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治療高血壓,我們應該把收縮壓降為120嗎?
2015.11.26
治療高血壓,我們應該把收縮壓降為120嗎?
  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治療高血壓也成為了預防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方法。最近研究者透過一項被稱為「SPRINT」的臨床試驗發現,降低血壓的收縮壓至120毫米汞柱,對屬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的高血壓患者來說是較有效的策略;但是一個強調臨床照護應以患者為中心且具實證基礎的團隊Slow Medicine認為,因為該試驗具研究限制且治療策略可能產生有害反應,對較年輕健康、較重視生活品質或產生有害反應風險高的患者而言則較不適合。   這樣臨床試驗找來10,000名高血壓患者,依治療目標分成:將收縮壓降低至140毫米汞柱、降低至120毫米汞柱兩組。受試者年齡皆在50歲以上(平均年齡68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沒有糖尿病及中風。研究者在試驗的第一至三個月按月訪視受試者,其後每3個月訪視一次;過程中,研究者持續為受試者調整治療策略以達到預期目標。最後,該試驗在發現積極的高血壓治療策略明顯較能帶來益處時,便終止了試驗計畫(3.3年)。   研究團隊得出以下結論:若將受試者的收縮壓降低至120毫米汞柱,會較降低至140毫米汞柱更能夠減少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血管事件,如:收縮壓目標為120毫米汞柱者,每年心肌梗塞發生率較目標為140毫米汞柱者低了0.13%;且中風發生率及年死亡率也各低了0.2%及0.37%。然而,由於將收縮壓降低至120毫米汞柱的策略會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因此過程中也出現較多有害反應,如:低血壓、昏厥、電解質異常與急性腎臟損傷等,且這些有害反應發生的可能性是收縮壓目標為140毫米汞柱者的兩倍。   Slow Medicine認為,從試驗結果得知對於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疾病、十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15%以上或年齡在75歲以上者)應給予積極的高血壓治療策略,但是對較健康的高血壓患者而言可能難以從此試驗中了解到積極的治療策略的適用性。再者,對於重視生活品質多於壽命長短或極有可能經歷治療產生的有害反應的患者來說,可能也不適合積極的高血壓治療策略。此外,因為試驗中對受試者密切追蹤的過程與臨床實務的情境並不相符,也讓積極的治療策略難以被應用。最後,Slow Medicine強調,因為受試者都有一些與生活習慣有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有13%的受試者有吸菸且多數過重或肥胖,因此在肯定積極的高血壓治療時,也不應忽視改善生活習慣如戒菸對患者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Slow Medicine        
+ read more
維他命D可能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
2015.11.25
維他命D可能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
  維他命D是維他命、也是一種荷爾蒙,在人體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過去有研究發現維他命D可以阻斷11 beta HSD1酵素作用,進而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由於高濃度的皮質醇可能會導致高血壓,所以理論上維他命D可以促進人體的運動表現和降低心血管的風險。最近由愛丁堡瑪格麗特皇后大學(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從營養補充品攝取維他命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研究人員給13位健康的受試者每天服用50微克的維他命D或是安慰劑,經過兩週後,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的血壓比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來的低,尿液中的皮質醇濃度也比較低。而在體適能的測驗中則發現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在20分鐘內可以騎6.5公里的腳踏車,而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只能騎5公里,而且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即使多騎了30%的路程,他們的血壓數據卻表現出體力消耗較低的跡象。   研究人員表示,這次先導性的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可以促進體適能和降低心血管風險,皆下來將會針對一般健康民眾和運動選手進行大型且長期性的研究。   最後提醒大家,人體很多重要的運作如果沒有足夠的維他命D是無法發生的,例如,影響骨骼和牙齒健康極為關鍵的鈣和磷的吸收;維護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維持膽固醇和血糖指數的穩定;也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與維他命D有關。但問題是我們常常連每日所需的維他命D標準值都攝取不到。 如果你想從食物中攝取維他命D,你會發現富含脂肪的魚類和蛋類是最好的來源,但即使如此,還是很難光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也有很多人是透過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來生成維他命D,但對於居住在陽光不充足的地區的人來說便不可行;此外,對素食者來說,營養補充品則成了唯一選擇。   資料來源:Society for Endocrinology annual conference        
+ read more
世衛報告:社會須重新思考「老化」
2015.11.23
世衛報告:社會須重新思考「老化」
  根據日前一份世衛最新報告指出,在2050年全球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是現在的兩倍,世衛呼籲社會應改變面對老化及老人的態度。   世衛報告表示,現今雖然人們已愈來愈長壽,但卻不如過去的老年人健康。長命且活得健康的狀況只侷限在享受較多資源的地區,相對地在愈貧窮、資源缺乏的國家,活得愈老反而健康狀況愈差,照顧需求愈高。   此外,報告認為社會應去除「老人是脆弱的依賴者」之刻板形象,現今太過強調老人所帶來的負擔。事實上,不同的老人對家庭、社區及社會的貢獻遠多過於社會對他們在照顧及支持上的支出花費,可是卻往往受到忽略。世衛希望各國政府能確保每個老人都可以持續參與社會活動。   報告建議各國與其過份專注於老人照顧的花費控管上,不如想辦法多幫助老人們去做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當未來老年人口大多數為女性,且女性又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時,女性人口的老化議題就更顯重要,如何確保女性能健康地度過一生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世衛希望社會應使老人更容易在城市、鄉鎮及社區當中生活與工作,目前各地也有需多健康組織提出非常好的示範計畫,世衛因此建議包括改善交通系統提高老年人行動力;協助老年人學習成長並有決策能力、持續工作或成為志工;學習新科技等。在報告中提到在柬埔寨鄉村一位爺爺和兩個孫子同住的例子,由於透過HelpAge協會的幫助,這位爺爺開始學習修腳踏車,取得修車工具並做起小生意,現在他和孫子們的生活已漸漸獲得改善。 在醫療部分,報告建議未來應結盟不同的健康系統來照顧老人健康,要將重點從急性疾病的治療轉向老人慢性疾病的持續照護工作上,減少健康照護服務被不當利用的情形,並多關注要如何讓人們可以在老年活得更有尊嚴。以非洲迦納2010年安全及尊嚴老化政策為例,需求評估的結果強調治療待遇的落差、以及將老年人整合進現有健康照護服務的需求,下一步就是要實踐迦納已建立好的社區健康工作者計畫以符合老年人口的需求。   這份報告最後認為這些行動對社會的未來都是種穩健的投資,未來將會給老年人口更多的自由,生活在過去的世代從未想像過的品質之中。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 read more
「妳」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警覺嗎?
2015.11.19
「妳」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警覺嗎?
  長期以來,心臟/血管疾病一直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四名;2014年已奪去了12,670名女性的性命,人數是死於婦癌如子宮頸癌、乳癌等的3.7倍。然而,世界各地包括台灣的女性仍缺乏對此疾病的警覺,近日一項調查指出女性對疾病的認知與現實狀況存在落差。   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的主任及美國西德斯-西奈山醫療中心(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教授 C. Noel Bairey Merz博士帶領女性心臟聯盟(Women's Heart Alliance)展開了研究,他們透過網路隨機找來1,011名25-60歲的女性進行心臟/血管疾病的敏感度的調查,並排除年齡、地區、種族、教育及收入的影響。   調查發現,對心血管疾病具備敏感度-以此研究來說即能夠說出身邊罹患或死於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的人,較無法說出名字者更關心自己的心臟/血管健康,並且較會與醫師討論心臟健康。然而,女性整體來說對心血管疾病的敏感度並不高,只有27%能夠至少說出一名她們身邊患有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且只有11%可以說出一名死於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此外,年紀輕者的敏感度更低,25-49歲女性只有23%的人答認識患有心臟病的女性,50-60歲者則為37%;但理論上,實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人數遠超出上述比例。   此外,根據調查結果,健康提供者面對女性患者較常注意體重而非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但男性則較常被關注膽固醇或高血壓。研究認為,這些結果顯示女性心臟疾病的普遍狀況與女性個人認知存在落差。   Bairey Merz博士說明,對心臟疾病的警覺相當重要,但是因為女性往往依賴體重變化來判斷身體狀況,導致女性經常拖到最後才去尋求醫師協助,進而影響女性對疾病的警覺難以提升,這明顯是一個與性別有關的議題。Bairey Merz博士建議女性做心臟/血管疾病篩檢,包括找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心血管疾病分數(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core),她認為所有40歲以上的女性都需要知道這個分數,40歲以下的女性則應了解自己的血壓與膽固醇指數,並且她鼓勵女性向醫師諮詢關於心臟病風險的知識。   最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及美國心臟學院(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於2013年研發出了一個計算10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公式,該公式根據年齡、種族、性別、血壓、膽固醇指數、藥物控制狀況及吸菸習慣等資料來了解罹病風險。但是美國心臟協會說明,此公式運用在亞裔族群身上可能會有低估或高估的情形,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台灣女性可能要諮詢專業醫師才能有效評估自己的風險。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2015.11.18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提神飲料越來越常見於年輕人的生活中;根據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中心統計,31%年齡12-17歲的年輕人會固定飲用提神飲料,18-24歲的年輕人中也有34%會固定飲用。而隨著飲用人數增加,提神飲料影響健康的疑慮也漸受關注;提神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糖分等成分被認為與許多嚴重的副作用有關,最近一份研究更發現提神飲料可能還會增加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找來25名平均年齡為29歲且無已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年人,請他們分別在相隔最多兩周的2天,在五分鐘內喝完一杯480毫升的提神飲料或是安慰劑。提神飲料含有約240毫克的咖啡因、2000毫克能促進神經發展與調節血液中的水分與礦物質的的牛磺酸(taurine)、具抗氧化功能的水飛薊(milk thistle)、以及人參等。而安慰劑的口味、口感、顏色與營養成分與提神飲料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及其他刺激物。實驗以雙盲方式進行,因此研究員及受試者皆不知飲料的內容及在哪一天飲用,並且受試者被要求在受試當天的前24小時不得飲用酒精或任何具咖啡因的飲料。研究員會在受試者飲用前及飲用後30分鐘測量受試者的血壓、心跳、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血糖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   研究發現,提神飲料組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顯著上升,而安慰劑組則並未受影響。並且提神飲料組平均血壓上升了6.4%,但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3%。此外,研究還發現提神飲料組的腎上腺素濃度上升了每毫升100微微克,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每毫升39微微克。研究並未發現2組的心跳有差異。   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心臟學家Anna Svatikova博士為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認為研究發現的血壓上升及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容易提高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民眾應謹慎飲用運動飲料,並且醫事人員了解患者的飲用提神飲料的狀況應成為常規。但是研究也提到他們的研究限制,包括樣本數太少、僅使用一種品牌的提神飲料,他們認為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血壓及腎上腺素上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三角關係?產後骨鬆、泌乳與維他命D
2015.11.11
三角關係?產後骨鬆、泌乳與維他命D
  維他命D是幫助人類體內鈣質平衡、維護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有一說法認為孕母體內的維他命D含量與其懷孕及泌乳期的骨質密度有關。不過,根據來自瑞典Gothenburg大學Sahlgrenska學院的博士論文,女性於生產後骨質密度減退的狀況與泌乳持續的時間長短有關;與維他命D之間則未見關聯。   此份研究追蹤了95位婦女,追蹤期由產後始,長達18個月;記錄她們在這段期間內的骨密度、維他命D變化及泌乳狀況。   研究者Petra Brembeck說明,一開始假設泌乳期長的女性體內的維他命D會減退,改而出現在母乳當中;但在研究參與者產後一年的追蹤期間,並沒有發現其體內維他命D的存在狀態有所改變,也沒有在泌乳期與體內維他命D的存在狀況之間發現關聯。而會造成體內維他命D改變的因素只有在陽光下曝曬與食用補充維他命D的保健食品。   此外,研究確實發現,女性的骨密度在產後的頭4個月下降了4%(特別是在腰椎、髖骨與脛骨),不過,前提是泌乳期也持續了4個月之久。而如果泌乳期持續達9個月以上,在產後18個月時,骨密度將持續低於基準值。   Brembeck博士結論,長的泌乳期與增加骨密度減少有關,而體重會隨之增加;同時,根據研究發現,高鈣攝取或許能夠有預防骨密度改變的效果。未來的相關研究將需要比產後18個月更長的追蹤期,以了解泌乳期長的女性在斷奶後的骨質復原狀況,以及是否可能增加日後骨折的風險等。   資料來源:Eurek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