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早發失智症與子癇前症有關
一項針對法國近200萬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子癇前症會增加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
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是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妊娠20週以後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全身水腫。子癇前症若合併癲癇發作,就稱為子癇症。
法國Santé Publique醫院的Valérie
Olié博士表示,與沒有高血壓疾病的妊娠相比,子癇前症使年輕時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一倍多。
當子癇前症發生在妊娠34周之前,或又有慢性高血壓時,早發性失智的風險增加。
澳洲墨爾本大學的Stephen Tong博士和Roxanne
Hastie博士在隨附的社論中指出:「這是一項創新的研究,因為它確定了一種新的與子癇前症關聯的疾病。」
社論作者觀察到,在這項研究中的1,966,323名女性中,只有128名(不到1%)患有早發失智症。
因此,他們指出,患有子癇前症的人應該放心,因為早發失智症仍然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他們增加的絕對風險的是很小的。
最近已有研究報告了妊娠高血壓疾病(主要是子癇前症)與晚年認知問題之間的關係。一項80年回顧性研究顯示,患有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女性晚年患血管性失智症和其他失智症的風險較高。患有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的女性在70歲之前死亡的風險也更高。
Tong和Hastie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子癇前症對終生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風險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美國心臟協會等許多國際臨床指南現在認識到,先前的子癇前症是後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發性失智症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儘管育齡期間的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每10萬人中有1.0至3.8人)。英國生物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認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因素,子癇前症並不在其中。
社論作者表示:「儘管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但在子癇前症發作後,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改善血管健康並降低許多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是合理的。」
研究如何進行
Olié和同事分析了全國CONCEPTION世代研究的資料(法國國民健康保險的數據資訊系統)。該世代研究先前的研究顯示,在法國 2%的妊娠存在子癇前症。
該資料庫涵蓋了2010年至2018年法國所有妊娠22週後的分娩情況。近200萬名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產婦平均年齡為34.6歲。
失智症是透過平均追蹤9年的醫院記錄來識別的。與其他女性相比,患有早發失智症的女性年齡更大(36.4歲
vs 34.6歲),更容易被社會剝奪(13.3% vs
12.0%),更容易吸煙(14.8% vs 9.0%),或患有糖尿病(2.3% vs
0.7%)。
整體研究結果表明,子癇前症和早期失智風險之間存在劑量依賴性關聯。然而,嚴重的子癇前症與早發失智症無關。這可能是由於該亞組的統計檢定力較低。
他們補充說:「如果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病理學也是通過血管健康狀況不佳介導的,那麼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會減輕這種風險。」
「如果是這樣,那麼訊息就很明確了—健康飲食、定期鍛煉以及與初級保健醫生的接觸可能會一下子降低與子癇前症相關的所有這些疾病之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05.30)、JAMA(2024.05.30)
+ read more
2024.06.26
新研究呼籲在懷孕早期篩檢妊娠糖尿病
全球七分之一的孕婦都患有妊娠糖尿病,而這種令人不安的疾病發生率正在上升。過去20年來,妊娠糖尿病的檢出率顯著上升,在許多國家翻了一番甚至更多;比率範圍從北美的7%到中東和北非的28%。
懷孕期間血糖值首次升高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子癇前症,並增加死產的風險。雖然妊娠性糖尿病通常會在產後消失,但它與產婦未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十倍有關 ,也和兒童的風險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發育障礙相關。
妊娠糖尿病宜早期篩檢和治療
一直以來,妊娠糖尿病都是在懷孕24至28週之間被診斷出來。但最近一項名為「妊娠糖尿病治療(TOBOGM)」的隨機對照研究於2018年啟動,其結果於今年稍早發表,該研究發現,在20週之前治療妊娠糖尿病可降低嚴重週產期併發症的風險,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和呼吸窘迫。
在某些情況下,已經有高血壓、肥胖或先前妊娠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的女性會儘早接受檢查。但根據此研究,在所有妊娠糖尿病病例中有 30%至70%是在早期被發現的,即在妊娠第20週之前。
研究者對篩檢提出了具體建議:他們呼籲在懷孕10至14週之間進行早期檢測,以發現早期妊娠糖尿病病例,然後在第24至28週進行另一次篩檢,以確定以後出現的病例。
主要作者內分泌學家David
Simmons說,「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大多數妊娠期糖尿病會在24至28週時發生,從24至28週直到嬰兒出生前都會受到它的影響,」、「但證據很清楚,即使到了24至28週,許多嬰兒在這之前,已經受到高血糖的影響」。
妊娠糖尿病管理轉向「整體生命全程方式」
目前的妊娠糖尿病治療方法應從關注妊娠晚期糖尿病擴展到個人化、綜合的生活。
這意味著不僅要在懷孕期間考慮妊娠糖尿病,還要在懷孕前和懷孕後考慮,並追蹤產後婦女和後代健康是否受到影響。
關於早期治療的數據仍然有限,追蹤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及之後的長期研究也是如此。需要有更多的長期追蹤的研究,以確認妊娠糖尿病的早期介入是否可能降低人口糖尿病和其他代謝疾病的發生率。
不同的篩檢的方法影響研究的結論
該系列作者之一、雪梨大學內分泌學家Arianne
Sweeting說,不同的檢測方法使得在國家之間進行直接比較具有挑戰性。目前的困難在於,有許多不同的篩檢和診斷方法來檢測妊娠糖尿病—普遍篩檢與選擇性篩檢、一步測試與兩步測試、不同的葡萄糖負荷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的持續時間。
在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孕婦在飲用50克葡萄糖一小時後無需空腹即可測量血糖;只有當他們首先出現葡萄糖抵抗跡象時,他們才會進行100克葡萄糖的空腹測試。其他國家,包括澳大利亞,以75克葡萄糖進行單次空腹測試。
該系列作者建議在懷孕期間進行兩次通用的空腹75克測試:他們說,50克測試可能會漏掉太多病例,而100克測試對患者來說可能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在懷孕早期,此時高葡萄糖可能會導致嘔吐。此外,研究顯示許多女性根本不進行第二次測試。女性更喜歡一步式測試,她們希望儘早進行:這樣可以把事情做好,然後就知道結果。然而,問題是有些女性後來會出現高血糖,因此懷孕後期的第二次測試對於發現更多病例仍然很重要。
Rutger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Ellen
Francis認同採用75克測試較好,因為它可以提供更細緻的結果,有助於管理和治療。同時,她說,重要的是要記住,並非所有衛生系統都有能力進行更多檢測,或實際上採取更多措施來支持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
她說:「這種精確方法的一部分不僅是在個人層面,而是在系統層面以及醫療保健系統可以處理的問題上進行思考,因為如果你正在診斷一群女性,但你沒有如果沒有基礎設施來治療所有這些人,那麼這不一定會朝著我們所尋求的方向發展。
臨床醫生並不完全相信這一點。「在懷孕早期篩檢明顯的糖尿病絕對重要,University
of Edinburgh代謝醫學教授Rebecca
Reynolds說,「我認為我們是否應該篩檢早期妊娠糖尿病以及我們應該使用什麼血糖閾值仍然存在不確定性。」、「我們應該為女性提供關於健康飲食和運動的真正好的建議,即使她們對早期妊娠糖尿病篩檢是「陰性」,她們仍然應該接受這些建議。
Sweeting表示,即使全球臨床醫生能夠就妊娠糖尿病篩檢的新標準達成一致,仍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並且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妊娠糖尿病病例中最佳的母體血糖目標和碳水化合物消耗的安全閾值。「進一步探索識別妊娠糖尿病異質性的精準醫學方法也至關重要。」她說。Reynolds指出,首先需要更好的測試:口服葡萄糖耐受篩檢「是一項笨重的測試,而且可重複性不太好。」她說。
目前還不清楚。人口系教授Marie-France
Hivert表示:「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母親懷孕期間的高血糖與孩子患糖耐量受損、過度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但她說,現有研究尚未顯示24週後治療妊娠糖尿病可以預防這種代謝狀況。
關於早期治療的數據仍然有限,追蹤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及之後的長期研究也是如此。「這是我們要關注的事情之一」Simmons說,他的團隊計劃追蹤TOBOGM研究中的婦女和嬰兒,該研究顯示早期診斷可以改善短期結果。他們將在往後的大約五到七年的時間,繼續檢視他們的健康狀況。
編譯來源:The Lancet(2024.06.20)、STAT news(2024.06.20)
+ read more
2024.06.10
肌肉中的脂肪增加心臟代謝疾病和不健康老化的風險
每個人都知道腹部脂肪的危險,也瞭解心臟動脈中積聚的脂肪如何導致心臟病發作。但有一種脂肪幾乎沒有人聽說過,儘管它與多種威脅生命的疾病有關,那就是隱藏在骨骼肌間的脂肪組織(IMAT)。
一項新的研究探討了這種肌間脂肪組織及其相關細胞的累積如何導致一系列疾病,包括肌肉損失、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主要作者─雪梨Victor Chang心臟研究所的Osvaldo
Contreras博士表示,IMAT的危險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
「IMAT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至關重要,但與其他脂肪一樣,過多可能是一件壞事。過多的IMAT沉積會引發肌肉萎縮、功能下降、發炎、胰島素阻抗、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甚至加速老化過程。」
這項新研究概述了IMAT的影響。骨骼肌約佔成人體重的30-40%,在調節新陳代謝、呼吸、體溫和身體活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研究團隊概述了纖維脂肪生成祖細胞的積累如何導致IMAT增加,從而導致神經到肌肉的損傷連接損壞。正是這種慢性損傷和疾病改變因素可能為一系列疾病鋪路,包括肌肉萎縮、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IMAT的累積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性相關荷爾蒙、急性和慢性損傷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沒有簡單的方法來測試肌肉中的IMAT數值。但希望分子和影像評估以及標靶切片的進步將在未來帶來更好的診斷工具。
在那之前,人們被敦促密切關注自己的體重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透過運動和健康飲食可以預防和逆轉IMAT的過度累積。
第一作者智利Universidad de
O'Higgins健康科學研究所的Flores-Opazo博士補充說:「雖然運動的重要性經常被強調,但它在對抗虛弱和多種疾病方面的關鍵作用卻常常被忽視。」
「定期鍛煉,包括量力訓練,對於保持肌肉健康和恢復力至關重要。」
此外,該研究還強調了二甲雙胍(metformin)等藥物在解決IMAT累積和減輕相關組織損傷方面的潛力。
Contreras
博士補充道,「我們希望對IMAT生物學的更深入了解和更好的測試將為針對各種衰弱病症的新治療策略鋪平道路。我們相信這項研究代表了我們在理解人類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方面向前邁出了顯著的一步。」
該團隊由來自墨爾本大學、智利、法國和佛羅里達大學肌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組成。
此研究發表在《醫學分子方面》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6.02)、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2024.06)
+ read more
2024.06.05
細嚼慢嚥是天然的減肥藥
慢慢吃的作用有如胰妥讚Ozempic藥物的天然版本。
父母是否曾經告訴你不要吃太快?你聽進去了嗎?如果沒有,真是可惜,因為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囫圇吞棗會加體重及提高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快吃導致增重的原因
快速進食影響了抑制飢餓賀爾蒙的分泌,如類升糖素胜肽-1(GLP-1),它是Ozempic 藥物的天然版本。
慢慢吃讓你的身體有更多時間指示你的大腦你已經吃夠了。因為正常來說,飯後食物要花30-40分鐘才能由胃送到小腸,那裡有接收器偵測食物的到來並釋出GLP-1傳達,我吃飽了。如果吃得很快,在你意識到飽足時,熱量已經吃超過了。
如何慢吃
慢吃這個觀念並不是新的,以往鼓勵細嚼慢嚥。
前英國首相William
Gladstone在1885年時宣稱食物要嚼32下,每顆牙齒嚼一下,有助於適度的消化。
在20世紀初,一位因胃酸倒流和肥胖受苦的作家Horace
Fletcher開始遵從「悠閒吃東西讓你的身體有更多時間告訴你的大腦已經吃夠了。」他以「咀嚼大師」出名,因為他宣稱嚼32下食物,不只有助於減少暴飲暴食,也改善整體健康。
作者並不信把食物嚼到幾乎變成液體是必要的或理想的,但吃慢一點有益健康是正確的。
2018年《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個研究中,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近六萬人在五年內定期接受體檢的病歷。
除了體重,腰部尺寸和血液測驗,還有完成詳細問卷,包括他們通常是否吃快、正常或吃慢。
和大口快速吃東西的人比較,慢吃的人肥胖的可能性少42%。這個研究也發現晚餐後吃點心,和睡前兩小時吃東西,和體重增加密切相關。
2023年也有類似的研究,Tim
Spector教授和營養APP「Zoe」其他研究員主導的研究發現,吃快的人,不只吃得更多,也有較大的血糖急遽上升。
這個研究包括健康中年志願者,結果發現吃快的人平均比吃慢的人多6.9公斤,飯後血糖增加也較大。
「快」或「慢」進食並沒有單一的定義。不過2010年《臨床內分泌科和新陳代謝期刊》中關於「不同飲食節奏」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個指南。
志願者被要求在兩個不同的場合吃一大碗含675卡路里的冰淇淋。一次必須5分鐘內吃完,另一次可以磨磳到30分鐘。當他們吃得較慢時,GLP-1和 抑制飢餓(降低食慾)的多肽YY分泌會增加。
所以如何刻意減少吃東西的速度?首先盡量坐在桌子吃餐點,因為如果邊走邊吃吃,你可能比較會大口吞嚥。避免吃飯時看電視,很多證據指出分心時會多吃。
研究發現,和自認為大口吞嚥食物的人相比,慢吃者會肥胖的可能性少了42%。
盡量使用天然的食材煮食,避免吃許多過度加工的食物,因為這類食品多傾向於少纖維、易吞食,導致在較少時間內吃更多。
2019年在《細胞代謝》期刊發表的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志願者住在一個實驗室,花兩個星期吃家裡做的餐點,接下來吃兩星期過度加工的食物,或者對調吃。吃過度加工食物時,一天中平均多了 500卡路里。
接下來,嘗試在每一餐時喝一大杯水,每咬一口後就喝點水,可以延長吃飯的時間,確保有足夠的液體。對於一個吃得快的人,每吃一口就把筷子或叉子放下或許是比較有效能夠減慢吃東西速度的方式。
最後注意你吃的是什麼,真的去品嚐食物,吃東西應該是愉快的,不只是充電而已。
編譯來源:Whatsnew2day (2024.05.10)、BMJ Open(2018.01)
+ read more
2024.06.04
新全球研究報告稱,到2050年全球預期壽命將增加近5年
近日在《柳葉刀》上發表的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最新發現預測, 2022年至2050年間,全球男性預期壽命將增加4.9歲,女性預期壽命將增加4.2歲。
預期壽命較低的國家預計成長幅度最大,有助於提高跨區域的預期壽命。這一趨勢主要是由公共衛生措施促成的,這些措施預防了心血管疾病、COVID-19、傳染性疾病、孕產婦疾病、新生兒疾病和營養疾病(CMNNs)並提高其生存率。
這項研究顯示,疾病負擔正在向非傳染性疾病(NCDs)轉移,如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如肥胖、高血壓、非最佳飲食和吸煙,這些將對下一代的疾病負擔產生最大的影響。
隨著疾病負擔繼續從CMNNs轉移到NCDs,從生命損失人年數(YLLs)轉移到失能損失人年數(YLDs),預計有更多的人壽命會增長,但健康狀況不佳的年數也會增加。
全球預期壽命預計將從2022年的73.6歲增加到2050年的78.1歲(增加4.5年)。而全球健康預期壽命(HALE)—一個人可以健康地生活的平均年數—將從2022年的64.8歲增加到2050年的67.4歲(增加2.6年)。
在台灣,根據內政部「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
防治政策的重要
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科學系主任Chris
Murray博士表示,加速減輕全球疾病負擔的最大機會是,透過防治政策來預防或減輕行為和代謝的風險因素。
這項研究的隨附發現,自2000年以來,由於代謝風險因素導致的健康狀況不佳和過早死亡導致的總壽命損失年數(即DALYs)增加了50%。
該研究還提出了各種替代方案,以比較不同的公共衛生防治措施在2050年之前能夠消除幾個關鍵風險因素及可能產生的健康結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Stein Emil
Vollset博士表示,「我們預測不同替代方案之間的全球DALY負擔存在巨大差異。、、、在全球範圍內,『行為和代謝風險改善情境』的預測效果最強,與最有可能的『參考情境』相比,到2050年失能校正人年(DALYs數量)將減少13.3%。」
Murray博士認為,「我們有巨大的機會透過應對這些不斷上升的代謝和飲食風險因素,特別是那些與高血糖、高體重指數和高血壓等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相關的因素,來影響全球健康的未來。」
作者也設想了另外兩種情境:一種著重於更安全的環境,另一種則著重於改善兒童營養和疫苗接種。
IHME預測助理總監Amanda E.
Smith表示:「雖然『改善行為和代謝風險』情境對全球失能校正人年負擔的影響最大,但我們也預測『更安全的環境』和『改善兒童營養和疫苗接種』情境所帶來的疾病負擔減少超出了我們的參考預測,這表明這些領域需要持續取得進展和資源,以及到2050年加速進展的潛力。」
Murray博士表示:「除了整體預期壽命增加之外,我們發現不同地區的預期壽命差異將會縮小。這一指標表明,雖然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地區之間的健康不平等仍將存在,但差距正在縮小,預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增幅最大。」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5.16)、Daily
Mail(2024.05.17)、LANCET JOURNALS(2024.05)
+ read more
2024.05.20
不孕症治療會使產後心臟病風險增加一倍
羅格斯健康中心專家對超過3,100萬份醫院記錄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接受不孕症治療的患者在產後一年內因心臟病住院的可能性是自然受孕患者的兩倍。
不孕症患者特別有可能因危險的高血壓而住院,是自然受孕患者的2.16倍。
研究的主要作者Rei
Yamada醫師說,「產後檢查對所有患者來說都是必要的,而這項研究顯示,對於接受不孕症治療而受孕的患者來說,尤其重要。」
研究作者表示,他們的結果支持現在要求在分娩後三週進行初次產後檢查的護理標準,一些衛生系統尚未採用這些標準。大部分風險增加發生在產後第一個月,特別是對於有危險高血壓的患者。
Rutgers 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生物統計學部門負責人Cande
Ananth說,「這並不是唯一指出應該儘早進行追蹤的結果,過去研究已發現通過早期產後護理可以減輕風險。」
該研究分析了全國再入院資料庫,該資料庫包含每年約3,100萬人出院和再入院的全國代表性數據。該資料庫包含診斷代碼,可讓研究人員找到特定人群並確定重新入院的原因。
研究人員使用了2010年至2018年間超過3,100萬名產後出院患者的數據,其中包括287,813名接受過不孕症治療的患者。
儘管不孕症治療預示著心臟病的風險會急劇上升,但研究作者表示,不孕症治療患者相對年輕,使他們的整體風險保持在相當低的狀態。每10萬名接受不孕症治療的女性在產後一年內因心血管疾病住院者中有550名,而每10萬名自然受孕的女性中有355名。
與不孕症治療相關的心臟病風險升高其原因尚不清楚。心臟病的增加可能源自於不孕症治療本身、導致患者不孕症的潛在醫療問題或其他原因。
Yamada說,「展望未來,我想看看不同類型的不孕症治療及藥物是否有不同程度的風險,我們的數據沒有提供有關哪些患者接受了哪種治療的資訊。更詳細的資訊也可能有助於了解不孕症治療如何影響心血管結果。」
該研究刊登於《內科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5.15)、JIM(2024.02.2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