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8.03.16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7年,將被後人銘記為#MeToo的一年。這一年,女性紛紛躍上媒體,為打破對性騷擾和暴力的沉默互相支持,美國《時代雜誌》評選這些為打破沉默而努力的女性為年度人物。   #MeToo運動成功地傳達了一個簡單但重要的信息:你並不孤單。性暴力/騷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敢於公開分享其受暴和受騷擾經歷的人數持續增加。   #MeToo行動在美國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有一項重要的事實我們必須知覺並銘記在心:要確實地根除不合理的性對待,不能只依靠那些有機會站出來揭露的女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為那些無法出聲的女性與男性發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近日的報告中提供了世界各地婦女和女童受害狀況的統計數字:全球有90%遭受性騷擾的青少女是被她們認識的人攻擊;全球有1500萬名15至19歲的青少女曾遭受強暴或其他性騷擾;在過去一年中,有900萬名女孩遭遇性騷擾,但只有1%的人尋求協助。   另一項事實是,儘管越來越多的女性響應#MeToo,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互助扶持,但不敢或無法打破沉默者大有人在。這些沉默的受害者害怕面對他們或他們家族的否認、羞辱、懲罰、責備,甚或進一步的暴力與報復。   因此,婦女運動者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分會(Unicef USA)聯手推動#HerToo。承諾在#MeToo的力量和團結基礎上擁抱#HerToo。對這些不敢或無法發聲的受害者說:你並不孤單!   婦女運動者Tarana Burke與Unicef大使Alyssa Milano表示最大的願望是確保每個女人和女孩的尊嚴都獲得重視。這是關於個人致力於建立「尊重」的文化,必須通過教育、保護和政策改革,在全世界終止對女童和女性的歧視和暴力行為,並協助、保護所有遭受暴力和騷擾的人。   回顧#MeToo在短時間內所造成的效應,我們應也可預期#HerToo能順勢讓性暴力這樣重要的議題更廣泛地被看見,但若要期待清掃父權暴力的運動因此被推上新高峰,光是不斷地揭露或許並不足夠。   #MeToo行動得以如此成功,當代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蓬勃功不可沒。網路社群的可及性與資訊流通性讓弱勢與受害女性被看見、讓議題被重視。但同時,網路社群的匿名性也可能讓許多惡意言論更加肆無忌憚。而在眾多觀者當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抱持著看戲或聽故事的心態在面對這些事?當然,當發言權在我們身上時,不斷地言說仍是有其效果的。   但在我們標籤#MeToo和#HerToo並順利發文之後,我們應更仔細地思考,回歸現實生活後可以多做些什麼?如何更實際地去影響周遭的人與事物?我們應當體認到,#MeToo和#HerToo標籤的興起只是這場行動的開端,而非最終解藥。終結性別暴力(不論受害者的性別)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需要每個人、每個群體,需要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配合與改變才得以有所進展。   打破沉默 你不孤單 我們就在這裡! 在台灣,因為體認到「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社運團體、律師與心理師等民間婦女團體宣佈成立「Me too」支持網絡,提供申訴通報專線(02-33221350),鼓勵被害人勇於打破沉默,並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這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2017.12.21)    
+ read more
#Me Too!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記者會
2018.03.15
#Me Too!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記者會
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雖已有專法規定,然而,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仍層出不窮。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年性侵害案件有14,217件,依據教育部統計疑似校園性騷擾案件則有4,207件。   在國際Me too 行動風起雲湧之後,在台灣日前有體操選手指控教練長期對女學生性侵害,以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對女助理性騷擾輕判事件,引發社會嘩然。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在通報案件之外,仍存在著許多沈默的受害者。   受害者選擇沈默因為害怕。首先,害怕權勢,亦即社會地位、財富、性別權力的不對等,如:主雇、師生關係,讓她們卻步。其次,,怕受到二度的傷害:被親朋恥笑;被抹黑、扭曲,如:政治陰謀、感情生變所致;被揭露隱私,如:網路肉搜;或被報復,如:失去工作。再者,怕司法體系的不友善,常無法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及正義,如:在性侵的訴訟中,法官的性別概念卻仍落後不前,只考慮加害者「其情可憫」、「兩造曾為親密關係」等而對加害者輕判,未考量性侵可能造成被害人一輩子陰影的身心創傷。   記者會發言人也紛紛說出自身被性騷擾或處理之個案。黃淑英常務理事就自身被性騷擾的經驗表示,當性騷擾案件發生時,被害者常會擔心破壞原本看似和諧的表面氣氛或關係,擔心自己成為破壞氣氛者;廖蕙芳律師也從自己接觸的個案發現,就算是有責任與義務處理性騷擾案件的主管或裁判者,也常會選擇轉頭,或視而不見,這些都是助長性騷擾案件的幫兇。廖律師亦表示,日前法官性騷擾案,審判法官不但未詢問被害人,就自行判定是兩情相悅,更糟糕的是還上媒體首訪個案,等於是對被害者的二度傷害;莊喬汝律師亦呼籲,當性騷擾案件發生時,社會大眾應停止檢視被害者,而是要問加害者,為何做出違反當事人意願的行為。   車先蕙心理師就其輔導實務經驗表示:常會有人認為只是摸一摸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處於隨時會被侵犯的狀態,會導致自我懷疑,或常態性缺乏自信等現象,而加害者則通常不會有對不起被害者的想法,且再犯率非常高,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性別教育及協助加害者改變觀念以避免他們再犯;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黃怡翎執行長表示,職場性騷擾就是因為社會漠視、加害者行為不會被懲罰,所以加害者才會有恃無恐,性騷擾案件才會層出不窮。     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 加害者沒有被揭露,可能繼續不斷地加害於你,讓你身心俱傷,也可能加害更多其他的人,而我們也是其他人之一。但是,「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這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常會有。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劉嘉怡律師則提醒,不同的性騷擾狀況,依法申訴的管道有所不同,Me too 專線與支持平台都會提供諮詢,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在受害者陸續挺身而出訴說遭受性暴力的經驗並主張權力的同時,我們鼓勵更多的受害者打破沉默。由社運團體、女律師、心理師等成員將成立Me too 支持網絡,設置申訴專線(02─33221350)及各專業領域組成的諮詢平台,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     第一波支持網絡志願服務名單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劉嘉怡(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律師) 陳逸玲(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 車先蕙(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工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心理師) 林綠紅(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廖蕙芳(鴻毅法律事務所、律師) 李兆環(得聲法律事務所、律師) 莊喬汝 ( 德臻法律事務所、律師) 翁林瑋(文鼎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 王珊珊(李麗芬立委辦公室主任)  
+ read more
你知道止痛藥的風險嗎?
2018.03.06
你知道止痛藥的風險嗎?
在台灣,疼痛或發燒時常服用普拿疼(diclofenac)、三支雨傘標止痛劑(ibuprofen)、每非那膠囊(mefenamic acid)或禮痛保膠囊(celecoxib)等非類固醇藥物。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非類固醇止痛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但很少研究能夠指出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所增加的確切風險。最近一份來自台灣的研究,指出這些止痛藥引發心血管事件的確切風險。   此項研究分析近56,000名成人高血壓患者的數據,評估每種常用止痛藥引發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包括中風、心臟病、心絞痛和短暫腦缺血(TIA)。   結果發現,服用「布洛芬(ibuprofen)」的成人,330名中有一人會在四周內發生心臟病或中風,而「塞來昔布(celecoxib)」則是105名成人中有一人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後者的風險高於前者三倍。風險最小的是「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每394人中有一人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還有「雙氯芬酸(diclofenac)」,每245名成人中有一人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最後是「萘普生(naproxen)」,每214位成人中多達一人可能會發生心臟病或中風。   研究者東雅惠博士指出,止痛藥之間沒有顯著的風險差異,只有在比較「塞來昔布」和「甲芬那酸」時才看到風險顯著增加。此外,研究作者張家勳博士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讓我們更了解這五種非類固醇止痛藥對高血壓患者的安全性,只要短期服用低至中劑量,這些止痛藥的安全性都差不多。   一些心臟疾病專家呼籲對非類固醇止痛藥進行更嚴格的控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Gunnar Gislason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布洛芬的人發生心臟驟停的風險增加了31%。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2.23、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 read more
你該知道的「約會強暴藥物」
2018.03.05
你該知道的「約會強暴藥物」
媒體上常看到「撿屍」事件。大部分撿屍的加害者為受害者所認識,有時就是借助強暴藥物進行侵犯。什麼是強暴藥物?任何會改變人的意識,導致做出自衛行為或周全決定的能力變難或變弱的藥物,都可能是約會強暴藥物,   約會強暴藥物的作用 * 會讓受害者變得順從,較無法拒絕。 * 讓受害者便虛弱,所以他/她們無法抵抗或反擊。 * 使受害者變得完全或部分無意識。 * 使受害者的體內抑制作用變弱,導致他/她們合意發生原本他/她們可能會拒絕的性行為。   約會強暴藥物的種類 任何會改變受害者心智狀態的藥物,包括一些處方藥物、街頭毒品如海洛因、受歡迎的毒品如大麻,都可以是約會強暴使用的藥物,如: * 酒精: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取得的約會強暴藥物,約有半數的熟人強暴發生都與加害人或被害人喝酒,或是兩者同時都喝有關,在大學校園尤其最常見。酒精會使人體的抑制作用下降,使受害者對周遭環境的察覺能力降低,或是受害者常常自己喝了,同時,酒精也常會刺激加害者出現攻擊行為,提高他們傷害他人的意願。 * BZD類安眠藥(BENZODIAZEPINES):是抗憂鬱藥物的一類,會使人想睡,這類藥物包括Xanax(anlprazolam)、Klonopin(clonazepam)等,都被用來當作約會強暴藥物。最常見的是Rohypnol(flunitrazepam,俗稱FM2),會使受害者感覺非常放鬆、肌肉虛弱,可能導致失去肌肉控制,有些會失去意識或覺得暈眩與迷惑,藥效消失後,有些受害者會忘記曾經發生的事。Rohypnol有藥丸狀,也可被溶解於液體,如:酒精飲料。 * 氯胺酮(Ketamine): 氯胺酮是一種會快速造成放鬆感的麻醉劑,讓受害者可能失去意識或變得迷惑及順從,也可能不記得不記得發生過什麼。氯胺酮是作用非常迅速,快到受害者可能沒有時間去知覺自己被下藥,如果是服用高劑量,會造成可能是致命性的呼吸困難。氯胺酮是白色粉末狀,可能會改變飲料的味道,因此加害者有時將它添加在重口味的酒精飲料內,讓人無法察覺它的存在。 * 迷姦水、G毒(GHB):GHB是種在體內自然出現的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形式,該化學物質會幫助神經放送及接收訊號。GHB會降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活性,讓服藥者覺得迷糊、嗜睡、及可能迷惑,低劑量服用會造成噁心嘔吐,較高劑量服用會失去意識、心臟病突發、視力不清楚、以及無法記得發生的事。GHB易服用過量且常常會被人在家私自製藥,因此受害者常在被下藥服用後感覺特別不舒服,甚至喪命。GHB是無色無味的液體,所以受害者可能會不知道自己被下藥。 * 其他約會強暴藥物:任何可以改變受害者意識的藥都可以被拿來在約會強暴時使用,在某些狀況受害者甚至是自己願意服藥的,舉例來說,使用海洛因藥物的受害者可能喝得太醉了,而不知道加害者意圖想強暴他/她。所以使用藥物必須要避開某些熟識的人、或非常可能發生約會強暴的場合時機。   辨識約會強暴藥物的症狀 如果一個人剛剛從別人手上接受飲料,即使是朋友給的,或是飲料沒有人幫忙看管,這些狀況都需要注意有可能被下藥。一些需要注意的徵狀包括: * 即使沒喝任何飲料還是覺得酒醉。 * 感覺迷惑或沒有方向感。 * 失去意識。 * 不記得你如何到達某個地方。 * 在喝酒後不記得任何事。 * 醒來後覺得迷惑、宿醉或無法想起前一晚發生的事。 * 陰部或尿道疼痛,且難以記得發生了什麼。 * 衣物被撕裂。   是約會強暴藥物還是喝得太醉了? 特別是在喝了太多酒之後,約會強暴藥物和酒精的作用之間會難以區分。一般常很多酒的人,應該瞭解自己通常在酒後及酒醉時正常的反應為何,如果在酒後出現難以解釋的改變,像是喝酒後比一般狀況要醉得更嚴重,那就有可能是被摻加了約會強暴藥,最能確定的方式就是前往醫院檢驗。   你被下藥了該做什麼? 在藥物進入體內後,很可能意識很快會喪失,所以這時候不要浪費時間去找誰是加害者,或是去比對自己的症狀是否符合哪一種約會強暴藥物,相反地,應該馬上找到信任的朋友通知他你懷疑自己被下藥,然後趕快報警,並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可能是回家或到公共場所,將一切告訴朋友。 接著,去尋求緊急醫療照護,約會強暴藥物一般在數小時之後藥效就會消失,所以在抵達醫院急診室或報警後,要告訴醫護人員或調度人員自己被下藥了,請求立即做檢驗。當懷疑自己可能是遭受下藥性侵的受害時,醫院會檢查是否有遭性侵的徵狀,為了保存證據,在完成檢驗前受害者要避免沖澡或淋浴。若逮捕到加害者,未來將可當作司法訴訟時的證據。。   保護你自己 避免遭下藥的簡單策略: * 在陌生人身邊盡量不要喝太多酒。 * 一定都和朋友結伴同行,互相照顧。 * 不要離開你手上的飲料。 * 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飲料。 * 特別是在酒後,不要和陌生人一起離開去其他地方。   必須謹記在心的重點 約會強暴不是受害者的錯,卻有很多受害者會覺得是自己犯錯或感覺丟臉,這使得他們不願求醫或求助,但事實上強暴者才是該負責任的人。當受害者在懷疑自己被下藥或強暴,趕快求助可以保護他們自己,加快逮捕嫌犯的速度,並減輕約會強暴藥物產生的危險作用。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2.25)        
+ read more
藥物「試用權」帶來假希望和傷害!
2018.02.21
藥物「試用權」帶來假希望和傷害!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在國情咨文演說表示支持共和黨推動的「試用權」(Right-to-try),即讓末期病患可以使用尚在人體臨床試驗中藥物。去年夏天,美國參議院已經通過該項法案,目前眾議院正面對龐大的此立法壓力,因為病人安全倡議團體包括「Public Citizen」等,將這法案稱之為「假希望法案」(False Hope Act), 將病患置於一個危險的、未知的道路上。   2016年4月台灣在沒有社會充分的討論及把關下,已悄悄地修正「人體試驗管理辦法第三條之一」給予特定病人「試用權」。亦即,准許醫師在進行細胞療法人體試驗時,可針對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且國內沒有可治療藥品或醫療技術的特定病人,另訂「附屬計畫」,替患者進行細胞治療。此計畫是由醫院或醫師提出,非由需求者提出,且完全沒有監測的機制,在給予「一絲希望」善意的出發點下,是否會衍生以「利益」為前提的道德風險,令人擔心。   什麼是「試用權」?它和既有的「恩慈療法」有何不同? 給民眾使用的藥物一定要完成人體臨床試驗,經政府的核准才可上市。通常藥物的臨床試驗分4期,在進行臨床試驗前,先有動物試驗,以後進行第一期測安全性;第二、三期測安全性及有效性;第四期為上市後以安全性為主的監測。   由於藥物審查的時間冗長,有些末期病患無法即時取得藥物,因此許多國家都有所謂的「恩慈療法」(passionate use),允許病患使用尚在第二、三期的臨床試驗藥物,保障其生存的可能。   為了保護病患,美國FDA必須在「恩慈療法」的原則下,核准每一個是試驗藥物的使用,包括有足夠的安全及有效性證據、藥物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必須小於病患罹患該疾病可能產生的風險;同時,也確保病患的知情同意權--包括監視與通報嚴藥物不良事件。   試用權是讓末期病患可以自費使用甫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藥物而不受FDA嚴格的監督。因為第一期是安全性的試驗,通常人體試驗人數很少(10─80人),而且多為健康的人(少為特定疾病的人)。基本上其安全性尚未完全確立,且其藥效也僅止於動物試驗。   因此,正確地來說,這並不是「死馬當活馬醫」的概念。死馬當活馬醫的「醫」基本上是一個安全、有效的,而不是一個試驗性的醫療行為。   試用權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人道主義行為,沒有其他希望的人值得採取甚至是有風險的治療方法,且不應有太多的官僚介入。但是,新藥可能具有導致痛苦和痛苦增加,死亡加速或死亡延長的毒性,而且生活品質不會提高。我們沒有理由讓無數的病患置於可能很小的益處,但巨大的風險中,且沒有適當的安全保護機制。即使患有嚴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也應該免受不必要的風險。   在美國,早在2007年哥倫比亞上訴法院就已經駁回這樣的訴求,他們認為:病患沒有權利使用一個可能有毒而且沒有被證實有益的藥物。   擁護該法案的人認為,FDA阻止了數千計的嚴重疾病病患使用有奇效療法的機會。但這是錯誤說法,事實上,送審恩慈療法的藥物中,有超過99%的藥物被核准,而且在某些緊急的狀態下,審查時間可縮短至2-3天。真正阻礙病患使用藥物的是藥廠,他們擔心嚴重不良反應的監測會影響正在研究的藥物的進行,進而影響投資者的意願,常使用各種正當/合法的理由排除病患進入恩慈療法,而使得他們無法使用這些試驗藥物。有證據顯示,製藥公司比FDA拒絕更多的醫生應用申請。   依據2017年美國政府責信辦公室(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報告, FDA已經採取了簡化藥物審查機制,並促進病患使用實驗藥物的可近性。如果國會能夠立法進一步改善,而不是削弱藥物審查機制,病患能獲得更加完善的服務提供。     編譯來源:STAT(2018.01.16)    
+ read more
物化女性產業才能生存?博弈產業明知故犯!
2018.02.09
物化女性產業才能生存?博弈產業明知故犯!
繼「總裁俱樂部」性騷擾醜聞後,英國近日又發生國際博弈產業展(The ICE Totally Gaming conference)不顧博弈委員會—在展示會上禁止性別歧視行為—的警告,仍然安排鋼管女郎及以花花公子為主題的表演娛樂來賓。   博弈委員會執行長Sarah Harrison事先警告,在國際博弈產業展上應禁止性別歧視行為。但發出警告後不到24小時,遊戲軟體公司Microgaming便以花花公子主題秀為國際博弈產業展開場。而另一個博弈公司Endorphina則請來穿著高跟鞋、網狀絲襪及內衣的女性舞者在顯示「煽情」、「性感」的螢幕前表演給幾乎全是男性的觀眾。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其實國際博弈產業展中的性別歧視行為只是近來類似事件的一個例子。在台灣汽車展示、電腦展,甚而電子花車雇用「清涼」的女郎等,都是透過展示女性身體、將女人當成玩物,來炒熱活動氣氛及滿足男性慾望的做法。社會應有深沈的討論、反省與改變,促使這些活動停止物化女性。   博弈產業展討好男性、剝削女性的行徑 在產業展中某一攤位的女性表示,她以日薪100歐元(約四千台幣)被雇用為宣傳模特兒,她的工作只是「站在那裡」。工作中有人向她詢問與她發生性行為要價多少。她表示在她曾待過的工作場所中,「國際博弈產業展」的服務性質和「總裁俱樂部」是最接近的,在這種工作場所中,女招待或模特兒常會被觸摸身體及被詢問是否提供性服務。   展覽中另外兩名穿著丁字褲並人體彩繪的女性表示,她們被所屬模特兒公司要求跟來自另外6家模特兒公司的250-300名女性一起工作,她們都表示曾受到現場男性不舒服的肢體接觸。展覽會上的女招待或模特兒多穿著內衣,以每小時8-15歐元的價格被雇用。有女招待甚至拒絕討論性騷擾事件,因為曾與模特兒公司簽訂保密條款。多數在攤位上討論商業及交易的人是穿著西裝的男性,但在攤位前站台的幾乎是穿著各種有性意涵服裝的女性。   在展覽中有一All-In Diversity Project主辦的小攤位,是產業自行發起、提倡全球博弈產業多元平等的活動,攤位上擺放了黑板並邀請民眾在句子「通往平等的途徑是……」後留言。此攤位人煙稀少,但仍有留言,留言中寫著「減少展場女郎」。   博弈委員會執行長Sarah Harrison已於2月5日警告若國際博弈產業展覽會不禁止性別歧視的行為將會杯葛這場活動,並且提醒參與展覽的企業可能會招來重大的負面企業形象。Harrison表示,這個領域有許多才華洋溢、成功且有力的女性,但走在展覽場中無法看到這些女性,只看到眾多穿著訂製西裝的男性代表著公司出席,並且身邊帶著身穿內衣的女性同仁。Harrison認為應該為這個現象畫上休止符。   面對博弈委員會的警告,舉辦國際博弈產業展的歐洲博弈協會(The European Casino Association)及美國博彩集團Clarion Gaming於公開信中向參與展覽的企業提醒,留意被指控性別歧視的潛在風險。Clarion在一份聲明書中說明,國際博弈產業展覽會已跟歐洲博弈協會合作討論讓展場中的女性獲得尊重,這個計畫已於2016開始並會持續下去。Clarion補充,國際博弈產業展也與Global Gaming Women合作執行教育計畫,藉此促進女性在博弈及遊戲產業中的發展。   英國工黨代理領袖Tom Watson指出,博弈產業聲稱他們確實對性別歧視行為有承擔的責任,但是這些性別歧視及沙文主義的行為被領導高層所允許。在「總裁俱樂部」的性騷擾事件後,產業仍未從那事件中學到教訓,讓人失望。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02.0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