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專家呼籲:女性不要忽視心臟病症狀
2016.03.30
專家呼籲:女性不要忽視心臟病症狀
美國自從訂定法規要求臨床試驗須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以後,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例如:在症狀方面,大約三分之二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女性,過去從未顯現任何徵兆;並且那種胸口痛到會捧心、暈厥的症狀並非多數發生心臟病的女性會有的經驗,女性往往因此被誤診或延誤就醫。近日一位芝加哥藥學學院的教授Annabelle Santos Volgman就此議題接受訪問,希望女性更重視自己的心臟健康。(內容節錄如下)   問:男女生的心臟有何不同? Volgman教授:從解剖學上來看,男女的心臟是一樣的,但是從生理學來看,因為男女有不同的荷爾蒙且會與荷爾蒙作用的血管也不一樣,再加上女性因為經期、懷孕和更年期而有男生所沒有的周期性荷爾蒙,因此男女的心/血管在活動時的化學及物理過程並不一樣,例如:女性在更年期以後高血壓的發生頻率較高。   問:男性發生胸痛時往往以大象壓在胸口來形容症狀,那女性呢? Volgman教授:對女性來說,因為知覺疼痛的方式與男性不一樣,他們通常只是胸口有一點感覺,大多以「不舒服」或「壓迫感」的字眼來形容,少用「痛」來描述症狀,因此當她們被醫師告知為「胸痛」需要做一些檢查時,比較會感到困擾。   問:對於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做什麼? Volgman教授:可以從教育女性著手,她們需要知道心臟病也是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而不只是擔心有一天會罹患婦癌如乳癌。此外,如果女性感覺胸口有任何異狀、呼吸急促、暈眩或感到不明原因的疲憊,應主動就醫並檢查是否為心臟病。醫師會先幫你評估症狀及檢查疾病風險,若有出現疑似心臟病的症狀,醫師便會給你做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而如果女性有心臟病家族病史(家族中有男性在55歲前或女性在65歲前罹患心臟病),可以做基因檢測及測量壞膽固醇指數,評估是否屬於心臟病高風險群。   問:有高血壓的女性應該遵循哪種生活方式? Volgman教授:運動與多吃蔬果對降血壓相當重要。運動方面建議每周有氧運動5-6次,每次約30分鐘。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維他命的蔬果,而非被加工處理過的維他命藥丸;還要注意少吃反式脂肪、糖分及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如蛋糕、餅乾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較不會因為高血壓而主動就醫,反而傾向於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但是在此要提醒女性若改變生活方式仍無助於降低血壓的話,仍應向醫師諮詢並以藥物控制血壓。   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 read more
小心!消炎藥會傷「心」!
2016.03.29
小心!消炎藥會傷「心」!
消炎藥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藥品之一,當我們因為發炎而感到疼痛時,醫師可能會開立消炎藥給民眾。目前市售的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它不是類固醇但同樣有消炎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疼痛、發燒或是關節扭傷、僵直性脊椎炎、急性痛風等。但是此種藥物具有包含潰瘍、血壓上升等副作用。最近一份大型研究集結並分析了過去所有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消炎藥可能對心臟病患者有害,並且舊類型NSAIDs可能危害心臟健康。   這項研究是歐洲14所大學合作的結果,許多歐洲知名的心臟學專家參與其中,他們集結了所有關於心臟病患者服用NSAIDs後的研究並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醫藥學博士Morten Schmidt說明,多年來已知新型態的NSAIDs(如COX-2抑制劑)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基於這個理由這些新型態的NSAIDs被逐出市場,而如今我們了解到部分舊型態的NSAIDs,如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也與心臟病風險上升有關,並且風險上升的程度與那些被逐出市場外的新型態NSAIDs相似。   這項研究發表後,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首次針對醫師開立消炎藥訂定了指引。奧胡斯大學心臟學教授Christian Torp-Pedersen表示,醫師開立消炎藥給民眾前,應針對個別狀況進行完整的心臟病併發症及出血的風險評估,並且NSAIDs只有在包裝上有完整的心/血管疾病警告標示才能在藥局販售。一般來說,NSAIDs不應開立給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屬高風險者服用。   最後,Morten Schmidt博士呼籲應減少舊型態NSAIDs—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的用量,他認為相對於Diclofenac,物理治療、微量的類鴉片藥物(opiods)或其他對心臟風險較小的NSAIDs是對患者較安全的選項,並且他認為根據這份研究所產生的指引是邁向病人安全的重要里程碑。   資料來源:_European Heart Journal_      
+ read more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2016.03.17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巧克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甜甜的口感總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要多嚐一口。事實上,除了充飢或是當作小點心之外,巧克力本身的益處似乎也不少。近來有研究發現吃巧克力可以增進我們的認知能力;另有研究指出巧克力可以預防心臟病並且幫助減重。不過,在吃巧克力的時候我們其實同時吃進了不少的糖與脂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究竟值不值得參考呢?   雖然最近這份宣稱巧克力有助增進認知能力的研究在紐約有將近1,000人參與,不過結果跟過去那些關於巧克力和大腦作用相關的研究一樣,都未能明確的說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人們無法得知究竟是聰明的人喜歡巧克力,還是巧克力會讓我們變聰明。   另外,在去年(2015年)廣為人知的「巧克力能幫助減重」的報導最後被視為一場騙局;一位科學期刊的編輯John Bohannon驗證了媒體釋出的這則偽科學,經確實檢驗後,他稱這只是一些僥倖出現的影響:「我們又怎麼知道剛好吃巧克力的人開始減重,而不吃巧克力的人沒有?」   而關於巧克力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堆積如山,像是2012年瑞典有一份看似可信賴、涵蓋37,103位受試者的統計數據資料指出:在中老年人中,吃較多巧克力者的中風機率低於17%。不過有學者認為這項數據不夠顯著,並且強調吃太多的巧克力會讓人變得肥胖、不健康。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暗示巧克力會造成一種類似興奮劑的效果;2011年有一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巧克力當中一種叫做表兒茶素的合成物進行,研究人員發現表兒茶素增加了老鼠的耐力,使老鼠在跑步機上更持久。不過,研究人員尚未肯定人體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就算結果相同,也要吃掉一個廣場那麼多的巧克力才能夠攝取到足夠的表兒茶素,同時,也必須要是黑巧克力才行,因為牛奶巧克力的製作過程會破壞表兒茶素。   綜上所述,目前許多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都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畢竟在實驗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是受到研究人員控制的,且多少都會遭遇研究限制。在更完整的研究結果問世之前,奉勸大家還是把巧克力當作是偶一為之的小確幸吧!   資料來源:Guardian
+ read more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見
2016.03.16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來(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然而,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我們對於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依然不及婦癌;此外,社會大眾也普遍地不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女性因為生理結構及生命經驗與男性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表現及風險上有性別差異,例如:女性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參考「衛教單張」、「懶人包」)。然而,台灣社會並沒有普遍的認知到這些資訊,易造成婦女健康的傷害。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起Go Red for Women行動,透過穿紅衣及其配合的各式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心臟病的重要,至今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響應此項行動,2014年世界心臟學年會更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提醒社會注意女性心/血管健康,台灣女人連線響應「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今年為3月11日),並邀請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台新秉持關心女性、最懂女人心的精神,號召所有分行同仁在311這一天共同貼上「為女著紅」之貼紙;太平洋SOGO百貨在3月期間也在其所有分店服務台放置心/血管衛教單張,供民眾自由取閱。此外,在3月11日下午也於太平洋SOGO忠孝店中大門前舉辦「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邀請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擔任公益大使,藉此宣導「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之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注意心/血管健康。 [311為女著紅下午SOGO臉書串連活動]        
+ read more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2016.03.15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不論是基於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或是為了維持身材,許多人都把身體質量指數(Bady Mass Index, BMI)-以身高判別理想體重的數值-視為評判身體狀態的重要依據。不過,根據近日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老化的過程中,維持低身體脂肪含量比斤斤計較體重計上的數字來得更重要。   日前有研究指出輕度肥胖(以BMI值為認定標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之間存在關聯,這項被稱為「肥胖悖論」的發現引發了一連串的爭論。因為在過去,醫界與學者多將肥胖視為對身體的危害,貼上「不健康」的負面標籤;醫生也多建議肥胖患者減肥,以減少他們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疾病)風險。   而在「肥胖悖論」引發的一連串爭論中,有學者開始注重BMI值與體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及根本差異。由於BMI值並不是一個測量體脂肪的理想方式,因此進行本次研究的學者推測,較大的體脂肪率應與死亡率增加有關,且這樣的關聯不會受到BMI值高低所影響。   這份研究總共有50,000明年過40歲的男性與女性參與,研究人員採用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DXA)測量參與者的體脂肪並測量其身高體重以獲得其BMI值,以檢視BMI值與體脂肪之間的關聯。分析結果一如研究所假設那般,死亡率的增加與高體脂肪率相關,而非BMI值。   這些發現說明了,不僅僅是體重,身體的組成成分也是在評估病人的健康和死亡風險時必須被考慮的指標。研究人員舉例,對於那些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他們較高的BMI值實際上是因為擁有較多肌肉而非脂肪組織。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2016.03.08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日前,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HA)首次對女性心臟病發表聲明,我們也透過國外新聞與訪問了解到,不論國內外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但除了評論之外,為了讓讀者了解聲明的內容,我們也分享這份聲明中提到心臟病的症狀與治療等方面的性別差異。   男性及女性都會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臟病,但是冠狀動脈形成血栓的方式卻有性別差異,以致於女性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較不嚴重。然而,目前的醫療並未依據心臟病發生的原因及血栓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且女性所獲得的治療相較於男性較不完整。   再者,女性因為血管較細、罹患心臟病的年齡較大以及伴隨較多風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是目前與心臟病相關的指引或建議如心臟康復計畫(cardiac rehabilitation)等尚未充分地應用在女性身上,因此女性在術後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較高。   此外,男女在心臟病的風險及症狀上也有差異。男性及女性心臟病的主要症狀雖然都是胸痛或胸口不舒適,但是女性較容易有非典型症狀:胸口感到一陣陣地或持續幾秒的緊縮、壓迫或疼痛;單/雙臂、背部、脖子、下巴或肚子疼痛或不舒適;呼吸急促;冒冷汗、感到疲憊或頭暈。而風險因子影響男女罹患心臟病的程度也不一樣,例如:高血壓較容易使女性罹患心臟病、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年輕的男性糖尿病患者高出4-5倍。   非侵入性心臟病學家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女性心血管健康計畫的主任Laxmi Mehta是出版此份聲明的編輯小組主編,她認為了解疾病的性別差異有助於改善女性心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並且提醒女性不要害怕詢問醫療專業人員相關問題,應與醫事人員討論心臟病的用藥及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心臟病。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