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2015.07.03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在美國已是排列第三名最常見的藥物,雖然它本身是抗憂鬱症藥物,卻常被當作荷爾蒙療法的替代藥物,用來治療像是熱潮紅、夜間盜汗等更年期不適症狀。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服用SSRI類藥物可能發生增加骨折機率的副作用。   美國東北大學健康科學系Matthew Miller醫學博士及研究團隊,分析了37萬3千名婦女40到64歲健康的中年婦女資料,研究團隊將她們的資料被分為兩組,在1998-2010年間分別服用SSRI類藥物與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s)、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後二者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選擇H2受體阻抗劑和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進行比較的原因,主要是前者在過去被發現不會或極其輕微增加骨折風險,而後者則些微會增加;而SSRI類藥物在過去亦曾被指出與發生骨折風險具有關連性。   研究結果顯示,與服用另外兩項藥物相比,這些接受SSRI類藥物一至五年不等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的婦女,發生骨折的機率增加67~76%。研究解釋發生這樣的結果與一個生物性的假設一致,就是抗憂鬱藥物相關的骨頭衡定性之調變有利於蝕骨細胞活性的關係,也就是說,抗憂鬱藥物使得骨密度變低,才形成骨折機率變高。   由於導致骨折的風險會持續存在多年,因此研究團隊建議中年婦女應縮短服用的時間長度,同時未來研究應繼續探究是否低劑量服用也會出現相同情形。       資料來源:BMJ傷害預防期刊      
+ read more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2015.07.01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每年台灣一到夏季,溫度持續上升,不時發生人們因熱中暑、熱衰竭等熱病而送急診的新聞。到底何謂熱中暑和熱衰竭?又應該如何防範和急救?本篇分享關於夏季容易出現的熱病,並提醒民眾,除了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外,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以免因忽略身體變化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導致熱病的原因   不論是熱中暑或熱衰竭等因體溫過高而來的症狀,皆導因於身體無法正常地降溫。人體本身即有調節體溫的功能,讓我們的體溫一年四季皆被維持在36.8度到37.2度之間。而人體調解體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排汗,當身體的鹽分和水分從汗腺排出病蒸發後,人體的體溫便會下降。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包括:年齡(大於65歲和小於4歲者)、環境濕度高、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曬傷、飲酒或正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的藥物和治療等,增加得熱病的風險。   熱病的種類   痱子(Heat Rash) 痱子是熱病中最輕微的症狀,當排汗過多但並未充分蒸發時就容易出現痱子。通常會在皮膚上如胯下、上胸和關節處出現塊狀的紅腫或水泡,並且會感到癢。   熱痙攣(Heat cramps) 熱痙攣發生乃因身體的鹽分太低,通常與激烈運動後大量排汗有關,並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腹部以及四肢,這些部位的肌肉會抽蓄且疼痛。飲用冷飲和暫停運動達2-3小時有助於減緩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小時便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之下,大量排汗且來不及補充鹽分與水分,容易引發熱衰竭,症狀包括:臉色發白、嚴重盜汗、心跳快但弱、呼吸短淺、肌肉抽蓄、頭痛、噁心感、嘔吐和昏厥等。此外,老年者、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在高溫環境運動者特別容易得到熱衰竭,一旦得到熱衰竭飲用冷飲來冷卻體溫,並以冷水沖澡後於陰涼的環境充分休息。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當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時,體溫在短時間內會上升到攝氏42度,導致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症狀包括:因無法排汗而有紅熱且乾燥的皮膚、心跳快速且跳動的力道大、暈眩、頭部抽痛、癲癇和陷入昏迷。由於熱中暑是急症,因此必須立即就醫,同時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盡量降低患者的體溫。方法如:移除衣物、放置冰塊、將患者浸入冷水中、用水管澆水、以濕布裹住患者或吹電風扇等一切可用來降溫的方法都會是必要的。   預防熱病   當人體在試圖降溫時,以下幾種方法有利於身體排汗及降溫:   陰涼的環境 環境是影響體溫重要的因素,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提到,冷氣可以是預防熱病首要的步驟。   大量飲水 不應等到感到口渴時才飲水,尤其在溫度特別高的夏季,更需要飲用比平常大量的水分,以利排汗。   避開陽光強烈的時段 運動是維持健康重要的一環,但是若運動環境的溫度或濕度太高就容易引發熱病,適得其反。因此避開一日中陽光強烈的時段,並在陰涼處休息有助於人體調節溫度。   穿著輕鬆寬大的衣物 夏天的衣服宜則輕鬆寬大者,並且依照自己能接受的程度減少衣物。此外,還要重視遮陽的用具如帽子、陽傘等,不僅避免體溫過高也保護皮膚不因豔陽曬傷。   勤抹防曬品 由於曬傷會影響排汗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建議在出門前30分鐘塗抹SPF15或以上的防曬品,並且每2小時就補擦一次防曬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曬傷。   關注氣象報導   熱病是可以預防的,除了藉由以上方法降低自己得到熱病的風險外,也需關心周遭容易患熱病的人,包括年齡高於65歲者、小孩、有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和寵物等。此外,千萬不要讓小孩和寵物單獨待在未啟動冷氣的車內,即使車窗有開,車內的溫度也會在短時間就上升而危及車內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2015.06.24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3C產品日新月異發展快速,因擔心3C產品對孩子身心可能有不良影響,身為家長可能常花盡心思避免讓家中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沉溺於其中。根據多項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工具(如:電視、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會對健康有負面效應,美國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孩童及青少年/女每天使用時間應少於兩小時,同時兩歲以下的孩童則應避免接觸。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花過多時間坐在這些 3C產品的螢幕前,將可能使血壓、焦慮感升高,且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對身體健康有害。日前一項挪威研究針對以螢幕為主的3C數位媒體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花愈多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他們整體的骨骼健康表現愈差,但在青少女身上並沒有相同情形。   在這項研究中,主要研究者Anne Winther與她的研究團隊選擇骨骼健康這個過去少有研究且未有明確定論的主題,對961位15-17歲的青少年/女展開調查,分別在2010-11及2012-13年進行兩階段的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中被詢問包括平日在放學後及假日時使用電腦、看電視及電影的時間長度;菸酒、軟性飲料及鈣攝取狀況等與骨骼健康相關因子的資料;以及每周活動量。之後並用X光吸收儀測量參與者的骨密度,同時BMI值及體內維生素D含量資料都一併加入進行評估。   研究分析發現,青少年平日(4小時)及假日(5小時)都比青少女(3小時;4小時)花較多時間待在3C產品螢幕前,且無論男女,只要花愈多時間在3C產品上,進行其他體能活動的時間就愈少。同時,這些久坐於螢幕前的青少年,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密度也比較低,但青少女則無相同情形,青少女久坐於螢幕前,只輕微與發生股骨頸部位骨密度下降有關,研究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男女體內脂肪的分布與荷爾蒙不同所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質,卻是首個以重複測量方式來呈現青少年/女骨骼健康與久坐於3C產品螢幕前之間關連性的研究,對公共衛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密切追蹤發展。英國兒科學及兒童健康皇家學院Benjamin Jacobs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也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女應透過適度運動、限制每天待在3C產品螢幕前應少於4小時、並適度補充鈣補充品,來改善骨骼與整體健康。       資料來源:BMJ Open期刊      
+ read more
知識就是力量!加拿大性侵預防課程成效卓越
2015.06.22
知識就是力量!加拿大性侵預防課程成效卓越
  近十年來,台灣的性侵害案例每年約有2,000件以上,2012年甚至超過4,000件。如此高的件數,可見台灣社會仍需積極改善,確保女性生命安全。不過,任何改變皆非一蹴可及,在既有社會文化改善之前,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呢?近日有研究指出女性參與性侵害防治課程,學習如何辨識、防衛性侵害且認識自己的性慾、價值觀、界線等,明顯降低了遭到性侵害的風險。 加拿大溫莎大學的心理學及女性研究教授Dr. Charlene Senn,為了解強化性侵害辨識能力的課程(Enhanced Assess Acknowledge Sexual Assault Resistance Program ,EAAA) 是否有效,透過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及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協助,邀請了893位17-24歲的大學一年級女性,將他們隨機分成2組,並讓其中一組參加EAAA課程。 參與EAAA課程的女性除了會拿到提供性侵害資訊的手冊外,還會參與4個3小時的課程,學習如何在不同場合辨識性侵害的風險。同時,這群女性也被指導如何克服情緒障礙,在遇到危險情境時用言行保護自己。此外,課程亦引導女性了解自身的情慾、價值觀以及權利和界線。經過一年的課程後,893位女性被要求報告這12個月中曾遇到的任何性侵和性侵未遂的經驗,以及一切非自願的性接觸。 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參加課程的女性,完整參與課程的女性被意圖性侵的經驗少了63%,被性侵的經驗也少了46%。Dr. Senn解釋,這些發現代表著每邀請22位女性參加EAAA的課程,就可以預防1位女性遭受性侵。此外,研究亦發現參加課程的女性有較低比例經歷過意圖強制性接觸及非自願的性接觸。 研究團隊說明,EAAA課程是第一個顯示防衛課程不僅可以降低女性遭受性侵的風險,還可能降低其他非自願的性接觸的機會。Dr. Senn解釋這個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當社會仍未發展出有效的計畫讓男性及整個文化變得對女性更友善時,還是可以藉由提供年輕女性相關的技能與工具使其免於性侵害。心理學家Mary Koss呼籲,這項研究令人驚豔,所有大學都應立即規劃如EAAA的課程。其實社會不需要視女性是無助且脆弱的,EAAA示範了可以增權女性並且降低女性遭受性侵害的風險的工具。   資料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關於MERS,你需要知道的事
2015.06.17
關於MERS,你需要知道的事
  近來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讓人人心惶惶,到底MERS會不會人傳人?還是會經由空氣傳染?會不會演變成流行病?目前有沒有治癒的方法?本次專題將說明關於MERS的動態消息,並介紹MRES病毒、被感染原因、被感染後的症狀及MERS的診斷、治療與預防, MERS的動態消息 自2012年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已知有1,179位人經實驗室確認感染了MERS,並且有442位死亡。南韓發現首例MERS感染者後,至6月15日已知有16位死亡、150例確診。而WHO和南韓的衛生福利單位將於南韓執行任務,一方面蒐集MERS的資料,另一方面了解在南韓的感染狀況,如:病毒的傳播模式、特性和臨床表現。根據最新的資料以及WHO的風險評估,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有人傳人感染途徑,亦無空氣傳染的證據。據世界衛生組織更新資料,感染MERS病毒後死亡率約為36%。 什麼是MERS? MERS病毒與在2003年盛行的SARS病毒同屬於冠狀病毒家族,但兩者僅有一個相似處,即他們都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冠狀病毒類似。MERS與一種發現於歐洲與非洲的食蟲蝙蝠身上的病毒更為相似,不過目前這種病毒尚未被分類。 目前MERS病毒的來源尚不明,但由於從非洲及歐洲的駱駝體內發現MERS病毒的抗體,顯示駱駝過去可能曾感染MERS病毒,其他動物如羊、牛、水牛、豚、野鳥等則並未發現抗體。此外,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研究MERS病毒的基金序列,從5隻被隔離的駱駝身上發現有著與被感染的人類相同的MERS病毒。顯示人類感染MERS病毒可能是因與駱駝近距離接觸,包括可能是經由空氣、駱駝牛奶或是駱駝肉;雖然有專家指出空氣感染的可能,但由於發現MERS病毒能存於駱駝牛奶的時間長於其他動物的牛奶,因此經由食物的感染途徑亦需要注意。 MERS病毒的徵兆與症候群 以下是感染MERS病毒時最經常發生的症狀: * 體溫攝氏37.8度以上 * 咳嗽、呼吸困難 * 冷顫 * 胸痛 * 身體疼痛或不適 * 喉嚨痛 * 頭痛 * 下瀉 * 噁心嘔吐 * 流鼻水 * 腎衰竭 * 肺炎 醫生將症狀形容為像肺炎症狀的感冒跡象,通常會發展為嚴重的呼吸道不適。此外,亦有報告顯示MERS病毒所引發的症狀與SARS病毒相似,但SARS病毒並不會造成腎衰竭。 易受感染之人口群 以下人口較容易感染MERS病毒或其併發症: * 有慢性病的病患,如糖尿病、慢性肺病及心臟功能不全者 * 老年者 * 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器官移植病患 * 免疫系統脆弱的病患,如: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患 MERS檢測與診斷 為檢測病患是否有感染MERS病毒,會在人體的呼吸道採集樣本後予以檢測,至於採集血液則僅可用於檢測病患過去是否曾經被傳染MERS病毒或其他病毒。 治療與預防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被MERS病毒感染後目前沒有可以治療的藥品或醫療技術。 目前所有醫師能做的只有給予病患支持性醫療照顧,即提供病患能預防、控制或舒緩併發症及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也包含嘗試改善病患生活品質,但並不包含疾病的治療。 預防方面則給旅行者提出建議,並提醒民眾被MERS病毒感染的案例不是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上就是鄰近於阿拉伯半島,其他國家則是藉由運輸工具傳播而來,包含:出現首例的中東地區;歐洲的奧地利、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土耳其及英國;非洲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亞洲的中國、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國。 給旅行者的具體建議為: * 過去有慢性疾病史、流感或旅行者腹瀉的人,在旅行中容易感到不適。 * 用肥皂與清水勤洗手。 * 避免食用未熟的肉品或在不衛生的環境準備之食物。 * 確保蔬果在進食前被充分清洗過。 * 若旅者本身發燒且有呼吸上的不適,應與他人保持距離、戴上醫療用面罩,或於打噴嚏時以袖、手肘或衛生紙遮鼻,並確保使用後的物品被妥善處理。 * 若於過去14天內曾經前往疾病流行區域,應立即通報讓相關單位如地方衛生局得以追蹤與因應。 雖然MERS具有感染性,但是若非相當近距離之接觸,是不容易被MERS病毒感染的。因此若出現感染MERS病毒的症狀,應積極向專業醫療提供者取得預防或控制病情的指引。對於未被感染MERS病毒的人,由於目前對MERS病毒的了解仍未確定,因此任何建議應作為暫時因應之道,並隨時關注MERS病毒之發展。     資料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醫「藥/要」有性別!
2015.06.16
醫「藥/要」有性別!
  大家都知道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不一樣,但許多醫學研究在進行時卻都假設女性和男性是一樣的;事實上,大部分的人至今都還沒有正視這件事情: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會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的方法。   一直以來,醫學研究從臨床前研究(preclinical studies)到人體試驗階段的受試者幾乎都是男性,1993年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要求只要是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至少要在第三階段試驗中納入女性,但私人資助的研究計畫就不受此限;也就是說基本上目前的醫療處置和用藥是只對男性來說安全和有效的,因為藥物試驗根本沒有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即便有少數的女性受試者,研究也沒有進行性別分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近研擬的指導方針要求臨床前研究必須要包含女性和男性的細胞和動物;此外,許多研究期刊也開始瞭解到生理性別對生物醫藥研究的重要性而開始落實相關政策,希望這些研究和出版品能多描述有關性別差異的觀點,例如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最近就宣布一項新政策以促進瞭解受試者的性別比例。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在2010年時曾經進行一項非正式的研究,檢視當時11份著名的科學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引,以確認這些指引是否提及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或分析。結果發現只有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官方期刊(Circulation)有要求進行性別分析;到了2014年,已經有28份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在指引中要求進行性別分析。這個趨勢顯示性別差異在醫藥健康領域的重要性,但要讓性別差異被重視、並真正落實在研究方法和精神中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認為一篇有性別觀點的研究至少要提供以下的訊息:   * 每一個研究階段所納入的女性受試者和男性受試者的人數   * 若研究對象只有特定性別,應該在研究題目就載明。   * 研究者應該提供性別分析的原始資料,以做為未來研究方向的基礎。   * 當研究主題需要時,研究者應該進行性別分層分析。   * 研究者應指出要讓研究數據具有代表性,女性和男性的受試者最少應納入多少人,並說明此人數的依據從何而來。   研究已經證實女性在用藥上比男性經歷更多副作用,而且對藥物的代謝也和男性不同,因此,研究人員必須意識到在藥品上市前,瞭解藥物分別對女性和男性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此才能確保每一個人用藥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