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老來得子沒那麼簡單?
2017.07.27
老來得子沒那麼簡單?
相較於女性有更年期,男性沒有更年期或可預期的生育年齡,因此女性的年齡成為自然懷孕或人工受孕的關鍵決定性因素。雖然已有少數研究發現男性的年紀會影響其伴侶懷孕的機率,特別是精子的健康狀況,但一些名人像是卓別林、帕瓦洛帝的例子,還是讓大家認為男性的生育能力與年齡無關。   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年齡對於人工受孕的活產率有相當顯著的影響,男性的年齡越大,其活產率越低。   研究分析了2000年至2014年波士頓地區大型人工受孕中心的7753組受術者,共19,000人次人工受孕療程的資料,並將女性受術者細分為30歲以下、30-35歲、35-40歲、40-42歲;男性伴侶也與女性做相同的年齡分組,並增加42歲以上的組別。   結果如同預期,在40-42歲這組女性(最高是經過6次療程)受術者的活產率最低,女性年齡為關鍵的決定因素,其男性伴侶的年齡並不影響結果。然而在其他女性受術者年齡組別中,男性伴侶的年齡則顯著與活產率呈負相關,亦即男性年齡越大,活產率越低。   例如,在30歲以下的女性受術者組別中,其伴侶為40-42歲組別的活產率(46%)比35-40歲的活產率(73%)要低;同樣地,在35-40歲的女性受術者組別也發現,較年輕的男性伴侶也是比年紀較長的男性伴侶,活產率要高。   該研究計畫的研究員Dr.Dodge表示,整體來說,當女性受術者與其男性伴侶年紀相仿並不會影響其活產率,但在35-40歲這個組別中,如果男性伴侶年齡小於30歲則會比30-35歲的男性增加將近30%的機率(從54%提升到70%);同樣地,在女性受術者30-35歲這個組別中,如果男性伴侶的年紀比較大,其與年紀相仿的比較,活產率減少了11%的機率(70%降至64%),影響非常顯著。   依據這項研究的結果,Dr.Dodge指出男性的年齡與自然懷孕率是呈負相關,並會增加自然流產的風險,但從目前的研究仍無法清楚知道其中關聯的機制如何運作,可能與受損的精子、精子中的DNA或表觀的損害有關,因而影響生育力、著床或胚胎的發展。   無論是此次或過往的研究都顯示,女性的年齡比男性年齡對生育力的影響還要大。女性年齡的確在染色體異常上扮演非常關鍵性的角色,傳統上我們認為男性年齡在懷孕機制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但在此次研究中發現,如果我們單獨從年齡分析,40-42歲女性的活產率比小於30歲女性減少46%機率;而男性在同樣的年齡級距比較,則減少20%的機率。   年紀大的男性是否可以透過與較年輕的女性伴侶來彌補對於生育力的影響? Dr.Dodge認為,在尚未確實知道男性年齡對於生育力的影響機制是甚麼之前,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過往大部分對男性的忠告集中在精子的品質,但這似乎無法完全解釋男性年齡對於生育力的影響,在沒有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目前可以給男性的忠告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編譯來源:33rd 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in Geneva、Medical News Today 20170704    
+ read more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2017.07.19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DAILY MAIL   胎盤在懷孕期間在子宮中生長,並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母親在分娩後會吃胎盤,只有駱駝和人類是例外。十多年來,在名人宣傳與網路傳播的效應下,生產後吃胎盤被認為對改善產後抑鬱、提升母乳量與改善身體精力等部分有幫助。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胎盤膠囊引起了嬰兒疾病。   2016年秋天,美國俄勒岡州有名嬰兒感染了兩次鏈球菌。調查人員認為,第一次的感染,是出生時被媽媽傳染。後來,媽媽開始服用胎盤膠囊。母親將胎盤送到一家提供清潔、切片和脫水的公司,研磨後裝入膠囊。嬰兒在幾週後再次生病,這應該是來自藥物。   報告指出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媽媽腸道和皮膚中的鏈球菌,嬰兒從皮膚接觸到細菌。作者說,胎盤膠囊的製作不受管制,不能保證沒有有害細菌,應避免服用。   科學家指出,其他細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風險。胎盤組織、生食等情形,都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即使是經過處理的胎盤—無論是經過烹飪、乾燥還是保存—還是可能傳播感染。   健康科學家Timothy Caulfield指出,食用胎盤是透過知名人士推廣但缺乏科學證據健康現象之一。他並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忽略大部分的名人和流行文化。Caulfield說,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可信賴的科學訊息,而不是用軼事和敘述作為證據,炒作出來的消息。   然而,CDC發言人說,CDC並沒有對胎盤製品有正式立場,相關警告是作者的結論。     編譯來源: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70630、Daily Mail20170630、STAT20170629    
+ read more
阿斯匹靈能降低孕期子癲前症風險
2017.07.17
阿斯匹靈能降低孕期子癲前症風險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對母嬰來說是嚴肅的健康問題,這個疾病會導致胎盤中的血液減少而限制胎兒需要的氧氣及營養,嚴重甚至會危及母嬰生命。近日發表的研究指出,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可顯著降低罹病風險,保護母嬰健康。   由倫敦國王學院教授Kypros Nicolaides等進行的雙盲、隨機臨床試驗,分別在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比利時及以色列的產科醫院,對1776名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進行實驗。研究團隊於實驗前確認這些孕婦的整體狀況相似,再請部分孕婦於孕期第11周或第14周開始每天服用150毫克的阿斯匹靈至第36周,另一部分則服用安慰劑(placebo)。   研究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孕婦中有1.6%發生子癲前症,安慰劑組則有4.3%,顯示阿斯匹靈能顯著地降低高風險孕婦的風險。   Nicolaides教授說明,這個臨床試驗結果具體證實阿斯匹靈可以降低子癲前症風險。換言之,高風險孕婦可以在妊娠第一期服用阿斯匹靈來降低子癲前症的發生。David Wright教授也希望研究結果能應用於臨床上,改善高風險孕婦及其嬰兒的健康。   WHO過去已建議在孕期第20周前提供少量阿斯匹靈給高風險孕婦來預防子癲前症,而美國婦產科學院也建議,對曾有子癲前症的女性提供阿斯匹靈。透過這份最新研究,上述建議被確認可成為臨床上的常規醫療。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師說明,這份研究提供了阿斯匹靈應用於臨床上的實證基礎,對於在孕期初期經抽血、超音波及尿蛋白等檢查發現屬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醫師可提供少量阿斯匹靈來降低其風險。此外,因為阿斯匹靈是在孕期早期就服用直到36週,因此對生產時出血的影響不大。   編譯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06.28)、Medical News Today(2017.06.30)        
+ read more
太多糖讓妳無法懷孕?
2017.07.11
太多糖讓妳無法懷孕?
澳洲有多達21%的女性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且有高達70%的女性病情仍未確診。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從生育能力下降或無排卵到情緒轉變、肥胖或青春痘。儘管它日益普遍,但醫生仍然不確定其確切的原因。澳洲的一名營養學家Michele Chevalley Hedge最近釐清這個狀況,並表示有些病例原因不明,有些則被認為與糖份的消耗有關。   Michele表示,27-37歲之間的女性常常是苗條的,她們會避免吃大量的垃圾食物和糖類。她們思考的是如何避孕,而不是如何讓賀爾蒙正常。但當她們想要懷孕時,卻出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1]」的診斷。   Michele解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意味著保證不孕,而且也不單純是「卵巢疾病」。大部分病例是因「胰島素抗性」而引起的,且與血糖功能障礙有關。在2017年看到的大多數情況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以單單透過飲食的改變來減緩與矯正。糖是許多疾病發生的罪魁禍首,這裡說的不是天然的糖,而是在「健康食品」中的「隱形糖」。   Michele表示,許多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血液檢查後都顯示血糖異常狀態,這代表其中有些問題是可以被矯正的。這並不是說每位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都可以經由改變飲食來治療,而是需要透過對患者進行調查,進一步了解疾病發生之原因。她認為至少有一半的病例可能來自於過量的糖分,且能透過改變飲食來減輕病情。究竟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由卵巢疾病所導致,抑或是由充滿了許多隱形糖的飲食所引起的?都是需要經過調查後再確認的。   根據Better Health Victoria,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體內,通常存在較高的胰島素或稱為雄性激素的雄性賀爾蒙。雖然還為釐清形成的因素,但胰島素抗性被認為是引起這種症候群的關鍵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吃的健康,均衡的飲食,並引入每週一次定期的體能活動)可以在很多方面對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於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導致症狀的改善,特別是如果您的新生活方式有助於減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619、Better Health Victoria     [1] 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複雜的荷爾蒙狀況。多囊性字面上的翻譯即是有很多的囊腫,這真的是指卵巢上有許多部分形成的卵泡,每個卵泡都含有一個卵子,這些卵子很少成熟或產生可以受精的卵子。某些女性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家族遺傳,而對於其他女性來說,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體重過重時。 來源:Better Health VIC    
+ read more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2017.07.05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婦女經歷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為51歲,然在英國每十位就有一位婦女在45歲以前經歷更年期,因而增加了心臟病、骨質疏鬆、早期知能衰退的風險。   去年在JAMA的一篇研究指出,有50%的早發更年期婦女有心/血管疾病,有11%因心臟病死亡,有12%因其他原因提早死亡。   到目前為主,專家認為有些婦女會提早進入更年期,就像有些青少女會提早來經一樣,只是基因的巧合。   但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可以藉由改變她們的飲食習慣—大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來降低早發更年期的風險,其研究結果並已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這項研究是從1991年開始追蹤116,000位婦女到2011年,結果顯示,在飲食中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腐、大豆、堅果、糙米等)高於9%的婦女,其早發更年期的風險比低於4%的婦女少了59%。   研究人員表示,在研究中,很少有婦女可以攝取超過9%的植物性蛋白質,但有20%的婦女在其攝取卡洛里中,攝取6.5%的植物性蛋白質,她們更年期提早到來的風險減少了16%。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與動物性蛋白質不同形式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保護子宮及卵泡的耗損,因而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的提早到來。   因此,研究建議婦女在每天2000卡洛里的飲食中,應攝取約32.5克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每天攝取3-4份的高蛋白質食物,例如早餐食用穀物、豆腐或堅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2017.07.04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最新數據,在2016年,30至34歲女性的出生率超過25至29歲的女性,這是30年來首次發生的情形。   女性平均生產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大約是28歲,高於2015年的26.4歲、2014年的26.3歲。專家們往往很重視女性生產時的年齡,因為這與生產情形息息相關。   35歲以上的孕婦被稱為高齡產婦,這個「高齡」帶有負面的意思嗎?還是35歲以上生產是母嬰的嚴重風險因子呢?   其實女性在35歲後還是可以生育健康的嬰兒,35歲以上只是一個風險變得需要討論的階段,但不意味著對每個女性都產生重大影響,以下將就35歲之後懷孕的風險個別討論。   生育力下降 女性在出生時便已確定了一生卵子的數量,隨著年紀增長,卵子數量與品質都下降,懷孕的可能性便會降低。而男性,因為精子數量、活動力與精液量的下降,生育力亦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這些與年齡相關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可能使女性更難懷孕。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人工授精的女性中,31歲以下女性74%在一年內懷孕,31歲至34歲女性為61%,352歲以上女性則為54%。   遺傳疾病風險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懷孕中出現某些遺傳疾病的風險亦會增加,例如唐氏綜合症。   懷孕10週的唐氏綜合症的發病率在女性25歲時每1064人中有一人、30歲時每686人中有一人、35歲時每240人中有一人、40歲時每53人中有一人、45歲時每19人中有一人。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調查為什麼年齡較大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產下染色體數異常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重組過程可能導致唐氏綜合症等疾病風險增加。   基因重組是每對染色體在分離前交換遺傳物質的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在年齡較大的母親中,重組過程可能受到比較少的調控,可能導致性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或大量染色體再組合。   流產 流產的風險隨著母親的年齡逐漸攀升,研究指出20-24歲女性流產風險約在8.9%,45歲或45歲以上女性風險則增加至74.7%。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卵子的品質下降。   死胎 高齡女性懷孕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發生死胎,根據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發表的研究,高齡女性發生死胎情形大約1.2-2.23倍。   此外,首次懷孕年齡在35歲或35歲以上的女性,死胎率也較高。   死胎率隨產婦年齡增加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其他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產婦死亡率、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嬰兒臀位、產後出血、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等風險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在美國中風協會2016的國際會議上,一份研究指出年長女性懷孕期間有較高風險發生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最新研究不支持高齡將產下體重不足或早產嬰兒 一些研究指出,35歲以上女性早產和產下體重不足嬰兒的風險較高。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原因更可能是個人的生活情況與行為,而非年齡。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提出,35歲以上女性所生的孩子,有較少的社會、行為與情緒困擾。根據一份研究,較晚生育也與較健康、身高較高、更高的教育程度有正相關。     來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M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