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只須接種一次HPV疫苗
2023.06.21
兒童只須接種一次HPV疫苗
英國官員今天宣佈,從9月開始,孩子們將只接種一劑HPV疫苗。   研究數據證明一次注射與兩次一樣有效。   英國衛生安全署(UKHSA)表示,英格蘭的改變遵循了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目前,12-13歲的女孩或男孩在第一次接種後兩年內接種第二劑。   根據新計劃,也將為年輕人提供單劑。而符合條件的男同性戀,雙性戀和其他25歲以下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也將轉向單劑。而此族群中年齡在25至45歲之間的人將保持兩劑的時程表。   免疫抑制或愛滋病毒陽性的人仍將接受三劑以確保保護。   在9月之前接種了一劑疫苗的加強接種計劃中,任何參與加強接種疫苗的人都將被視為完全接種了疫苗。   疫苗接種政策有助於根除子宮頸癌   人類乳乳突病毒(HPV)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有100多種類型。其中約30種會影響生殖器區域。生殖器HPV感染很常見且具有高度傳染性。   許多人感染時從未出現癥狀,它們也可能在感染后數年出現,並且大多數病例無需治療即可消失。   男性也可能被HPV中感染而致癌症,HPV通常通過性傳播。   HPV疫苗有助於預防一系列癌症,如子宮頸癌,頭頸部癌症(口腔和喉嚨)以及肛門和生殖器區域癌症。   2021 年發表在《柳葉刀》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12、13歲有接受疫苗接種的女性與當時未接種疫苗的年輕女性相比,子宮頸癌發病率降低了87 %。   總體而言,該研究估計,截至2019中期, HPV計劃已預防了約450例癌症和17,200例的癌前病變。   仍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UKHSA免疫顧問Vanessa Saliba博士說:「HPV疫苗接種計劃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計劃之一,大大降低了女性和男性的子宮頸癌和有害的感染,預防了許多癌症並挽救了生命。最新證據表明,一劑提供的保護與兩劑一樣強大。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除了接種HPV疫苗外,定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仍然至關重要,子宮頸抹片檢查高風險HPV仍然是保護自己免受子宮頸癌的最佳方法之一。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3.06.20)      
+ read more
加拿大將成為第一個強制在單支香煙上貼警告標籤的國家
2023.06.06
加拿大將成為第一個強制在單支香煙上貼警告標籤的國家
加拿大的吸煙者很快就會在他們點燃的每支香煙上看到健康警告。   該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這些警告直接印在單支香煙上的國家。   加拿大衛生部表示,該規定將於 8 月 1 日生效。並將分階段實施。特大號香煙將首先帶有警告,並將於 2024 年 7 月底全面在商店銷售,其次是到 2025 年 4 月底,普通尺寸香煙和小雪茄的濾嘴紙和裝管都要帶有警示。   _據美聯社_報導,訊息將包括諸如「香菸煙霧傷害兒童」和「每一口都有毒」之類的短語。   這些法規將支持加拿大的煙草戰略,該戰略設定了到 2035 年煙草使用率低於 5% 的目標。   加拿大心理健康和成癮部長Carolyn Bennett說:「這一大膽的舉措將使健康警告訊息幾乎不可避免,並且與包裝上顯示的更新圖形圖像一起,將真實而驚人地提醒人們吸煙對健康的影響。」   在宣布新標籤的加拿大衛生部新聞稿指出:「我們將繼續盡一切努力幫助更多的加拿大人戒菸,並幫助年輕人過上健康、無菸的生活。」   Bennett 指出,煙草使用每年導致大約 48,000 名加拿大人死亡。   這些改變旨在幫助成年人戒菸並保護青少年和非煙草使用者免受尼古丁成癮。   這些變化包括加強煙草產品上與健康相關的訊息,將要求擴大到所有煙草包裝,並開始輪換信息。加拿大衛生部長Jean-Yves Duclos在加拿大衛生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煙草使用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並且是該國導致疾病和過早死亡的主要可預防原因。我們的政府正在使用我們掌握的所有基於證據的工具來幫助保護加拿大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健康。」   該國於 2000 年首次開始在煙草產品包裝上使用包含圖片的警告。自 2011 年以來,某些產品和其他產品上已有 20 多年的現行訊息和圖片。   加拿大肺臟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Terry Dean說:「今天宣布加強煙草產品標籤的大膽措施將確保這些產品對肺部健康的危害不會被忽視。要求直接在香煙上加上警告 —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 將有助於降低它們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加拿大必須繼續採取果斷行動減少煙草使用。」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3.06.01)、Health Canada (2023.05.31)      
+ read more
美預防工作小組:女性應從40歲開始接受乳房X光檢查
2023.06.02
美預防工作小組:女性應從40歲開始接受乳房X光檢查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The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以下簡稱USPSTF)於5月9日提出新建議,所有女性應從40歲起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非過去建議的50歲。這個新的作法預計可多挽救19%的生命,不過有四種對象不適用。   這份建議適用於對罹患乳癌有「一般風險」的女性,包括有家族史或有緻密型乳房等。然而,四類有較高風險者不適用這份建議,應該與醫生討論篩檢計畫:曾有乳癌病史者;有特定基因標記屬於高風險者;年紀小時,胸部就接受過高劑量放射治療者;以及曾經在切片檢查時,發現有高風險病變者。   利還是斃?老年女性的乳房檢查缺乏研究資料 除了提出一般性建議,USPSTF亦針對老年女性的乳癌防治提出建議。   隨著平均餘命的增加,罹患乳癌的老年女性也越來越多,但卻沒有足夠的研究說明老年女性乳房篩檢的好處與壞處,75歲以上女性的乳房篩檢和治療需要投入更多研究。   根據台灣女人連線觀察,台灣老年女性的乳癌發生率有上升趨勢。但老年女性的乳癌防治意識卻相對低落,需要更多的衛教推廣。   黑人女性更容易死於乳癌 這項新的指引同時指出,相較於白人女性,黑人女性死於乳癌的可能性高出40%,而且往往年輕時就罹病,此種不公平的健康差異需要更多研究瞭解原因及消除措施。   USPSTF副主席Wanda Nicholson在聲明中表示,確保黑人女性在40歲開始接受篩檢是重要的第一步,但這還不足以改善乳癌的健康不公平現象。   此外,將近一半的女性乳房緻密,乳房X光檢查對她們可能效果不佳,同樣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額外的乳房超音波或MRI是否有幫助。       編譯來源:USPSTF(2023.05.09)、HealthDay(2023.05.09)、BBC NEWS(2023.05.09)      
+ read more
乳房密度變化速度不一 可能是乳癌風險徵兆
2023.05.05
乳房密度變化速度不一 可能是乳癌風險徵兆
乳房的密度是由脂肪與乳腺組織的比例决定。密度較高的乳房有高比例的乳腺組織、少量的脂肪組織。隨著女性年齡漸增,乳腺退化,脂肪組織會慢慢取代乳腺,乳腺密度降低。過去研究指出緻密型乳房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大。   最新研究發現,乳房密度變化的速度似乎也與癌症風險有關。當一個乳房的密度下降較慢時,癌症比較可能發生在這個乳房。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聖路易斯地區2008年至2020年間947名完成乳房X光檢查女性的數據,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約為57歲。在研究開始時,這些女性都沒有罹患乳癌,研究結束時289人確診乳癌。   無論是否罹患乳癌,所有女性在10年內乳房密度都有顯著下降。罹患乳癌的女性,傾向有較高的乳房密度。但當分別測量同一名女性兩側乳房密度時,發生癌症的乳房密度明顯下降較慢。   美國癌症學會執行長Karen Knudsen認為此研究發現令人興奮:「這是第一個長期追蹤個別乳房變化的研究,而非兩個乳房的均值。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追蹤緻密性乳房的婦女,而不只是籠統地提醒她們。」   女性需要個人化的癌症提醒 美國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axine Jochelson博士表示,新研究的結果表明乳房密度是乳癌的重要因子,但女性也應該意識到其他危險因素。   「從理論上來說,乳房保持緻密的時間越長,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研究結論很合理,加強了緻密型乳房有較高風險的證據。」Jochelson博士補充說。但其他可能增加乳癌風險的因素包括有癌症家族史、飲酒過多、有過病變等,也應該納入考量。       編譯來源:CNN(2023.05.02)、Health Day(2023.05.01)、JAMA Oncology(2023.04.27)      
+ read more
癌症倖存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2023.04.19
癌症倖存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數據顯示,癌症倖存者在隨後幾年中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會增加。而心臟掃描可能會發現早期心臟損傷,從而有可能為癌症倖存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後續照護。   儘管之前的研究指出,接受過癌症治療的人未來患中風或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更高,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診斷後的第一年。   僅有有少數人關注長期風險或心血管成像,以檢查尚未導致症狀的損害。   癌症倖存者有較多新的心血管問題 為了填補這些空白,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 Zahra Raisi-Estabragh 博士和她的同事評估了18,714 名英國生物庫參與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這些參與者一半之前被診斷患有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血液癌、子宮癌或腸癌,一半沒有癌症病史。追踪他們的心血管健康近 12 年。   在研究期間,近三分之一的癌症倖存者出現了心血管問題,而對照組中這一比例為四分之一。   肺癌或血癌倖存者新發生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高,其中近一半在隨後的幾年中出現心血管問題 —最常見的是缺血性心臟病、心律異常和心衰竭。   相比之下,乳癌倖存者中最常見的心血管問題是心衰竭、心臟周圍內膜發炎(心包炎)和機械性心臟問題。   Raisi-Estabragh說,這些差異很可能反映了癌症及其治療的具體特徵。   該團隊還檢查了 1,354 名研究參與者的心臟MRI掃描結果、發現乳癌和血癌倖存者心臟的大小和功能有顯著的有害變化。   化療以及放療有害心血管健康 儘管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癌症或癌症治療是導致心血管風險增加的原因,但事實上,血癌患者是接受了已知對心臟組織有害的化療以及放射性療法。   雖然吸煙、肥胖或糖尿病以及與癌症相關的生物過程也可能導致心血管風險增加,但是,專家認為一些乳癌療法在癌症倖存者中是會影響心臟功能的。   此研究進一步佐證了癌症治療對於患者癒後心血管健康的影響。在患者出現症狀之前心臟掃描可能會發現某些有害變化,這可能有助醫師及癌症倖存者出院後需要如何長期監測的策略。   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 Jose Banchs 教授和麻州 Beth Israel Lahey Health 的 Tara Lech 博士在相關社論中寫道:「惡性腫瘤治療驚人進展,甚至治癒了病人,無疑凸顯了癌症後照護前所未有的必要性。」   研究結果發表在《心臟》雜誌上。       編譯來源:BMJ Journals(2023.03.21)、The Guardian(2023.04.18)      
+ read more
研究:多數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可避免或延遲治療
2023.04.14
研究:多數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可避免或延遲治療
根據英國一項長期研究的最新結果,大多數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可以延遲或避免痛苦的治療,而不會損害他們的生存機會。   研究中的男性與他們的醫生合作,密切關注他們低或中等風險的攝護腺腫瘤─一種稱為監測或主動檢測的策略─降低了他們因為積極治療疾病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例如: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礙。但他們死於癌症的可能性並不比接受切除攝護腺或放射治療的男性高。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University of Oxford的泌尿外科教授Freddie Hamdy博士說:「好消息是,如果你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不要驚慌,花點時間來決定如何處理」。   他補充說,該研究結果不適用於患有高風險和高惡性攝護腺癌的男性。這些侵襲性癌症約佔所有攝護腺癌的15%,仍然需要及時治療。   治療對生存沒有影響 該試驗追踪了1999年至2009年間在英國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的1,600多名男性。當時他們的癌症都沒有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為了衡量和比較每種治療的有效性,當他們加入時,這些人被隨機分配到三組之一:積極監測或使用定期做PSA測試、放射療法或手術切除攝護腺。   經過15年的追踪,無論分配何種治療,因攝護腺癌死亡率都很低。到2020年,少於3%的人死於攝護腺癌(45名男性)。三組之間的攝護腺癌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主動監測組3.1%、放射治療組2.9%、攝護腺切除術組2.2%。   一種通常風險較低的常見癌症 在台灣,根據2019年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是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為第5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7位。   大多數攝護腺癌生長非常緩慢。局限於攝護腺的腫瘤通常至少需要10年才能引起明顯的症狀。   這項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證實了在此期間許多醫生和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的事情:大多數攝護腺癌是通過PSA的血液測試發現,而對男性一生都不會造成傷害,且多不需要治療。   當更少的治療是更好的護理… 據估計,多達84%通過常規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男性並沒有從癌症檢測中獲益,因為他們在死於此癌症之前已經因為其他的原因死亡。   其他研究估計,每5名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中就有1到2人接受了過度治療。攝護腺癌過度治療的危害已得到充分證明,併發症包括: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性能力喪失及焦慮和抑鬱。   此研究帶來的重要訊息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泌尿學和腫瘤學教授Bruce Trock博士說:「當對男性進行仔細評估他們的風險時,你可以延遲或避免治療,而不會錯過治愈大部分患者的機會。」   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這項研究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追蹤監測攝護腺癌通常是正確的做法。   研究者University of Bristol的Dr.Jenny Donovan說:「我們希望臨床醫生會做的是使用我們在這些論文中產生的這些數據並與男性分享,以便新診斷出患有局部性攝護腺癌的男性能夠真正評估這些得失利弊」。   該研究的結果於March 11, 2023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歐洲泌尿外科協會年會上公佈。兩項關於這些數據的研究也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配套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證據》上。       編譯來源:NEJM(2023.03.11)、CNN(2023.03.13)、Medpage Today(2023.03.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