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09
試管嬰兒─受精卵植入一個最好!
人工生殖技術所費不貲,許多女性為了省錢及增加受孕機會,會植入多個受精卵。不過新的大型研究指出,只植入一個受精卵可以增加兩倍機會生出健康嬰兒。
體外受精的技術始於1970年代,傳統的體外受精需要將卵子立即與精子結合,並植入子宮。隨著冷凍技術發展,冷凍卵子不需像新鮮卵子需須立即處理,而是可以保存多年,解凍後馬上就能受精。許多女性為了專注在職場上,同時又希望能保存卵子的健康,越來越來多女性湧進生殖中心冷凍卵子。
由於這項技術在2013年以前仍是實驗性的程序,因此尚未有任何資料能證實冷凍卵子跟新鮮卵子的效果一樣。為了瞭解兩種生殖技術的效果,科羅拉多大學及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綜合比較分析,比較對象為2012-2014年間接受體外授精的3萬名民眾。
結果發現,新鮮卵子與冷凍卵子成功生下活嬰的機會相似,但是新鮮卵子的生殖程序較常出現一次植入2個或3個胚胎的情形,導致多胎妊娠的發生率較高。研究表示,多胎妊娠會增加母親及胎兒的併發症風險,包括生出早產兒及新生兒出生體重過低等。為了降低干擾人工生殖效果的因素,只植入一個胚胎將增加2倍的機會生出健康嬰兒。
研究表示,女性可能因為生殖技術昂貴,為了增加成功機會而傾向於一次植入一個以上受精卵。再者,生殖中心或診所之間有競爭關係,因此會為了增加受孕機會而驅使醫師植入較多受精卵到子宮。雖然美國生殖醫學學會的指引建議一次只植入一個受精卵,但新鮮卵子及冷凍卵子發生多胎妊程的比率仍然各有22.5%及31.9%。研究作者Alex
Polotsky博士建議準父母及醫師將目光放遠,以生出活嬰為目標,因為單單追求受孕是不足夠的。
在台灣,目前以植入2個受精卵或胚胎的活產率最佳。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01)、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2017.11.01)
+ read more

2017.11.08
不孕會提高女性早逝的風險達近一成
懷孕或生產對於女性健康或壽命的影響在醫療體系裡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懷孕或分娩會消耗女人的身心健康;有人認為生育小孩能降低女性早逝的風險。
不孕婦女沒有生產的健康困擾,但是專家認為不孕是另一個潛在健康問題的前兆,這個潛在的健康問題將會使得女性的整體健康惡化。日前,一項研究分析了近8萬位女性的健康紀錄,結果支持了這個論點:不孕可能是某種賀爾蒙問題的跡象,而這種賀爾蒙問題,提高了女性死亡的機率。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為年齡介乎55至74歲的女性。研究人員追蹤她們在1992年至2001年之間的健康狀況,包括死亡原因。若女性參與者無法自然受孕超過一年,即會被歸類為不孕。在這13年的研究期間,11,006名女性為不孕,大約佔總數的14.5%。研究結束時,大多數女性還活著,已過世女性的平均年齡為74歲。總體來說,不孕女性死亡的機率比有生育小孩的女性高出10%,而不孕與卵巢癌或子宮癌的發生率無關。同時,不孕的女性因內分泌相關疾病而死亡的風險較高—儘管糖尿病的發生率相似,死於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高出70%,而死於乳癌的風險則高出43%。
研究主要作者─賓州大學的Natalie
Stentz博士表示,目前針對男性不孕和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已有諸多著墨,但是針對女性生育能力和健康之間的相關性,還尚未被嚴謹地研究。而這項研究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不孕本身,還是另一個易導致不孕的潛在健康問題,造成疾病死亡的風險提高?
這項研究意味著,不孕的診斷史的確與女性的終生健康息息相關—從未生育過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的風險都有增加。而女性在她生命的某個階段生孩子,對健康會有保護的作用。這個發現為不孕的女性在檢查或預防醫學上的管理,提供了其他可能的機會。
有一『返老還童』的假說:一個女人僅僅只要懷孕,就可能會降低罹患惡性
腫瘤和長期疾病的風險。「異種共生」(parabiosis)理論提供了為何懷孕可以保護女性健康可能的解釋,亦即與極為年輕的有機體—也就是正在增長的胎兒,共享血液,能使母親「返老還童」。
ASRM的主席Richard J.
Paulson醫師表示,這是一項有趣且非常重要的研究。顯然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協助我們理解,是否存在某種潛在的健康問題導致女性在適合生育的時期不孕,而在她的生命晚期,使她罹患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同時,我們需要釐清的是,是否針對不孕症的治療,也可用來降低這類晚期疾病發生的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這個研究是針對著不孕婦女的探討,其結論不能直接引用在健康但選擇不生育的婦女身上。
編譯來源:Daily Mail Online 30th Oct.
2017、美國生殖醫學會的年會 (October 28, 2017 - November
1, 2017)
+ read more

2017.11.02
不要再告訴女性痛是正常的!
女性骨盆腔內的困擾常被以「因為妳生產過不然要期待什麼?」、經痛就以「結了婚就會好了!」等,輕鬆地帶過。要能打破大家對於骨盆腔健康相關的迷思及沈默,才有辦法鼓勵女性接受應有的高品質醫療服務,現在是我們改變主導女性健康用語的時候了!
骨盆腔的困擾如失禁、子宮下垂、經痛和性交疼痛都很普遍,但並非正常的現象。不是女性有月經經痛就是正常的,經痛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癥兆,大約10%的女性有。但平均延遲診斷7至10年,這將會導致慢性疼痛和不孕症。如果女性有正常的性生活,性交時會疼痛,並非正常;如果女性懷孕了,並不表示背痛就是正常的;如果婦女生產後,膀胱失禁或骨盆器官下垂,同樣並非正常。
三個女性中就有一人受到骨盆器官下垂和失禁的影響、20%的女性普遍的有經痛。對於承受著影響與疼痛的女性來說,這些並不正常。告訴女性她的疼痛是正常的文化,會剝奪她接受治療的權利。我們有集體責任,讓女性有最好的機會擁有健康且無痛的生活。
婦科的問題,不然就是不採取任何行動,不然就是典型的治療─手術。很少有人提供以科學証據為基礎的骨盆物理治療。肩膀手術前後,醫師都會附加物理治療的處方,但是骨盆腔的治療很少有物理治療的附加選項。
骨盆物理治療可以有效的處理盆內器官下垂、性交疼痛、背痛、子宮內膜異位症和一些婦女健康的議題。澳洲物理治療協會的研究發現,對失禁的治療,成功率達84%。很不幸的,婦女很多卻仍繼續受苦,而婦女失禁是進入養老院的主要因素。
女性在子宮內膜異位手術後,疼痛常常未能改善,有時候反而增加。而子宮下垂手術後,則有很高的復發機率。兩者的相同點就是未提供女性關鍵性的骨盆教育和復健。這些手術的副作用會使她們身體變得很虛弱,如果這些女性手術前有物理治療或產後馬上接受物理治療,很多人可避免手術。即使是裝置陰道網膜有副作用的情形,也可由骨盆物理治療中受益。
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和陰道痙攣時,骨盆肌肉緊無法放鬆,若沒有經由物理治療來鬆開,疼痛可能會繼續。下垂和失禁的婦女,要先加強骨盆的肌肉,才考慮是否需要手術。
專家認為,女性有權利在懷孕20週和產後8週時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可以早些診斷出骨盆的問題,得到適當預防性的照顧。也使女性提早有管道接受以証據為基礎,非手術的解決方法。
英國學者在三月時進行一項調查,問800位女性和生產相關的骨盆問題,是否想知道個人的風險因素。85%的女性表示她們想在產前得知這方面的資訊,只有2%的人表示她們害怕知道。
這項調查清楚顯示了由於「生產和骨盆傷害」的產前教育失敗,導致女人無法發揮她們的自主權,也更進一步確認患者最常講的:「為何沒有人告訴我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教育是進步的關鍵,特別是健康照護。女性有權利被告知,才能準備她的未來。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10.23)
+ read more

2017.10.31
胚胎基因檢測夯 難題隨之而來
近來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快速且可近性越來越高,大多數對胚胎進行基因檢測的目的是要知道染色體數目正常或基因突變(先天性疾病風險)與否,進而作胚胎的選擇或捨棄。而因為不同目的去使用技術、越來越多疾病風險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得知,引發了許多生殖醫學上的倫理議題。
2016年美國生殖醫學倫理委員會強調,在以下這些情境需要考慮受術者的自主性、胚胎的權利與健康發展及醫師的抉擇。例如:非常希望懷孕但只有一顆胚胎適合著床的人、希望子女有一樣遺傳基因的侏儒症或有聽障的人、基於宗教理由而認為所有胚胎都應該有機會被植入子宮的人。對此,英國政府進一步立法規定,當胚胎的基因可能導致嚴重疾病或障礙時不得將此胚胎植入子宮,除非已沒有其他胚胎可以選擇。
不過,有時候情況並非如此黑白分明。
首先,這個灰色地帶來自於人對疾病或殘疾的認知的不同,例如:有些先天性聽力受損者或侏儒,他們認為自己並非異常,是社會將他們的狀況疾病化,並且不滿於不被允許將有同樣基因的胚胎植入子宮。
其次,基因檢測技術本身雖然可以提供精準的基因訊息,但目前還無法確定基因異常一定會帶來的健康影響,因為基因檢測是從胚胎採集部分細胞去做分析,因此有可能並未採集到染色體有問題23的細胞而誤將胚胎視為正常的。最近專家也發現,有些胚胎的異常細胞可能因為被胎盤吸收或死去,讓原本被視為異常的胚胎後來發展成健康的兒童。這樣的發現更增加了基因檢測預測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性。因此將基因異常的胚胎植入子宮是有疾病風險還是有生命的機會並不一定。
此外,如果基因有問題的小孩被生下來,父母親是否要告知小孩未來疾病的風險?小孩知道了會有者樣的壓力以及如何面這樣的健康狀況?
這都是在決定胚胎是否植入時必須要審視思考的,也是生殖醫學領域的判斷標準需要更細緻討論的議題!
編譯來源:STAT(2017.10.23)
+ read more
/placentapills.jpg)
2017.10.30
產後吃胎盤 好還是不好?
最近美國有越來越多產後媽媽相信吃胎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再加上好萊塢明星加持,更助長了吃胎盤的趨勢。到底吃胎盤對產後媽媽好不好?支持者及質疑者各持己見,唯一的共識是還需要有更多研究。
胎盤是維繫胎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器官,負責提供氧氣及營養給胎兒、排出胎兒的排泄物、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影響等。在生產過後,除非家屬請求保存,否則大多被視為醫療廢棄物丟棄。選擇保存胎盤的人,有些是為了紀念生命誕生,而近來更多人是為了食用它。
選擇吃胎盤的人可能食用的方式有膠囊、直接混和在奶昔中食用或烹煮後隨正餐食用等,而背後的動機就是相信吃胎盤能帶來生理上的好處,包括:促進母乳量、改善產後情緒與增加體力及緩解疼痛。不過,支持這些說法的研究多已過時或是動物實驗的結果,缺乏完整而有力的證據。
坊間雖然流傳許多吃胎盤的好處,研究卻呈現出另一種面貌。芝加哥費恩伯格大學醫學院2015年的研究分析了過去有關人類及動物吃胎盤的好處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吃胎盤對產後婦女有健康上的益處。
2017年美國疾管局公布的案例報告中指出,由於目前沒有製作膠囊式胎盤的標準程序,因此在這個案例中,製程中殺菌的溫度及時程可能都未達到足以殺死B型鏈球菌的程度,吃下被感染的膠囊式胎盤可能將細菌傳給嬰兒,帶來死亡或智能障礙等神經性後遺症。因此報告認為,應避免服用膠囊式胎盤。
此外,維也納醫學大學Alex
Farr醫師認為,多數哺乳動物會於產後吃胎盤,但我們無從得知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並且胎盤在基因上是胎兒的一部分,因此吃胎盤近似於吃同類。Farr醫師表示,對吃胎盤有興趣的產婦應被告知潛在的風險,並且醫師面臨產婦或新生兒感染時應詢問產婦是否有吃胎盤。Crystal
Clark醫師建議想要吃胎盤的婦女,應了解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吃胎盤有好處的說法,也沒有證據顯示其具有風險,吃胎盤的影響目前仍是未知的領域。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9)
+ read more

2017.10.24
為何停經婦女「性趣」缺缺?
停經婦女性行為次數減少,真的是因為「性趣」降低嗎?還是有其他生理因素?
研究團隊在2015年3-10月間以網路問卷的方式調查超過1,500名55歲以上的停經婦女,這些女性主要為白人且有48%在調查前半年完全沒有發生性行為。
結果顯示,「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是減少婦女發生性行為的主要原因,而非對性行為缺乏興趣。
「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是影響更年期或停經女性的一系列陰道與尿道問題的統稱,常見的症狀包括:膀胱控制問題及性交疼痛等,除非透過治療來控制,否則會慢慢地漸趨嚴重。
研究顯示,對於性行為不活躍的婦女來說,沒有性伴侶或是伴侶生理上不便、「性趣」缺缺是性行為不活躍的主要原因,分別占了47%及55%。此外,陰部乾澀、有刺激感或疼痛佔了26%;性交疼痛占了24%;膀胱問題如失禁、尿急、頻尿佔了7%。
而性行為活躍婦女的分析結果顯示,有45%表示性行為過程中感到疼痛或不適,有7%表示曾經歷過性交中失禁,陰道乾澀也是常見的問題,未使用潤滑劑的婦女有64%表示有此問題。
研究表示,不論性行為是否活躍,性交疼痛都比膀胱問題更常是婦女避免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整體而言,約有20%女性表示害怕陰部萎縮所導致的相關症狀,有9%表示害怕膀胱問題導致尿床或需要中斷性交以排尿。
性醫學國際學會指出,雌激素能保持陰道濕潤及彈性,當女性進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使陰道組織變薄、乾澀、較無彈性及更脆弱,導致性交疼痛。而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可能會增加排尿相關問題,包括:頻尿、急尿、排尿時有灼熱感、尿失禁及尿道感染等,並且可能會因為陰道酸鹼值改變而增加陰道感染的問題。
研究作者表示,停經婦女在性行為時會經歷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這不僅會抑制性行為的活躍程度,還會使婦女對性經驗有負面感受。當婦女表示她目前性行為並不活躍時,不代表往後的性生活不需被重視,應更寬廣地涵蓋婦女性行為的年齡層。此外,女性可能很少主動向醫師諮詢這方面的問題,因此醫師應多與停經婦女討論這方面的困擾以提供適合的治療方式。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11)、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