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處女膜」無關「處女」 婦團推正名破除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及立法委員林淑芬今(30)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有具體作為導正「處女膜」、「惡露」這些貶抑、污名女性的用詞。
黃淑英理事長表示,人類身體的組織、器官或系統命名應是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而定,但在女人身上卻不一定如此。「處女膜」這個陰道發育完成的殘留,沒有生理上的功能,卻在父權社會下成為「處女」的證據,對女人造成許多傷害與迷思。女人擔心初夜沒落紅會被視為不純潔,限制女人的性自主及自由;女人擔心傷害處女膜,避免由陰道進入的相關檢查,導致疾病防治困難或延誤診斷,危害健康。況且,「處女」就是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只為滿足父權的想像。字典裡僅有「處女」一詞,卻沒有「處男」,道盡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抑,用「處女膜」來命名是不當的。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提到,出血跟是否為初次性行為並沒有一定關聯。在這樣的社會觀念下,醫師在內診或做抹片等檢查時會擔心傷及「處女膜」。過去就有醫師面臨這樣的糾紛,跟患者確認沒有性經驗,然內診後出現流血卻被求償。有家長因為小孩跌倒,驚慌地帶來就醫,要醫師確認「處女膜」是否完整。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都在人們心中,婦產科醫學會支持改名,也樂觀其成。
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女人年紀小時社會認為保有「處女膜」很重要,但年紀大了有處女膜卻被譏笑是「老處女」,將社會價值加諸在器官上就是對女人的壓迫。而除了正名,也應該給予正確的性教育,澄清迷思,讓孩子有正確的資訊。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回應,許多用詞有其時空脈絡,因應各種觀念的進步與發展,特別在性平議題上,近年來國教院不定期召開性平審議小組針對教科書、辭典等內容作修正,對這些內容會與時俱進地修正。
台灣女人連線也將透過「徵名活動」為處女膜「正名」,提供衛福部參考,期待衛福部研議適當的名稱取代「處女膜」,對「處女」這個違反性平的用詞釜底抽薪!
+ read more
2022.03.21
史達汀類藥物的益處可能被誇大了
降低膽固醇的史達汀類藥物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藥物之一。然而,關於史達汀類藥物是否被過度使用的爭論一直存在。
每個服用它們的人都真的從中受益嗎?為了找出答案,從事健康醫療研究Paula
Byrne博士和她的同事找到了 21
項相關的臨床試驗(超過 140,000
名參與者),並進行統合分析。
他們問了兩個問題:1、盡可能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降低心臟病發作、中風或過早死亡的風險最好的方法嗎?2、史達汀類藥物在降低這些病情風險的實際效益?
降低壞膽固醇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
他們發現在臨床試驗期間,服用史達汀類藥物讓壞膽固醇降低的程度,與一個人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死亡的機率之間,關聯相當微弱,也不一致。在一些試驗中,降低壞膽固醇顯著地降低死亡風險,但在其他試驗中,降低壞膽固醇並沒有降低這種風險。
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隨著臨床指南的「理想」,壞膽固醇標準逐漸降低,符合史達汀類藥物治療條件的人群大大地增加。一項研究估計,在
1987 年至 2016
年間,符合使用史達汀類藥物的人增加了 600% 。
所謂的風險降低,是絕對還是相對的風險?
什麼是相對或絕對風險?想像一下,你過早死於某種疾病的機率是
0.2%,而有一種藥物可以將你的死亡機率降低到
0.1%。相對而言(相對風險降低),您的死亡機率已減半,或降低
50%。但就絕對值而言(絕對風險降低),您的死亡機率僅下降了
0.1%。
雖然相對風險降低了
50%,但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差異嗎?是否值得換成這種藥物,特別是如果有與之相關的副作用?絕對風險降低呈現出更清晰的畫面,使人們更容易做出明智的決定。
他們發現與相對風險降低相比,服用史達汀類藥物的絕對風險降低是不大的。與未服用史達汀類藥物的人相比,服用史達汀類藥物的相對風險降低了
9%,心臟病發作降低了 29%,中風降低了
14%。然而,死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絕對風險分別降低了
0.8%、1.3% 和 0.4%。
個體差異
進一步的考慮是,試驗報告了所有參與者的平均結果,而不是個人的結果。顯然,每一個人患病風險因生活方式和其他因素而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底線可以使用線上計算器(例如QRisk )來估算,該計算器會考慮一系列因素,例如體重、吸煙、血壓、膽固醇和年齡。
一個人在未來十年內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以百分比來表示。例如,一個超重的
65 歲男性吸煙、高血壓和高總膽固醇,與一名 45
歲、不吸煙、膽固醇和血壓略有升高的女性相比,他可能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很高。如果醫生要評估他們在未來十年內的死亡風險,那麼男性的估計風險可能為
38%,而女性的風險可能僅為 1.4%。
現在考慮服用史達汀類藥物對兩者的影響。根據這項研究,史達汀類藥物可以將死亡的相對風險降低
9%。從絕對值來看,男性將風險從 38% 降低到
34.6%,女性從 1.4% 降低到 1.3%。
患者和他們的醫生需要考慮:在利益和在潛危害之間進行權衡,這些風險降低是否值得?包括可能終生服用日常藥物的不便。這對於收益微乎其微的低風險人群尤為突出。然而,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偏好對風險的看法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可能看起來像「值得」的東西可能對其他人來說沒有什麼價值。
研究強調,患者和他們的醫生都需要了解藥物的真正影響,以便做出明智的決定。依賴相對風險(在數字上更令人印象深刻),而不是絕對風險,可能會導致醫生和患者都高估醫療介入的益處。
研究發表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 上。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3.14)
+ read more
2022.03.16
死亡時,可能會在你眼前閃現人生的跑馬燈
來自「科學意外」的新數據顯示,當我們死去時,人生的跑馬燈實際上可能會在我們眼前閃現。
一組科學家開始測量一名患有癲癇症的 87
歲患者的腦電波。但在神經系統記錄期間,他遭受了致命的心臟病發作
—
意外記錄了一個垂死大腦的活動,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記錄垂死的大腦。
結果顯示,在患者心臟停止跳動,也就是停止向大腦供血前的
30
秒內,他的腦電波與我們執行高認知任務時的模式相同,比如:集中注意力、做夢或回憶。
患者被宣布死亡通常是在心臟停止跳動後持續了 30
秒之後。
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寫道,這種大腦活動顯示最終的「生命回憶」可能發生在一個人的最後時刻。
現在是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神經外科的Zemmar醫生指出,這個腦波是在 2016
年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醫院記錄的,但是一直沒有發表。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類似的案例來幫助加強分析,但沒有成功。
但 2013
年的一項在健康老鼠身上進行研究提供了一個線索。在該分析中,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在老鼠心臟停止跳動後
30 秒,死亡時腦電波水平很高 —
就像在Zemmar的癲癇患者身上發現的那樣。
Zemmar告訴
BBC:「這實際上完全是偶然的,我們不打算做這個實驗或記錄這些信號。」
那麼,我們能否重溫親人的時光和其他美好的回憶?Zemmar說無法確定。
他說,如果我跳到哲學領域,我會推測,如果大腦做了閃回,它可能會提醒你好事,而不是壞事,但對於每個人來說,令人難忘的事情會有所不同。這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最後一次回憶,它們在我們死前的最後幾秒鐘通過我們的大腦重演。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2.02.23)
+ read more
2022.03.09
美國主要研究發現新冠疫苗與死亡無關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表示,輝瑞和 Moderna
疫苗接種後報告的副作用有92% 的是輕微的。
截至 2021 年 6 月,美國約有 4,500
人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其中 80% 以上是 60
歲及以上的人。
但在數據中沒有偵測到死亡可能與疫苗本身有關的證據。
研究作者 Tom Shimabukuro
博士說:「令人放心的是,對這兩種 mRNA
疫苗的反應通常都是輕微的,並且在一兩天後就會消退
— 這佐證了當初臨床試驗和授權後監測的報告。」
心臟炎症
研究人員研究了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間在美國接種的近 3 億劑疫苗中的不良事件。
從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VAERS) 數據來看,CDC
收到超過 340,000 份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報告,其中 92%
為輕度。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疲勞、發燒和發冷。
在記錄為嚴重的 22,000
多起事件中,最常見的是呼吸急促。
其他嚴重事件,包括一種稱為心肌炎的心臟炎症,儘管這種副作用非常罕見。
死亡率
由於 Covid
刺戳最初是根據緊急授權使用的,因此醫療保健提供者必須報告接種疫苗後的所有死亡人數,無論醫生是否懷疑存在「合理」聯繫。
截至 2021 年 6 月的六個月內,約有 4,500 人死亡,其中
80% 以上是 60 歲及以上的人。
CDC 的 David Shay
博士說:「在緊急情況下,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Covid-19
疫苗的快速接種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由於他們的年齡,這個群體的死亡率基線已經高於普通人群,我們的結果與其他成人疫苗接種後,這個年齡段人群的死亡率相似。」
根據另一個僅由個人呈報的系統 V-safe
的調查顯示,只有不到 1%
的人在接種疫苗後尋求過任何醫療護理。
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教授Elizabeth
Phillips博士說:「令人欣慰的是,六個月的 VAERS
數據支持了這一點 — 儘管大約每 1000
名接種疫苗的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但大多數這些都不嚴重。令人放心的是,除了已知與
mRNA
疫苗相關的心肌炎和過敏反應之外,沒有其他意外的
[安全] 信號。」
研究結果發表在《柳葉刀》醫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2.03.08)
+ read more
2022.02.08
喝咖啡可刺激消化
最新營養科學的文獻回顧性評論,強調了喝咖啡對消化過程的好處,以及降低膽結石和某種肝臟疾病的發生。
整合194個發表過的研究的結論指出:飲用適度的咖啡
(每天3-5杯),對消化道的各種器官並不會造成傷害。其中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咖啡和減少膽結石以及減少胰臟發炎風險相關─
雖然仍需要更多研究。
咖啡經過胃腸時有三個主要影響:
1)
咖啡和胃、膽囊及胰臟的分泌有關。咖啡刺激消化荷爾蒙胃泌素和鹽酸,兩者在胃液中協助分解在胃裡的食物。咖啡也刺激膽囊收縮素(CCK)的分泌,這是一種增加膽汁製造的荷爾蒙,也幫助消化。
2)
咖啡促使腸道微生物菌群的組合變化,主要是益生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數量的增加。
3)
咖啡和穀麥片一樣會刺激大腸蠕動,比無咖啡因的咖啡多23%,比一杯水多60%。它可能和減少慢性便秘風險相關。
最近的研究也強烈支持咖啡有對抗肝臟疾病的保護作用,包括最常見的肝癌
──肝細胞癌。
除了證據指出飲用咖啡有助於初階的消化,大部分的數據並不支持咖啡對胃食道逆流有直接的影響。胃食道逆流是其他風險因子組成或加成的影響,如肥胖和不良飲食。
這個新的評論,標題為「咖啡對胃腸道的影響:敍述性綜論和文獻回顧」,由法國健康和醫學研究的國家機構的名譽研究主管Astrid
Nehlig博士所主導。
他說:「和一些假設相反,飲用咖啡總體來說,和排便或消化問題並沒有關連。在某些情況下,咖啡對一般消化不良如便秘,有保護作用。越多的資料指出腸道細菌群,如益生菌雙歧桿菌量的增加和飲用咖啡相關。雖然需要更多的數據來了解咖啡在消化道上的影響,這個起點十分令人鼓舞。」
此回顧性研究由非營利「咖啡科學資訊機構」(ISIC)所資助。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01.18)
+ read more
2022.01.22
美FDA加強醫療器材對女性影響的研究與監管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的器材與放射健康中心
(CDRH)
18日公布了一項計畫,旨在解決和監管醫療器材研發中既有和新興的性別問題,以保護和促進女性健康。
CDHR首席醫療官Terri
Cornelison博士表示,隨著對性別和性別差異的理解,我們認識到兩種性別:生理性別
(SEX,一個人的生物學特徵)及社會性別
(GENDER,一個人用來定義自己的社會結構概念)。這兩者相互關聯,它們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生理反應、疾病的表現和治療結果等醫療健康面向。
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女性整體健康有相當大的影響,不僅僅只在生殖或性健康方面。這個前提下,CDRH女性健康計劃的目標在確保所有女性都能獲得創新、安全和有效的醫療器材。
缺乏代表性會對女性健康產生嚴重後果
從歷史上看,臨床前細胞研究、動物研究和臨床研究絕大多數是對男性進行的。Cornelison博士直言,研究對我們瞭解醫療相關產品,包括醫療器材如何影響不同生理/社會性別的個體至關重要。她指出,心血管器材,如心律調節器就是一個例子,它對於男性和女性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和併發症發生率,缺乏女性相關研究會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這次的計畫有三個主要優先事項:特定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分析與報告、改善當前和新興女性健康問題的綜合方法,與制定女性醫療器材研究指南。
Cornelison博士總結,透過這三個重點的進行,將可加強理解醫療器材如何影響女性,並努力確保器材對女性及所有人的效益與安全。
台灣情形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倡議國內以人體為對象的科技研究需有性別觀點。經過十數年的推動,衛福部終在2022至2025年的性別平等推動計畫草案中納入「促進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之性別化創新」目標,預計建立科學研究性別分析指引,並在藥品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納入性別統計與分析。
編譯來源: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2022.01.18)、MEDTECHDIVE(2022.01.19)、European
Pharmaceutical Review(2022.01.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