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衛福部應以更宏觀態度面對生產事故救濟
2019.06.11
衛福部應以更宏觀態度面對生產事故救濟
衛福部於五月中公告將修正〈生產事故救濟作業辦法〉,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二十萬元。   一手推動生產事故救濟的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政府願意調高救濟金額是值得肯定的。但仍然有失公允,而且衛福部一直將此這個法定調為「解決醫療糾紛」,令人惋惜。   生產事故救濟內容尚有修正空間 衛福部以「財源有限」限制生產事故救濟金額的討論,令人遺憾。立法之初,生產事故救濟金額是參考《藥害救濟法》因使用國家核准的合法藥物而受害,依此法給予救濟。 訂定。然而,藥害救濟的對象是使用國家核准的藥物而受害者,但使用藥物多數時候是在治療疾病,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社會性,不該由社會承擔藥害發生的責任。產婦卻多是健康的人,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疑因疫苗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可依此法請求救濟。 的給付,才符合救濟精神。因為接種疫苗多數也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不僅具社會性,更有利他的意涵,與女性生產的意義較為接近。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主要精神不在解決醫療糾紛 衛福部在修正草案說明提到,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主要精神是「減少醫療糾紛與促進和諧關係之精神」。而且在不同場合討論此法案時,都強調解決醫療糾紛的效益。   但是,法案第一條就指出「由國家承擔女性的生產風險」才是法案的主要精神,並讓此法成為獨步全球的首例。「解決醫療糾紛」的解釋窄化、矮化了法案精神。並且,《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對象並不只限在醫療院所中生產的女性,若以「解決醫療糾紛」的方式運作,便犧牲了在家或就醫途中生產女性之權益。   台灣女人連線已將草案意見提給衛福部,期待衛福部應有夠宏觀的態度處理,以完整對孕產婦的照護。    
+ read more
母乳餵養困難的女性 產後抑鬱風險較高
2019.06.06
母乳餵養困難的女性 產後抑鬱風險較高
一名來自加拿大的醫生Stephanie Liu,述說她在哺餵母乳過程中的掙扎和痛苦。   哺餵母乳的疼痛和內疚 Liu醫師表示,在醫學院就讀時她瞭解了母親和嬰兒在母乳餵養時的聯繫與互動,哺餵母乳是她懷孕期間最期待的事之一。   然而,餵母乳比她所想的困難許多。Liu醫師努力想讓嬰兒正確地含住乳頭,但當嬰兒這麼做時,她卻非常疼痛。而且,因為奶量不足,嬰兒出生後不到兩週,Liu醫師使用了配方奶。她感到非常內疚,感覺沒有為小孩做到最好。然而,這個經驗改變了Liu醫師與產婦間的互動。   面對無法成功哺餵母乳的母親時,Liu醫師不再只是尋找物理性原因,她問她們:「這些困難對妳有什麼影響?」自從開始提出這個問題,產婦表達她們可能有產後抑鬱症症狀,或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母親等等擔心。   Liu醫師說,她這樣問是因為當她無法餵養母乳時,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及格的媽媽。但因為覺得太慚愧了,無法跟別人討論這些事,讓自己更沮喪。   母乳餵養困難女性 產後抑鬱風險較高 一項針對2,500多名女性的大型研究發現,有母乳餵養負面經歷的女性更容易在產後兩個月內發生抑鬱症。   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只有25%的母親做到嬰兒出生六個月內純母乳餵養;10%的新手媽媽經歷過產後抑鬱症。   另一項研究發現,母乳餵養對產後心理健康的影響和懷孕期間是否計劃母乳哺育而有所不同。原本計畫要以母乳餵養嬰兒,但產後無法進行的女性,產後抑鬱的風險較高。   除了母乳 還有其他安全又健康的選擇 作為父母,總是想提供最好的給孩子。也因為如此,母乳哺育的困難可能導致大量壓力。   Liu醫師表示,作為一名醫生,她知道母乳是對健康有益的選擇。但身為一個媽媽,她也瞭解女性因為餵養所面對的巨大壓力。因此,她雖然支持母乳餵養,但也提醒媽媽們要記得尋求協助與支持。而如果正在面對哺餵母乳的困難,別忘了還有其他安全和健康的選擇,可以確保寶寶吃得好、吃得飽。     更多關於母乳 純母乳哺育的新生兒餵養不足風險較高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尊重母親的哺育選擇! 媽媽因為餵孩子配方奶感到羞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5.27)        
+ read more
#YouKnowMe:女性捍衛人工流產的自主權
2019.06.03
#YouKnowMe:女性捍衛人工流產的自主權
2019年五月中旬對美國女性的生育權來說是可怕的一周:阿拉巴馬州禁止人工流產、密蘇里州已經通過了懷孕8周以上禁止人工流產的法案。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帶動下,右翼加強了對人工流產的戰火,1973年美國承認婦女人工流產權的羅伊韋德案(Roe v Wade)非常有可能會被推翻。   然而,不只是反人工流產的倡議者正在動員,婦女權益團體也收到創紀錄的捐款,且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精力,他們正在努力保護婦女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這些倒退的新法律也引發了成千上萬的女性在社群媒體上用標籤#YouKnowMe分享她們的人工流產經歷。   #YouKnowMe活動發起人是演員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Busy Philipps,目的是擺脫仍然圍繞著人工流產的羞恥感。Philipps表示:「美國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曾經人工流產,但很多人認為他們不認識有人工流產經驗的人,但是#YouKnowMe。所以,讓我們這樣做:如果你也在那四分之一的女性中,讓我們分享這個經驗並開始結束恥辱。使用標籤#YouKnowMe並分享你的真相。」   大量女性(和跨性別男性)加入行列,其中包括一些名人。   利用社群媒體上的標籤進行社會運動曾引來很多嘲諷,不過正如#MeToo已經證明的那樣,網路上的討論可以改變現實世界。人們分享的#YouKnowMe故事使政治變得非常個人化。這些經驗呈現出一幅非常有力的圖像—人們選擇人工流產的各種原因,有些是創傷性的、有些是平凡的,而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YouKnowMe也掌握了對人工流產的詮釋權。反人工流產倡議者用羞恥和責備的態度談論人工流產,並將自己描述為「支持生命」。女性與#YouKnowMe分享的真實故事提醒人們,那些反對人工流產的人只是想要限制女性的生育權,他們不是「支持生命」,而是「支持控制他人」。   雖然#YouKnowMe很強大,但它也令人深感沮喪。婦女不應該需要以公開揭露隱私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應該需要找理由來要求身體自主權。   他們不應該需要公開他們的個人故事,以提醒立法者他們不只是可以孕育生命的個體,他們是「人」!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5.18)        
+ read more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順利落幕
2019.05.28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順利落幕
台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國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今(28)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給女性安全友善的健康環境」為題,聚焦生育議題及醫療植入物管理的討論。   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孕婦高風險用藥藥袋標示、HPV疫苗全面施打、母嬰親善與母乳哺育、醫美違法廣告查處、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提問與回應討論,會中團體代表們充分反應意見與需求,由衛福部代表帶回繼續研議。今年三大主軸議題-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生產事故救濟及高風險醫療植入物,台灣女人連線則針對目前國內相關制度、法案與管理政策進行檢討,會中由秘書長陳書芳報告。最後,為提供政府相關政策建言,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一同拜會衛福部,遞交行動宣言,並就女性健康相關議題提出意見與建議。在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召開會議蒐集相關意見。   以下為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之訴求: * 訂定產科開放醫院試辦計畫,以公立醫院為對象率先施行,並將醫師及助產師納入合作對象。 * 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之法案精神的詮釋,並加強宣導,以完善對女性的健康照護。 * 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 * 建置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使用登錄」制度,追蹤個案健康情形與監測醫療器材風險。 * 為落實更周全的告知同意過程,對於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使用個案應提供「健康風險檢核表」。   完整宣言內容請見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 read more
令人驚訝的懷孕婦女致死原因
2019.05.25
令人驚訝的懷孕婦女致死原因
美國CDC分析了2011-2015年與懷孕相關的死亡國家資料以及2013-2017年13州母親死亡率的資料,該研究報告結果於2019年5月公布。   令人驚訝的是,美國CDC報告顯示:大多數懷孕婦女的死亡都是可以預防的。   懷孕/產婦女的死因 根據美國CDC的報告顯示,每年約有700位的女性會因與懷孕相關的原因而死亡,而5分之3是可以預防的。這些死亡的女性有31%是在懷孕階段;36%是在生產時或是生產後的一個星期內死亡;而有33%的婦女是在產後一年死亡。   心臟病以及中風致死大約佔所有與懷孕相關的死亡數的3分之1,其他原因包括感染、嚴重失血。   CDC國家心臟病預防及健康促進中心生殖健康部主任Dr. Barfield表示:「我們最新的分析強調有品質的服務的可近性、風險意識以及早期診斷。這同時也是未來預防與懷孕相關死亡的最重要機會」。   Dr. Barfield表示,不只在懷孕時期,也包括在生產後一年內,藉由識別並回應警示標記,我們可以拯救生命。   美國CDC依據時間軸指出了普遍的死因: 1. 產科緊急事件,例如在生產時的嚴重出血導致大多數的死亡。 2. 生產後一個星期,新手媽媽通常會因高血壓、感染以及嚴重失血而死亡。 3. 生產後一年因心臟肌肉無力(心肌病變)導致大多數的死亡。   而這些死亡原因與孕期照護有關聯。在一些案例中,女性死亡是因為缺乏好的健康照護,導致她們延遲或錯失關鍵性的醫學診斷。女性與她們的醫療提供者也缺乏對於有風險懷孕的警訊知識。   因此,美國CDC提出以下建議: 1. 醫療提供者應提供更好的協助,幫助病人管理心血管狀況並且教導她們識別警訊。 2. 醫院及健康體系可以協調提供者間的努力,並支持促進孕期及產後的照護的努力。 3. 政府及社區可以發展相關政策,提升照護的可近性,並確保高風險女性可以在受過特別訓練及有設備完善的醫院生產。   婦產科醫學會更新心/血管照護指引 在美國CDC發表研究報告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在心臟病的篩檢、診斷及管理上更新指引。領導新指引修正的Dr.Holier表示:新指引清楚地說明正常懷孕的一般現象以及有潛在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不正常懷孕及症兆。作為醫師,我們需要清楚地分辨兩者,以提升母親的產後結果。   造成母體死亡的一般心臟病危險因子,主要來自於年齡、妊娠高血壓以及肥胖。依據CDC的研究報告,比較與懷孕相關的死亡率,黑人女性以及美國印地安/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是白人女性的3.4倍,因此,新指引特別將種族偏見以及種族主義列為主要因子之一。   新的指引建議,所有的懷孕婦女都應該做篩檢,而有高風險的懷孕婦女需要作進一步的評估及轉診。   懷孕是一個自然的壓力測試,因為在懷孕期間,心血管系統會遭遇巨大的變化以維持血量的巨大增加。這也是為何在事先發現危險因子是重要的。如此,懷孕婦女的照護才能獲得適當管理,產婦以及醫療提供者才能共同發展一份詳細的生產計劃。   依據指引,中度以及高風險心臟病孕婦在懷孕過程、分娩以及產後應該在醫學中心被照護,因為醫學中心可以提供較高層次的照護,不同科醫師可以相互合作—特別是婦產科及心血管科醫師的合作是至關重要。   源自於心臟病的死亡風險會在婦女生產後的一年內達到最高,因此,有高血壓的婦女應在生產後的10天內拜訪家醫科醫師或是心血管科醫師;有心臟病或是相關疾病者則應在產後14天內拜訪家醫科醫師或是心血管科醫師。   Dr.Holier表示:對這些女性來說,有一個長期照護的計畫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們建議,這些女性在產後三個月內應該與醫師討論後續的共同照護計畫及未來懷孕的計畫。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5.06)、Daily Mail(2019.05.06)            
+ read more
強化骨盆肌的方法
2019.05.16
強化骨盆肌的方法
利用手機軟體和運動,男性和女性都能保持骨盆底肌的健康!   你/妳的骨盆肌需要加強嗎?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強化骨盆肌,但是孕婦、停經期前、後的女性,即使沒有任何的症狀,也應該做加強鍛煉,以預防出現像尿失禁、器官脫垂或其他骨盆底肌無力的症狀。   練習凱格爾式運動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新指南建議,女性有尿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人應要訓練骨盆肌肉,亦即「骨盆肌底運動」: 坐下或躺下,並保持身體放鬆。然後 收緊會陰部肌肉就像你試圖憋住屁一樣,想像一下這個感覺並把這個注意力往上和往前,然後練習肌肉收縮跟放鬆。一開始的目標是肌肉收縮保持12秒,重複10-12次,每天做三次。當骨盆肌變得強壯,在站立或是日常活動時你也可以這樣練習。有70%的女性的骨盆肌底運動是錯誤的,建議請專業物理治療師檢查您的練習方式。男性與女性骨盆肌底運動非常相似。   避免傷害你的骨盆底肌肉 維持健康的體重,當你體重過重,會給腹部肌肉增加多餘的壓力;練習正確的方式來提重物,包含抱嬰兒跟提購物袋。慢性咳嗽會使骨盆肌力變弱。   避免便秘是很重要的,因為腹部過度用力排便對骨盆肌力會因此減弱。確保飲食中富含纖維、多喝水、運動和維持體重健康都有助於避免便秘。   參加運動課程 除了在運動過程中正確地呼吸和使用核心肌肉外,重量訓練可作為加強骨盆底肌肉的常規練習;深蹲,抬臀式和弓箭步可以幫助骨盆底肌練習。   根據台灣尿失禁學會網站,有高達1/4的女性有尿失禁的問題,可透過練習凱格爾式運動來增強尿道閉鎖壓、改善急尿感、以及讓鬆弛的骨盆腔回復正常位置。   編譯來源 :The Guardian(2019.05.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