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丟掉史達汀!預防心血管從食開始
2015.09.10
丟掉史達汀!預防心血管從食開始
  面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醫生經常開給藥物-如降血脂藥物史達汀(Statins)控制病情。但是最近英國有許多醫生開始呼籲:治療病患不要再依賴藥物,應積極透過患者的生活習慣如飲食、運動、戒菸酒等方面達到減緩病情的目的;並且強調地中海飲食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發起呼籲的醫生們認為,醫生應該要詳細告知患者史達汀的好處及風險,或者提供另外一種選擇─從生活習慣改變做起,讓他們自己選擇要用什麼方式治療心血管疾病。他們還提到,健康飲食、運動以及戒菸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勝過史達汀。   結合三個英國皇家醫學院的公共健康教師會(UK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的副理事Simon Capewell說明,對於許多想要避免心臟病的中年人來說,健康的飲食提供了比史達汀更有效且持續的結果。事實上,有8成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是因為生活習慣如營養不均衡、運動不夠以及吸菸等原因所造成,因此醫療人員應該使患者了解生活習慣與飲食對健康的價值。其中,適當的地中海式飲食含有少量的加工食物,經過隨機試驗後證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此外,醫療人員也需要告知患者應勤運動及戒菸。   相對地,只有少部分的患者能受惠於史達汀,而且依然會有副作用如:5-10%的服藥者有肌肉痠痛、1%的服藥者有糖尿病等。此外,雖然有2.5%的人在服用史達汀後能預防心臟病或中風再次發生,但對健康且從未有過心臟病或中風的人來說,只有0.5-2%的機率能因為服用史達汀而活得比較久。   最後,英國醫學協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主席Chaand Nagpaul說明,任何關乎治療的決定都應該將影響疾病更大的因素如生活習慣納入考量,並且醫療人員應該強化患者的健康知識,使他們能夠在足夠的訊息下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普通科醫師不可忽視與患者詳細討論對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的過程。       資料來源:Prescriber      
+ read more
年輕女性要小心 菸燃一笑後傷「心」!
2015.09.09
年輕女性要小心 菸燃一笑後傷「心」!
  心臟疾病自2007年始連續7年都位居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而最近一篇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已不再像過去以老年人為主,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出現危機,而吸菸是增加年輕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華沙心臟學研究所的冠狀動脈疾病系主任Hanna Szwed及其團隊以波蘭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登錄中心(Polish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國家人口健康多中心研究(Multicentre Study of State 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以及國家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的7,386位女性為研究對象,並將之分為45歲以下且有心肌梗塞史的1,941位女性(A組)、45歲以下但健康的1,170位女性(B組)以及63-64歲有心肌梗塞史的4,275位女性(C組)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相較於B組,A組表現出以下心肌梗塞的風險:罹患動脈性高血壓佔48.8% (B:16.7%)、吸菸者佔48.7%(B:40.0%)、曾吸菸者佔65.5%(B:42.7%)、高膽固醇者佔36.1%(B:12.5%)、肥胖者佔22.3%(B:15.3%)以及糖尿病患者佔10.6%(B:1.4%)。對A組來說,最能夠決定是否會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包括:糖尿病(增加6倍風險)、動脈性高血壓(增加4倍風險)、高膽固醇(增加3倍風險)、目前吸菸者(增加1.6倍風險)。研究者補充,肥胖對心肌梗塞風險的影響不顯著,原因可能是糖尿病對A組的影響大過於肥胖,並且研究指出當年輕女性的風險因素越多時,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越高。   此外,3組互相比較的結果發現,A組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機率為1.7,B組為1.1,C組為2.0。研究者說明,A組的風險機率與C組相似,但A組中吸菸者比例較高,顯現吸菸與年齡大對心肌梗塞的風險都有顯著影響。Hanna Szwed強調,研究指出吸菸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與其他研究的結論相符,即吸菸是年輕女性必須重視的健康議題,並且需要被積極預防。       資料來源: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 read more
咖啡濃香好心情,量多恐患糖尿病
2015.09.02
咖啡濃香好心情,量多恐患糖尿病
  咖啡已是現代人主要的飲料之一,因此,各領域的專家紛紛開始研究咖啡因攝取量對身體的影響。其中,咖啡因攝取對有輕微高血壓者的心血管及代謝功能影響,始終存有爭議。最近一份研究便指出,咖啡可能危及有輕微高血壓的年輕成人的心血管健康。   研究作者Dr. Lucio Mos-義大利San Daniele del Friuli醫院的心臟學家說明,此份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咖啡攝取量是否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以及高血壓和葡萄糖代謝是否為咖啡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間接因素。研究團隊以1,201位18-45歲沒有糖尿病但有輕微高血壓(收縮壓介於140-159毫米汞柱,舒張壓介於90-99毫米汞柱)而未接受治療的人為研究對象,並根據每日咖啡攝取量分組。一天中都不喝咖啡者為零咖啡飲用者,每日喝1-3杯者為中度咖啡飲用者,每日4杯以上者為重度咖啡飲用者。調查發現,有26.3%的人為零咖啡飲用者,62.7%為中度飲用者,10%為重度飲用者。   擁有高血壓的人經常被認為容易在年紀稍長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此研究團隊調查擁有輕微高血壓者長期飲用咖啡會如何影響罹患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即血糖高於正常但未達第二型糖尿病的水準。研究發現,身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越慢的人─取決於代謝酵素CYP1A2基因─罹患前期糖尿病的風險越高。Dr. Lucio Mos說明,身體長時間處於高含量的咖啡因會促使肝糖分解為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若再加上過重、肥胖或為重度咖啡飲用者罹患風險會更高。因此咖啡對罹患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取決於個體的基因以及每日咖啡攝取量。此外,研究經過12.5年後發現,研究樣本中有60起心血管疾病發生,又以心臟病為大宗(占80%)。 研究團隊補充,研究即使加入了性別、年齡、生活習慣及總體膽固醇等因素的影響,中度及重度咖啡飲用者仍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但是加入高血壓及前期糖尿病的影響後,中度咖啡飲用的影響力變低,重度咖啡飲用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依然顯著。Dr. Lucio Mos總結,研究指出咖啡攝取量確實會增加有輕微高血壓的年輕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中間因素是高血壓及葡萄糖代謝。因此有輕微高血壓的年輕成年人需將咖啡攝取量降低,避免因此惡化高血壓以及罹患糖尿病。       資料來源: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 read more
飽和脂肪真的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嗎?
2015.08.25
飽和脂肪真的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嗎?
  脂肪是主要營養素之一,它在人體進行新陳代謝上扮演重要腳色,人們主要從食物中獲取所需脂肪,然而,脂肪以好壞區分包括三類: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來源包括酪梨、杏仁、腰果、花生等;飽和脂肪則來自肉類、蛋黃、奶油、牛奶、鮭魚;含反式脂肪的食品主要有人造奶油(植物性奶油)、包裝的烘培食物與點心。   目前北美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飽和脂肪佔了總熱量攝取約10%,而反式脂肪約佔1~2%。根據北美飲食建議,要降低缺血性心臟病與中風風險,飽和脂肪攝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內、反式脂肪則應少於1%。但已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挑戰了「飽和脂肪的攝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樣的觀念。   日前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反式脂肪會提高死亡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而飽和脂肪並不會。在研究中,研究者整理分析過去討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兩者和全死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缺血性中風及第二型糖尿病之間關聯性的多項研究。   結果顯示,雖然無法完全排除其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因子,但研究中並未發現飽和脂肪高攝取量與健康問題之間有清楚關聯性;但攝取反式脂肪卻會增加34%全死因死亡率、21%心血管疾病風險及28%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承認不同研究之間存在包括可能準確性低、不一致性高的問題,因此現階段的結果尚未為定論,未來相關研究應改善這方面的信度。研究團隊也建議飲食指引應該仔細考慮其他能取代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的營養素。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
維護更年期生活品質  憂鬱症和尿失禁對女性影響最大!
2015.08.05
維護更年期生活品質 憂鬱症和尿失禁對女性影響最大!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若有陰道不適的症狀,又伴隨出現憂鬱症或尿失禁的話,會讓陰道不適的症狀更加嚴重,這不僅會使身體的症狀更加複雜,也會嚴重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質和情感關係,因此,更年期婦女的憂鬱症和尿失禁問題應該要能被更早發現和治療,而且需要特殊的評估和照護。   該研究負責人Mary Hunter表示,約有三分之一的更年期婦女會經歷陰道乾燥、搔癢、發炎、性交疼痛等與陰道相關的症狀,但這些症狀對身體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卻很少被瞭解;因此,研究人員進行了RRISK研究(Reproductive Risks of Incontinence Study at Kaiser)的輔助研究。RRISK的研究資料從2008年11月蒐集至2012年4月,研究人員造訪了2,016位婦女;其中745位更年期婦女反應自己至少有一項陰道不適的症狀,研究人員再以問卷方式深入瞭解與評估。   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後發現,有憂鬱症的更年期婦女其陰道不適的症狀對身體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比平均值高出11-22%,而有尿失禁的婦女則高出27-37%;而一個星期至少有一次性生活的更年期婦女,其陰道不適的症狀對自我概念、身體形象或性功能評估都產生很小的影響。       資料來源:更年期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年長女性服用降血脂藥物史達汀恐出現攻擊性行為
2015.08.03
年長女性服用降血脂藥物史達汀恐出現攻擊性行為
  常見用以降低血脂的藥物史達汀雖然普遍被認為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在今年初曾有研究指出史達汀藥物可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此外,有關藥物的效益與副作用的討論也早已出現過存在性別差異的說法。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更發現,服用史達汀藥物可能使患者出現情緒不穩的攻擊性行為。   研究主要作者美國加州大學醫學教授Beatrice A. Golomb指出,過去已有研究發現低膽固醇濃度與暴力行為的發生率及死亡的增加有關,更有通報案例是在服用史達汀藥物後出現情緒暴躁與攻擊行為。因此Golomb教授和她的團隊希望針對服用史達定藥物與發生攻擊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問題進行研究。   這項研究隨機取樣超過1,000名男性與停經女性參與研究,給予服用史達汀藥物(simvastatin與pravastatin)或安慰劑長達6個月。研究人員在進行之前與研究過程中都測量參與者出現對自己、物品或他人攻擊性行為的頻率;以及參與者體內睪固酮濃度及睡眠品質,這些都是已知會影響攻擊行為的潛在因子。   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較,女性服用史達汀藥物後出現攻擊性行為的頻率會增加,尤其是45歲以上以及研究最初測量為攻擊性低的女性兩個族群的症狀最為明顯。男性部分則兩組無明顯差異,唯較年輕的男性在服藥後出現攻擊性行為的程度比服藥前稍高。此外,雖然研究也發現simvastatin會降低睪固酮濃度,使攻擊性行為發生機率減小,但史達汀藥物也會增加睡眠障礙,兩種作用將互相抵消。   Golomb教授表示,史達汀藥物會影響發生攻擊性行為背後的機制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與細胞能量可能也扮演著一部分的角色,這部分的問題是在未來研究將會找到更好的解釋。       資料來源: PLOS ONE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