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早餐多吃無助於減重
2022.09.23
早餐多吃無助於減重
「國王般的早餐,王子般的午餐,窮人般的晚餐」是減重的老口訣。這個想法是早餐大量的卡洛里,可使我們身體在一整天內有更多的時間燃燒。但是,新研究指出它是一個迷思。   為了測試這個理論,蘇格蘭的 Aberdeen University 將 30 位過重或過胖的男女,放在兩種不同的飲食方式,每一種吃長達一個月之後,停一個星期,再轉換到另一種。   第一種飲食方式,早餐卡洛里最多;第二種飲食方式,晚餐卡洛里最多。   在這兩種飲食方式之間,燃燒的能源或減重並無差別。也就是說,一天中,不管哪餐吃得最多,卡洛里燃燒的量仍然相似。兩種飲食方式的參與者皆減重7磅。   然而早餐吃很多的人,一天中比較不覺得餓,表示對注意體重的人仍是一個好的策略。   研究如何進行   此研究招募 16 個男子和 14 個女子,平均年齡 50 歲,BMI 32.5。健康的BMI值為 18-25。   研究中每個人有兩種飲食方式,每一種維持 4 週,由研究人員提供食物和飲料。所有的飲食基於 30% 蛋白質,35% 碳水化合物,35% 脂肪。   早餐豐盛的飲食方式,佔一天中 45% 的卡洛里,午餐 35%,晚餐只有 20%。   晚餐豐盛的飲食方式,佔一天中 45% 的卡洛里,午餐 35%,早餐只有 20%。   兩種飲食方式,平均一天人們燃燒的卡洛里稍微超過 2,800。   每天固定 1,700 卡洛里的飲食,早餐豐盛卡洛里並没有比晚餐豐盛燃燒更多。   在問卷中,早餐豐盛的人們明顯的感覺比較不餓,食慾較少,因為他們有較低水平的飢餓素 (ghrelin),以及較高水平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 (GLP-1),使人們有飽足感。   研究者 Alexandra Johnstone 教授說:「就卡洛里來說,並沒有最好的吃飯時間。但是豐盛的早餐使人們有飽足感。在嘗試減重的人,可因此控制食慾。」   食物營養顧問 Connie Diekman 對研究結果並不驚訝,但是這樣的分析所面臨的挑戰是,每一個人身體的功能不可能完全相似。她建議,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要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來提高血糖,也可讓血糖維持幾個小時。之後,每 3-4 個小時給身體補充能量,避免血糖降得太低,造成暴飲暴食。   研究發表在《細胞代謝期刊》       編編來源: Daily Mail (2022.09.09)      
+ read more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代糖的「代」價: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人體
2022.09.02
代糖的「代」價: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人體
代糖或人造甜味劑是提供糖的甜味而不含卡洛里的。但是今天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對照試驗顯示,與以前的看法相反,這種代糖並不是惰性的!它們確實對人體有影響。事實上,有些會改變消費者腸道中的的微生物群,從而改變一個人的血糖濃度,且這些代糖產生的效果也會因人而異。   2014 年,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在小鼠的一項研究顯示,代糖本是因為不經過糖的正規代謝途徑,而不會產生熱量。但實際上,有些可能會以其它的方式改變糖的代謝。然而,代糖在人體內是否會發生相似的生理反應?這是Weizmann’s Systems免疫學的 Eran Elinav 教授研究團隊想要知道的。   研究團隊篩選了120 名嚴格不食用任何代糖食品或飲料的志願者。然後將他們分成六組:其中四組的參與者給小袋普通的代糖,每組一種代糖:糖精、蔗糖素、阿斯巴甜或甜菊糖;另外兩組作為對照。   研究人員發現,食用四種代糖兩週後,試驗者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發生了變化,且其分泌到人體血液中的小分子會因代糖不一樣而異。他們還發現,糖精和蔗糖素這兩種代糖更顯著地改變了使用者的葡萄糖耐量 —即人體對葡萄糖代謝或血糖濃度的調節能力。繼而可能導致代謝疾病。而在兩個對照組中都沒有發現微生物群或葡萄糖耐量的變化。   代糖引起腸道微生物的變化與葡萄糖耐量的變化密切相關。   Elinav 說:「這些發現強化了我們的觀點:腸道微生物群是整合來自人體自身系統和外部因素,如我們吃的食物、藥物、生活方式和物理環境等信號的樞紐」。   為了檢視微生物群的變化是否確實導致葡萄糖耐量降低,研究人員將 40 多名試驗參與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移植到從未食用過代糖的無菌小鼠組中。引人注目的是,受體小鼠表現出的葡萄糖耐量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腸道微生物提供者的模式。   Elinav 表示,試驗顯示,代糖可能會通過改變我們的微生物群來削弱葡萄糖反應,並且它們以獨特的方式影響每個人。事實上,這種差異性是意料之中的,因為每個人的微生物群落的組成都很獨特。   Elinav 補充說:「代糖可能對人類產生的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仍有待確定,值得我們進行新的長期研究。同時,我們必須要強調,此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在許多研究中被證明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糖優於代糖。」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08.21)      
+ read more
「好」姿勢並不能防止背痛,「壞」姿勢也不會導致它
2022.08.23
「好」姿勢並不能防止背痛,「壞」姿勢也不會導致它
背痛是人們一生中幾乎都會有的經驗。它在青春期就可能出現,而在成年人中更為常見。   人們普遍認為,背痛是因為姿勢不良引起的。「良好」的姿勢可以保護脊柱免受損傷以及預防和治療背痛。它通常被定義為坐或站的時候「挺直、對齊」以及舉重時要「直背、蹲舉」。因此,我們經常被警告不要「猛然癱坐」、「懶散站著」和「圓背舉重」。   令人驚訝的是,事實上,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良好」姿勢與背痛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對「良好」姿勢的看法其實是源自於社會的期望和毫無根據的假設。   坐姿和站姿 研究者進行了幾項研究,探索脊柱姿勢與背痛之間的關係。   他們以青少年為調查對象,想瞭解「不良坐姿或立姿」是否與或可預測未來的背痛有關。研究結果無法支持這種觀點。   此外,無論是有或沒有痛的人,他們之間的坐姿或立姿並沒有一致的差異。   在一系列不同脊柱姿勢和背痛關係的研究顯示,沒有一種單一的姿勢可以保護一個人免受背痛。懶散和挺直站立的人都會背痛。   舉重姿勢 在舉重方面,全球公認的「良好」或「背部安全」的舉重姿勢也缺乏證據。統合性研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圓背舉重與背痛相關或可以預測背痛。   最近的實驗室研究發現,從事體力工作五年以上且沒有背痛的人更有可能以更彎腰、圓背的姿勢提抬重物。   相比之下,背痛的體力勞動者更傾向於採用背部挺直的蹲舉。   換句話說,背痛的人傾向於遵循「好的」姿勢建議,但不以「好的」方式舉重的人不會有更多的背痛。   如果不是姿勢 — 那是什麼? 人的脊椎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所以姿勢是極度因人而異的。維持動態對背部健康很重要,因此學習如何改變和採取不同的舒適姿勢,可能比嚴格堅持特定的「良好」姿勢更有幫助。   雖然背痛可能是劇烈和痛苦的,但對於大多數人 (90%) 來說,背痛與可識別的組織損傷或病理無關。背痛可能是因為背部承受突然、沈重、不當的負擔而扭傷引起的,也可能像沒有受傷的嚴重頭痛一樣發生。   重要的是,當人們的健康受到損害時,人們更容易受到背痛的影響,例如,如果有人:感到壓力、情緒低落、疲倦或疲倦、睡不好或不那麼活躍。   如果一個人出現以下情況,背痛更有可能持續存在,如:變得過度擔心和害怕他們的背痛,或是過度保護他們的背部,避免運動、身體活動、工作和社交活動。   對於背痛,人們能做些什麼? 在一小部分 (1-5%) 中,背痛可能是由包括骨折、惡性腫瘤、感染或神經受壓 (後者與腿部疼痛、肌肉力量和感覺喪失) 等病理引起的。在這些情況下,請就醫。   對於大多數人 (90%) 來說,背痛與背部結構的敏感性有關,但與可識別的組織損傷無關。   在這種情況下,過分關注保持「良好」姿勢,可能會分散其他已知對脊柱健康重要因素的注意力。   這些包括:移動和放鬆你的背部、參加您喜歡的定期體育活動、建立信心、保持健康和強壯以完成日常任務、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和體重。   有時這需要熟練的臨床醫生提供一些支持和指導。   因此,如果您是坐著或站著,請找到舒適、放鬆的姿勢。如果你在舉重,目前的證據顯示,自然地舉重是可以的 — 即使是圓背。但請確保您身體健康且足夠強壯以完成這項任務,並注意您的整體健康。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17)      
+ read more
紅肉增加你心臟病風險的理由,科學家們有新釋!!
2022.08.10
紅肉增加你心臟病風險的理由,科學家們有新釋!!
新的研究顯示,每天吃一個漢堡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但不一定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原因。   對近 4,000 名美國老年人追踪了長達 26 年的研究發現:吃大量紅肉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   平均而言,每天食用紅肉的風險增加了 22%。這是排除了其他影響因素,如:體重、吸煙、運動和其他飲食習慣等。   但沒有證據顯示這種聯繫是來自傳統的罪魁禍首: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濃度升高。   紅肉風險的另類途徑:腸道微生物群   研究人員將風險部分歸咎到腸道微生物群中數兆細菌產生的特定物質。當這些細菌消化紅肉時,其富含的營養物質左旋肉鹼L-carnitine被分解,產生一種叫做TMAO的物質,它會刺激發炎和血栓。發炎和血栓被認為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聯。   TMAO大約可以解釋紅肉與心血管疾病之間關聯的10%。   研究負責人Tufts University's的博士後研究員Meng Wang說,當談到紅肉和健康時,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飽和脂肪及其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上。雖然飽和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 (壞) 膽固醇,但一般人們攝入的量是否最終會影響他們患心臟病,仍然存在爭議。這是一個仍然需要研究的領域。   此研究結論支持超越飽和脂肪的途徑:紅肉可能通過其他機制導致心臟病。   專家們說,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一發現回到了一個熟悉的信息:節制你的紅肉消費。   美國心臟協會營養委員會主席Christopher Gardner教授說,「這確實強化了我們對吃太多肉和飲食中缺乏纖維的看法,」但他強調:「這些發現並不意味著血液中的膽固醇無關緊要,他們只是無法證明血液中的膽固醇可以解釋紅肉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繫。然而這項研究『建立了一個更有力的案例』,即腸道細菌和 TMAO 可能是紅肉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一種途徑。   Wang 說,這很重要的。如果研究人員能夠解開「這個途徑如何運作」,他們可能能夠開發出降低心臟病和血管疾病風險的新方法。   這項研究讓我們對「為什麼」我們應該限制飲食中的紅肉和加工肉類有了新的認識。   最近許多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因此,與心臟健康有關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切都回到了飲食上。幸運的是,被認為對心臟有益的飲食習慣,如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種子和豆類也支持健康的腸道。   該研究於 8 月 1 日在線發表在_《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學》_雜誌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2.08.02)、AHA Journals(2022.08.01)      
+ read more
為什麼現在 99% 的海龜寶寶都是雌性?
2022.08.05
為什麼現在 99% 的海龜寶寶都是雌性?
今年夏天佛羅里達州的海龜正在面臨一個獨特的煩惱:99% 出生的海龜都是雌性。   事實上,佛羅里達州過去四個夏天 ─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 研究海龜幼體和卵的科學家沒有發現雄海龜,只有雌海龜。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一趨勢只是氣候變遷的危機正在干擾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眾多跡象之一。   基因?環境?決定是男是女   人類的性別主要由 X和Y性染色體控制,在受精時決定。然而,在許多爬行動物和魚類中,性別反而是受精後到孵化前胚胎環境的溫暖或涼爽的影響。   1966 年法國動物學家 Madeline Charnier 在彩虹蜥蜴身上首次發現在較低溫度下卵孵化出的幼蜥是雌性,而在較高溫度下發育的幼蜥是雄性。   從那時起,科學家們發現了其他與溫度相關的性別決定的模式。   根據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Karla Moeller,溫度決定著所有鱷魚、大多數海龜、許多魚和一些蜥蜴的性別。在這些動物胚胎發育中的特定時間內,熱或冷會影響性荷爾蒙的產生,進而影響幼體的命運。   Moeller 指出,溫度依賴性性別決定的一個原因是一種稱為酵素─芳香酶(aromatase),它可以將男性荷爾蒙轉化為女性荷爾蒙。在紅耳龜等動物中的特定發育階段中,熱可以增加這種酵素的水平,從而導致更多的雌性。   氣候變遷影響性別失衡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國家海洋局網站,如果海龜的卵在攝氏27.7度以下孵化,海龜幼體將是雄性,而如果它們在 31 攝氏度以上孵化,它們將是雌性。   當一隻雌性海龜在海灘上築巢時,沙子的溫度決定了幼龜的性別。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顯示了類似的統計數據 —99% 的幼海龜是雌性。   在此,我們清楚地看到氣候變遷造成全球的熱潮正在影響美國及澳洲幼海龜的生物性別。不僅是海龜,任何種群的性別失衡可能會扼殺繁殖,這可能導致種群減少甚至物種滅絕,我們不能閒以待之。       編譯來源:CNN (2022.08.0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