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COVID 疫苗會影響女性的月經和生育力嗎?
2022.10.03
COVID 疫苗會影響女性的月經和生育力嗎?
世界各地的婦女在接種 COVID 疫苗後都報告說經期更重、更早、更長或更痛苦。許多人擔心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生育能力。究竟COVID 疫苗會和女性的月經和生育有關聯嗎?   自推出 COVID-19 疫苗以來,已有許多關於潛在副作用的報導。雖然大多數已通過各種研究被排除在外,但最持久的說法之一在網上和家裡引發了很多爭論。   許多女性在接種 COVID-19 疫苗後觀察到月經週期不規律。觀察到的變化範圍從較重或較輕的、較早或較晚的、到更長或更痛苦的經期。有些人甚至說他們跳過了整個週期。   與許多其他在研發中的疫苗一樣,COVID-19 疫苗對月經週期的影響並未被列為 2020 年臨床試驗期間參與者的可能副作用。美國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 是一個美國數據庫,讓疫苗接受者自己輸入發生的不良反應,這個系統並沒有主動追踪月經的不良反應。到 2021 年 5 月,只有少數人 (少於 200 人) 自我報告了與月經有關的問題。   新研究顯示 COVID疫苗對月經的副作用 2022年初發表在婦產科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一些女性在接種冠狀病毒疫苗後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月經出血長度的變化。   這項研究收集了近 4,000 名使用智能手機的月經追蹤APP數據,結果發現,接種 COVID-19 疫苗與月經週期長度的微小和暫時變化有關。主要發現是,與未接種疫苗對照組的女性相比,在接種疫苗後,月經來潮會晚約一天。   如果女性在一個月經​​週期內接種兩劑疫苗,則平均觀察到兩天的變化。這種變化被歸類為最小的,最重要的是,只是暫時的。根據這項研究,評估的 COVID-19 疫苗接種對這段時期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影響。   不同的研究顯示不同的結果 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 (FHI) 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女性月經週期的變化和 COVID-19 疫苗接種之間存在關聯。   此研究調查了近 6,000 名 18-30 歲的女性,了解她們在接種疫苗前後的月經週期和出血模式。各種月經紊亂的發生率普遍較高:第一次給藥後,39.4% 的人報告至少有一次變化,第二次給藥後,40.9% 的人報告了至少一次變化。   兩種 mRNA 疫苗後的通報都有相同程度的月經變化。   在檢視了現有證據後,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的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 (PRAC) 表示已決定要求對所有可用數據進行評估。   2021 年底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表示,沒有證據可建立他們之間的關聯。2022年6月年歐洲藥品管理局再度確認此觀點。   月經變化很常見 根據 EMA 的說法,月經失調可能是由於一系列潛在的醫療條件、感染、藥物、激素、避孕以及子宮和子宮頸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   根據這兩項研究,壓力和疲勞是育齡人群月經變化的其他常見原因,並且可能有各種觸發因素。   更多證據表明 COVID 疫苗接種可導致月經週期暫時變化 2022年9月一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研究發現,女性在接受 COVID 疫苗注射後,其月經週期可能​​會出現短暫,但暫時的延遲。   延遲平均不到一天,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在接種疫苗後的第一個週期後就解決了。結果反映了上述美國之前研究的結果。   該研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 20,000 名女性。   美國醫學博士Jennifer Lincoln解釋道:「也許您周期中的短暫變化或稍微不同的出血模式,實際上與您的身體對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有關,這正是我們在您生病時所看到的。」   但對 COVID-19 疫苗與不規則月經週期之間可能存在關聯的擔憂可能會導致疫苗接種的猶豫。   錯誤和缺乏信息可能導致疫苗猶豫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疫苗會導致生育問題。   此外,最近一份使用疫苗接種後健康追踪器 v-safe 的報告顯示,4,800 人在接受第一劑 mRNA COVID-19 後成功地懷孕,不論是BioNTech-Pfizer 或 Moderna   另一份使用來自八個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數據的報告記錄了1000 多人完成了 COVID-19 疫苗接種 (包括 mRNA 和其他 COVID 疫苗) 後懷孕了。       編譯來源:DW (2022.10.03)、 Health Day (2022.09.28)                 
+ read more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2022.09.16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文: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日前發出警訊,除了先前指出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乳房植入物可能還與多種癌症有關,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以及醫療保健提供者應該留意相關風險與資訊。   可能發生在所有乳房植入物類型 截至2022年9月1日,FDA收到10例鱗狀細胞癌與12件不同類型淋巴癌的病例報告。不同於BIA-ALCL超過八成發生在絨毛面植入物,這些鱗狀細胞癌與淋巴癌並未集中在某些類型,而是與所有種類的植入物有關,包括填充鹽水或果凍矽膠、表面光滑或有紋理。   FDA目前並不建議女性預防性地移除乳房植入物,但建議持續、定期追蹤,如果發現任何異常就需就醫。   乳房植入物的風險 乳房植入物是一種醫療器材,主要用來增大乳房,或是重建未能正常發育、因癌症/外傷而切除的乳房組織。   在台灣,有鹽水填充和果凍矽膠填充兩種材質獲准銷售,依表面有光滑面和紋裡面的分別。兩種類型都有矽膠外殼,其大小、厚度和形狀不盡相同。   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需要注意,乳房植入物並非可使用一輩子,隨著植入的時間越長,移除或更換的風險就越高。   除了疼痛、攣縮、滲漏、破裂等常見的併發症和風險,2011年FDA首次確定乳房植入物與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存在可能的關聯,開始蒐集病例並提出警訊。隨著病例數的增加,今年七月一項研究指出BIA-ALCL發生率大大高於過去的統計。   2019年2月,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召開記者會,提醒民眾BIA-ALCL的風險。相關醫學會的反應是台灣、東亞及東南亞都尚未有確診案例出現,民眾不必驚慌。同年5月,新加坡出現一起病例;6月,日本出現首例BIA-ALCL;8月,韓國衛生部報告首例BIA-ALCL病例,12月出現第二例、隔年7月出現第三例,韓國女性集體對廠商提告;泰國於2020年7月亦傳出病例。   台灣於2020年出現BIA-ALCL首例病例。   隆乳之後一直覺得疲倦?是女人的幻想? 許多女性表示在使用乳房植入物後,出現疲勞、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情況,這些女性認為是植入物引起的。   這些包含記憶力問題、睡眠障礙、疲勞、憂鬱等綜合症狀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I,Breast Implant Illness),美國FDA列入使用植入物前應該考慮的風險,雖然目前的醫學不認為這些狀況與植入物有關,但美、英等國皆持續蒐集病例,以累積更多資訊。   美FDA上月公布最新統計,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之間蒐集的7,467件病例報告中,最常見的BII症狀描述依序為:疲勞、關節痛和腦霧。在其中657件有提供女性移除植入物後資訊的報告中,577人注意到症狀有所改善,80人的症狀沒有改善或惡化。   除了讓女人用苦痛去試驗 還能做什麼? 隨著BIA-ALCL的病例數持續增加,以及陸續出現的醫療器材管理問題,多國都有積極的追蹤與管理計畫。   美國於2019年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2020年為了加強與患者/使用者的溝通,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加上「黑盒標籤」,說明植入物與ALCL及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   台灣女人連線亦持續倡議台灣相關手術說明書應載明可能的併發症,並以「檢核表」(check list)的方式加強溝通強度。經過多年爭取,BIA-ALCL已於2019年加入相關文件,但有關BII的資訊或檢核表形式,都尚未定案。   然而,那些沒有納入說明書、目前還未知的風險又該怎麼辦?不論是BIA-ALCL,或是此次FDA提出的鱗狀細胞癌、或是BII,在症狀疾病出現的早期,都並未得到重視,或者根本不知道與植入物有關,難道要不斷用女人的健康去試驗嗎?   使用者登錄制度可能是解方。   登錄制度是國際趨勢 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例如心律調節器或人工髖關節)雖經核准上市,但上市前蒐集的臨床資料多為短期追蹤且人數有限,因此,上市後的監測或追蹤很重要。目前有不良事件通報、安全監視及警訊蒐集等方式,但這些方法都相對被動,仰賴醫師或廠商的通報。也因為無法長期追蹤使用資訊,很難完整評估醫療器材的長期安全性。「使用者登錄制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對使用特定醫療器材的患者進行「使用者登錄」,建置其基本資料、使用的醫材、手術資訊、後續健康情形等內容。透過系統,可長期追蹤使用者健康狀況,主管機關亦可掌握並蒐集器材的安全資訊。而當器材有下架或健康疑慮時,也可主動聯繫使用者,即早通知,進行健康管理。   隨著乳房植入物與罕見癌症及各種不良反應有關的訊息越來越清晰、罹病人數越來越多,各國的管理舉措也愈發積極,澳洲、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皆有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   在台灣,「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經過台灣女人連線多年推動,衛福部於2020年委託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建置,今年邁入第三年,系統逐漸成形,醫師對此大多也都持正面態度,期待系統正式上路,守護女人健康!    
+ read more
我們為什麼哀悼我們不認識的人:伊麗莎白女王?
2022.09.14
我們為什麼哀悼我們不認識的人:伊麗莎白女王?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全世界都公開表示悲傷,從倫敦白金漢宮的公衆聚集,和全球領導者的哀悼,至社群媒體上所反映出來個人對她的感念。   當然大部分對女王逝世表示悲傷的人,從來未親眼見過她。   對我們並不認識的人所湧現的悲傷,和對我們親近的人去世有何不同?   可能相似,也有些明顯的不同,甚至人們對女王如何追思也有爭論出現,使得哀悼的情境複雜化。   悲傷相似處   對某些離世的人表示悲傷,是反映出這一生彼此的關聯及依附。   雖然女王非我們的直系親屬,但很多人和她一起「長大」。女王在位70年間,是我們祖父母、父母、和現在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集體跨世代的連結,使我們感覺好像「認識」她。   另外,全世界都一直在準備可能失去她。她的高齡、健康問題、和去世後的計劃皆是許多媒體報導的主題。   是這種對她的「熟悉」,讓我們有和失去親朋好友的感覺非常相似。   悲傷相異處   對公眾人物如女王的哀悼,可以是非常不同。   通常我們哀悼死者是懷念和我們之間親近的關係。但是,女王遙不可及。大部分的人與她並沒有個人軼事、沒有一對一的共享經驗、沒有那些可反應的交織記憶。我們難以想像出這個人真正的形象,以及她對我們的意義。   對於公衆人物去世之後,我們依靠著他們公共的形象及事蹟,形塑一種集體的悲傷在社群媒體分享。這和反映個人和親友人的關係的悲傷是不一樣的。   被挑戰的悲傷   因為大部分的人和女王並不認識,我們對她的了解 (特徵、個性) 都不是建立在事實。人們對她的記憶可能因他們的年齡、政治觀點、或因殖民生活而不同。   例如,曾經被英國殖民的國家的人們如何厭惡女王和王室。英國人曾經對全球數百萬人的死亡和流離失所負責,特別是來自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亞的人。   而伊麗莎白女王和任何皇室成員都沒有為過去犯下的英帝國罪行道歉。   因此,在英國、大英國協和更多的地方,如何追思女王的爭議在社群媒體上演出。這個爭議也複雜化人們分享對她去世的不同反應。   這引發了一些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哀悼?誰能表達他們的悲傷?甚至有人可能不同意悲傷是恰當的。   這些對她去世的所有不同反應,我們必須有容納的空間。   媒體的角色   我們如何悲傷,媒體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女王去世前,我們看到即時更新和不間斷相關的報導。預料中的事件如此接近,跟著就發生了。接下來公眾所湧現的悲傷,會觸發一些人相同的情緒。   對最近或幾年前失去親朋的人們,媒體如此連續的報導可能觸動親人或朋友過世的回憶。   這種24小時的新聞循環,將女王生病的每個細節即時更新,而現在去世了,可觸動我們所經歷過的失去。我們需要審慎對待那些不同的反應。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9.09)      
+ read more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是有可能的
2022.09.10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是有可能的
根據一項為期 60 年的研究結果,即使對那些失智風險較高的人來說,也有可能避免失智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透過教育、社交互動和積極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遺傳因子的人也一樣。   此外,建立自己的認知儲備,可以抵消對那些兒童時期認知能力低下的負面影響,並在未來生活中提供更強的心理韌性。   這項由阿茲海默氏症協會資助的長期研究再度驗證了一個流行的理論,即是「你越經常挑戰你的大腦,你在晚年遇到記憶和思維的問題就越小」。   考慮到我們很難成功治療失智症,這項研究承諾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為時已晚之前,在整個生命中建立我們的心理韌性。   研究作者-蘇塞克斯醫學院的Dorina Cadar博士說:「這些結果令人興奮,因為這表示認知能力在我們的一生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包含了近 1200 名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參與者。他們在 8 歲時進行了認知測試,在 69 歲時再次進行了認知測試。根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參與休閒活動和職業,為每個人計算了一個「認知儲備指數」;並且測試了閱讀技能,以評估學習能力。   兒童時期較高的認知技能、較高的認知儲備指數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人,到了 69 歲時,其認知測試得分較高。例如,擁有學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比沒有受正規教育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得分高 1.2 分。同樣地,成年後參加多項休閒活動的人,比不參加休閒活動的人得分高 1.5 分。最後,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比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得分超過 1.5 分。   奇特的是,無論他們在 8 歲時的分數如何,認知儲備指數較高的人,其認知技能下降速度比指數較低的人慢。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傳播經理 Katherine Gray 說:「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在教育、職業還是從事複雜的愛好方面,保持大腦活躍的參與者在 69 歲時都有更好的思維能力。雖然有許多與患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素,但希望知道參與精神刺激活動並找到定期挑戰大腦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記憶力和未來思維發展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 (2022.08.04)、Neurology (2022.08.03)      
+ read more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2022.09.09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週四(8日)在一份安全通知中表示,極少數情況下,在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身上發現了新的癌症。這些乳房植入物包括所有類型:填充鹽水或矽膠、表面是光滑面或絨毛面。   截至 2022 年 9 月 1 日,FDA 已收到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癌症報告: 10 件關於鱗狀細胞癌以及 12 件不同類型的淋巴癌。FDA 表示,新的淋巴癌病例與之前報導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不同。   這些罕見的癌症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疤痕組織中,其發病率和風險因素尚不清楚。   目前,FDA並沒有足夠的訊息來說明乳房植入物是否會導致這些癌症,或者某些植入物是否比其他植入物有更高的風險。   去年,美國FDA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貼上了所謂的「黑盒標籤」,警告植入物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精神錯亂、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以及淋巴癌。   2019年,因為有引發罕見癌症(BIA-ALCL)的疑慮,FDA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遵循FDA這項要求,Allergan宣佈將於全球停售「BIOCELL絨毛面乳房植入物」,包含鹽水袋和矽膠材質。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09.09)      
+ read more
吃藥也要有「姿勢」,「姿勢」對了吸收快
2022.08.24
吃藥也要有「姿勢」,「姿勢」對了吸收快
當您頭痛伸手去拿止痛藥時,您可能不會在服藥時考慮自己的身體姿勢。但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你的姿勢可以對你身體吸收藥物的速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 差異長達一個小時。   資深作者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體動力學專家Rajat Mittal 說:「我們對於姿勢對藥丸的溶出率產生如此巨大影響感到非常驚訝。」「我以前從沒想過自己做對了還是錯了,但現在我每次吃藥時肯定會想一想。」   最近的研究 大多數藥丸在胃將其內容物排入腸道之前不會開始起作用。因此,當藥丸越快靠近胃的末端 ─ 即胃竇,就會越早溶解並越快通過幽門流入十二指腸。如果期待藥丸早吸收、早生效,那麼需要一種有利於發揮重力及利用胃的自然不對稱性的姿勢。   研究人員以他們研發的電腦軟體Stomach Sim來模擬人的姿勢如何影響胃對於藥物的吸收。   他們測試了四種服藥的姿勢:直立、左側臥或右側臥,或平躺。   研究發現右側臥服藥效果最好,將藥丸送入胃部最深處,溶解速度比直立姿勢快2.3倍。左側臥是最糟糕的。如果一顆藥丸在右側溶解需要 10 分鐘,而直立姿勢可能需要 23 分鐘溶解,而左側放置則需要 100 多分鐘。   這樣的結果對一些想快速達到作用的藥物很重要,如:止痛劑或治療心臟病發作的藥。對老年人,久坐不動或臥床的患者,右側臥或左側臥影響很大。   過去已經有一些人體研究顯示,姿勢可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方式,這包括向右側臥傾斜的選項。此模擬人體的試驗結果支持了過去的研究。   什麼時後最好用坐著或站著? 有時候藥劑師要求你吞藥物時,坐著、站著或躺下。這並非是為了快速吸收的原因。   例如某些藥較可能引發副作用,如胃灼熱、胃酸由胃倒流到食道。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如布洛芬、雙氯芬酸和鐵質補充品。服這些藥物後,最好坐著或站著,不要馬上躺下,減少胃酸逆流。   有些藥如果在喉嚨卡住會刺激喉嚨、傷害食道和胃部保護性的黏膜,引發疼痛和發炎。服這些藥物後,一定要坐著或站著30分鐘。這些包括治青春痘藥物,如:抗四環黴素;治骨骼疏鬆類藥物,如:福善美 (Fosamax)、瑞卓骨膜衣錠 (Risedronate) 等。   躺著 硝酸甘油 (舌底丸) 是給心絞痛患者的舌底噴霧劑處方。藥劑師會告知患者使用噴霧器之前要坐著或躺下,因為血壓會突然下降引起頭暈。   其他心臟藥物如利尿劑,也已知會引起頭暈。雖然通常服這個藥時並不會躺下,但頭暈時最好坐或躺下,之後一定要慢慢站起來。   也有藥物會引起睡意或覺得頭昏腦脹,如:強效止痛劑、安眠藥、癲癎症藥物,或某些精神病的藥。服用時不必躺著,但頭暈或有睡意時,躺下有幫助。   不確定? 研究主導作者Jae Ho “Mike” Lee指出胃部狀況即使有小的變化,也會明顯的影響溶解。如糖尿病和帕金森症狀患者,其腸胃功能都不在最佳的狀態。   姿勢和胃病對藥物溶出的影響相似。   除非有更多的研究,目前你的醫師或藥劑師不會推薦你服藥時要躺那一邊。但若是服止痛劑,只要身體狀況適合,試試靠右邊看是否止痛效果會加速些。   研究結果發表在期刊《液體物理》: Physics of Fluids 34, 081904 (2022);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drug dissolution in the human stomach: Effects of posture and gastroparesis on drug bioavailability https://doi.org/10.1063/5.0096877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18);Health Day (2022.08.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