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肥胖由個人健康界定,不宜單憑體重
2020.08.10
肥胖由個人健康界定,不宜單憑體重
肥胖的診斷標準,一直是以體重為基礎:身高體重指數(BMI)和腰圍。爾後,強調脂肪的種類及其分布的重要性。   日前,加拿大更新臨床實務指南,指出肥胖應該由一個人的健康來界定,而不只是體重。臨床上應該關注體重增加的根本原因及聚焦在體重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指南還建議醫生不要單純地推薦節食和運動,要重視整體健康的發展。   最佳體重與最理想體重 體重減輕約3-5%即可以改善健康,而且一個肥胖者的「最佳體重」,不一定是身高體重指數中的「理想體重」。   臨床指南指出,醫生應關注患者認為重要的健康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減肥,同時應從「節食和運動」的減肥模式轉移到解決過重的根本原因上,並對健康採取整體性的考量。   醫學專家認為,僅僅降低卡路里攝取,不是能持續減輕體重的方式,而且最終會導致體重回升。   新指南本是用來給家醫科醫師做為平時的肥胖診斷和治療,避免給病人體重污名化:「主流文化對肥胖的敍述預設了個人的不負責任、缺乏意志力,怪罪肥胖的人使其蒙羞。」   主要作者之一Ximena Ramos-Salas提到,體重的偏見不只是對肥胖有錯誤的認知,實際上也影響了醫護人員的行為。對肥胖者的歧視,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醫護人員宜評估自己對肥胖是否有歧視的態度。   肥胖是一個錯縱複雜慢性的狀況,新指南強調需要長期的處理。除了勸導病人選擇營養均衡的飲食、維持規律的運動之外,醫師也提供心理治療支持、藥物和減肥手術如胃繞道手術。   減重維繫不易,因為腦部會補償性地感覺更餓,使得人們吃得越多。許多研究已經顯示大部分由節食而減重的人,體重又回升。   加拿大肥胖症研究與政策總監Ramos-Salas甚至認為,節食是無效的。許多研究也指出,運動減重更難。   醫師在討論體重之前應該要先得到病人的允許,和病人合作聚焦他們所關心的目標,而不是一味告訴他們減少攝取或消耗熱量。   新指南最近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的期刊。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0.08.0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停經後體重增加有多少是因為藥物?
2020.07.29
停經後體重增加有多少是因為藥物?
許多高血壓、糖尿病和抑鬱症的藥物會導致體重意外增加。不幸的是,普遍超重或肥胖的停經婦女,更有可能在更年期由於這些各種健康問題而接受這些藥物的治療。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更年期使用抗抑鬱藥、降血壓藥物β受體阻滯劑(如「優心」、「心全」)和胰島素是造成此時女性的體重增加的部分原因。   研究人員建議,在為停經婦女開各種藥時,醫師必須提高警覺。具體而言,醫師需要確定各種藥品是否絕對必要、是否有替代選擇以及是否已經以能夠帶來效果的最低劑量開立處方藥。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新研究利用「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研究的資料,量化增加體重的藥物與停經婦女3年間體重變化之間的關聯程度。   研究團隊在一開始和3年後測量了停經婦女BMI(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並用處方藥清單進行交叉核對,這些處方藥包括抗抑鬱藥、β受體阻滯劑、胰島素和/或糖皮質激素。   結果發現,與未服用這些藥物的女性相比,服用至少一種會增加體重的藥物與BMI和腰圍的增加較多有關。這兩種測量均隨處方藥物的增加而增加。那些服用抗抑鬱藥或胰島素,或同時服用抗抑鬱藥和β-受體阻滯劑的人,與非服用者相比,BMI增加最顯著。   北美更年期學會醫療主任S. Faubion說:「這項研究強調肥胖對健康的嚴重不良影響,以及中年婦女使用抗抑鬱藥、降血壓藥和胰島素等藥物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關聯。除了應確保合理及在能夠帶來效果的最低劑量來使用這些藥物外,應強調可以減輕這些不良影響的策略,如飲食品質、運動量及睡眠的品質與持續時間等。」。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1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什麼樣的工作最傷膝蓋?
2020.07.28
什麼樣的工作最傷膝蓋?
因膝蓋關節炎所需的關節置換手術越來越普遍,人們想知道除了跑、下樓梯等,究竟哪些工作最會導致傷害。   根據涵蓋100萬的工人的71個研究做的分析,風險最大的職業有農業、建築、採礦、服務業和料理家務;工作需要過度的跪、蹲、站立高舉和爬樓梯都會增加風險。   澳洲悉尼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及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 木匠、砌磚工以及地板安裝工人膝蓋關節炎的風險是久坐工作者的3倍; * 農人的膝蓋關節炎的風險多達64%,比營造商和建築工人的63%稍微高些; * 料理家務的人也承載著風險,而無薪家務勞動者面對的風險則多了93%; * 有些職業對膝蓋的負荷較少。研究發現商界、林業、捕漁、機械工、水電工、技術人員和郵差膝蓋關節炎的風險在統計上不明顯。   悉尼大學的資深研究員Dr.David Hunter指出,膝蓋關節炎是全球失業和失能的首要原因,所以預防職災很重要。   根據紐約骨科外科醫師,關節炎發生的開始是軟骨衰退,骨頭相接觸,引起疼痛和腫脹,限制功能,因而影響生活作息。大部分的時候原因不明,也可能是因為受傷。   紐約市Lenox Hill醫院的Dr. J. Schildhorn指出:「關節炎有基因的關係,也有生活型態之故。最大風險因素是過重或肥胖。各階層的人皆有關節炎的案例。」。   膝蓋關節炎是老化的疾病,人們壽命越長,難怪越來越多受苦,關節置換手術的數目也大增。但沒有奇蹟般的痊癒。   軟骨沒有真正再生的能力,使得關節炎難以治療。最好的辦法是,營養的飲食、注意體重。伸展和瑜珈類的運動,幇助關節更有彈性。   治療包括止痛藥、物理或行為療法,若無效,則要膝蓋置換手術。   膝蓋關節炎是機械式的磨損,有些人的軟骨比其他人更有彈性。如果軟骨很軟且薄,任何治療都沒有辦法,和生活型態或工作完全沒有關係。雇主可以做的是,協助提供物理治療,教導員工工作如何減低對膝蓋的壓力,會有幫助。   研究發表在《關節照謢和研究》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0.07.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乳癌患者心臟病發後更容易死於乳癌!
2020.07.18
乳癌患者心臟病發後更容易死於乳癌!
一項新研究發現,乳癌患者發生心臟病後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60%。   在人類演化中,免疫系統被設計成用來攻擊入侵的細菌和病毒,它還可以辨別癌細胞是異常且應被攻擊的。   不過,此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臟衰竭等減少血流量的事件發生時,引發特定的免疫反應,反而有利於癌症的擴散。   該研究對1,700多名早期乳癌患者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那些經歷過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心臟衰竭的患者比沒有經歷過的乳癌患者,癌症復發、擴散和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   這項新研究還對老鼠進行實驗,並發現相較於沒有阻斷血流的乳癌老鼠,那些被阻斷血流的乳癌老鼠在血流阻斷期間腫瘤體積增加了2倍。   研究作者K. Moore博士說:「透過削弱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攻擊,心臟病發作似乎提供了使腫瘤得以生長的環境。儘管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我們的結果支持積極管理心血管風險因素,不只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還需降低乳癌發展的風險。」。   Moore補充,由於八分之一的美國女性一生中會罹患乳癌,並且在美國有近300萬的乳癌倖存者,因此有必要更好地了解癌症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   進一步研究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方法,例如:運動和治療高膽固醇和高血壓,避免癌症患者癌症惡化的可能性。   編譯來源: * Eureklaert(2020.07.13) * Koelwyn, G.J., Newman, A.A.C., Afonso, M.S. 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celerates breast cancer via innate immune reprogramming. Nat Med (20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孕期有高血壓的婦女更容易患心臟病
2020.07.12
孕期有高血壓的婦女更容易患心臟病
女性在懷孕時有1-10 %的人會發生高血壓,稱為「妊娠高血壓」,通常在產後恢復正常。它與子癲前症不同之處在於孕婦尿液中沒有發現蛋白質。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婦女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有高血壓的婦女未來更有可能患心臟病和心臟衰竭。為這關連進一步增添了證據   不過,當科學家欲了解妊娠高血壓可能增加哪種心血管疾病風險時(例如心臟病心臟衰竭等),得到的結果卻不一致。為了進一步檢視妊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一組國際性的研究團隊對21項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文獻回顧,這些研究共有360萬名婦女,其中128,000名過去患有妊娠高血壓。   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妊娠高血壓的婦女相比,第一次懷孕中有高血壓的婦女以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45%,患冠心病的風險也高出46%;曾發生一次以上妊娠高血壓的婦女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81%、患冠心病的風險高出83%、患心臟衰竭的風險高出77%。   研究作者C. Oliver-Williams博士指出,當檢視所有現有研究時,答案是明確的: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的婦女,即使沒有發展成子癲前症,也更有可能患上幾種不同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員說:「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妊娠高血壓與以後的心臟病有關。不過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可能會導致持久性損害,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只是懷孕時對身體的巨大需求誘發了未來的心血管疾病。」。   Oliver-Williams博士補充:「重要的是,女性要了解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並不是她們的錯,而且也不必然會發展成心臟病。雖然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因為運氣不好而處於不好的狀況,但仍有機會改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可行範圍內進行改善。積極的小改變確實有幫助,例如:多吃些水果和蔬菜、規律地做些短時間的運動、找時間放鬆等,如果有孩子的話也讓他們參與吧!」。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停經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2020.07.06
停經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停經使得婦女更容易發生一些健康上的問題。依據加拿大老化縱向研究的資料所做的一個新研究,指出停經是發生代謝症候群或其中一部分的一個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中央型肥胖和高血糖。   代謝症候群的案例隨年齡而增加,在加拿大60-79歲的婦女高達38%。了解起因很重要,因為這些症狀會增加心臟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婦女死亡的兩個主要原因。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停經和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和老化無關。這個新的研究分析超過10,000個45-85歲婦女的資料,發現停經和代謝症候群增加的風險有正向關聯。   然而,好消息是針對有代謝症候群的婦女,改變生活的型態,可以有效地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停經年齡和荷爾蒙療法的使用也可能改變這種正向的關聯,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量化其影響。   研究結果重新確認了停經和代謝症候群的關聯。代謝症候群相當於心血管風險增加,而心臟病仍然是婦女主要死亡原因,這個研究強調了中年婦女心血管風險的檢查和減少風險的策略的重要性。   研究結果發表在「更年期」,北美更年期學會的期刊。   編譯來源: Eurekalert (2020.07.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