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不孕醫療對於孩子早期發育沒有影響
2016.01.18
不孕醫療對於孩子早期發育沒有影響
一直以來,人們擔心不孕醫療將會對因此而出生的孩子發育狀況造成負面影響。不過,近日一項名為「Upstate KIDS Study」的研究結果減輕了這樣的憂慮。 目前,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國家中,以人工生殖技術出生的嬰兒約佔全部出生數的1~3.5%。過去有些研究指出,以藥物催卵而出生的嬰兒在其早期的發育較遲緩;以卵質內精子注射(ICSI)而出生的嬰兒其智能障礙的風險高出18%。但也有其他研究反駁這樣的關連。 「Upstate KIDS Study」就是為了解答這些數據之間的差異而進行的研究。研究對象是在2008~2010年間出生的1830名孩子及其母親(1422名)。這些母親在孩子們剛出生時接受是否接受不孕醫療的調查,例如:人工生殖技術、技術的類別或藥物催卵等。在孩子4~6、8、12、18、24及36個月大時,由母親們填寫問卷回覆孩子發育的情形,特別是四肢的運動技能、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社會性的功能等。 整體而言,研究者發現,自然出生及有接受不孕醫療出生的小孩在發育上發生障礙的風險是一樣的。這樣結果不啻是給上千的不孕者打了強心針。 然而,研究團隊也指出,有些發育障礙在3歲前並無法診斷出來,因此,這個研究將會持續進行到受測孩童8歲時。 資料來源:_JAMA Pediatrics_
+ read more
孩子生得越多,女人老得越慢?!
2016.01.14
孩子生得越多,女人老得越慢?!
生為人母是人生珍貴的體驗之一,但是多數母親很少認為伴隨著養育孩子的無眠夜晚及情緒起伏有助於減緩老化。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母親若有越多小孩,她老化的速度越慢。 人體基因的末端有個保護基因染色體的構造,稱為「端粒」。每次細胞在分裂時,端粒就會變短,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短到無法再保護基因染色體,進一步導致細胞老化及停止運作。這項研究即是根據端粒變短會導致細胞老化的假設進行,研究人員調查了75名住在瓜地馬拉高原的喀克其奎女性於2000年至2013年間所生下的子女數,並分別在2000年及2013年從其口腔唾液與頰黏膜細胞測量端粒的長度。 研究發現,在過去13年間擁有越多後代的女性,她們的端粒長度比後代數較少的女性來得長,並且每多一位後代就會多出0.059單位的端粒長度。這項研究發現即使在考量其他影響因素依然成立,包括:年齡、母親產第一胎時的年齡、在2013年的年齡、生活習慣及家庭收入。研究員說明,他們的分析顯示,在13年間所增加的子女數減緩了染色體變短的速度,代表研究對象有多個子女數可能就會減慢細胞老化的速度。 研究主持人Pablo Nepomnaschy博士強調,研究結果可能與懷孕期間上升的雌激素有關,因為雌激素有抗氧化的功能,能避免細胞受到端粒變短帶來的損傷。此外,Nepomnaschy博士也認為社會環境也扮演重要腳色,因為在研究對象所屬的族群中,越多子女數的女性擁有越多來自親屬及朋友的社會支持,讓女性有更多新陳代謝的能量來維護身體器官的運作,進而減緩了老化的過程。 最後,研究認為未來應有更多研究去比較不同族群及社會背景,他們在生產頻繁程度與女性生理老化的關聯上的差異性。台灣女人連線補充,此研究結果是建立在端粒變短會導致細胞老化的假設之上,但是有學者認為,端粒變短是一種死亡率上升的表徵而非原因,因此目前科學界對此尚無定論。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鋅」情低落影響嬰兒營養及母親哺乳能力
2016.01.06
「鋅」情低落影響嬰兒營養及母親哺乳能力
「鋅」是母乳中重要的營養成分之一,而目前已知「鋅」含量受到ZnT2蛋白質影響。ZnT2蛋白質是形成並釋放「鋅」到母乳中的重要角色,因此若形成ZnT2蛋白質的基因遭遇突變,便會影響到母乳中的「鋅」含量,進而影響以純母乳哺育的嬰兒能攝取到的營養。而過去以老鼠進行的相關實驗發現,缺少ZnT2蛋白質不僅會改變母乳的組成成分,也會削弱母鼠哺育後代的能力。近日一份更深入探究此議題的研究指出,ZnT2蛋白質基因突變的情形在女性身上相當普遍,且在部分女性身上發現基因突變與乳房功能不彰有關。 研究人員找來54名正值母乳哺育時期的婦女,並依據母乳中的「鋅」含量由低至高分為四組。在「鋅」含量最低的組別中,有79%的女性的ZnT2蛋白質有基因突變;在「鋅」含量最高的組別中,則有29%的女性的ZnT2蛋白質有基因突變;而在「鋅」含量正常的組別中,並未發現任何ZnT2蛋白質的基因突變。整體來說,研究發現2/3的女性的ZnT2蛋白質有基因突變,並且與母乳中「鋅」含量異常有關。研究還發現了12個過去未知的基因變異型,其中有5個與異常的「鋅」含量顯著相關。 此外,ZnT2蛋白質的基因突變也會影響女性的哺乳能力。由於「鋅」含量是讓乳腺發育、乳房內皮細胞得以發揮功能等的必要元素,因此ZnT2蛋白質的基因突變會影響「鋅」含量進而可能導致女性哺乳困難。並且即使能成功哺乳,仍會因「鋅」含量不足而影響以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發育及免疫能力。最後,研究也藉由母乳中鈉與鉀的比例(鈉/鉀)來了解乳房是否有被感染或發炎。研究發現ZnT2蛋白質的基因有突變的女性,鈉與鉀的比例也較高,影響到乳房的功能。 研究者說明,這些發現指出ZnT2蛋白質的基因變異是了解乳房功能的重要指標,但是研究中也發現「鋅」含量異常並不必然表示ZnT2蛋白質出了問題,代表仍需進一步辨識其他影響因素。此外,研究者也認為目前尚不知ZnT2蛋白質的基因突變如何影響了母乳中的「鋅」含量及乳房功能,因此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更完整地了解前因後果。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Mammary Gland Biology and Neoplasia_  
+ read more
別再視而不見 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影響大
2015.12.30
別再視而不見 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影響大
進入更年期以後,半數以上女性的日常生活、情緒及性生活會受到陰道及外陰道症狀影響,甚至常常伴隨著骨盆腔的問題,如:骨盆腔下垂、排尿困難等。為了促使人們正視這個問題,北美更年期學會(NAMS)創造了「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 GSM)一詞;並且對女性面臨這些狀況時的就醫情形進行研究,發現多數女性面臨這些問題卻未獲得所需的協助。 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耶魯大學(Yale)及康乃狄克州健康照護中心的研究團隊,招募了358名55歲以上的女性接受問卷調查,以了解她們在更年期以後面臨的症狀及就醫狀況,例如:陰道與外陰乾燥、搔癢;頻尿、尿失禁或排便失禁;以及是否曾經去看婦產科、接受了哪種治療等。 研究發現,51%的女性有外陰部及陰道搔癢、燒灼感、刺痛感、疼痛、乾燥、無力及異味其中一項以上的問題。有上述問題的女性中,有40%因此有情緒困擾、33%認為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並且在273名表示性生活活躍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認為這些問題影響了他們的性生活。此外,許多有外陰部及陰道症狀的女性也面臨頻尿(50%)或因尿急而漏尿(43%)的問題,且與沒有症狀的女性相比,這些女性中有骨盆下垂及尿失禁的人數更多。 上述調查結果呼應了NAMS創造「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一詞的必要性。同時,研究更發現:雖然許多女性有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但仍有將近三分之一有症狀的女性並未在過去2年內看過婦產科醫師;且有症狀的女性中有83%未獲得標準的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治療,如:微量陰道內雌激素。 NAMS的執行長JoAnn V. Pinkerton說明,這項研究顯示更年期女性未獲得所需的婦科檢查,缺乏對陰道及尿道健康狀況的了解以及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的機會。Pinkerton強調,女性應告知醫師生殖泌尿系統出現的症狀,而醫師也應該對此有敏感度而主動詢問。最後,Pinkerton提到,目前治療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的微量陰道內雌激素,其包裝上的警告內容讓醫療人員不願意開立給婦女使用。為了讓女性能獲得所需要的治療,NAMS的專家及其他科學機構的領導人要求美國食藥署移除那些讓醫療人員過於擔憂的內容,並且他們向美國食藥署強調,若婦女有出血的問題醫療人員應謹慎評估婦女的子宮狀況,以及患有癌症的婦女應該要被建議與腫瘤科醫師討論陰道內微量雌激素的適用性。   (這項研究的經費來自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的Claude D. Pepper Older Americans Independence Center以及美國國家老年疾病研究院。)   資料來源: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緩解更年期困擾:規律運動改善熱潮紅!
2015.12.24
緩解更年期困擾:規律運動改善熱潮紅!
熱潮紅是多數女性在更年期會有的經驗,它的特徵是燥熱感、皮膚泛紅、流汗及腦部的血流量降低等。目前仍不清楚導致熱潮紅的原因,但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血脂上升及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有關。過去有研究試圖找出緩解熱潮紅的方法,而最近一份研究證實:規律運動有助於緩解更年期所導致的熱潮紅。 研究招募21名健康但有熱潮紅的更年期女性,並將他們分為2組,其中一組會在健身房運動達16周,從每周三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逐漸增加到每周五次的45分鐘有氧運動;另一組則不會改變其日常生活模式。研究者為了瞭解運動對熱潮紅的頻率及密集度的影響,除了要求他們填寫一份關於熱潮紅的自我評量表外,也讓他們穿上熱水套裝(hot water suit)來引發類似熱潮紅的反應,並記錄下其生理變化如流汗的程度、皮膚及腦部的血液流量、血壓、心跳等,藉此觀察運動是否影響熱潮紅反應。 研究發現,經過四個月後,相較於未改變日常生活模式者,有運動者在熱潮紅發生時,汗流量明顯下降、胸口及前臂的皮膚血液流量各降低了9%和7%,而腦部動脈的壓力減小且腦部的血液流量也下降了。運動與身體活動科學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的Helen Jones博士說明,過去的研究僅透過問卷調查了解運動是否能改善更年期女性熱潮紅的現象,但這項研究提供了生理反應的證據證明規律運動不僅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壯還能改善熱潮紅的現象。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hysiology  
+ read more
世界首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台灣做到了!
2015.12.11
世界首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台灣做到了!
歷經10幾年,台灣女人連線及婦女健康網絡推動的「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今日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這個法案是全球第一個由國家立法保障婦女生產風險的法案。   1999年國泰醫院爆發兩名婦產科醫師陸續發生七件醫療糾紛事件,讓社運界開始關注女性生產安全及訴訟的困擾。其實,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女性於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包括來自個人的問題、醫療端的失誤及政府政策的不當等。因此,當女人背負「永續生存」的使命而冒風險及付出時,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國家應該要承擔這個風險;另一方面,生產面臨的是兩個生命,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發生醫療事故及糾紛。產科醫生因此不願意接生或採取防禦性醫療,造成產科醫師老化、不足以及生產過度醫療化的現象。   為了改善台灣女性的生產環境,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台灣女人連線在2000年首次提出「國家應建立生產風險的承擔機制」之概念;2004年更要求政府應積極研議並立法,以減少產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   而甫通過之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則是由國家編列預算,設置基金承擔婦女生產風險的制度。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非以解決醫療糾紛為目的的法案(只要女性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及時給予補償);而當生產事故於醫療院所內發生時,以「有責任不責難」為原則,醫療院所有配套「建立除錯機制」的責任,由醫療院所進行「根本性原因分析」以釐清責任並制定改善方案,修正可能是醫事人員的疏失或機構系統性的錯誤,避免事故再度發生。   此制度一方面即時給予婦女救濟,以舒緩傷痛,避免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同時也降低與醫師的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並提升產科照護品質。在少子化已成為國家安全的問題時,這樣的立法對於有意願生小孩的女性及其家庭應有鼓勵及安心的意義。   -------------------------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介紹   在婦女團體十幾年的努力下,2015年12月11日立法院通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法案中要求政府編列預算,設置「生產事故救濟基金」作為補償因生產導致死亡或重大傷害之產婦或新生兒;如果事故發生在醫療院所內,要求醫療院所建立「除錯」機制,從生產事故中找到原因並修正錯誤,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同時為提升產科照護品質。   為什麼要有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一、生育是國家的大事 產婦生產時遇到的風險,包括她個人的體質(如:高血壓)、政府的不當政策(如偏遠地區沒有產科醫師),或是醫療端的問題,如:來自於醫院管理之系統問題、醫師的疏失或是醫療的不確定性。然而,生育是個人、家庭的事,更是國家的大事,當女性頂著生育風險,為了生出社會的人力資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時而發生事故,國家應給予相對的照顧。因此,我們認為國家應該設立基金承擔女性的生產風險。   二、生產易發生醫療糾紛,對婦女、家屬與社會造成不利  生產關係到母、胎兩個生命的安危及健康,使得產科面臨多重的風險,此外,因為生產不是疾病,一般人較沒有風險的意識,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比較容易造成醫療糾紛。醫療糾紛發生時,婦女與家庭或無奈地屈服於醫療體系的強勢及專業詮釋權,或飽受曠日費時的訴訟之苦,遭受二度傷害;而產科醫師也常面臨非理性的抗爭與報復,不但會醫師採取防衛性醫療,也降低了他們及醫科學生從事產科的意願,嚴重影響產科之醫療品質。因此,由政府設立基金,補償事故婦女或其家庭,可減少醫生及產方之間因對立而造成的訴訟,亦可減少防禦性醫療,促成生產回歸自然的過程。   近幾年來,嬰兒出生率不斷下滑,日前政府公布的數字已降至1.1,遠低於歐美國家。政府在制訂各種促進生育措施的同時,應正視女性生育相關的風險,並予以保障。   三、甚麼是生育事故救濟制度 * 國家設置基金採「無關過失」原則承擔婦女生產風險 由於生產是國家的大事,而婦女生產有其不確定之風險,國家應承擔產婦之生產風險,給予照顧。因此,國家應編列預算,設置基金,如果產婦生產時,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無論是發生在醫療院所內、就醫途中或是家中,國家都即時給予補償。   * 醫療機構落實「不責難有責任」的除錯機制 若事故發生在醫療院所,當產婦/家屬申請救濟金,則不得再提起民、刑事訴訟,不追究醫療行為是否有錯誤/疏失,但要他們負起「除錯」的責任,亦即需對生產事故進行「根本性原因分析」,並制定改善方案,修正可能是醫事人員的疏失或機構系統性的錯誤,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以提升產科照護品質,建立產/醫夥伴關係。   而為確保醫療院所落實除錯機制,「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亦明定政府應檢視醫療院所是否有執行改善方案,對於生產事故亦可進行原因分析並要求醫療院所改善,善盡監督角色之責。   四、婦女團體對於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的看法 * 法案精神應為「補償」而非「救濟」 如果是救濟,相當於是一個社會福利的概念,所以政府則無立場限制人民的訴訟權利,如: 「藥害救濟法」沒有阻卻領取救濟金之民眾對藥商的訴訟。但是,如果是補償,國家同時已經承擔了政府、產婦以及醫療端的責任,因此,政府有立場限制民刑事訴訟。 然「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規定領取補償金的民眾,不得提起民刑事訴訟,希望藉由醫院內部除錯機制代替外部懲罰,其精神應為「補償」而非「救濟」,故法案名稱應為「生產事故補償條例」較為適宜。 * 生產事故救濟懷孕週數不宜明定 目前條例中因重大先天畸形、基因缺陷或未滿三十四週早產所致胎兒死亡(含胎死腹中)或新生兒之不良結果不給付,然以目前立法院的運作狀況,立法與修法都曠日廢時,若於條例中明訂生產事故補償範圍,未來不論是要擴大或縮減給付的範圍,勢必都要修法,造成無端困擾。因此,一般對於給付範圍都會授權行政機關訂定辦法,而辦法通常由以醫師多數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所以在母法中不宜訂定懷孕週數。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