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16
分娩時吃東西好嗎?學者:安全且有益
一般而言,在分娩期間孕產婦並未被鼓勵進食;多是給予水或讓產婦口含冰塊以幫助放鬆並避免脫水。而今,根據一分新的回顧型研究報告,婦女在分娩過程中是可能可以食用冰塊以外的食物且不會增加風險的。
「我們真的不知道有婦女在分娩過程中能吃或喝多少東西」來自費城Thomas
Jefferson大學的研究資深作者Vincenzo
Berghella博士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提到:「但『女性在分娩期間是否能有水或冰塊以外的選擇』是相關醫事人員所應該共同關注的。」
數十年前,一40年代的研究提到在全身麻醉下分娩的婦女有吸入胃內容物和窒息的風險。直到現在,醫生仍會擔心在分娩期間僅時會增加婦女窒息的風險,或者在需要進行緊急剖腹產時會影響麻醉。作者指出,雖然分娩期間使用全身麻醉在當代並不常見,但現今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仍建議婦女在分娩期間只攝取液體。其指引禁止在分娩期間攝取任何固體食物以降低其被吸入肺的危險。
這項新的研究使用了來自10個隨機對照試驗的3,982名婦女的數據。這些婦女一次都只產下一名新生兒,未有雙胞胎或三胞胎;也未有需進行剖腹產的風險。研究人員比較了只被允許吃冰塊或水的婦女和被允許吃或喝多一點[1]的婦女的分娩結果。
分析結果發現,在使用全身麻醉分娩的期間,較少的飲食限制並沒有增加婦女發生其它併發症-包括嘔吐或窒息-的風險。而與那些飲食受到較嚴苛限制的婦女相比,被允許攝取傳統冰塊和水以外的食物的婦女的分娩時間較短,平均縮短了16分鐘。
Berghella博士說明,女人的子宮主要是由肌肉組成;當我們的身體有充足的水分與碳水化合物時,我們的肌肉會運作得更好。
不過由於這是一篇回顧分析,因此未能提出充足的證據證明分娩期間進食有助縮短分娩時間。而至於分娩期間適不適合進食、該如何進食等最終仍取決於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當下的情境,提醒準媽媽們有相關的問題與需求應事先與醫事人員詢問、溝通。
資料來源: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Reuters
[1]
例如,一項研究允許女人喝蜂蜜和糖漿。另一項研究允許所有類型的食物和飲料。還有一些允許飲用液態碳水化合物。
+ read more

2017.02.08
婚姻狀態與停經女性的健康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停經婦女的健康狀況可能受到婚姻狀態(如離婚)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數個重要的健康指標,如腰圍、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血壓等可能因停經後婦女的婚姻狀況變化而受到影響。
該研究分析了超過79,000名來自WHI計畫[1]的停經婦女的數據,發現婚姻狀態的改變與腰圍、BMI和血壓等健康指標,以及吸煙、飲酒、身體活動和飲食等行為之間的變化相關聯。
根據此份研究的分析結果,已婚停經婦女的BMI值是上升的,但離婚者則是下降的。已婚停經婦女的自信心和飲酒量也比未在婚姻關係中的停經婦女高。
另一方面,離婚的停經婦女不僅有較低的BMI,同時也因著較佳的飲食和身體活動狀況而有較少的腰圍。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所執行主任Susan G.
Kornstein博士說:「這些新的結果與過去的研究結論形成鮮明對比,過去的研究表明婚姻與整體健康改善有關,而離婚則與更高的死亡率關聯。」
不過,這份研究只呈現出婚姻狀態與健康指標的關聯性,而未提出因果關係的說明。與過去研究結論的相異或可能是現代人對婚姻的看法與過往有所差異、生活型態改變等緣故,但要找出答案還需要更多更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與其下的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於1991年所建立的長期國家衛生研究計畫。聚焦於預防停經婦女的心臟病、乳癌、結直腸癌與骨質疏鬆性骨折。
+ read more

2017.02.06
魚該怎麼吃?FDA為孕婦與孩童發布建議指引
日前,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布報告指出在北美的4種野生鮭魚內驗出過去認為只有亞洲魚類才會感染的「日本絛蟲」,引起嘩然。許多呼籲民眾不要吃生魚片或是指稱吃魚並不安全的訊息也紛紛出現,弄得人心惶惶。而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孕婦、正在哺乳的媽媽以及孩童該怎麼吃魚、吃什麼樣的魚等問題發布了建議指引。
FDA指出,魚類能提供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孕期與孩童早期的成長與發展。但卻有許多孕婦平均一週僅攝取不到2盎司(約60公克)的魚,遠低於FDA與環境保護局(EPA)對於成人一週攝取2~3份(240公克~360公克);至多不超過3份低汞魚肉的建議量。兒童的攝取量應該較小,並根據其年齡和總卡路里需求進行調整。
新指引的建議攝取量與過往及2015~2020美國飲食指南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引確定了那些魚是合適的選擇,又那些魚是危險的,其中總共包含了62種魚類,並將之分為三大類:最好的(一週攝取2~3份;一份約4盎司,即120公克)、好的(一週攝取1份)與應該避免的。
最好的魚類包含低汞魚與貝類,像是人們常吃的蝦、鱈魚、鮭魚、罐頭輕金槍魚、羅非魚和鯰魚。而一周建議攝取一份即可的好魚類則有大西洋鮭魚、石斑魚、大比目魚、扁鱈和長鰭金槍魚(罐頭、新鮮或冷凍)。
而懷孕、哺乳婦女、育齡(約16-49歲)婦女與兒童應盡可能避免汞含量較高的七種魚類:來自墨西哥灣的魚、鯊魚、旗魚、紐西蘭紅/橙魚、大眼金槍魚、馬林和鯖魚。
資料來源:FDA
+ read more

2017.02.01
研究:多數男人對於生育能力的風險意識不足
+ read more

2016.12.29
冷凍卵子知多少?
1980年代,美國女性平均在22歲生育第一個孩子;2000年,平均約是25歲;到了2014年,女性平均在26歲時生育的第一個孩子。而在英國,自1980年以來,40歲以上生育孩子的女性人數增加了三倍。在2016年,40歲以上女性生育的孩子數比20歲以下的女性更多。
社會可能在變化,但生物的生育現實卻不會變。大多數女性在40至50歲間進入更年期,生育力將下降。雖然生命經歷將讓年長女性較有能力成為母親,但懷孕卻變得困難。
冷凍卵子,又稱為卵母細胞冷凍保存(Oocyte
Cryopreservation),讓女性可以延遲懷孕時間。正在考慮冷凍卵子的女性應該要知道,相較於新鮮的卵子,冷凍卵子的懷孕成功率比較低。但冷凍卵子提供了未來懷孕的希望,這是過去不曾發生的。
什麼是冷凍卵子?
在冷凍卵子的程序開始前,醫生會全面地考量個人生理狀態,評估女性的月經週期,並透過血液分析瞭解賀爾蒙情形。
女性的卵巢通常每月只釋放一個卵子,可用於冷凍的卵子越少,成功懷孕的機率就越低。為了增加可用卵子的數量,女性需要接受賀爾蒙治療,刺激卵巢產生更多的卵子。這種治療通常需要女性自己在家注射賀爾蒙,每天1至3次。而大多數女性也需要在賀爾蒙注射前,至少服用一個月的避孕藥,這將抑制女性的自然生理週期,增加賀爾蒙作用的可能。
在賀爾蒙治療過程中,醫生將定期透過血液分析評估治療效果,女性需要進行至少一次的超音波檢查,瞭解排卵和卵的發育情形。
當卵子成熟時,醫生將用針進入卵泡取得卵子,通常會使用超音波來引導,但若透過超音波看不見卵子,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手術是更侵入性的方法,醫生將在女性腹部做一個小切口,插入針來取得卵子,女性需要麻醉和服用止痛藥。
一旦卵子被取出,需要盡快地冷凍。但因為卵子裡充滿水,若是立即冷凍會變成有害的冰晶。為了防止這種狀況,醫生在凍結前需要注射特殊的溶液。
當女性準備使用她的卵子時,將進行體外人工受精(IVF)。進行時,卵子在實驗室中受精,精子可能來自女性的伴侶或捐贈者。如果受精成功,胚胎將在幾天後植入女性子宮。而大多數的生育治療都會試圖多形成幾個胚胎,增加成功的機率。
誰應該考慮冷凍卵子?
年輕女性冷凍卵子的成功率明顯高於年長女性,考慮凍卵的女性應該儘早進行。多數療程接受40歲以下女性,很少有療程接受45歲以上女性冷凍卵子。
冷凍卵子不一定能成功生產,每個冷凍卵子發展成活產的機率在2%至12%之間,成功率受到子宮健康、年齡和整體健康情形等因素影響。
女性選擇冷凍卵子的原因可能有:職業和教育計劃;想要有伴侶的孩子,但目前還沒有伴侶的女性;癌症治療;感染、器官衰竭和其他健康問題等。
花費和副作用
冷凍卵子是昂貴的,多數保險都不支付這個療程。一個療程可能需要花費美金100,000元,加上保存卵子和IVF等其他的花費可能需要額外花費美金5,000元。
副作用部分,在取卵後,部分女性可能發生痙攣、腹脹和點狀出血。其他的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情緒波動、頭痛,這可能是額外注射的賀爾蒙引起的。在極少數的狀況下,卵刺激可能導致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包括疼痛、噁心和快速增加體重等症狀。在很少的狀況下,OHSS可能引發腳部血塊和呼吸急促。
冷凍卵子可以幫助我懷孕嗎?
2013年一份關於卵子解凍的小型研究發現,冷凍卵子成功懷孕的機率不到四分之一。研究同時建議,冷凍卵子的懷孕過程不太可能像新鮮的卵子一般。這代表著,女性為了懷孕可能要經過多次的體外人工受精。
影響卵子冷凍與解凍程序成功與否的因素有:冷凍卵子時女性的年齡;卵子解凍時以及進行體外人工受精時女性的年齡;精子品質;冷凍卵子的數量等。
冷凍卵子可以保存多久?
冷凍卵子可以阻止卵子老化,一個經過多年冷凍的卵子,通常會比來自老年婦女的新鮮卵子健康。但多數研究對冷凍卵子的研究只有數個月,因此仍然不清楚卵子可以冷凍多長時間。
多數的研究人員建議,女性應該在25-29歲中間冷凍卵子,在30多歲時使用,正在考慮進行體外人工受精的女性,不應拖延超過必要的時間。
比起卵子,胚胎更可能成功地冷凍和解凍,繼而成功地懷孕。
如果一名女性有伴侶,或者計畫使用捐贈精子,那麼她應該考慮凍結胚胎,而不只是卵子。
來源:Medical News Today、Time Magazine
+ read more

2016.12.27
保護癌症患者生育能力有哪些選擇?
癌症治療對生育的影響可能是暫時或永久的,這取決於患者的年齡、癌症的類型和階段、癌症治療類型,以及治療前的生育狀態。若是與生殖系統相關的癌症,如子宮癌或睾丸癌,可能會導致不育。而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雖然可能不會直接損害生育力或導致不育,但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卻可能產生影響。
任何正在計畫癌症治療,又希望未來要生育孩子的人,都應該與醫生討論生育能力保護的規劃。醫生將會評估即將接受的癌症治療是否可能導致不孕,提供保護生育能力的建議。保留生育能力的最好時機是癌症治療開始之前,因為即使是一次治療也可能損害生育力。
保護女性癌症患者生育能力的選項
卵巢移位術(Ovarian
transposition):適用於骨盆以外部位接受放射治療的女性,透過手術重新定位一個或兩個卵巢,以保護免受輻射傷害。但由於輻射散射,這種手術無法提供完全的保護。如果女性在治療後仍然不能懷孕,卵巢可能需要再次移動,可能也需要考慮體外人工受孕。
冷凍卵子(Egg freezing/oocyte
cryopreservation):女性接受激素治療刺激卵子產生,再將卵子從卵泡中取出,冷凍、儲存直到準備使用,這對於還沒有伴侶也不希望使用捐贈精子的女性來說可能是一個好的選擇。
胚胎冷凍保存(Embryo freezing/embryo
cryopreservation):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這是保留女性生育能力中最常見成功的方法。這類似冷凍卵子,將卵子從女性的卵巢中移出與精子受精,精子由女性的伴侶或捐贈者提供,然後將受精胚胎冷凍直到準備使用。
骨盆屏蔽(Pelvic
shielding):骨盆以外區域接受放射治療的女性,透過放置屏蔽物保護生殖器官免受輻射影響。
切除子宮頸(Removal of the cervix/radical
trachelectomy):罹患早期子宮頸癌的女性,可以考慮切除子宮頸,保護子宮。
非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ncer):早期子宮內膜癌可以用藥物治療而不手術,這可以幫助保護生育能力。
另外還有一些較具實驗性的方式,例如:
卵巢組織冷凍保存(Ovarian tissue
cryopreservation):將卵巢組織取出後冷凍,準備使用時再解凍植入體內。這個方式可能不適合某些癌症,如白血病,因為取出的組織中可能有癌細胞。
卵巢抑制(Ovarian
suppression):透過激素治療抑制卵巢功能,在癌症治療期間保護卵子。
根據所選擇的方式和女性在月經週期中的階段,癌症治療可能延遲。但有些患者需要立即接受癌症治療,因此不是所有的生育保護方法都適用所有人。
保護男性癌症患者生育能力的選項
精子冷凍保存(Sperm
cryopreservation):精液樣本可以冷凍、儲存,直到準備使用。這些樣本可用以體外人工受孕或宮內授精。
骨盆屏蔽(Pelvic
shielding):正在接受放射治療的男性,透過放置屏蔽物保護睾丸免受輻射影響。
睾丸組織冷凍保存(Testicular tissue
cryopreservation):這種方法仍在研究中,透過手術取出睾丸組織後冷凍,在需要使用時解凍後植入體內。
保護年幼癌症患者生育能力的選項
年幼癌症患者的父母可能需要嘗試保護其生育能力,而選擇的方式需取決於孩子的年齡、癌症治療類型,以及癌症類型和階段等。已經進入青春期的人,可能有資格冷凍保存卵子或精子,青春期前的人可能考慮將冷凍卵巢或睾丸組織。
但這過程需要父母與孩子雙方的理解與同意,因為生育能力保護可能衍生出倫理問題。美國生殖醫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倫理委員會提醒,如果孩子同意、並且對孩子的未來有益,癌症兒童的家長可以選擇保護孩子的生育能力。
生育能力保護對癌症治療的影響
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據表明生育能力保護會干擾癌症治療,但若是為了保護生育力而延遲癌症治療,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成效,因此和醫生討論相關風險是很重要的。
另外,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多數醫生會建議女性在癌症治療後兩年再懷孕。這是因為,雖然懷孕不會導致癌症復發,但癌症在診斷後的前兩年有很高的復發率。此期間懷孕的婦女可能無法接受癌症治療,而治療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傷害。
來源:American Cancer Society、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Cancer Research UK、MNT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