升」男人在床上的表現?最近一份小型、尚未正式出版的研究指出,史達汀可以改善男性勃起障礙達43%。   研究邀請100名有高血脂及勃起障礙的男性擔任受試者,其中一半給予低劑量的史達汀藥Atorvastin達3個月,另一半則不給予任何東西。最後,研究者以「國際標準化勃起功能問卷調查(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了解受試者的情形,包含維持勃起的時間、插入陰道後的陰莖硬度與達到並維持勃起的自信程度等,滿分30分。   研究發現,服用史達汀的受試者問卷分數從11.4上升為16.3(改善程度43%),其勃起障礙從中度轉輕度。主持研究的Alexios Samentzas博士說明,這種改變幅度是威而鋼效果的一半,但史達汀除了可以改善勃起還可以透過降血脂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的發現可能有助於提升有高血脂的男性服用史達汀的意願。   研究團隊說明,史達汀能改善勃起是因為增加了陰莖的血液流量,它藉由減少血管壁中的膽固醇沉積,疏通血管內的阻礙,進而使血液流量增加。不過,對於血脂正常的男性,史達汀無法改善其勃起障礙。   此外,雖然史達汀看似能同時改善勃起表現及心/血管健康,但是其改善勃起所需的時間比威而鋼長,並且無助於改善因吸菸、壓力及酗酒所致的勃起障礙。再者,由於此份研究屬初步研究,尚需更多更具說服力的研究證實以上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史達汀-降血脂藥物唯一選擇?
2016.10.07
史達汀-降血脂藥物唯一選擇?
史達汀藥物(Statins)是最廣為使用的高血脂治療方式,同時也是美國心臟學會(AHA)認為唯一被證實能直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降膽固醇藥物。然而,有些高血脂患者無法適應史達汀,因此需要其他治療方式。但是學者一直無法確定非史達汀治療的功效,近日便有一份研究試圖找出答案。   研究團隊欲比較「史達汀治療」與「非史達汀治療」對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或LDL)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因此分析了49份1966-2016年間的隨機臨床試驗;研究團隊排除了試驗過程少於6個月及案例少於50例的隨機臨床試驗。   分析結果顯示「史達汀治療」與屬「非史達汀治療」的活化LDL-接受器以分解壞膽固醇治療方法,同樣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兩種治療方法每降低1毫莫耳/升的壞膽固醇,就會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23%。   最後,研究團隊提醒,根據目前的指引,若患者可適應史達汀仍應優先採此治療方式,是因為臨床試驗顯示其能安全地顯著降低LDL並對心/血管健康帶來好處。而根據此次回溯分析的結果,其他治療高血脂的方法─尤其是能活化LDL-接受器以分解壞膽固醇的方法-對於無法適應史達汀的患者來說可以是另一個選擇。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教你面對心臟病與中風臨危不亂!
2016.10.05
教你面對心臟病與中風臨危不亂!
心臟病及中風危及人命,要將傷害降至最小,便需仰賴周圍的人們及時尋求或提供適當的醫療支援,因此辨識疾病在急救過程中是重要的能力。這篇文章說明了何謂心臟病與中風、兩者的徵兆/症狀以及治療這兩種疾病的方法,協助大家把握關鍵救援時間,減少遺憾發生。   何謂心臟病?何謂中風? 血液是輸送氧氣及營養的重要媒介,但是經年累月下來可能因膽固醇或脂肪堆積於冠狀動脈內而使血管窄化,進一步降低輸入心臟肌肉的血流量。若堆積於動脈內的物質太多使之破裂,所形成的血栓(clot)會使血液無法流通讓心肌缺乏氧氣及營養,若無法及時疏通會開始讓心肌壞死,導致心臟病。同樣地,中風發生乃因提供腦部血液的管道被阻塞,使氧氣與營養於法傳送所致。   症狀 心臟病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輕微有些明顯,而一般來說心臟病的症狀包括:胸痛或不適、上半身不適、呼吸急促、冒冷汗、疲倦、暈眩及頭痛。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發現心臟病症狀具性別差異。 而中風的症狀則視腦部受損部位而有所不同,包括:臉部/手臂/腿部突然麻痺或無力、口齒不清或理解力下降、突然失去平衡而無法行走、一眼或雙眼視力下降、急遽頭痛等。 此外,有些疾病的症狀可能與心臟病、中風相似,如:胃酸逆流(俗稱火燒心)、恐慌症候群、焦慮、憂鬱會使人感到胸痛;偏頭痛(migraines)、癲癇(seizures)、腦部腫瘤、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等的症狀與中風有相似處,若發現人們有疑似心臟病或中風的症狀,應及早求助以辨識疾病,使他們能獲適當治療。   治療 若發現患者疑似有心臟病,應立即給予治療,且通常是在確診之前就施予治療,避免錯失搶救機會。醫師通常會給患者服用阿斯匹靈避免血栓繼續行程,其他治療心臟病方法包括:血管擴張劑(Nitroglycerin)、血栓破壞藥(clot-busting);經皮冠狀動脈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高壓氧治療、心臟復健等;而治療中風則要視患者的中風類型而定,一般包括:血栓溶解劑(TPA)、手術移除血栓等。   發生緊急狀況時 不論是心臟病或中風,患者發病時皆需立即給予適當處置,以避免傷害更趨嚴重,因此記住辨識疾病的方法格外重要。辨識中風的方法可利用FAST口訣方便記憶:「F」ace(看臉部是否對稱)、「A」rm(看手臂是否可舉起)、「S」peech(言語是否清楚)及「T」ime(把握時間打119求救)。而面對可能的心臟病則應立即打119求助。   資料來源: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he Heart Found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