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刷牙和心臟病有關?
最近一項韓國研究指出,每天刷牙三次以上可能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不良的口腔衛生會導致血液中有細菌,引發人體發炎。而發炎會增加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此研究欲了解口腔衛生與發生這兩種心臟疾病的之間的關聯。
研究分析了161,286名40-79歲韓國人的資料,他們沒有心房顫動或心臟衰竭的病史。這些人的資料乃收集於2003年至2004年之間,紀錄包括:身高、體重、實驗室檢查、疾病、生活方式、口腔健康和口腔衛生習慣。
經過約10.5年追蹤後,有4,911名(3%)發生了心房顫動,7,971名(4.9%)出現了心臟衰竭。
研究發現,每天刷牙3次以上的人,心房顫動風險降低10%、心臟衰竭風險降低12%。在考量了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子—性別、年齡、社經地位、運動習慣、飲酒習慣等後結果仍然一樣。
雖然該研究並未解釋背後原因,但一種可能是頻繁刷牙可減少牙齦生物膜中的細菌,從而防止其轉移至血液中。
研究作者表示,這份分析僅限於韓國,並且由於是觀察性研究因此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是對一大群人進行長期研究,其結果的可信度較高。
評論這份研究的文章指出,建議民眾勤刷牙來預防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還為時過早。雖然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口腔健康對心血管健康可能有影響,但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來支持公共衛生策略。
更多相關閱讀
女性牙周病恐增加癌症風險?!
男性患有牙周病較難勃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2.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6
重視癌症患者的「心」事!
最近兩份研究指出,癌症患者或倖存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可能會讓風險增加更多。
癌症患者容易死於中風
研究分析了美國超過750萬人,發現其中有1%的人死於中風,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相似,那些在年輕時即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人發生中風的風險更高。
此外,在40歲之前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中,大多數中風發生在接受腦癌和淋巴癌治療的人。40歲之後被診斷患有癌症的人中,中風風險則以前列腺癌、乳癌和結腸直腸癌患者為最高。
研究作者解釋,中風風險增加可能是因為許多癌症患者處於「容易形成血栓的狀態(prothrombotic
state)」。形成的血栓可能在肺部引起肺栓塞,或者在腦部引起中風。總而言之,這是許多癌症患者可能面臨的問題。而由於前列腺癌、乳癌和結腸直腸癌是一些最常見的癌症,因此可能可以解釋這種高度關聯。
神經外科教授提供另一種解釋,他表示原因可能是某些類型的癌症治療結果。部分癌症患者正在接受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這可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血管,並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而在腦癌患者中尤其如此。
癌症患者容易死於心臟病
研究比較了320多萬名癌症患者與一般人口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研究發現,38%患者死於癌症,11%死於心血管疾病。在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癌症患者中,有76.3%死於心臟病,多數發生於乳癌、攝護腺癌及膀胱癌患者。
此外,在35歲前被診斷罹癌的倖存者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最高;癌症患者被診斷罹癌一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死於癌症的風險高。雖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逐年降低,但是癌症倖存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仍高於一般人口。
英國癌症研究機構的護理師表示,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高,可能是因為癌症治療方法,如胸腔放射治療及部分化療藥物等。此外,有些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是一樣的,如吸菸與肥胖等,可能解釋為什麼癌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會上升。
降低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醫療主任表示,研究顯示癌症倖存者的心血管疾病高於一般人口。他認為需要有更多研究了解背後的原因,並且了解在癌症治療方法之外還有什麼因子會增加癌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這份研究也凸顯出腫瘤科醫師與心臟科醫師共同合作照護癌症患者的重要性,在早期階段就開始合作以降低癌症倖存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此外,癌症患者的衛教也很重要,提升癌症倖存者這方面的警覺,能夠促進他們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避免癌症復發。
更多相關閱讀
心臟病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
乳癌倖存者還得面臨心臟病的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11.21)
* BBC(2019.11.25)
*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risk
in US cancer patient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z766, Published: 25
November 2019.
* Stroke among cancer patie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0,
Article number: 5172 (2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2.02
既然吃藥效果不比手術差,那還要動手術嗎?
最近一項由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大型研究指出,對於狀況穩定的嚴重心臟病患者,透過手術—裝支架和繞道手術,可能減緩胸痛,但這不會降低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風險。這樣的結果挑戰了醫學教條,並使人們質疑對狀況穩定的心臟病患執行這些手術是否必要或過早。
便宜的阿斯匹靈學名藥、降膽固醇藥、降血壓藥已知可以降低狀況穩定的心臟病患者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但是許多醫師也會建議患者透過手術來改善血液流通。這些手術包括:繞道手術、氣球擴張術等。
12年前,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在非緊急的心臟病患者身上進行氣球擴張術,預防心臟病發作和死亡的效果沒有藥物治療好,但是許多醫師對研究持保留態度及質疑研究方法。
有鑑於此,美國聯邦政府花了一億美元展開新研究,比12年前的那份研究規模大兩倍、涵蓋37個國家且包含了更多病情嚴重但也最能從手術獲益的患者。
研究發現,試驗一年後,接受侵入性治療的組別中有7%死於心臟疾病、發生心臟驟停或因嚴重胸痛或心臟衰竭住院,藥物治療組則只有5%。不過,試驗四年後,情況變相反。接受侵入性治療的組別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比率為13%,藥物治療組則為15%。而在整個研究期間,平均而言不論哪一種醫療處置的效果都差不多。
研究作者表示,如果侵入性治療未帶有任何風險的話,研究結果應該呈現出手術在整體上是有益的。但研究發現卻不是這樣,我們發現手術後短期內可能帶來傷害,但長期可能是有益的,這一正一負讓效益被抵銷了。
研究作者提醒,這裡講的不是心臟病發作,若屬於這種狀況需要立即進行手術以使血液流通。不過對於非緊急情況,研究指出無需急於進行侵入性檢測和手術,因為可能會造成傷害,即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與僅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一年後發生心臟病或死亡的風險更高。
未參與研究的心臟病學專家表示,這項研究顯然與過去30、40年的常識背道而馳,並且可能會減少將來對此類患者進行侵入性檢測和治療。一些醫生可能仍會對這項研究表示懷疑,但這位心臟病學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做得非常好,結果非常可信。
為什麼藥物在降低風險方面同樣有效?
繞道手術和裝支架只能處理小區塊,而藥物則會影響全部的動脈,包含那些可能開始阻塞的區域。並且近年來藥物也取得了很大進步。
不過,手術確實可以減輕胸痛。在參與研究時每天或每周有胸痛的患者中,手術治療組中有一半在一年之內沒有疼痛,而藥物治療組則為20%。但這裡可能有安慰劑效應,即知道自己有接受手術的人傾向於將症狀改善歸因於手術。
心臟科醫師表示,當患者被告知他們的心臟問題可以用裝支架解決時,根據他的經驗,絕大多數患者會選擇接受該手術,以立即得到改善。但是先嘗試藥物治療沒有害處,特別是對於沒有或很少有胸痛的人。
編譯來源:WebMD(2019.11.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28
有這些風險因子的女性小心心血管疾病!
一群科學家在今年美國心臟學會科學會議上發表了一系列與女性心臟健康有關的初步研究,指出較早進入更年期、從事特定工作以及晚上吃得多的婦女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
較早進入更年期的婦女
這份研究是目前探討更年期年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關係最大型的單一研究。研究顯示,40歲以前進入更年期者,較容易有高血壓、高壞膽固醇指數及糖尿病,並且即使在考量了混淆因子後,這群女性的冠心病、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肥大或變窄、心房顫動及血栓風險仍較高。
研究還發現,在50歲以前越早進入更年期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此外,相較於自然地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因為切除卵巢而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研究指出,是否使用荷爾蒙來緩解更年期症狀並未影響結果。而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即使在更年期結束後依然持續存在。
特定工作增加女性
研究指出,擔任社工、護士、醫護助理和收銀員的女性,其心血管健康比擔任其他職業的女性差。
具體來說,相較於其他職業,擔任社工的女性心血管健康程度較差的可能性高了36%。而擔任收銀員的女性的可能性高了33%。
此外,相較於其他職業,擔任房屋仲介和業務的女性心血管健康程度較差的可能性低了24%,而從事行政工作的女性可能性則低了11%。
晚上吃比較多的女性
若女性一整天攝取的熱量在晚上佔的比例較高,則她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研究發現,在整天的熱量中,如果女性在晚上6點後所攝取的熱量佔的比例較其他時間高,她的心血管健康狀況較差,較容易有高血壓、高身體質量指數且長期血糖控制較差。在晚上6點後每增加1%的熱量,心血管健康程度就會跟著下降。這樣的趨勢同樣發現在晚上8點後所攝取的熱量。
編譯來源:
Eurekalert(2019.11.11)、Eurekalert(2019.11.11)、Eurekalert(2019.11.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1
不是所有身體活動都對心臟有益!
當我們談到預防心血管疾病,身體活動是經常被提到的有效方法。不過,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活動可能傷害心血管健康。
身體活動是一個涵義廣泛的概念,並且很少有研究探討各種活動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最近一份研究欲了解所有類型的身體活動是否有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活動是否有害。並且特別希望了解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可能帶來的後果,如經常背負重物等。
運動、工作或休閒時的身體活動影響不同
這份研究分析了巴黎前瞻性研究III的數據。巴黎前瞻性研究III追蹤了一萬多名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長達十年,這些參與者的年齡在50至75歲之間。
參與者填寫了一份關於在三種情境下的身體活動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調查表:運動時的身體活動、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及和休閒時的身體活動(如園藝)。
研究使用頸動脈超音波成像技術,根據其動脈的健康狀況評估參與者的心血管健康。這種方法可用於測量「壓力感受性反射(baroreflex)」的敏感度,這是身體自動適應血壓突然變化的機制。當該機制受損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並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
長期做體力活恐傷「心」
研究人員區分了兩種壓力感受性反射:「機械壓力反射」和「神經壓力反射」。異常的機械壓力反射往往與衰老引起心血管疾病有關,而異常的神經壓力反射往往與可能導致心臟驟停的心律失常有關。
研究顯示,高強度的運動與更好的神經壓力反射有關。相反,工作中的身體活動似乎與異常的神經壓力反射和動脈硬化程度較高密切相關,因此可能對心血管有害,尤其可能與心律失常有關。
研究提醒,結果並不代表工作中的身體活動對健康有害,而是指長期做很吃重的工作如舉重物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將嘗試在其他人口群驗證結果,並更詳細地探討身體活動與健康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對於耗體力的勞務方面有重要的啟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1.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4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男性使用腎臟移植或透析的比率一直顯著高於女性,科學家認為,這種持續性的現象背後是因為生物學因素而不是性別不平等所致。
研究對涵蓋歐洲9個國家、230,378名接受腎臟替代療法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資料橫跨1965年至2015年,他們分析了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的使用率顯著增加。男性的使用率從每百萬名有12名上升至173名,女性則是從每百萬名有8名上升至98名。
男性的使用率一直比女性來得多。例如,在1975-1984年,19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2,在2005-2015年該比率為1.3。同樣,對於75歲以上的患者,該比例從2.4變為2.5。
研究人員解釋,如果男女的差異是性別歧視所致,那麼差距可能不會保持如此一致。他們假設,如果不平等和不公正是導致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有性別差異的原因,那麼接受手術的男女比應隨著時間和地理區域發生變化。而研究發現這種差距在擁有不同健康政策和醫療可近度的國家中是一致的。不過,這一觀點純屬推測,因為研究未提供任何有關醫療可近度的資訊。
一篇評論指出,儘管不能完全駁斥性別不平等的可能性,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差異是基於生物學的因素。因為在這40年中社會經歷了重大的變革,但男女接受手術的比率仍持續地存在差異,表示可能是生物學而非性別歧視所導致的現象。
一種可能的生物學解釋是,女性慢性腎臟病發展得比男性慢,所以女性較晚才會接受腎臟移植或透析治療。而女性的疾病發展較慢的原因包括:停經前荷爾蒙提供了保護、男女在氧化壓力的差異、生活方式及女性較會遵循醫囑等。
另一個潛在的解釋是,女性腎功能異常的標準並未充分反應男女體型大小的差異,可能不足以讓腎功能檢測正確呈現女性的狀況,從而導致婦女被過度診斷,並高估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對女性的慢性腎臟病嚴重程度進行了錯誤的校準,就會顯得女性病程發展的較男性慢。
台灣並無統計腎臟替代療法之男女使用情形,是否有性別差異存在及背後的原因都有待研究進一步了解。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10.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