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可能增加惡性淋巴瘤的風險
2024.08.14
紋身可能增加惡性淋巴瘤的風險
你在刺青之前思考過它的健康風險嗎?   一項於2024年7月初發表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上的研究,測試了美國常用的75種紋身和永久化妝墨水樣本,發現其中26種被引起感染的細菌污染。 這些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這種細菌會引起嚴重的健康併發症;還有痤瘡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這種細菌會引起痤瘡。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5月的另一項發表在_《eClinicalMedicine_》期刊的研究發現,任何大小的紋身都與21%的淋巴瘤(血癌的一種)風險增加有關,而風險似乎並沒有因為紋身的大小而升高或降低。   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該系統包括脾臟、胸腺、扁桃體、骨髓以及位於腹部、腹股溝、骨盆及胸部、腋下和頸部不同部位的淋巴管和淋巴結的連接網絡。   然而,這類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它只能顯示關聯。或許紋身的人可能還有其他共同的因素導致這個結果,如:飲食、壓力或其他的東西?   紋身前請停看聽 儘管如此,紋身過程可能會導致淋巴瘤,這似乎是合理的。畢竟,當你把愛人的照片永久紋在你的手臂上時,你可能並沒有完全意識到注入你體內的液體。紋身墨水可能含有各種致癌和潛在致癌物質,如初級芳香胺(PAAs)、多環芳香烴(PAHs)和不同的金屬,如砷、鉻、鈷、鉛和鎳。是的,當你把Justin Bieber的臉紋在你的屁股上時,你得到的可能不僅僅是小賈斯汀狂熱。   此外,將紋身墨水注射到您體內可以引起您的免疫系統反應,從而將墨水從注射的地方帶到最終安息地。這意味著您的淋巴系統正在參與其中。事實上,研究發現紋身墨水在紋身很久之後還是可以在你的淋巴結中找到。   現在,尚不清楚有多少紋身的人可能會繼續患上淋巴瘤。這不是超級常見的癌症。美國癌症協會估計,男性一生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機率約為四十二分之一,而女性的機率則低一些,大約五十二分之一。   然而,刺青變得更加普遍。隨著紋身變得越來越普遍,有必要評估這種做法目前可能涉及哪些風險。許多紋身店並不主張品質控制。因此,主動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會有所幫助,例如紋身過程會增加風險還是降低風險,以及是否有可能不含致癌物質的替代類型墨水?   同時,請記住你對身體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產生長期影響。   研究怎麼做 在這項於2021年進行的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三名研究人員首先使用瑞典國家癌症登記冊來查找2007年至2017年間所有20至60歲於某個時間被診斷患有惡性淋巴瘤的患者。然後,對於每個淋巴瘤病例,研究人員使用總人口登記冊找到三個隨機選擇的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對照。初步研究人口總數為11,905人。   接下來,研究人員向每個人發送了一份問卷,詢問了一系列與紋身相關的問題,例如這個人是否有紋身、紋身的時間以及紋身有多大。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有紋身的病例比例更高(21%比18%)。那些有紋身者患淋巴瘤的可能性是沒有紋身者的1.21倍(亦即高出21%)。風險增加最大的是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可能性高30%)和濾泡性淋巴瘤(可能性高29%)。   在紋身後的頭兩年內,患淋巴瘤的風險最高(比沒有紋身的人高81%),接下來的3至10年下降,然後在11年後再次上升(比沒有紋身的人高19%)。   然而,這類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它只能顯示關聯。雖然知道無論紋身的大小如何,紋身都與淋巴瘤的較高風險有關,這讓人更想了解那些碰巧紋身的人可能還有什麼不同。他們是否有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暴露、不同的壓力或不同的東西?   另外,一項研究甚至不足以證實一種關聯。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學研究來確定刺青是否確實與淋巴瘤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其他類型的研究,例如實驗室和臨床研究,可以幫助表明因果關係是否確實存在。       編譯來源:Forbes(2024.06.06)、eClinicalMedicine(2024.05.21)      
+ read more
子宮內膜異位症增加卵巢癌風險
2024.07.23
子宮內膜異位症增加卵巢癌風險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可能容易遭受另一種健康危險。新研究顯示,她們患卵巢癌的可能性是沒有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的四倍。   科學家已知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和卵巢癌風險增加有關連,但此研究詳地指出風險會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亞型而不同。   患有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兩者兼有的女性患卵巢癌的總體風險「顯著增加」,相對於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高出約9.7倍。   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兩者兼有的女性患第 I 型卵巢癌的風險似乎高出近19倍,而它的生長速度往往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卵巢癌慢。(深度浸潤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存在於組織或器官深處,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時稱為「巧克力囊腫」,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囊腫。)     相關聯的原因? 這個新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癌相關,但不是原因。驅使相關性的確切因素仍未明白。   紐約大學長Langone 醫院 Perlmutter 癌症中心的婦科癌症科醫師 Deanna Gerber 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個還未能完全了解的診斷,使得和卵巢癌的相關性也難以完全理解。可能有基因驅動的相關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的發炎,也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或者荷爾蒙的因素也可能在驅動這種關聯。」   根據 Cedar Sinai 的Rimel,「有幾個機制的建議,但沒有一個完全被證實。有些基因突變如 ARID1A 相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內膜癌,也許連結了兩者。另外一個可能的機制,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形式和形成的過程中傷害了組織,從而創造一個更容易患癌症的環境—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風險仍較低 專家說,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不應對新的研究發現而感到驚慌,因為卵巢癌本身仍然罕見。在台灣,患者應該記得:一般人群卵巢癌風險非常低,少於0.1%,這比乳腺癌等常見癌症要低得多。即使卵巢癌風險增加四倍,婦女仍維持著一個非常低的風險。」   「目前我們不建議對臨床護理或政策進行任何改變。預防卵巢癌最好的方式仍是建議要運動,不要抽煙、限制飲酒。」   除了年齡以外,有卵巢癌、乳癌或大腸癌的家族史更是卵巢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根據台灣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卵巢癌」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死亡人數年增率更高達9.9%,為十大癌症之最!其發生率為1萬人1人。    Cedar Sinai 癌症臨床實驗辦公室的主任,婦科癌症專科醫師 BJ Rimel 指出,整體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應該覺知卵巢癌的警訊,包括脹氣、腹痛和腸道或膀胱功能的改變。「如果一個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醫師推薦以口服避孕藥做為治療或只是普通的避孕方法,我一定會考慮服用。口服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風險 50% ,是很棒的消息。」   研究人員發現令人震驚的增加 新的研究,美國研究團隊分析近50萬位猶他州婦女年齡18-55的數據。數據來自於Huntsman癌症機構的「猶他州人口數據庫」。研究人員仔細檢視在她們的電子健康記錄上,有多少婦女被指認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基於「猶他州癌症登記處」,有多少婦女在1992-2019年間發展成卵巢癌。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卵巢癌類型的風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和沒有此症的婦女比較,高了4.2倍。根據研究,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 I 型卵巢癌的風險「特別的高」,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7.5倍高,而患 II 型卵巢癌(可能更具侵襲性)的風險約為2.7倍。   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沒有任何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總體上患卵巢癌的風險最高,大約高出18.8 倍,而患有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的風險排名第二。   研究數據並未指出那些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接受了口服避孕藥,或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可能會稍微扭曲了數據。節育藥丸相關於較低風險卵巢癌,仍不清楚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和癌症風險的相關性。再者,這些數據並沒有顯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有可能未被診斷或誤診。   此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       編譯來源:CNN (2024.07.17)、JAMA(2024.07.17)      
+ read more
國中男生要不要納入公費施打HPV疫苗?
2024.06.21
國中男生要不要納入公費施打HPV疫苗?
在商機的炒作下,國中男生要不要納入公費施打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一直是一個時而浮上社會的議題。近日報載,衛生福利部部長表示,最快在2025年開始實施。國家照護人民的健康值得肯定,但我們希望這樣的決策不是建立在立法委員質詢的「有58個國家已經施行」,或「落實男女平等」的說法,而是有完整的政策評估,如:施打的目的、效益及預算的編列等。   在這個政策施行前,台灣女人連線有幾點建議:   請善盡告知義務,不要讓男性誤為可以防治性病 HPV疫苗在2006年在台灣上市時,很多男人要去中國前,都去打此疫苗,以為可以預防性病。另,亦有男人得了性病去打此疫苗,以為可以治療。   事實上,男孩施打HPV疫苗的目的,根據其仿單,可以預防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肛門癌及生殖器疣(菜花)。至於可以預防口咽或其他頭頸部位之聲稱,還需要更多試驗證明其臨床效益(註1),也就是說其科學實證尚不足夠。   因此,HPV疫苗不會預防菜花以外的任何性病,更不會治療疾病。為了避免誤解及影響安全性行為的落實,國中男孩施打的同意書或衛教應善盡告知疫苗的適應症。   參考WHO建議:男孩可以施打一劑 九價HPV疫苗一劑約5千─6千元。如全面公費施打國中男生,現在每年約7萬名國中男生,保守估計約需7億元。雖然衛福部會分攤部分費用,對於地方縣市政府可能還是一筆大的負擔,也可能會排擠到其他需求。   2022年12月WHO更新了HPV疫苗的指引,建議單劑量方案(稱為適應症外使用單劑量替代方案,註4),指出此方案與兩劑方案提供相當的功效和持久性保護。國際間已經有許多國家已經採取此打一劑的方案。   在台灣男性肛門癌的病例很少,約佔腸胃道癌症的1-2%(註2、3)。依此看來,男孩施打的效益應較多在預防生殖器疣上,而防癌的效益較小。由此來評估,加上WHO的新建議,男孩施打一劑,應屬足夠,可以減少政府負擔。目前國中女孩施打兩劑。如果也採取新的建議,公費施打女孩、男孩各打一劑,那麼就更不會增加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負擔了。   健康照顧要有性別思考,有「差別對待」並不代表「不平等」 男性女性因為生/心理差異及社會文化影響,在健康的照護及維護上會有不同的對待。這不是不平等。   若要疫苗補助擴及男孩,前提不應是為了落實男女健康平權,而是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他的效力及效益評估,否則只是假象及浪費。   台灣女人連線樂見民代呼籲疫苗政策保障國人健康,然而,疫苗接種涉及國家資源分配,政府回應民代的要求時,應考量科學證據、疾病負擔與成本效益,才能使其政策效益最大化。     註1、根據HPV疫苗仿單: 預防口咽或其他頭頸部位之適應症是「依據預防HPV相關肛門、生殖器部位疾病的有效性及其他證據」加速核准,還需要更多試驗證明其臨床效益。 註2、台灣癌症登錄數據2021年「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結部及肛門」總共發生率為每10萬人38.42及死亡率為14.46。沒有僅就肛門癌的相關數據。 註3、參考美國NIH的數據,肛門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分別為每10萬人1.9及0.3。 註4、世界衛生組織現在建議: * 9-14 歲女孩:一劑或兩劑 * 15-20 歲女孩和女性: 一劑或兩劑 * 21 歲以上女性:兩劑      
+ read more
預防乳癌!英國核准預防藥物
2024.06.19
預防乳癌!英國核准預防藥物
安美達錠(Anastrozole)是乳癌治療藥物,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署於2023年11月初核可安美達錠用於預防停經後女性乳癌,推估將有約24萬名中度或高度乳癌風險的女性可使用該藥物。   2019年的臨床試驗指出,安美達錠可降低部分女性乳癌發生率約50%。作用原理是阻斷一種被稱為「芳香酶」的酶,進而抑制體內雌激素的產生。它只適合停經後婦女使用,可能會引起潮熱、頭痛、憂鬱、噁心、關節痛、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儘管如此,安美達似乎比另一種用於預防的藥物泰莫西(tamoxifen)更有效,引起的副作用更輕。   根據英國政府的推估,如果24萬名中/高度乳癌風險的女性中有25%選擇服用該藥物,大約可預防2,000例乳癌病例,可為公共財政節省約6億台幣的治療費用。   安美達一種相對便宜的非專利藥物,專利在英國已到期,每劑約60塊錢台幣,目前在美國尚未獲批用於預防乳癌。   英國國民保健署執行長Amanda Pritchard表示:「這項重要的降低風險的選擇現在可以幫助成千上萬的女性及其家人避免乳癌診斷帶來的痛苦,真是太棒了。讓更多女性過上更健康的生活,遠離乳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更多關於乳癌 初為人母的年齡與乳癌風險有關? 給乳癌防治加點不一樣的顏色! 新發現!更多與乳癌有關的基因       編譯來源:Forbes(2023.11.9)      
+ read more
為什麼乳癌成為「流行病」?
2024.06.18
為什麼乳癌成為「流行病」?
乳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過去幾年,罹患乳癌的人數直線上升。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這代表什麼、又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是癌症研究領域無數專家正在努力探索的問題。   德國波昂大學醫院Olga Golubnitschaja博士表示,除了皮膚癌之外,乳癌是全球診斷最多的癌症。過去幾十年來,全球102個國家中有60個國家的乳癌發生率翻了一番。現在這絕對是一種『流行病』。   乳癌增加和檢測改進有關? 對於乳癌患者不斷增加,有一派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在診斷上有所進步。也就是發現乳癌的方法更多更好了,越是去尋找,就越容易發現,這是數字一直上升的原因。   「但乳癌增加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歸因於檢測的改進。」Golubnitschaja博士說。   根據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期刊2003年一項研究顯示,1950年至1975年間,美國還沒有新奇特的檢測技術,中乳癌發生率從每10萬人66.6例增加到119.2例。 同樣,日本乳癌協會的研究表明,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病例中只有20%是無症狀的。   乳癌的原因是什麼? 乳癌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有許多影響因素。對於像癌症這樣複雜的疾病,有專家所說的不可改變和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如生物學的因素,以及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等。   * 生活方式 Golubnitschaja博士表示指出,生活方式是罪魁禍首,女性的角色有很大的變化,更多的職業女性,更少的母乳喂養。女性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睡眠不足,久坐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這包括更多的酗酒和吸煙、環境污染以及接觸有毒化學物質。人們也開始轉向西方飲食,富含加工食品、紅肉、添加糖以及科學家尚未發現的其他因素。   * 基因 某些遺傳基因突變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主要是BRCA1、BRCA2和PALB-2等基因。但遺傳學只在大約5%到10%的乳癌族群中有影響,而且即使存在突變基因,也不能確定一定會罹患癌症。   * 荷爾蒙 例如雌激素的暴露,也會影響的風險。這包括月經較早來潮、較晚停經和某些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是一種對雌激素有反應的乳癌,癌細胞有受體,當雌激素活化時,會使癌症生長。   * 家族史 近親罹患乳癌,例如母親、姊妹,也會提高乳癌的風險。在台灣,政府補助45至69歲女性乳房X光檢查,但若家族中有二等親以內血親曾罹患乳癌,也同樣補助,40至44歲歲以上女性也列入補助範圍,這就是家族史風險的考量。   * 年齡 乳癌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通常影響中老年女性。在台灣,乳癌診斷的年齡約在56歲。   * 環境因素 雖然這種關聯還不完全清楚,但某些環境因素和污染物已被證實與乳癌有潛在關聯。具體來說,環境中類似雌激素的化學物質值得關注,這些物質可能存在於塑膠、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和殺蟲劑中。   * 生殖和月經史 延遲生育或不生育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而月經較早來潮、較晚停經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可能稍高。   * 乳房密度 乳房X光檢查中乳房密度高可能與風險增加有關,乳房密度高的女性罹患乳癌的幾率高出4-6倍。   生活方式選擇與癌症的例子 Golubnitschaja博士表示,生活方式影響乳癌發生率的一個極端例子是,比較日本與美國的統計數據,發現日本是全球乳癌發病率最低的已開發國家之一,而美國則是已開發國家中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從日本移居美國的日本女性在同一代中的發生率相同,正是諸如此類的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導致年輕女性數量激增。   年輕女性的乳癌照護還需要更多發展。對於60歲以上的停經後女性來說,這個醫療系統目前運作得非常好,而且這種疾病的危險性也降低了,因為這些女性的代謝系統正在減慢,因此癌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擴散。   乳癌統計 乳癌的受害者主要是女性,但約有0.5%至1%乳癌影響男性,對男性來說乳癌略有不同。Golubnitschaja博士也懷疑,越是沒有家族史或年齡等特定危險因子的患者罹患乳癌,死亡率就越高,例如年輕的女性或男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20年,全球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有乳癌,其中68.5萬人因此死亡。到當年年底,乳癌佔所有新診斷癌症病例近12%,超越肺癌,成為當年全球癌症發生的主要原因。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女性乳癌患者由2000年的4,679人上升至2020年的17,316人;女性乳癌死亡人數從2002年的1,203人上升至2022年的2,834人;死亡率則由2000年的每10萬人口10.9人上升至2022年的24.1人,為2022年女性10大癌症死因第三位。   什麼是乳房X光檢查? 乳房X光檢查使用低劑量X光來建立乳房的影像,是診斷乳癌的主要工具之一。Golubnitschaja博士表示,這對50多歲女性有幫助,但對年輕女性卻適得其反。年輕女性的乳腺組織比年長女性緻密得多,因此許多小腫瘤未能被發現。年輕女性很容易得到假陰性的檢查結果,這也會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心理健康副作用。   乳房X光檢查的檢測範圍有限,而且對於發現1厘米以下的腫瘤效果很差。   當然,許多專家認為,多加確認總比不檢查好,因此利大於弊,這才是早期發現和預防的核心。   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 由於乳房X光檢查未被證明對年輕族群有效,因此乳癌的預防系統需要更加全面。「對每個人都採取同樣的預防措施是沒有意義的,」Golubnitschaja博士說。   這意味著要進行因人而異的健康風險評估。Golubnitschaja博士的團隊提出一種方式,是基於受影響人群的模式來描述癌症高風險族群的表現型。   例如,其中一組高風險是具有乳癌和攝護腺癌家族遺傳史的肥胖女性。另一類則一群體重指數較低的年輕女性,她們是完美主義者,個性一絲不苟,對事業充滿奉獻精神。這些女性往往會出現微循環失調、睡眠模式改變、容易脫水、細胞健康狀況不佳等問題。   改進乳癌篩檢 賦予初級保健醫生更多能力可能是尋求這些模式的第一步,新興的新技術也能實現準確和個人化的乳癌篩檢。   需要盡快將反應性醫學轉變為預測性、預防性和個人化醫學。Golubnitschaja博士說:「我們需要改變策略。」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成功降低乳癌死亡率的國家每年將死亡率降2%至4%。世界衛生組正在進行織的全球乳癌倡議計畫,預計將全球乳癌死亡率每年降低2.5%,到2040年能挽救250萬人死於乳癌。         更多關於乳癌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給乳癌防治家點不一樣的顏色! 新發現!更多與乳癌有關的基因       編譯來源:Discover(2023.10.31)      
+ read more
五分鐘守護乳房 「乳癌風險計算器」解析罹癌風險
2024.05.10
五分鐘守護乳房 「乳癌風險計算器」解析罹癌風險
現年43歲的女演員Olivia Munn上月在社群平臺發文,她於去年確診乳癌,已歷經了四次手術。而會發現罹患乳癌,主要是因為「線上乳癌風險評估工具」。   Olivia Munn表示,她的乳房超音波檢查都正常,如果不是她的醫生Thaïs Aliabadi計算她罹患乳癌的風險分數,就不會進一步確診。透過這個風險評估計算,Aliabadi醫師發現Munn終生罹患乳癌的風險為37%,因此進行了額外的檢查,才得出診斷結果。   線上乳癌風險評估工具 計算乳癌風險分數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統計,乳癌風險評估工具使用統計模型推估女性在未來五年、一生或直到90歲左右罹患乳癌的風險。目前有兩種主要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蓋爾模型Gail Model和Tyrer-Cuzick Risk Assessment Calculator,通常是由專業衛生或醫事人員使用,但民眾也可自行在線上進行評估。   蓋爾模型由10個問題組成,包括年齡、種族、第一次月經的年齡、生下第一個孩子的年齡、是否進行過乳房切片等,大約需要5至10分鐘便可完成。可計算35歲至85歲女性5年內和終生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乳癌風險評估得分較高的人,可能會建議進行額外檢查,如核磁共振或超音波。   美國統計資料顯示,40多歲女性5年內罹患乳癌的平均風險通常為0.9%,一生的平均風險約為12%。   然而,這個線上工具無法準確評估帶有BRCA1或BRCA2突變的女性或有侵襲性原位乳癌(小葉原位癌或乳管原位癌)病史女性的風險。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網站指出,儘管可以估計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但這些預測無法準確說明哪位女性會罹患乳癌。事實上,有一些未患乳癌的女性比一些患有乳癌的女性有更高的風險估計,有些人即使沒有已知的與乳癌風險增加相關的基因突變也可能得分很高。   每個女人都應該知道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 美國北卡羅來納杜克乳癌風險評估診所主任Jennifer Plichta博士認為每個女性都應該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的風險有多大,不管覺得自己是低風險還是高風險,這至少要討論一次。一般來說,許多組織都建議這個對話應從25歲左右開始。   Plichta博士說,如果有人在網路上進行自己的風險評估,她們應該與醫生討論結果。「任何在線上進行風險評估的人都應該與他們的醫療保健提供者進行對話,以確保他們所理解內容是正確的。」   Plichta博士進一步指出,「確實有幾次,我們認為患者可能具有高風險,進行了更細緻、更詳細的風險評估,但他們沒有生病,可是我也遇到過相反的情況。所以我認為線上工具非常適合開啟討論,但討論和對話不該就此結束。」   乳癌腫瘤學家Larry Norton博士指出,當評估模型計算出一名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時,她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檢查。乳房X光檢查評估兩件事:乳房組織的密度和乳房的鈣化,鈣化是乳房組織內的鈣沉積。然而,核磁共振成像是在尋找血管,因為當癌症形成時,它們會發展成異常的血管。   「因此,核磁共振是乳房X光檢查的補充。對大多數人來說,它們並不能取代乳房X光檢查。現在對許多高風險者,我們既進行乳房X光檢查,也進行核磁共振檢查。」Norton博士補充。   然而、、、 美國癌症協會早期癌症檢測科學副主席Robert Smith博士提醒,對一些女性來說,線上乳房風險評估工具可能不那麼準確或適合。曾罹患乳癌或是帶有乳癌易感基因的女性,應該留意使用這項工具時的注意事項。如果一位女性有多位一級和/或二級親屬曾確診乳癌,這個工具就不適合她們使用。因家族史而面臨較高乳癌風險的女性,有其他適合的工具。   評估工具提高女性能力 紐約大學乳房醫學腫瘤學家Ruth Oratz博士認為,使用乳癌風險評估工具可以增強患者的能力。   「擁有資訊可以賦予患者力量。人們瞭解自己的健康風險、家族歷史和個人醫療狀況非常重要,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癌症的風險。」Oratz博士說。根據風險程度以及導致此風險的因素,女性可以採取措施幫助降低乳癌的可能性。保持健康的體重並且不要超重很重要,健康飲食也很重要,不要攝取過多的糖和脂肪。酒精是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建議女性不要每天喝酒,喝酒的時候不要超過一到兩杯。   「我們當然建議人們不要吸煙。透過運動和一些重量訓練來維持身體健康,保持肌肉質量和力量,也有助於整體健康。」Oratz博士補充,「有時也會給予藥物來幫助降低乳癌的風險。每個人都需要與乳癌專家討論這個問題。」       編譯來源:CNN NEWS(2024.3.13)、Daily Mail(2024.3.1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