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09
男女不同調——講話速度誰快誰慢?
要說男女在「說話」時有什麼樣的不同,多數人大概都會有「女人講起話來機哩瓜啦旁人難以打斷」的刻板印象,不過,科學家指出這樣的刻板印象可能有其道理。
曾有研究指稱,女性說話的速度普遍比男性快,尤其是在社交場合。
一個可能的原因與賀爾蒙有關,科學家指出雌激素會增加言語流暢性,而睾酮素似乎會抑制它。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大腦前額葉皮層中與演說有關的重要區域
- 即大腦支配社會互動的部分 - 明顯較大,大了23 %。
而在一份2013年的研究指出另一個因素:女性腦中有較多名為Foxp2的「語言蛋白質(language
protein)」。而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小型研究,研究人員檢測了10個3˜5歲男孩與女孩的採樣,發現女孩腦中的FOXP2蛋白質比男孩多出了30%。
神經心理學家Louann
Brizendine指出,一般來說女孩較早開始說話,她們20個月大時所使用的字彙量大約是同年齡男孩的2˜3倍。男孩雖然最終也會學會使用這些字彙,但速度不及女孩。
資料來源:Open Anatomy Journal、University of Maryland、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1.27
史達汀導致糖尿病?
紐約時報每周都會在專欄Ask
Well中回答讀者對健康議題的疑問,曾有一位讀者提問:長期服用史達汀藥物會導致糖尿病嗎?紐約時報如此回答讀者:
所有的藥物確實都有副作用,而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即使此藥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風險,但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斯克利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Eric
Topol博士說明,史達汀服用劑量越高,糖尿病風險越大。
不過,許多醫師如美國心臟學會的Mary Norine
Walsh認為,史達汀的糖尿病風險不應阻礙患者繼續服藥,尤其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患者來說,史達汀所帶來的好處是大於風險的。不過,若是對一位從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除了高膽固醇以外沒有任何疾病風險的人來說,史達汀的利弊衡量就值得進一步討論。
美國食藥局在2012年更新了對史達汀的用藥建議,在內容上新增了史達汀增加高血糖及糖尿病風險的警告。該年的更新乃根據2份大型回溯性研究的結果,其中一份發現服用史達汀者糖尿病風險增加9%,另一份則發現增加12%,並且服用高劑量者風險更大。此外,2012年美國食藥局的指引也提醒史達汀可能還有其他副作用,如肌肉痠痛、肝受損(案例極少)及失憶等。
最後,Walsh醫師提醒,正在服用史達汀的人要與醫師一起討論服藥之利弊,並且評估糖尿病的風險,但糖尿病風險不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不服藥的理由。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2017.01.25
整型醫生經常忽略患者的心理疾病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篩檢呈現陽性的患者中,僅有不到1/5的人被整型外科醫生辨識出來。但根據既有的研究數據,高達四分之三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去諮詢整型醫生,其中多達六成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以「修復」他們「感知」的身體缺陷。
此篇研究作者是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Lisa Earnest
Ishii副教授。她表示,身體畸形恐懼症被認為是一種強迫症,患者會過度地關注身體缺陷,但實際上卻僅是微小的狀態,通常涉及鼻子、眼睛、皮膚或頭髮。
研究團隊篩選了近600名在11個月內曾於三個醫療點尋求臉部整型手術諮詢的受試者。研究團隊提供了專業的BDD問卷,以測量他們是否有身體畸形恐懼症。其中大約有10%的患者呈現陽性,但僅有4%被整型醫生懷疑患病。
Ishii副教授表示,她認為整型醫生被既有的偏見限制了。當病人來找醫生,醫生認為只要對病人動手術,病人就會變好,卻沒有看到背後的因素。
但這樣的觀點卻被《美國整型外科醫生學會期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主編、達拉斯整型外科學院(Dallas Plastic Surgery
Institute)的臨床整型外科醫生Rodney
Rohrich博士挑戰。Rohrich博士表示,許多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的目的就是欺騙整型醫生關於他們對外表的執著。Rohrich博士說:「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特徵之一就是他們不喜歡被發現,如果他們被發現,就會離開,多數人甚至不想做BDD問卷。」
Ishii副教授認為BDD問卷應該進入整型外科醫生的標準程序,醫生應該將疑似BDD患者轉診給專業的精神科醫生。Rohrich博士則認為,許多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有「選購」醫生的情形,他們有方法和資源這樣做,從一個醫生到另一個醫生,最終總會找到一個願意幫他們動手術的醫生,合適的方法應該是永遠不要為這些類型的患者動手術。
來源:HealthDay、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美國醫學會臉部整型手術期刊
+ read more

2017.01.20
「事後避孕藥應不應該變更為指示用藥?」問卷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
民眾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之態度問卷結果
2016年12月傳出食藥署計畫將「事後避孕藥」從處方藥轉類為指示用藥,換言之,當民眾需要事後避孕藥時不需向醫師取得處方箋,可直接在藥局或藥妝店向藥師購買。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注「事後避孕藥」議題,與食藥署及藥廠有過多次討論,針對政策規劃與對藥物開放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提出疑問與建言。
為了瞭解民眾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態度與看法,台灣女人連線在2016年9至12月進行了網路調查,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民眾約佔七成。主要反對與贊成意見如下:
反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主要理由有:
*
事後避孕藥屬荷爾蒙高劑量藥物,應由醫師專業評估個人是否適合服藥。
*
容易增加不安全性行為,使避孕責任落到女性身上。
* 容易因取藥方便而增加藥物濫用的風險
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主要理由有:
*
因擔心被價值判斷而不敢透過醫生取藥,反而容易錯失服藥時機,或因採信偏方而傷身。
*
可避免非預期懷孕以及後續可能面臨的墮胎與未婚媽媽議題。
* 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及生命應有自主權利
進一步思考
面對事後避孕藥可能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政策,贊成與反對者皆有與女性權益有關之意見,著實兩難。但政府規劃相關政策時,應彙整各方意見並進行影響評估,而不是以幾項形同虛設的配套措施回應藥物濫用的疑慮。
「事後避孕藥」不僅是藥物議題,更是與民眾切身有關的「避孕議題」。政府應正視台灣缺乏完整安全性行為教育的狀況,而非用將錯就錯的態度面對台灣對事後避孕藥的需求,反而損及真正該保障的民眾權益,服務了廠商的營利需求。
問卷統計
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民眾約佔七成,基本資料分析結果摘要如下:
基本資料分布
基本資料分析
性別:由於樣本以女性為主,因此僅分析女性,所有女性中贊成者佔七成。
年齡:各年齡組贊成者佔7成以上。
居住地區:東部及離島因樣本不足而不列入分析,南部贊成者5成,北中部贊成者約7成。
更多關於事後避孕藥的討論
事後緊急避孕藥,要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開放事後避孕藥好不好?懶人包
+ read more

2017.01.16
醫學職場性別差異至今依然存在
人們邁入21世紀已超過十個年頭,但醫學間的性別平等卻仍未達成。在醫學院的畢業生中,女性擁有很好的表現,然而,她們的事業進展、薪水、研究發表和工作及生活的平衡與他們的男性同事們並不相等,而過去一年所發表的諸多研究則剛好聚焦在這類不平等上。現在就讓我們來回顧它們,看看當今醫學領域的性別樣貌。
女性心臟醫師的事業發展缺陷
第一份研究由波特蘭心血管疾病博士Sandra
Lewis與同事進行,並與1996年及2006年所完成的研究對照,分析心臟醫師在事業選擇、家庭生活及工作滿意度上的性別差異,含794位女性及1227位男性。
研究顯示,在現今的心臟醫師中,女性單身者較男性多;有小孩的女性人數比1996及2006年時多。在兒童照養方面,超過一半的男性有伴侶幫忙,但是同樣獲得伴侶協助的女性卻只有13%;也因此近半女性需隨時待命並於夜間照護兒童,男性則只有24%面臨同樣的狀況。
然而,抱怨工作場所缺乏官方家庭假政策的人數與1996和2006相比都有顯著下降,且結果顯示心臟科是份令人滿意的事業,接近四分之三女醫生推薦其為職業,但反映自身事業發展比同輩低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此外,經歷不同程度歧視的女性人數也比2009年及1996年降低,辦仍比男性高。
對於心臟學領域這樣的職場性別差異,Lewis博士表達擔憂:「20年前我們發現需要有更多女性進入心臟領域,10年內人數雖然確實有增加,但現在卻進入撞牆期了,因此我們必須更努力去了解並克服女性於心臟領域就業所面臨的難題及障礙。」
女醫生的薪水更低
日前,哈佛醫學院及麻省總醫院發布一項研究指出美國醫生的薪資在不同性別間存在巨大差異;資料來自10,241位任職於24所遵從資訊自由法之醫學院的醫師,據其年齡、經驗、專業、系所排名、論文產量及臨床收益進行比較分析。其中男女平均薪水差異高達20,000美元;細分項目中則為心臟科34,000、腫瘤科36,000及骨科41,000美元,女性唯一比男性高的為放射科,大約2,000美元。
而不同性別間的薪資差異也持續反應在職稱排行上,比如女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薪水與男性講師(assistant
professor)非常接近,但後者職位卻低階許多。
更早些時候,另一篇發表於著名期刊The
BMJ的研究也指出英國薪資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整個醫學界男性薪水高出40%。
更少第一作者是女性
Giovanni
Filardo與同事的研究則顯示:女性第一作者在頂尖醫學期刊的出現次數較低。
研究者蒐集回顧了4000份於1994~2014年間發布的醫學期刊。結果發現女性第一作者的人數在1994年至2014年從28%上升到38%,但從2009開始,女性第一作者的人數在部分期刊上趨於穩定或甚至開始下滑。
研究團隊同時指出在期刊彼此之間,女性作者的表現有顯著的差異性;比如研究中的六篇高影響力期刊之中,女性作者人數佔比最低的是_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_(20%),而即便在佔比最高的_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_也僅有45%而已。
Filardo表達他的憂慮:「這些結果顯示女性在具有領導性的期刊發布表現上是值得令人擔憂的。」
超過一半的醫學院畢業生是女性,為何仍有如此大的差異?
Future Science
Group做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以調查造成STEM領域(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性別差異的可能原因。總體而言,結果顯示文化因素才是造成性別差異最大的元兇,以及並沒有一個在科學領域的女性指標性角色。超過一半的參與者都認為,不管男女雙方都必須要為現行的女性性別刻板印象負責。
無論原因是否屬實,或者是因為女性缺乏自信去要求同工同酬,造成性別差別待遇的原因都十分複雜且多面向,而性別平等也應該被落實在各個層面:個人、文化、組織以及政治上。
然而明確的是,這議題將會繼續受到公眾檢視,同時受眾多倡議組織積極地運作並讓性別平等真正落實。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MA Internal
Medicine、The BMJ
+ read more

2017.01.11
男女不同調——女人為什麼更常眨眼?
你知道男生女生的身體構造有何不同嗎?相信你會直覺地想到生殖器官的差異,但除此之外呢?若你想了很久卻想不到其他答案,那麼,你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其實是按照非常不同的步調在運作著。除了之前所報導的生理節律、心率與消化系統在性別上的差異之外,我們眼部的小動作中其實也藏有玄機噢!
眨眼睛,這是一個我們每分鐘都在做但卻很少意識到的動作。你知道自己一分鐘會眨幾下眼睛嗎?男生跟女生眨眼的次數會有不同嗎?科學家指出,女人眨眼的次數往往更頻繁,速度也比男性來得更快;女性平均一分鐘約眨眼14.9下,男性則為14.5下。
這樣的現象被認為是因為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較高的緣故;雌激素刺激了人體內——包括眼部——潤滑液的分泌。過去也曾有研究發現,使用雌激素避孕藥的女性會更頻繁地眨眼,其眨眼頻率上升到平均每分鐘19.6次。
Nottingham大學的眼科教授Harminder
Dua解釋:「這有可能是避孕藥影響豆狀核——我們的大腦管理身體非自願閃爍動作的控制中心。」
看到這裡你很可能會認為「那麼,女性的眼睛一定會比較濕潤、水亮囉!」,事實上,男女之間存在的眨眼率的差異並未對兩者的整體眼睛健康造成太大的差別,因為女性仍然更容易被眼睛乾澀的狀況所影響,再一次地,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只不過這次是另一種性賀爾蒙在作用。
倫敦視覺診所的Glenn
Carp醫生解釋:眼淚是由粘液、水和油這三種物質所共同組成。而男性有更多的睾丸激素能夠使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並維持他們的眼睛充分濕潤。
資料來源:Daily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