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紅斑性狼瘡婦女懷孕比想像中安全
2015.07.15
紅斑性狼瘡婦女懷孕比想像中安全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的疾病,這個疾病會攻擊皮膚、關節、腎臟、腦部或其他器官的健康組織,過去的研究並不建議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懷孕,因為對母親和胎兒可能有潛在的風險;不過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若其紅斑性狼瘡症狀較不活躍的話,通常都能順利懷孕生產,更重要的是這份研究也指出一些會影響懷孕生產的風險因子。   這份名為PROMISE的研究由紐約市特殊專科手術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的研究團隊所負責,研究為期超過十年且橫跨美國和加拿大八個醫療中心,總共有385位懷孕婦女參與研究,這些婦女在懷孕的前12週就加入研究,而且當時她們的紅斑性狼瘡都屬於輕度到中度的狀況且較穩定。   研究結果發現81%的婦女懷孕生產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併發症,10%胎兒出現體重過輕,9%的早產發生,5%的流產發生。此外,研究也發現大部分併發症的發生和下列的風險因子有相關性:   * 血液中有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 有高血壓   * 低血小板記數(Platelet count)   * 整體功能評估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ore)的分數高於1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婦女懷孕時紅斑性狼瘡並不活躍的話,那麼大多可以預見一個好的懷孕結果;這份研究將會是醫師在分析懷孕風險時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EULAR提指引 幫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健康懷孕
2015.07.14
EULAR提指引 幫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健康懷孕
  自體免疫疾病指的是人體內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的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抗磷脂症候群(APS)皆屬此類疾病,前者影響到患者的腦、神經系統、心、肝、腎、皮膚、關節等,主要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的數量約為男性的10倍),常發生在20歳和30歲之間;後者的主要症狀則有動脈或靜脈的血栓、血小板減少、懷孕期間時的高血壓、自發性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等。一般認為患有此兩種病帳的婦女,少孕和懷孕的併發症會增加。   歐洲抗風濕性關節炎聯盟(EULAR)在2015年的年會中,對患有SLE和APS的婦女,依其家庭計劃、生育、懷孕和更年期等健康問題,提供重要的指南。   EULAR建議SLE或APS的婦女在準備懷孕時,應接受醫生的諮商,衡量病情的進展、血清資料、高血壓和用藥(重點放在奎寧,也是治療SLE的方法之一);並且考慮如何保存生育能力,協助生育。   EULAR的建議包括: * SLE和APS的婦女,基於她們的病情和血栓的風險,應考慮節育的方法,特別是有APS 的抗體時。   * 在使用alkylating agent(一種治療SLE的抗癌藥物)前,應考慮人造的GnRH(可促進卵子的成長),以保存生育的能力。 * 協助生育的技術,在病情穩定或潛伏期時,可安全使用,但仍必須考慮預防血栓或突發症狀的方法。 * 病情的發展、血清的標誌(可找出血清的抗體,確認感染)和腎功能的指標皆可用來監控懷孕時突發的症狀和不良的反應。   另外,瑞典從人口註冊資料中,檢視SLE患者在懷孕及相關併發症時(妊娠高血壓),對心臓血管的影響,也在EULAR年會上提出報告。在3232個患有SLE的婦女中,發現從未有過生育經驗者,其心臟血管症狀發生的機率最高;而懷孕或併發症,並不會促使心臟血管症狀的增加。   資料來源:歐洲抗風濕性關節炎聯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        
+ read more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2015.07.09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懷孕和成為母親是女性喜憂參半的時刻,面對這項重大的改變,許多即將成為新手媽媽的女性會很認真努力的多方蒐集各式健康資訊。不過,健康資訊真的能為準媽媽們帶來幫助嗎?有沒有可能會讓她們越看越焦慮呢?澳洲莫納什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事實的確如此!在懷孕階段和分娩前後,社會上的健康資訊的確會造成媽媽們的焦慮。 來自公共健康和預防醫學研究所的Health Rowe和Jane Fisher博士檢視了孕期焦慮和其中的原因。Rowe博士指出,孕期焦慮非常普遍,但它所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如產前憂鬱。 根據這項研究,女性的“母親形象”、單一的健康諮詢宣傳、“母性的直覺”還有風險意識都是影響孕期焦慮的相關問題。研究者也指出,不真實、誇大的健康資訊,讓準媽媽們感到疑惑、被“污名化”,同時會降低準媽媽们的信心。 舉例來說,“母乳餵養最好”這樣的信息,讓選擇親自哺育的媽媽感到高興和驕傲,同時卻也可能讓選擇不餵母乳的媽媽感到自責和羞愧。而預防嬰兒猝死症(SIDS)的宣傳標語-為孩子尋找一個安全睡覺的地方-可能會讓家長過分高估SIDS發生的機率,從而過分關注孩子,陷入终日焦慮之中。 研究者強調,傳統輿論鼓吹「女人天生會做媽媽」的陳腔濫調勾劃出一個過份理想化的「媽媽」形象,這樣的觀點需要被「成為母親是需要通過時間學習」的觀點替代。 因此,我們需要有科學實證且不帶有價值判斷的專業健康諮詢,讓女性感到被支持並感到母職的工作是受到社会看重的。健康專業只有在提供真實且具備實證基礎的正確資訊時,才能有益於媽媽們做决定,從而真正的幫到媽媽和孩子。   資料來源: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 read more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2015.07.03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在美國已是排列第三名最常見的藥物,雖然它本身是抗憂鬱症藥物,卻常被當作荷爾蒙療法的替代藥物,用來治療像是熱潮紅、夜間盜汗等更年期不適症狀。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服用SSRI類藥物可能發生增加骨折機率的副作用。   美國東北大學健康科學系Matthew Miller醫學博士及研究團隊,分析了37萬3千名婦女40到64歲健康的中年婦女資料,研究團隊將她們的資料被分為兩組,在1998-2010年間分別服用SSRI類藥物與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s)、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後二者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選擇H2受體阻抗劑和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進行比較的原因,主要是前者在過去被發現不會或極其輕微增加骨折風險,而後者則些微會增加;而SSRI類藥物在過去亦曾被指出與發生骨折風險具有關連性。   研究結果顯示,與服用另外兩項藥物相比,這些接受SSRI類藥物一至五年不等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的婦女,發生骨折的機率增加67~76%。研究解釋發生這樣的結果與一個生物性的假設一致,就是抗憂鬱藥物相關的骨頭衡定性之調變有利於蝕骨細胞活性的關係,也就是說,抗憂鬱藥物使得骨密度變低,才形成骨折機率變高。   由於導致骨折的風險會持續存在多年,因此研究團隊建議中年婦女應縮短服用的時間長度,同時未來研究應繼續探究是否低劑量服用也會出現相同情形。       資料來源:BMJ傷害預防期刊      
+ read more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2015.06.15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在女明星、報章媒體及網路部落格的推波助瀾下,過去數年間國內外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在產後會吃胎盤,當作幫助產後復原的方法之一。據中醫說法,胎盤稱為紫河車,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養分,具有溫補、養血的作用。但目前許多相關報導讚揚吃胎盤好處多,都是來自那些吃了自覺受惠之女性的現身說法,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就指出,目前有關吃胎盤對女性及寶寶的效益與風險,相關證據都仍處於不足的狀態。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精神科醫師Crystal Clark開始關注此議題的起因是她碰到有懷孕的女病患詢問吃胎盤是否與抗憂鬱藥物產生交互影響;於是她投入研究食用胎盤,並發現這個行為廣泛的發生,遠超乎她的想像。Clark醫師與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共分析了過去的4個人類研究、及6個與人類行為相近的動物研究。 研究中指出,雖然所有非人類的哺乳類動物都會在生產後吃下胎盤,但根據文獻記載到了1970年代北美地區的婦女才開始進行相同的行為,到了近幾年更加盛行。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這10個研究都不支持那些認為食用胎盤會帶來好處的論點,包括可預防產後憂鬱、增加體力、有助哺乳、恢復皮膚彈性、強化母嬰連結或恢復體內鐵質。唯有在動物研究中發現,食用胎盤能降低產後疼痛,但這在人體實驗部分則尚未得到證實。此外,研究團隊也沒有找到任何研究就食用胎盤對母親及喝母乳的寶寶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研究另一位作者心理學家Cynthia Coyle表示,目前針對產後胎盤的保存與食用劑量都沒有規範,婦女們真的都不清楚她們到底吃下了些什麼,未來的研究應該要能回應這些問題。Coyle也希望這項研究的結果能引起懷孕婦女與醫師針對產後計畫開始對話,如此一來醫師可以向婦女進行科學證據的衛教,在進行決定的過程中協助她們。 目前研究團隊也正在對全球健康照護者對於食用胎盤行為的認知與態度進行資料蒐集,希望檢視到底他們是否會向婦女建議從事此一行為。   資料來源:女性心理衛生檔案期刊(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有一就有二?!剖腹產影響婦女未來生產方式選擇
2015.06.04
有一就有二?!剖腹產影響婦女未來生產方式選擇
  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的健康統計學者Sally Curtin指出,在經歷過第一次剖腹生產後,有九成的婦女在下次生產時,仍然需要剖腹。比起陰道生產,多次剖腹有更多健康上的風險,如輸血、子宮破裂、子宮切除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顯示,首先,剖腹生產的併發症比陰道生產高,且不分年齡,膚色和種族。其次,第一次剖腹生產的婦女,其輸血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的機率最高(平均在每十萬生產次中分別發生525次和383次);重複剖腹生產的婦女,其子宮破裂和非計劃性子宮切除的機率最高(平均在每十萬生產次中分別發生89次和143次)。最後,有剖腹生產經驗的婦女,往後的生產如果可以陰道生產完成,其併發症發生率較低;如果無法完成,則其併發症比計劃性重複剖腹更多,特別是子宮破裂,高達七倍多。 美國婦產科學會的Mark deFrancesco醫師表示:剖腹生產所引起的併發症,顯示了避免剖腹的重要。雖然手術是一種救命的方法,但在美國已經過多使用了,有30%的生產是剖腹進行。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的剖腹生產率應維持在10~15%。 紐約史坦登島大學醫院母體和胎兒醫學醫師Catherine Herway直言:很多醫生因為怕胎兒出事而被告,所以選擇剖腹;另一方面,剖腹較容易且節省時間。但他也指出剖腹產減少了婦女未來陰道生產的機率。要避免重複剖腹,最好不要有第一次。婦女應自我教育,而除非產程需要,醫生不應急著剖腹。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