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5
【防曬專區】炎夏來襲!你準備好跟太陽過招了嗎?
炎炎夏日,全台高溫連連,紫外線指數也跟著飆升!不論是日常外出,還是戲水、爬山等戶外活動,通通難逃陽光的「熱情擁抱」。但你知道嗎?防曬可不只是怕變黑而已,更是守護肌膚與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別以為陰天就安全,紫外線可是會偷偷穿透雲層,帶來老化、曬傷,甚至增加皮膚癌風險。想安心擁抱夏日陽光、又不想留下後悔的「吻痕」?本專區一次帶你掌握防曬的基礎知識與實用全攻略,讓你聰明防曬,健康一夏!
防曬四大基本功!
1.防曬是在防什麼?
防曬是在防太陽裡的紫外線UVA及UVB對皮膚的傷害。UVA會造成肌膚老化及皮膚癌,UVB會造成曬黑、曬傷及皺紋。
* 了解更多: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2.怎樣才能完整防曬?
*
物理性防曬:陽傘、衣帽及盡量避免正午前後紫外線強烈時外出等。
* 化學性防曬:防曬乳、防曬噴霧等。
兩者搭配使用的防曬效果更好。
3.防曬乳上寫的SPF、PA是什麼?
*
SPF是防止皮膚被UVB曬黑、曬傷的係數,而在市面常見的數值有SPF15、30及50+等,指的是延長被曬傷時間的倍數。係數越大代表防曬效果越長,也就是需要補擦防曬乳的間隔時間越長。
*
PA是防止皮膚被UVA傷害的指標,後面有越多「+」號表示防護力越強,但最高只有到「++++」。
4.防曬乳怎麼使用?
防曬乳一定會因為流汗、擦汗、玩水等因素脫落,即便是宣稱一天只要擦一次的長效型,專家仍建議每2小時重新塗抹一次,並且每次都要確保皮膚被完整覆蓋。若擔心黏膩而只塗了薄博一層效果可是會大打折扣喔!
防曬全攻略,一次全部看個夠!
這裡彙整了所有「台灣女人健康網」有關防曬相關的相關新聞,從防曬品的成分選擇、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到正確的防曬方式與常見迷思破解,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聰明又安全的防曬決策,全面守護肌膚與健康。
1.SPF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嗎?
雖然不常見,但目前市面上、網路上仍可找到標示SPF100的防曬乳。看到這樣的宣稱請不要衝動購買,為什麼?還有一些具有防曬係數的保養品、化妝品,或是宣稱能防水的防曬乳,真能帶來理想的防曬效果嗎?
* 了解更多:美FDA規範防曬產品標示
關於防曬,TFDA沒告訴你的事...
係數100的防曬乳比沙灘傘有用嗎?
美國防曬用品安全將有新規定
你的防曬,擦對了嗎?
2.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影響骨骼健康嗎?
我們的維生素D有80%是靠身體暴露於紫外線下產生的,那擦了防曬乳是不是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進而影響你的骨骼健康呢?
* 了解更多:擦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嗎?
研究:防曬不會削弱您的骨骼健康
3.如何選擇並正確使用防曬品?
市面上的防曬商品五花八門,究竟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品呢?
* 了解更多:所有關於防曬乳你要知道的事
有些防曬產品不但失效快 還可能有害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極端炎熱可能意味著使用不同的防曬乳
選擇防曬乳應注意什麼?
4.防曬可以用吃的嗎?
市面上出現了宣稱可以幫助防曬的「防曬丸」或「防曬錠」,號稱一天兩粒就能抗紫外線。但美國食藥署早已公開打臉這種產品宣稱無效,台灣衛生福利部亦表示此訊息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提醒大家應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如果真的想要用吃的,那就多吃葡萄吧!
* 了解更多:防曬能用「吃」的嗎?
「防曬丸是騙局,應該下架!」美國參議員如是說
[衛福部]
聽說吃防曬錠可以幫助防曬,這是真的嗎?
甜蜜蜜地防曬—多吃葡萄
5.如何避免熱傷害?
除了使用防曬品,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熱傷害呢?防曬撇步這裡報你知!
*
了解更多: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打破12個防曬迷思!讓你享受一「夏」
選一副好的太陽眼鏡保護你的眼睛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高溫來襲!戶外活動者的6大安全守則
6.防曬與不防曬對健康都有影響?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長期不防曬可能導致熱傷害、皮膚曬傷,增加中暑與皮膚癌風險,但防曬產品中的部分化學成分也被質疑具潛在致癌性與荷爾蒙干擾作用。建議選擇安全成分並配合遮陽,是兼顧健康的防曬方式。
* 了解更多:別小看熱浪造成的健康威脅!
夏日須知!防曬乳成分在泳池中恐被分解致癌
防曬的化學成分在血液中超標419倍!
沒曬傷不代表你不會得皮膚癌!
防曬產品化學成分的確會進入血液!
陽光下的危險!多款防曬產品含有超標苯
皮膚癌號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彙編日期:2025/7/15
+ read more

2025.07.11
這款芭比娃娃配有血糖機!
芭比娃娃—擁有纖細的腰肢、修長的雙腿和永恆的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千篇一律。但至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泰兒(Mattel)公司為了回應外界對其不切實際的美學標準的批評,推出了更多能夠反映更廣泛社會群體的娃娃。
日前,該公司繼續推出最新娃娃:患有第 1
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
她一如既往地時尚。她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胰島素幫浦,身穿波點連身裙,與藍色高跟靴和藍色手提包相得益彰。她手臂上還戴著一台粉紅色的連續血糖監測儀。這台醫療設備精準無誤,上面的藍色圓圈圖案是全球糖尿病意識的象徵。
該公司與「突破性第 1
型糖尿病」組織合作推出了芭比娃娃,這是一個倡導和研究組織,目標是找到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美泰兒公司芭比娃娃高級副總裁兼全球負責人Krista
Berg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推出一款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是美泰兒公司「致力於包容性和多元代表性」的一部分。她表示,一個有胰島素幫浦的芭比娃娃可以幫助一些孩子在玩耍時想像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數千萬美國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糖尿病。其中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
與通常在成年期緩慢出現的第 2 型糖尿病不同,1
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期或青少年期,有時可以透過運動和飲食改變在早期逆轉。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一些患有 1
型糖尿病的用戶表達了他們對新芭比娃娃的喜悅,有些人分享了看到自己的疾病得到體現的感人貼文。
來自印度果阿的Anurati
Aggarwal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網路上發布有關第 1
型糖尿病的文章。
她在Instagram上寫道:「抱歉,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這真的太讓我感動了。小時候痴迷芭比娃娃的我,如果看到這個,肯定會瘋掉的。」
糖尿病管理並不容易。患者必須全天候監測血糖值並注射胰島素。它還可能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失明、腎臟損傷,甚至可能導致壞疽性截肢。
這款最新芭比娃娃隸屬於美泰兒的「時尚達人系列」(Fashionistas),該公司稱該系列娃娃為「最多樣化的娃娃系列」。去年,美泰兒推出了盲人芭比娃娃,她拄著一根紅白相間的拐杖,拐杖尖端是棉花糖狀的滾輪,戴著一副適合對光敏感的眼睛使用的太陽眼鏡。
2019
年推出的芭比娃娃系列包括配有輪椅和義肢的娃娃。圖片來源:Diane
Bondareff /美聯社
2019年,美泰兒公司推出了一款坐在輪椅上的芭比娃娃和一款裝有義肢的芭比娃娃。Fashionistas系列的其他娃娃包括患有唐氏症的芭比娃娃、佩戴助聽器的芭比娃娃、禿頭芭比娃娃、患有皮膚病的芭比娃娃以及不同髮型和體型的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玩偶之一,但在21世紀初,由於其他公司開始生產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玩偶,芭比娃娃一度飽受批評,而她的外貌卻與1959年的芭比娃娃大體相同。2010年,芭比娃娃公司就一本關於芭比娃娃和電腦的書道歉,批評者認為這本書帶有性別歧視的意味。
自那時起,該公司一直致力於重塑芭比娃娃。
2023年,芭比娃娃最喜歡的顏色—當然是亮粉色—隨著葛莉塔·葛薇(Greta
Gerwig)執導的電影《芭比娃娃》的上映而重新成為流行文化的中心,該電影在全球獲得了
14 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編譯來源:The New York Times(2025.07.09)
+ read more

2025.07.08
選擇防曬乳應注意什麼?
本週各地氣溫預計將上升,紫外線(UV)指數也預期會升高。
為了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很多人會使用防曬乳。我們該如何選擇防曬乳呢?
防曬乳上的SPF數字及星星是什麼意思?
防曬乳包裝上最顯眼的數字是「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SPF)。數字愈高,表示阻擋UVB紫外線的效果愈強。這個數字表示讓多少UVB穿透,而不是阻擋多少。
例如SPF
15會讓約1/15的紫外線照射到皮膚,換言之能阻擋約93%的UVB,SPF
30約能阻擋97%。如果你在太陽下10分鐘就會曬傷,塗上SPF
15理論上可延長15倍的時間至150分鐘。
英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PF
30是足夠的選擇,但防曬乳應每兩小時補擦一次,無論SPF數值高低。
市售防曬乳常附有1至5顆星,代表其吸收UVA的比例,星數越多代表防護UVA的能力越高。
理想的防曬乳應該同時具備高SPF和高星等,才能有效防禦兩種紫外線。
最好的防曬乳效果有多好?
即使是高係數產品,保護效果也仰賴正確用量與均勻塗抹。但實際上,大部分人使用量只有建議量的一半,防護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此外,流汗、游泳或摩擦也會使防曬乳失效。過期的防曬乳也因效力可能降低不建議再用。
依照歐盟規範,防曬產品標示最高只能到「SPF
50+」。因為SPF 50約可阻擋98%紫外線,而SPF
100其實也無法做到完全阻擋,卻可能造成誤導,讓人以為保護效果有顯著差異。
因此,沒有任何防曬產品能提供100%保護,建議在中午陽光最強時應儘量遮陽、穿長袖衣物並待在陰涼處。
「一天一次」型防曬乳有效嗎?
有些防曬產品聲稱「只需使用一次」或「長效8小時」。但專家提醒,即使是這類產品,也應每兩小時補擦一次,因為實際使用中,很容易有漏塗部位,或因摩擦、水分而脫落。
《Which?》雜誌在2016年曾發現,部分「長效型」防曬在6-8小時後,防護力下降了74%。
雖然部分廠商反駁這項指控,表示他們自家的測試結果並未出現相同情形。但為保險起見,還是應視為一般防曬乳使用方式。
曬傷了怎麼辦?
曬傷會讓皮膚發紅、疼痛,幾天後可能脫皮,嚴重時甚至會起水泡。通常一週內會自行痊癒,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舒緩症狀:
* 立即離開陽光,並遮蔽曬傷部位
* 冷敷或冷水淋浴減輕灼熱
* 使用保濕的曬後修護產品
* 服用止痛藥、多補水,可諮詢藥師建議
* 避免抓癢與穿著緊身衣物
並且注意:不要在曬傷處使用凡士林或冰塊。如果出現起水泡、腫脹、發燒或中暑症狀,請儘快就醫。
最後提醒,重複曬傷會大幅提高皮膚癌風險,做好日常防曬,是保護皮膚健康的關鍵。
編譯來源:BBC(2025.06.25)
+ read more

2025.07.07
高溫來襲!戶外活動者的6大安全守則
2025年夏天以酷熱開場,對所有在戶外活動的人都是挑戰,無論你是跑者、通勤族、園丁、工人,還是參加球類活動的孩子。熱傷害專家Susan
Yeargin提醒:提早準備與改變行為,是避免中暑的關鍵。
高溫時段活動風險高
一天中最熱通常落在上午10點至下午6點。這段時間太陽強烈、氣溫高,身體會因為氣溫與太陽輻射而吸收熱量。地面也會加熱,加上濕度,讓身體難以透過流汗散熱。
即使只是慢跑、遛狗或割草,身體都會產生內部熱能。當外頭已經很熱時,你的運動會進一步增加身體熱負荷。跑步或騎車強度越高,產熱也越多。尤其是工作者,因缺乏彈性休息,風險更高。
身體雖會適應熱,但有極限
一般人約需兩週適應高溫,這期間身體會增加排汗、提升血液循環、保持鹽分來維持水分。但這並不表示你能應對更極端的熱浪。
例如你可能習慣攝氏27度,但若突然升高到35度,身體仍無法應付。特別是季節初期高溫與濕度的組合,更容易導致熱傷害。
老年人與兒童風險更高
年長者心血管功能與出汗能力下降,且口渴感不靈敏,更易脫水或中暑。有些人也較不願或無法前往避暑地點。
兒童的高溫適應速度可能比成人慢幾天。他們散熱較依賴皮膚散熱而非排汗,易皮膚發紅。雖然他們會喊熱,但不一定知道何時該停下活動,大人需多留意、提供休息機會。
最重要的高溫安全建議是什麼?
1.選對時間活動:想避免中暑,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避開最熱的時段。將運動、家務、戶外工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或找有樹蔭的環境活動。
2.養成良好補水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為口渴是身體已經缺水的訊號。水分充足可幫助心臟減壓、腦部與肌肉維持功能,也避免流汗功能下降。
3.傾聽身體訊號:若感覺頭暈、疲倦、發熱、無法持續活動,請馬上休息與補水。身體會提醒你需要降溫,千萬別硬撐。
4.選擇合適衣物:選擇淺色、輕薄、短袖短褲可減少吸熱、促進散熱。
5.記得安全帽與裝備會蓄熱:工地工人可能不得不戴安全帽,但運動員在高溫下並不一定需要穿著護具練習。而企業也應為戶外工作者打造補水區、降溫站等職安措施。
6.睡好覺也能降風險:白天曝曬會讓身體疲乏,良好睡眠與降溫環境(如冷氣房)有助於身體恢復,降低隔日中暑風險。
總而言之,熱傷害可預防,但需主動調整行為。在酷熱天氣中保命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聰明的選擇。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06.30)
+ read more

2025.06.23
運動醫學新發現 女性運動員的心臟不一樣!
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會改變運動員的心臟結構。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近期研究發現,女性運動員的心臟適應特徵與男性明顯不同。
研究指出,男性頂尖運動員常見的特徵為「心肌增厚合併心腔擴大」,而女性則以心腔擴張為主,心肌增厚程度有限。這項觀察有助醫師更準確區分正常運動生理變化與潛在心臟疾病,對女性運動員的健康評估有重要意義。
MRI:女性運動員的心臟擴張但不增厚
研究團隊針對173位荷蘭女性菁英運動員進行心臟核磁共振(MRI)掃描,並與非運動員女性比較。
在此研究中,「菁英運動員」定義為:每週訓練超過10小時,於國家或國際賽事中有競技表現,且以比賽成績與體能表現為主要目標者。
研究發現,女性運動員的心腔容積顯著增加,但心肌厚度僅有輕微變化,整體心肌組織仍屬正常。相較之下,男性運動員則較常出現心肌明顯增厚,而這樣的變化也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
參與本研究的運動心臟病專家Harald
Jorstad博士表示,心肌增厚對男性運動員來說是預期中的生理反應,但若出現在女性身上,則可能是不正常的心臟疾病徵兆。因此,建立性別專屬的運動心臟評估標準,有助更準確識別異常情況,也更符合女性的身體特性。
運動類型不同 心臟適應也不同
研究亦發現,不同運動型態亦會影響心臟適應方式。耐力型運動員(如自行車選手)的心室擴張與心肌量明顯高於力量型運動員(如體操選手)。
運動心臟病研究員Maarten van
Diepen醫師指出,心臟如何適應訓練,除了和性別有關,還與所從事的運動類型密切相關。
女性長期被忽視 運動醫學研究應納入性別觀點
運動心臟病學研究長期以來多以男性為主,女性樣本嚴重不足。Jorstad指出,女性在心臟研究中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尤其是運動心臟病學領域。但透過與荷蘭代表隊的合作,終於能針對女性運動員的心臟型態進行深入了解,彌補了長期以來女性運動員研究的空白,為未來提供更準確的臨床參考標準。
台灣女性運動員增加 評估與照護應與時俱進
台灣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投入高強度運動,包括舉重、羽球、自行車、長跑等項目,心肺負荷不容小覷。然而,臨床對於「女性運動員心臟」的變化認識仍相對不足。
若缺乏性別化標準,容易出現兩種誤判情形:將正常的女性心臟變化誤認為疾病,導致運動中斷;反之,錯過真正病變的徵兆,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
這項研究提供一項重要參考,有助台灣發展出更精準、符合性別差異的運動醫療與健康照護指引,保護女性運動員的身體健康與職涯發展。
評估運動員健康 必須同時納入性別與運動歷史
研究團隊呼籲,臨床在評估運動員或高度活躍族群的心臟狀況時,不僅要考慮訓練強度,也應一併納入性別、生理條件、運動類型與訓練歷史等因素,這樣才能避免過度診斷或漏診的風險。
Jorstad博士最後強調:「唯有理解什麼是『女性運動員的正常心臟樣貌』,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支持與保護她們,無論是職業選手還是熱愛運動的女性!」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6.2)、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25.6.2)
+ read more

2025.06.13
皮膚癌好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
CRUK)近日發表一項分析,指出皮膚癌中最嚴重的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在女性與男性身上,好發的位置有明顯差異。男性最常在「軀幹部位」發現病灶,包括背部、胸部與腹部,占所有男性病例的四成;而女性則以「下肢部位」最常見,從臀部到腳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研究團隊推測,這樣的差異可能與性別行為模式有關,例如男性較常裸上身在戶外活動,而女性則可能穿短裙或短褲,導致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不同。
皮膚癌病例持續上升 過度曝曬陽光是主因
根據CRUK統計,英國每年約有1萬7,100件黑色素瘤病例,約有87%與紫外線曝曬過多有關。該機構預測,2025年黑色素瘤的新診斷人數將達到21,300例,創歷史新高。
CRUK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9年間,英國皮膚癌發生率上升了四分之一。其中,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上升幅度高達57%。而年輕族群25至49歲的發生率上升了7%。
CRUK執行長Michelle
Mitchell表示,雖然皮膚癌的存活率已顯著提升,但病例持續增加仍令人憂心,特別是男性發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民眾一旦發現皮膚上出現新的痣、痣的顏色或形狀改變,或任何不尋常的皮膚變化,務必儘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是關鍵。
台灣紫外線暴露高 長期日曬恐增皮膚癌風險
台灣從春末至秋季普遍處於紫外線強度「高量級」,尤以南部地區如台南、高雄、屏東及離島澎湖、綠島等地最常出現「過量級」甚至「危險級」的紫外線指數(UVI≥8)。然而,許多民眾仍低估長期日曬帶來的健康風險。
台灣皮膚癌病例以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為主,惡性黑色素瘤雖少見,卻極具致命性,需及早診斷與治療。
防曬不分晴雨 簡單三招保護自己
CRUK健康資訊主管Fiona
Osgun提醒:「就算天氣陰涼,只要紫外線強度高,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每隔幾年就曬傷一次,也會大幅提高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
正確防曬方式包含:
*
防曬全年無休:對皮膚有傷害的紫外光包括UVA和UVB。其中的UVA,即使在陽光比較弱的冬天和陰天,仍對皮膚有傷害。因此防曬工作不分冬夏。
*
避開紫外線最強時段: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儘量待在陰涼處或室內。
*
穿著遮蔽性衣物:長袖衣褲、寬邊帽、太陽眼鏡是好幫手。
*
正確使用防曬產品:選擇同時含有對UVA和UVB具防護作用的產品,並擦足量的防曬產品。更要記得補擦,尤其流汗或下水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亦呼籲,近年許多年輕人追求「健康小麥肌」,卻忽略曬傷會破壞DNA、誘發皮膚病變,應改變「曬黑才健康」的迷思。
不只防曬 觀察皮膚變化也很重要
英國國民健保署癌症臨床總監Peter
Johnson教授表示:「預防永遠是對抗皮膚癌最好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就醫才是關鍵。」
皮膚癌警訊包括:
* 新長出或持續變化的痣
* 痣的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
* 出現出血、潰瘍或不癒合的傷口
* 突然出現的黑斑、紅疹或皮膚增厚
若有上述情況,應儘速就診,由醫師進一步檢查與評估。
延伸閱讀
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5.2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