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03
孕婦有糖尿病可能讓小孩年輕就罹患心血管疾病!
最近《加拿大醫學會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年輕人和青少年的心臟病可能與他們還在子宮時媽媽有糖尿病有關。
這項研究觀察了加拿大馬尼托巴省(Manitoba)的年輕人和青少年,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研究發現他們在35歲之前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那些胎兒時未暴露於糖尿病的人高50%至200%。
作者認為,這些發現可能對預防保健很有用。對那些胎兒時曾暴露於糖尿病的孩子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檢查,可能有助於評估這個人群未來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負擔。
研究作者J.
McGavock說:「這些觀察結果支持了我們的假設,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胎兒時暴露於妊娠糖尿病有關。」。
後代風險: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臟病
研究人員檢視了將近19萬名母親於1979年至2005年所生的小孩的資料,總共有超過290,000名兒童。在所有兒童中,有2.8%胎兒時曾暴露於妊娠糖尿病,有1.1%胎兒時曾暴露於母親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中。在研究期間,暴露於這2種類型的糖尿病的情形越來越普遍,這一趨勢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
這些曾在胎兒時暴露於糖尿病的後代中,他們最常被診斷出3個疾病,分別是:高血壓(8713人)、第2型糖尿病(3568人)和缺血性心臟病(715)。
McGavock說:「透過觀察幾乎所有馬尼托巴省出生的兒童長達30年的資料,我們發現相較於母親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兒童,母親有妊娠糖尿病的兒童未來患心臟病的可能性高30%-80%並且有心臟病風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至3.4倍。」。
此外,曾在胎兒時暴露於糖尿病的兒童,提早2年被診斷出心臟問題和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9.26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婦女育齡期間的種種會影響老年心血...
中老年婦女的心臟病風險與她育齡期的長短、妊娠時的健康問題是相關的。
一項大型研究顯示,除了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不良妊娠事件—特別是妊娠高血壓疾病和出生體重低,與母親後來的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有相關性。
另一項研究顯示,婦女的生育年齡越短,停經後患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就越高。
這兩個研究結論都顯示,在評估中老年婦女的心血管疾病時,應將她們懷孕時的健康狀況以及初經及更年期的年齡等納入考量。
不良妊娠事件
日前,大型世代研究指出,在評估停經婦女的ASCVD風險時應考慮某些妊娠事件。
N.Parikh博士指出,老年女性如果在過去的懷孕經驗中發生不良妊娠事件,則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或需冠狀動脈血管重建的風險也更高
(7.6%比5.8%)。
他們發現4種特定的妊娠事件與母親的ASCVD相關,分別為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和子癲前症、低出生體重(小於2.49公斤)及早產(嬰兒提早3周以上出生)。
研究團隊表示:「即使考量了生產、BMI
(身體質量指數)
及社會經濟因素,所有發現實質上沒有改變。我們的研究支持指南的建議,即臨床醫生在評估老年婦女的ASCVD風險時應考慮與妊娠相關的疾病史。」。
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尚不清楚這些不良事件之所以與ASCVD相關,是因為它們涉及了新病理的觸發,或者是因為它們標誌著長期和更嚴重的潛在心臟代謝風險。
研究作者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是什麼潛在機制將妊娠高血壓疾病和低出生體重與晚期ASCVD聯繫在一起。」。
Parikh及其同事警告,這份研究可能有倖存者偏誤
(過度關注倖存者導致錯誤的結論)及回憶偏誤
(由於回憶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的差異所產生的系統誤差)。
不過研究團隊仍然強調,儘管如此,這項研究足以顯示在評估婦女的ASCVD風險時應將懷孕期間的高血壓納入考量。
評論研究的人也敦促,應規定電子健康紀錄中加入不良妊娠事件,並讓醫師及後續的照護系統能獲得此資訊。
_(__該研究是以「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__」為基礎,包含了1994-1998__年招募的大型多種族停經婦女群體。符合條件的婦女曾經有懷孕6__個月以上的經驗,並排除了過去曾有中風、心肌梗塞或接受過冠狀動脈血管重建手術的婦女。)_
初經、更年期、生育年齡和心血管疾病
另一份研究指出,從初經開始到更年期,少於30年的女性患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更高;相較於生育年齡有36至38年的女性,這些女性在中年發生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風險更高。初經年齡不會影響這個相關性,但是更年期的早晚則會。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G.
Mishra博士等表示,初經年齡及生育年齡彼此會相互影響,進而影響它們各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初經年齡與心血管事件之間的關係呈U形曲線:初經年齡太早(≤10歲)和太晚(≥16歲)的女性患病風險會增加。
初經年齡太早(≤11歲)且生育年齡短(<33年)以及初經年齡較晚(≥15歲)且生育年齡短(<33年)這兩種組合,她們的心血管事件風險比起初經年齡為13歲且生育年齡在36至38年之間的女性是增加的。
過去研究顯示,就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言,初經年齡在12至14歲是最佳的,但是這份研究顯示,過去研究並沒有掌握到初經年齡正常但生育年齡短的女性風險增加的狀況。
相比之下,太早進入更年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更大的關係。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樣本主要是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丹麥和瑞典的白人女性,這限制了他們研究的代表性。而且,現有數據無法讓研究人員考慮遺傳因素、早期生活因素、飲食、身體活動和合併症的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考慮到初經年齡和更年期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建議對於中、老年女性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時,應同時考慮初經年齡和更年期時間。」。
_(__該研究使用了來自InterLACE__財團的12__項研究的個人資料,樣本數為307,855__。每項研究均收集了有關婦女生殖健康、社會人口統計、生活方式及慢性病事件的資料。)_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0.09.1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9.23
新!胎兒體質決定孕婦服藥劑量
南澳洲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懷孕期間一體適用的處方劑量,可能使體重低的新生兒一輩子有得病的風險。
南澳洲和紐西蘭的胎兒生理學家指出,較小的胎兒代謝母體藥物的效率比正常體重的胎兒低,可能導致長期的健康影響。
就胎兒代謝藥物的層面而言,區分「複雜懷孕」不同於「正常懷孕」的想法是新的。
研究專家檢視為何在有成長限制的胎兒體內,代謝藥物的酵素比較沒有效率。
全球7個嬰兒就有1個體重不足2,500克,起因為胎盤無法傳送足夠的營養和氧氣。這可能和妊娠高血壓、胎盤發展不完全或抽菸有關。
子宮內發育遲緩的嬰兒,未來得到糖尿病、心臟病、免疫力低落和代謝差的風險較高。或許他們成人後也需要藥物治療,但不知代謝這些藥物和其他人會不會有所不同。
大部分的婦女懷孕時,由於身體的狀況或胎兒的問題,會服用醫師處方或市售成藥。例如妊娠糖尿病影響了15%的婦女,需要胰島素。澳洲有13%的婦女在懷孕時服用抗憂鬱症的藥,11%有氣喘,18%有心血管疾病和4.6%有糖尿病。
使用抗嘔吐的藥也很普遍,5位孕婦至少有1位服用昂丹思瓊(商品名如「卓弗蘭」等)。
研究專家認為目前沒有「複雜懷孕」藥物劑量的指南,無法責成製藥公司和醫師。但基於研究發現,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來了解胎兒成長中,藥物是如何代謝的,再來決定懷孕期間服藥的劑量。
編譯來源: EurekAlert(2020.09.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9.13
抗生素會降低母乳帶給嬰兒的健康嗎?
一項新研究顯示,抗生素會改變媽媽的母乳,而這種改變可能對嬰兒健康有害。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特別擔憂可能造成有害的細菌「綠膿桿菌(Pseudomonas)」變多,這種細菌可能會引起早產兒嚴重的腸道感染—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大約7%的早產兒會出現這種經常致命的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其中一部分的腸道會壞死。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一類稱為「頭孢子菌素(cephalosporins)」的抗生素對母乳中的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研究人員M.
Asbury解釋:「母乳中的細菌有可能轉移到早產兒的腸道,並影響其短期和長期的健康與發育。」。
她說:「雖然我們根據母體因素觀察到母乳細菌的變化,但還需要進行研究看看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嬰兒的健康。」。
影響母乳的因子
研究團隊觀察了來自86名早產兒的母親的490個母乳樣本。
他們發現,母親的體重和生產方式對母乳中的微生物群有影響。而抗生素—特別是已服用數週時—對影響著疾病、腸道健康與發育的微生物也會產生作用。
目前,我們對於早產兒母親的母乳的研究相當不足。
紐約亨廷頓醫院婦產科主任M.
Kramer說:「這項研究讓人們更了解該問題並看到問題的重要性。現在還需要進行其他研究,以了解這份研究觀察到的母乳中微生物變化是否會改變早產兒胃腸道微生物叢生和其長期健康結果。」。
Asbury強調:「儘管我們觀察到抗生素引起母乳細菌發生了變化,但母親仍應繼續服用醫師開立的抗生素,並盡可能哺餵嬰兒母乳。不過,我們希望我們的發現將引發醫生之間的討論,讓他們能謹慎選擇他們開出的抗生素以及開藥天數。」。
紐約萊諾克斯山醫院的婦產科醫生Jennifer
Wu表示,母乳對促進嬰兒腸道菌群很重要。生產方式等某些因素可能無法改變,但應鼓勵孕婦達到理想體重,謹慎地給母親抗生素處方,這對母親和嬰兒都是好的」。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0.09.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9.09
預測胎盤:使用人工智慧保護母親未來的懷孕
圖像: 胎盤膜的全數字化幻燈片圖像
嬰兒出生後,醫生有時會檢查胎盤的特徵,以預測將來懷孕的健康風險。不幸的是,這是一個耗時的過程,必須由專家來執行,因此大多數胎盤在出生後都不會被檢查。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美國病理學雜誌》上報告他們研發出一種機器學習方法以檢查胎盤,因此可以告知更多女性她們的健康風險。
檢查胎盤的原因之一是尋找一種血管病變,稱為蛻膜性血管病變(DV)。這個病變指出母親在將來的任何懷孕中都會有妊娠性高血壓的風險,可能導致母嬰致命。只要被發現,妊娠性高血壓就可以得到治療。因此在症狀出現之前可以識別高風險母親有相當大的益處。然而,檢查時可能會看到數百條血管,但僅需一條血管有病變,即可表示危險。
美國賓州匹茲堡工程學院D.
Clymer博士說:「目前,病理學家經過多年培訓才能在這些圖像中發現疾病,但是由於懷孕人數很多,導致他們沒有時間去檢查每個胎盤。我們的演算法可幫助病理學家通過掃描圖像,定位血管並找到識別DV的血管模式來了解他們應關注的圖像。」。
機器學習是通過「訓練」電腦來識別數據文件中的某些圖像。在這種情況下,數據文件是胎盤樣本的圖像。研究人員在電腦上顯示各種圖像,並表明胎盤是否患病或健康。經過充分培訓後,電腦能夠自行識別出病變的病灶。
電腦的訓練
對於電腦而言,僅查看大圖片並對其進行分類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該團隊採用了一種新穎的方法。首先,電腦檢測圖像中的所有血管。然後可以分別考慮每個血管,從而建立較小的數據群進行分析。然後,電腦將評估每個血管並確定是否應將其視為疾病或健康。在此階段,該演算法還考慮了懷孕的特徵,例如:胎齡、出生體重以及母親可能有的任何狀況。如果有任何患病的血管,則將圖片以及胎盤標記為患病。UPMC團隊提供了未識別的胎盤圖像以訓練演算法。
Clymer博士解釋說:「這種演算法不會很快取代病理學家。….這裡的目的是通過標記,病理學家可以很快找到應該仔細觀察的圖像區域,幫助加快檢查的時間。」
首席研究員J. Cagan博士和P.
LeDuc教授補充:「這是工程學與醫學之間的美好合作,因為它們將各自的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可以幫助更多人的新發現。」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9.0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9.02
女人要注意,口X增加細菌型陰△炎風險!
細菌型陰道炎是由陰道內正常存在的菌落產生不平衡所導致,可能沒有症狀,但是有些會有味道強烈的分泌物。孕婦如果有細菌型陰道炎,會增加早產及羊水感染的風險。
過去科學家已經發現的口交與細菌型陰道炎之間可能有關聯,但不瞭解其中的機制。
最近一項加州研究顯示口腔的細菌「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陰道微生物群中某種細菌的互利關係,使菌落失衡,導致細菌型陰道炎。這個發現不但挑戰了既有的認知─病菌只有在缺乏健康細菌的菌落才能生存,也解釋了口交與細菌型陰道炎之間的關聯。
研究者推測在口交過程中可能把該菌引入陰道中。而在一些臨床研究中已將其視為細菌型陰道炎的風險因素。
外來細菌如何引發陰道炎:互利關係
為了分析細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瞭解外來的細菌在既有的的微生物環境中如何獲取所需營養,研究團隊對人類陰道樣本和老鼠進行了實驗。
研究人員在老鼠的陰道微生物群中加入了「具核梭桿菌」,發現與細菌型陰道炎相關的生化活動增加,例如:增加唾液酸酶。
此後,研究人員從21名女性的陰道進行採檢,培養出陰道微生物群,並在其中加入「具核梭桿菌」。
研究發現,同樣的陰道微生物群有加入「具核梭桿菌」和沒有加入者相比較,前者的陰道微生物群出現更多細菌型陰道炎的生化活動,如:唾液酸酶增多。
研究也發現「具核梭桿菌」與其他細菌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單向關係,而是可能形成互利關係,因此可能影響發生陰道微生物群失衡的現象。
根據研究,細菌型陰道炎的微生物群裡面,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被認為在細菌型陰道炎中扮演關鍵角色。
具核梭桿菌以某種未知的機制大大地幫助加德納菌生長,而這種細菌會產生唾液酸酶,幫助具核梭桿菌從宿主產生的黏液上面吸收唾液酸。
研究顯示,細菌之間的互惠互利可能促進病原體在陰道中叢生,引發陰道微生物失衡,導致宿主生病。目前,我們需要其他研究來開發預防或治療女性細菌型陰道炎的模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8.2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