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11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現代生活的壓力正在損害年輕女性的健康。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與30年前相比,現今處於過勞風險女性的人數是過去的兩倍。
研究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MONICA的研究參與者,年齡在25至34歲,共有1,811人。1990年,有8.5%的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同齡的人更糟;到2014年,此趨勢已經上升到20%。相較之下,與研究開始時相比,男性在研究結束時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為更好。結果還顯示,現今越來越多的男女皆反應其飽受肥胖、焦慮及對其個人財富不滿意之苦
當女性期望「掌控一切」,包括工作與家庭時,她們感到痛苦。研究人員說,女性受到來自社會的普遍壓力—必須成功、受到社會歡迎並具有外在的吸引力。研究指出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工作條件負擔過大。其他因素包括與壓力相關障礙症增加、私生活缺乏平等、可能遭受男性暴力相向等原因。
研究同時指出,相較於過去,現今的男性更快樂,因為儘管其教育程度較低,但卻工作上卻比女性受到更高的重視。
研究聲稱,對兒童和家庭擔負更平等的責任有利於男性的健康,平等規範對所謂「男性角色」增添更多變化。
研究作者Annika
Forssenu醫師表示,自評健康是一種評估人群健康的普遍方法。未來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心臟病發作、糖尿病風險、憂鬱症、風濕性疾病、病假、醫療照顧利用率與死亡率。她補充說:「近年來,公眾辯論提出了女性疾病與病假增加等問題。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年輕女性也有相對應的健康趨勢」。
Forssen博士說,瑞典是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失業年輕人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年經人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和相對較高之體力,這應該讓自評健康結果更好。但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卻在惡化當中。對此,共同作者Goran
Waller博士建議:「促進男女平等的健康權利需要重大修改」。
編譯來源:PLOS ONE、Daily Mail(2017.11.22)
+ read more

2017.12.06
為何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會在冬天猖獗?
常聽到:「天冷了,小心感冒!」冬天是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開始大肆蔓延的季節。台灣政府自10月開始,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
感冒一般會自行痊癒,而流行性感冒每年在全球據估計帶走25至50萬條人命,到底為什麼氣溫直線下滑會讓病毒感染像野火般快速擴散開來呢?
感冒與流感的差別?
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有什麼不同?大多數時候常見的感冒症狀有三個:喉嚨痛、鼻塞和咳嗽,約有超過200個病毒會造成前述症狀,不過鼻病毒是最常見的罪魁禍首。很幸運的,大約有25%感染感冒病毒的人是完全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
流感則是流感病毒(influenza)造成,分為流感病毒A、B、C三種,與感冒有許多相同的症狀表現,但得到流感還會出現高燒、疼痛、冷汗或顫抖症狀,這些是明顯可以與一般感冒有所區分的差異。
季節性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特別監控流感發生的季節,指出雖然任何時間流感都有可能出現,不過還是可歸納一個可預測的模式,大約是在10月左右開始出現,常在冬天最冷時達到高峰,某些時候可能會持續到隔年五月才結束。
2013年分析顯示,在全球溫帶地區,低溫及低濕度是流感發生的主要因素;而在熱帶地區則可能在下雨與悶濕的季節或是全年度都會爆發流感。這聽起來似乎有違常理,但科學家也難以完全理解這個看起來衝突的現象。有一些理論提出解釋,包括從低溫會影響病毒行為以及我們身上的免疫系統抵抗病毒的能力,到在人群擁擠之處久待及日曬少的緣故。
冷空氣影響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一般感冒和流感病毒透過鼻子進入我們的身體,鼻黏膜對這些微生物入侵者有防禦機制,鼻子會分泌黏液,病毒會被黏稠的鼻涕所困住,慢慢由鼻內通道上的纖毛帶動,我們再吞入,然後胃酸使這些微生物被中和掉。然而一旦冷空氣使鼻內通道的溫度下降,將會降低鼻黏液清潔的速度,使病毒可以存活更久,並試圖穿透鼻涕進入我們的體內。此時免疫系統啟動攻擊的機制,一種名為吞噬細胞的特殊免疫細胞會吸入並消化病毒,但這個過程同樣會因為低溫而變慢。
過去研究顯示,維他命D會影響體內製造抗微生物分子的作用,因此會抑制流感病毒複製的情形。而冬天的紫外線輻射量比夏天來得低,直接影響人體製造維他命D的多寡,因此有人在冬天會為了預防流感,特別攝取維他命D補充品。但對於其是否真正具有預防效果的相關研究,結論並不一致。另一個說法是,我們在冬天比較少進行戶外活動,待在室內人潮擁擠的地方會讓病毒更亦傳染開來,同時室內暖氣降低空氣濕度,這些都可能導致流感蔓延。但我們之中大部分人,一年到頭其實都在擁擠的空間生活,這個理論說法其實無法解釋流感流行的發生率狀況,反而有些科學家相信氣溫、濕度、旅行和人群擁擠全都會影響病毒傳遞的整體風險。
如何預防
在冬天發生感冒的機率非常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估計,每位成人每年大概會感冒二至三次。最好保護自己的方式是勤用肥皂洗手、避免觸碰眼睛、鼻子和嘴巴、以及和已經被病毒感冒的病人保持距離,這些規則同樣適用在流感,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民眾每年注射一次流感疫苗是最佳的預防感染方式。當你出現高燒不退、症狀未改善、變嚴重或不尋常、或是感覺胸痛,記得要前往醫療院所就診。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7)
+ read more
/shots.jpg)
2017.12.05
研究證明HPV疫苗10年有效
根據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項調查,HPV疫苗在預防人乳突病毒方面是有效的。
自從2006年在美國和英國推出疫苗以來,每次研究都成功地佐證了效益,但是醫學界一直熱切地等待長期研究數據顯示其益處。
11月30日發表在兒科醫學期刊上奧古斯塔大學的10年期研究,顯示了和其他短期報告中都一樣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樂見有臨床數據證實HPV疫苗的10年有效期,但是否持續有效,應有更長的追蹤,因為10年後這些接受接種者才25歲左右!日前衛生福利部為了推動公費施打疫苗政策,提出「以數學模式推估,HPV疫苗的有其可達20年」的說法,實質上卻是在為藥商背書他們都不敢承諾的東西,係無必要。衛生福利部應該要做的,是做好公費施打的規劃,建立有效的不良反應通報系統、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整合本土資料庫以利追蹤及監管。
研究內容
此份研究追踪了9個國家34個地點的1,661人,評估三劑疫苗的有效性。
起初,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接受了安慰劑。但在30個月內,他們也接受了疫苗。從三年半的開始評估患者是否有HPV-生殖器疣,癌前病變或癌變和其他感染的跡象。
這些評估在接下來的七年中每年進行兩次。研究結束時,所有參與者仍然無病。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時候接受疫苗的人對病毒具有更強的適應力,這取決於血液中感染細胞的數量。
數據還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儘管以前只向女孩提供疫苗,但應該對9歲以上的男孩和女孩施用疫苗。
專家說,他們希望這一發現有助提高兒童接種疫苗的比率,從而保護人體免受HPV感染,進而保護HPV相關的癌症,如咽喉,頭部,頸部,陰莖和子宮頸癌。
國際施打現況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幾乎所有男性和女性都會患上一種形式的HPV,估計有150種類型。
儘管大約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最終可以清除病毒,但是病毒仍然存在,並可能導致其他疾病,包括大量的癌症。
在美國每年平均有38,000例HPV相關癌症被確診。其中59%是女性,41%是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展出一種頭頸部癌症,稱為口咽鱗狀細胞癌。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所有美國兒童接受九至十二歲的疫苗。該組織發現,40%的女孩和22%的13歲到17歲的男孩已經完成了三劑疫苗系列。
相比之下,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機構只建議女性接受12至13歲之間的疫苗接種。目前還沒有計劃將疫苗擴大到男性,根據疫苗和免疫聯合委員會的解釋,這是因為它不太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日本因為去年發生的接種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集體訴訟,政府維持公費施打,但是並不推動。目前施打率由70%的施打率,降到近乎零。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1.30)
+ read more

2017.11.30
動手術在上午還是下午比較好?
研究發現手術進行的時間在下午對病人癒後有長期正面的影響。
但是,關於患者是否應該改變手術時機的問題,專家們認為全面放棄早晨的手術安排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區別出高風險的病人,特別安排其手術時段確實將更有利也更安全。
研究人員經過六年檢視近600名接受心臟瓣膜置換的患者,發現在隨後的500天內,下午進行手術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或死亡的數量,比在早上動手術的人少了一半。
此外,研究另外也針對88名進行相同手術的不同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實驗,其中一半在早上進行手術,另一半在下午,結果也顯示下午進行手術的患者發生「心肌缺血再灌流損傷」(缺血組織血液恢復灌注後,組織遭受破壞,遠超過缺血的損傷,這種現象稱為再灌注損傷)的次數比早晨手術還要少,專家認為此類損傷可能導致長短期內的死亡風險提高。另外,研究人員也從隨機對照試驗中分離30名患者的心臟組織樣本進行測試,結果也顯示下午進行手術的組織更快恢復收縮能力。
研究主要作者—University of Lille-France的David
Montaigne教授認為,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的調度可以有效減少傷害或死亡。手術時間差異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因為個體的生理時鐘和潛在基因掌控著生物體的損傷與復原,同時他也指出用來減少術後心臟損傷風險的技術有限,因此新技術的提升與研發勢在必行。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某些疫苗和癌症治療的功效可能會受到治療和服藥的時間所影響。在上午11點前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患者比在下午3點後接種能產生更多抗體。Florida
State University’s College of Medicine 的生物醫學教授James
Olcese也認同此類研究證明了生理時鐘的重要性,並強調這將會影響很多人的生命。
最後,科學家們進行了另一項老鼠實驗,試圖透過操控生理時鐘的運行,讓手術在任何時候進行時都不受影響。為此他們選擇了一組會因生理時鐘而差異劇烈的基因—Rev-Erbα。透過移除或阻隔老鼠身上該組基因的功能,觀察其心臟手術後的變化,結果發現確實少了該組基因影響,老鼠在各時段所表現的恢復水平差異大幅縮小。研究作者之一Bart
Staels教授表示科學家們可以迅速開發特定藥理學方法,調節Rev-Erbα等類似基因幫助病人於手術期間保護心臟,並消除早上和下午之間的影響。
資料來源:State News(2017.10.26)
+ read more

2017.11.20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登上「聯合勸募」會訊封...
台灣女人連線登上「聯合勸募」2017年11月的會訊封面,分享「台灣女人健康網」的願景與成就。
+ read more

2017.11.17
維生素D充足的女性受孕機會高
研究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女性懷孕。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專家發現,接受生殖治療的女性如果有足夠的維生素D,生孩子的可能性要高出33%。專家表示,這些發現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夏季更容易懷孕,因為維生素D的濃度受到太陽光線而大大提升。
國民健康局建議已經懷孕或準備懷孕的女性,為了寶寶的發展著想,每天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但是這項新發現顯示,維生素D補充也可能在一開始時,幫助她們受孕。
只有26%的女性有足夠的維生素D
研究人員統合分析2010至2015年間的11項研究,在2700名接受人工協助生殖和其他形式的生殖治療的女性中,發現血液中維生素D充足的女性,懷孕可能性高出46%、活產可能性高出33%;維生素D的濃度和流產沒有相關。此外,有四分之三嘗試懷孕的女性缺乏維生素D。
科學家們說,對於那些嘗試自然懷孕的人,可能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伯明翰大學生殖專家研究員Ioannis
Gallos博士強調,他們只是發現了一個與血液檢測相關的環節,實際上並沒有測試補充劑是否會提高生育能力。他呼籲進行一項完整的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維生素D是否確實可以提高受孕的機會。
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抑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提高胚胎在妊娠初期成功植入子宮內膜的機會。
受孕率的季節性變化已經建立,夏季和秋季的受孕率較高。雖然有很多論述解釋這種現象,但是還沒有得到背後的確切機制。一般認為,陽光照射量的增加和陽光光度的增加可能增加人體維生素D的存儲量,從而在夏季和秋季會有更高的受孕率。
研究員Justin
Chu博士也提醒,女性應該遵循國家的指引,服用低劑量的維生素D補充劑。女性為了懷孕而服用維生素D,要留意不要服用過量。維生素D過量可能導致身體內積累過多的鈣,這些鈣會削弱骨骼,損害心臟和腎臟。每天10微克的劑量是安全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