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月經不規則容易早逝?!
2019.11.05
月經不規則容易早逝?!
新的研究指出,月經週期持續不規則的女性可能會較早死亡。相較於經期規律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經期過長的女性死亡風險高三分之一。   不過,有專家提醒經期不規則的女性不需過於擔心,因為研究發現的關聯輕微並且很可能是呈現了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雖然女性的經期不符合28天循環的狀況不算少見,例如青春期少女或更年期女性等,但是這項研究發現,當女性的經期持續不規則或持續超過32天時可能值得加以留意。   這份哈佛醫學院和中國的同濟醫學院的研究包含了93,775名婦女從1991-2013年的經期資料。參與者向研究人員報告了她們平時的經期長度及頻率。在研究開始時,沒有人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或糖尿病。研究期間,近1,679名婦女死亡,其中有828人死於癌症,166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月經週期在14到17歲之間總是不規律的婦女,比經期規律的婦女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高21%;18到22歲經期持續不規則的婦女風險則增加34%;婦女在28到48歲經期持續不規則也跟過早死亡風險有關。   此外,月經週期平均為32-39天及40天以上的女性,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分別高了23%及28%。   研究結果考量了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種族、運動習慣等其他生活方式。   不過,這份研究並未證明經期不規律或過長的經期會導致早逝,它只能顯示這些因素之間存在關聯。還需要有更多研究,確定改變不規則經期會影響死亡率。   一位婦產科醫表示,這種關連可能與其他風險因素有關,因為經期失調的女性通常會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這些風險因素增加了早逝的可能性。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導致月經失調,並常常與糖尿病有關。建議經期不規則的女性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不吸菸和定期做健康檢查。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0.16)、Daily Mail(2019.10.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2019.10.31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最新研究指出,懷孕晚期平躺睡覺的孕婦可能生出體重較輕的嬰兒。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新生兒體重較輕但仍健康 來自美國奧克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媽媽懷孕後期的睡覺姿勢是否影響新生兒體重,回顧了四項相關研究,對1,760名、平均年齡30.25歲、懷孕28週以上女性的睡眠姿勢與產下的新生兒體重進行分析。   有57名女性(3.2%)表示,在過去的1至4周,她們傾向平躺睡覺。結果發現這些媽媽的新生兒體重比其他新生兒輕,平均體重為3410公克,以其他姿勢睡覺(如側睡)母親的新生兒平均體重是3554公克,相差了144公克。不過兩組嬰兒的體重都是健康的,但差異在統計上確有意義。   除了平躺睡覺,往左或往右側睡則沒有明顯的差異,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規模相對較小。   為什麼平躺睡覺對新生兒造成影響? 科學家們認為,在懷孕後期,孕婦平躺可能和子宮的血流減少有關,可能會限制胎兒的生長。   輸送氧氣給胎兒的動脈是位於女性後腹腔沿著脊椎右側的血管,如果孕婦平躺,就會壓迫到背部的血管,可能導致血液循環減少和胎兒心率下降。特別是在懷孕後期,子宮、胎兒和羊水等越來越重的時候,被認為會壓迫下腔靜脈和主動脈,減少對胎兒的氧氣和營養供應。   孕婦側睡運動 2017年年底英國慈善機構TOMMY’S 發起「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並得到英國國家健康署NHS、皇家婦產科學院、皇家助產士學院和皇家醫師學院的支持,澳洲也響應。   台灣女人連線為響應此一運動,翻譯了相關影片、圖示與常見問答,可進一步瞭解側睡對孕婦及胎兒的好處。     更多相關閱讀 媽媽的睡姿會影響胎兒健康嗎? 懷孕晚期側睡可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10.02)、JAMA(2019.10.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更年期對女性的健康有何影響?
2019.10.27
更年期對女性的健康有何影響?
所有女性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停經,但許多女性不知道的是,更年期大約從何時開始、可能有哪些症狀、接受治療時應注意的風險及更年期間的避孕等。   更年期從什麼時候開始? 平均而言更年期會持續三到四年,並且通常是從40歲中後期開始。有些女性可能只經歷了幾個月,但有些女性可能長達十年,而且最早可能在30歲中期開始。更年期婦女的月經週期會變得不規則,她們的出血量可能會比正常情況少或多,並出現間歇性點狀出血。   從未生育、較早進入青春期或月經週期短的婦女更有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   我的荷爾蒙怎麼了? 卵巢產生雌激素和黃體素,它們控制著月經週期和排卵(從卵巢釋放卵子)。   從女性30歲後期開始,卵巢中的卵子數量減少得更快,接著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濃度發生變化,在停經前兩年左右迅速下降,在兩年後穩定下來。   由於黃體素是在卵巢排卵時才會釋放,因此隨著女性越接近停經,黃體素濃度也會減少。缺乏黃體素會導致更年期的月經不規則、量變多和期間變長。   常見症狀 女性更年期可能出現一系列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焦慮、情緒低落、情緒波動、睡眠障礙、疲勞、陰道乾燥、性交時不適、頻尿等。   在更年期的最後一到兩年,女性較容易抱怨與低雌激素濃度有關的症狀,特別是熱潮紅、盜汗和陰道乾燥。而有些女性更容易出現症狀,包括:超重或肥胖者、吸菸者、社會經濟地位低下者及感到焦慮、憂鬱或壓力的女性。   體重增加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後,會同時伴隨著脂肪量變多及肌肉量減少,這些身體成分的變化一直持續到停經後的兩年。研究人員還發現更年期前體重就開始增加,到更年期時體重穩定增加(每年約增加0.4公斤)。   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教育水平較低、睡眠不足、生產次數以及是否有肥胖家族史都可能會大大增加中年時的體重。     荷爾蒙替代療法 對於因症狀求醫的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是最常用的處理方式,它透過替代更年期自然下降的雌激素來幫助緩解症狀。   2002年研究顯示荷爾蒙替代療法是弊大於利,因此,女性決定使用替代療法之前,應與醫生討論短期(五年以下)和長期的效益與風險。如果這個療法不適合,醫生可以討論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如改善飲食、規律運動、管理體重和戒菸等。     更年期避孕 婦女在更年期仍會經歷月經週期,並且可能會懷孕,因此避孕仍然很重要。年齡在50歲以下的女性在最後一次月經後的兩年內仍必須避孕,50歲以上的女性則是在最後一次月經後一年內需要避孕。   如果婦女沒有心臟病或血栓的風險,則可以在50歲之前使用複合式荷爾蒙避孕藥,如避孕藥、貼片或陰道環。造成心臟病或血栓的風險包括:吸菸、超重及肥胖或高血壓。   服用更年期荷爾蒙替代療法時,不應同時服用荷爾蒙避孕藥,應以物理性的避孕法,如:保險套、殺精劑、子宮內避孕器或其他方法等。   職場和更年期 對於某些女性,更年期症狀會影響她們的工作表現。澳洲更年期協會根據歐洲停經和男性停經協會製定的指南,建議對停經婦女的工作條件進行改善,包括:提高工作人員相關意識、營造讓女性可以表達不適的氛圍、檢查職場的溫度和通風、減輕工作壓力、許靈活的工作安排及提供容易取得的冷飲用水和廁所。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0.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這就是為何人工流產不應該有妊娠週數的限制!
2019.10.25
這就是為何人工流產不應該有妊娠週數的限制!
澳洲關於人工流產的法律因州而異,這差異最關鍵的在於人工流產的時間點,也就是妊娠週數的人工流產限制(gestational cut off)-- 在達到特定妊娠週數後,懷孕者不再能自己決定是否要進行人工流產,而是必須達到特定標準(通常需要兩名醫師同意該次人工流產在臨床和/或社會文化層次上是必要的)。   人工流產時間點因州而異。 澳洲首都領地區(The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沒有規定週數, 其他州法律則分別規定妊娠週數14週以上(北領地the Northern Territory)、16週以上(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22週以上(昆士蘭州和目前正在新南威爾士州辯論的法案Queensland and the bill currently under debate in New South Wales)或24週以上(Victoria維多利亞州)時,懷孕者不能再自主決策是否要人工流產。   放眼其他國家,加拿大的人工流產並沒有規定妊娠週數,愛爾蘭規定12週,而紐西蘭將要辯論的一法案則是將人工流產時間點設定為20週。   澳洲約有1-3%的人工流產發生在妊娠20週後。 其中大約有一半是因為胎兒異常, 其他則是有各種原因,像是經期不規律的女性錯過了懷孕的早期症狀而沒更早意識到自己懷孕(尤其發生在年輕、停經前或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身上等)、因為施虐傾向的伴侶阻止而無法提早使用人工流產服務的女性、親密關係消解或者社經條件改變等等。   沒有證據顯示妊娠週數的法律限制會造成較少數的中晚期人工流產。 但是,我們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人工流產週數限制會直接傷害女性,尤其是社會上已身處於較弱勢位置的女性。 更不用說這樣的限制,讓醫療專業人員無法為懷孕者提供最優良適切的醫療照護。   人工流產時間點通常取決於胎兒的生存能力 維多利亞州的24週限制是延續並採用英國的法律。該限制邏輯立基於胎兒在子宮外的生存能力(viability)-- 也就是該週數的胎兒生產後可能在子宮外存活。 22週通常被認為是「生存門檻(threshold of viability)」。   但是,胎兒在子宮外的生存能力往往取決於不斷發展的醫療技術。妊娠22-26週被認為是「灰色地帶」,某些嬰兒在醫療協助後得以倖存,其中大多數則面臨身障。   試圖在法律上將「早期」人工流產與「晚期」人工流產區別開來不但是武斷的,且只是根據當今的醫療科技技術。當在法律上適用時,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人工流產週數的規定,未來可能會有爭議並重新受到司法審查。   另外,妊娠22週之前出生的嬰兒通常不被提供救命程度的治療,在26週之前出生的嬰兒父母則可以自主決定他們是否要讓他們的嬰兒接受治療,不論嬰兒是否有存活的機率。   正如生物倫理學家Lachlan de Crespigny和Julian Savulescu所言,這種針對早產嬰兒的臨床做法,和人工流產的妊娠週數限制相比較之下,有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似乎顯示就倫理文化而言,在同樣的妊娠週數時,女性體內的胎兒比其體外早產的嬰兒,擁有更高的道德地位。   大多數的澳洲民眾支持婦女的選擇權 儘管保留或納入人工流產的妊娠週數限制往往被視為是權衡擁護選擇派(pro-choice)和反對選擇派/擁護生命派(anti-choice/pro-life)的「中間立場」。但是他們也代表了輿論逐漸轉向願意發聲的少數派立場。   最近一則研究發現,澳洲民眾對於人工流產的態度傾向擁護選擇派,有73%的受訪者認為流產應該完全除罪化,57.9%的人則同意「如果女性想要人工流產時,她們應該要能夠更容易使用人工流產的服務」,僅有5.6%的人明確反對人工流產。   同樣地,2008年的一項研究總結:「大多數澳洲民眾支持能夠讓女性在懷孕24週後使用人工流產服務的法律。」。   頂尖的專業衛生機構也反對妊娠週數限制,包括澳洲及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澳洲皇家醫師學院、澳洲心理學會和公共衛生學會。   妊娠週數限制並無法減少晚期的人工流產 有一種沒有根據的迷思認為假若人工流產沒有法律限制,醫師會在懷孕者臨盆前才進行人工流產。這種說法聲稱女性在沒有法律監督的情況下,可能會在臨盆前才終止懷孕,且訓練有素的醫師會協助執行人工流產。這樣的迷思顯然是不正確的。   沒有證據顯示針對第二或第三孕期流產的法律限制能夠有效減少懷孕後期的人工流產。實際上,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在妊娠20週後進行人工流產的人數比例在加拿大是澳洲昆士蘭州的一半(前者是0.66% ,後者是 1.34%),然而加拿大並沒有人工流產妊娠週數限制,但昆士蘭州的規定妊娠週數限制是22週。   澳洲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要求女性在懷孕早期時做出終止妊娠的決定是不合理的。例如,第二孕期的超音波檢查通常是在妊娠19-20週時進行。當檢測異常時,也通常需要進一步診斷確認。某些異常甚至要到懷孕更後期才有機會被診斷出來。   面對胎兒異常的診斷時,即使是認為自己是反對選擇派(anti-choice)的人,也往往會重新評估他們對人工流產的反對立場。   人工流產週數限制迫使懷孕者(以及他們的伴侶)在沒有足夠時間和資訊的情況下做出重要決定,當他們應該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資訊使他們理解妊娠相關的複雜醫療狀況。這意味著女性可能終止了她們本來可能繼續的妊娠,或者繼續她們本來可能終止的妊娠。她們在心理和情緒上還尚未準備好前就被迫決定人工流產,但其實有可能當她們有足格時間做好心理準備時,她們是想要持續妊娠生下寶寶的。   人工流產週數限制尤其不利於弱勢群體 20週的週數限制尤其不利於處於社會上且/或地理位置上弱勢的女性、有生育強迫經驗的女性和遭受其他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   生活在偏鄉地區的女性可能會因為地理位置不便利而延誤產檢和診斷胎兒異常的時間,而進一步延誤人工流產的機會。偏鄉地區的女性往往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資源讓她們可以支付人工流產費用、通勤市中心的交通費用、住宿和托育(既有的小孩)等。   在澳洲,多種社會因素造成僅僅只有少數的醫療人員提供妊娠16週後的人工流產服務,像是法律將人工流產區分為早期和晚期、國家缺乏晚期妊娠中止訓練的醫師、人工流產服務的私有化,以及政府不再負起提供民眾取得人工流產服務的責任等等。   限制民眾取得中晚期妊娠中止的服務讓人工流產階層化— 有財力的女性可以在跨州或國外人工流產(而沒有財力的女性則無法有這樣的選擇)。   當反人工流產運動者意識到在任何情況下重新將人工流產定罪都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們開始關注人工流產週數限制,並且不斷挑戰墮胎週數的上限(試圖降低週數限制)。   這樣的做法讓民眾對於人工流產有錯誤的理解,並且忽略了一個事實-- 所有的胎兒都是存在於懷孕女性的身體裡面,而懷孕女性也試圖在屬於她們的社會環境中存活。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8.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月經週期因人而異
2019.10.24
月經週期因人而異
如果你有子宮,很可能在某個時候已有人告知你28天的月經週期是「標準」的,甚至是「健康」的。但是這樣的說法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正確。   最近發表在NPJ數位醫學的一個研究發現,在他們分析的超過60萬個經期中,只有將近65%的週期在25-30天之間,28天週期的只有13%,平均週期是29.3天。   生育內分泌專家Eyvazzadeh醫師指出,健康的月經週期,不只是因人而異,每個月也有不同。例如這一個週期27天,下個週期30天,婦女不必因而焦慮不安。婦產科醫師們十分了解經期的變化,只是一般民眾並不太清楚,希望新的研究讓大家注意到這個議題。   假設「28天週期才健康」徒增擔憂 婦女的擔心通常因為受孕困難或想避孕。因此,排卵,在週期的半途中,顯得十分重要。   Arseneault女士婚後,停止服用避孕藥,試了四個月後仍未受孕,懷疑自己等了太久或太晚嘗試懷孕。密集追蹤排卵之後,才發覺自己的週期是32天,而非28天。   婦女了解週期有助於是否應該就醫 不論是否要懷孕,了解婦女週期的變化可以在許多方面有幫助。Gray女士因為嚴重經前憂鬱,無法預知她宛如雲霄飛車大起大落的情緒。在被診斷有「經前煩躁障礙症」後她開始追蹤她的週期。   自從她知道自己的生理狀況後,就可以預測、控制情緒。在週期的第14天,開始服用醫師的處方Prozac,她也會在月事後兩週,情緒比較好,比較有創意,不會健忘的時候,安排一些活動。   經期長短的正常改變,以及婦女年紀大時經期的變化,都需要有更多的教育,讓婦女知道何時去找醫師諮詢。   如果週期太短或太長,Eyvazzadeh醫師建議一定要就醫。週期的變異可能是甲狀腺不正常的最初症狀或其他荷爾蒙的問題如:多囊性卵巢症狀、高泌乳激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或下視丘性無月經症(hypothalamic amenrorrhea)。   了解自己的月事 追蹤週期,不論是否為了懷孕,有許多選擇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身體。   Eyvazzadeh建議聚焦在排卵:使用一個簡易追蹤器監測基本體溫,也可以記錄子宮頸黏液的變化,在排卵期間會很明顯。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婦產科主任Kimberly Gecsi建議,第一次想要懷孕的婦女(35歲以下,嘗試不超過一年),要盡量放輕鬆,照自己的意願增加性交頻率,不必追蹤週期,也不必特定時間性交。壓力使受孕更難,一直擔心反而會起反作用。   此研究為英國研究人員和一個節育的手機應用程式「自然週期」合作,從美國、英國和瑞典12萬個不具名的手機應用程式用戶之中分析。     編譯來源:Health Line(2019.09.2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移植陰道分泌物治療細菌型陰道炎?!
2019.10.21
移植陰道分泌物治療細菌型陰道炎?!
自從「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成功治療了復發性腹瀉後,越來越多科學家嘗試透過移植體內物質來治療一系列與微生物生態失調有關的疾病和症狀。最近,美國科學家希望能用移植陰道分泌物來治療細菌型陰道炎,不僅製定了篩選潛在捐贈者的方法,還以小型實驗來測試其有效性。這是目前關於移植陰道分泌物來治療細菌型陰道炎最新的結果。   什麼是細菌型陰道炎? 對於陰道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以乳酸桿菌為主的微生物生態,微生物變多元及伴隨的乳酸桿菌變少就是「細菌型陰道炎」。許多因素會破壞陰道理想的微生物生態,包括:性交(精液和唾液呈弱鹼性)、陰道沖洗、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飲食、生活方式和某些藥物等。   若不加以治療,可能增加性病、泌尿道感和早產等風險。不過,目前能治療細菌型陰道炎的選項很少,而且沒有一種能根治疾病或讓陰道生態恢復至理想狀態。   什麼是移植陰道分泌物? 移植陰道分泌物,其實是在移植陰道微生物群,亦即將來自子宮頸及陰道的分泌物從一位女性移植至另一位女性的過程。   移植陰道分泌物有效嗎? 研究團隊找來5名27歲至47歲、反覆有細菌型陰道炎並規律吃抗生素來控制病情的女性。這群女性在參與實驗前一周塗抹抗生素乳膏於陰道,盡可能地清除陰道裡的細菌。在實驗期間他們也被要求停止服用抗生素。   研究從3位陰道分泌物捐贈者取得分泌物,並移植到這5名實驗參與者。接著參與者接受檢查來觀察病情是否改善或復發,若復發則再次進行移植。   結果顯示,4名女性的病情長期下來是有改善的,其中2名接受了兩次分泌物移植,1名接受了三次。他們最後一次接受移植後,在剩餘的研究期間沒有人病情再復發,所剩下的時間介於5個至21個月之間。   後續分析顯示,實驗參與者在接受移植後,陰道微生物群改善效果顯著且持續,與捐贈者的陰道微生物群生態相似。沒有任何參與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研究表示,未來還需要在大型臨床試驗中了解這個方法的有效性、長期的不良反應及風險。   找到理想的陰道分泌物捐贈者可不容易 為了篩選出疾病感染風險最小且擁有理想陰道微生物群的捐贈者,科學家設計了一種通用的篩選方法。   篩選包括一份醫療問卷、驗血、驗尿及採集陰道檢體,用來檢查性病等感染之風險及了解陰道微生物群生態與陰道功能的關係。這些檢測能以較低成本篩選出不合適的捐贈者,讓更有希望的捐贈者接受較昂貴和時間較長的驗證測試,如額外的安全檢查和乳酸桿菌劑量分級。   此外,參與者被要求禁慾、在採集樣本的當下及前三天不能處於經期和使用陰道相關產品,並且不能有任何陰道相關症狀。   科學家對20名年齡在23-35歲的健康女性進行篩選,結果是,符合理想的陰道微生物群捐贈者非常少,只佔了參與者35%。而科學家預期在臨床試驗中實際找到捐贈者的成功率應會更低,因為要求參與者在採樣期間禁慾可能降低參與意願而不容找到潛在捐贈者等。因此成功能陰道微生物群移植可能有賴少數理想的捐贈者,只要經過適當檢查她們可以捐贈不只一次。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9.10) * BBC(2019.09.10) * Conceptual Design of a Universal Donor Screening Approach for Vag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8 August 2019 |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19.00306 * The Guardian(2019.1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