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我是男生,怎麼會有熱潮紅?
2019.06.28
我是男生,怎麼會有熱潮紅?
男性會發生像女性更年期那樣的熱潮紅?答案是:會的!! 一位健康的76歲男性,過去一年一直在經歷熱潮紅。這個症狀不規則地發生,有時相隔幾週,有時連續幾天每天發生六次以上,並且找不到特定的模式或誘發因子。醫生對此無法解釋,血液檢查結果也正常。   熱潮紅確實會發生在男性身上,雖然案例遠少於女性。以下為可能引發男性熱潮紅的因子:   * 藥物治療 女性的熱潮紅常發生在更年期,這與荷爾蒙水平降低有關。而男性也可能發生與荷爾蒙有關的熱潮紅,但通常與藥物有關,例如:部分前列腺癌的化療。   * 生活飲食與活動 如果熱潮紅成團出現,則可能是因為對某些事物起反應。不過,要找到誘發因子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需要回顧症狀及我們的飲食與活動。但留下紀錄可能有所幫助:當你發生熱潮紅時,記下你正在做的事情、吃過的食物及其他任何相關的東西。這樣一來,可能可以看出模式。   可能的誘發因子包括:俗稱「味精」的食品添加劑「谷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辛辣食物、咖啡因等。   * 快速或不規則的心律 快速或不規則的心律 - 在老年人中並不罕見 - 可能會引起熱潮紅的感覺。如果心律問題是間歇性的,通過檢查很難檢測到,但可穿戴的心律監測器可能可以檢測到問題。   而即使一個人沒有其他心理症狀,恐慌和焦慮也可能引發類似的快速心律和熱潮紅。另外,面部潮紅和紅腫是酒糟性皮膚炎(rosacea)的典型特徵,患者皮膚可能經歷一陣陣的熱感。   由於症狀不規則,很難確定原因,向醫師進行第二次諮詢可能是值得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6.22)        
+ read more
沒有了歧視,其實女生表現優於男生!!
2019.06.27
沒有了歧視,其實女生表現優於男生!!
日前,東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表示,該校在廢除「性別歧視」的入學政策後,今年的入學考試中女生的表現優於男生。2018年,該大學醫學院操弄入學考試,給予男生不公平的優勢,引起社會的批判。   今年參加該校醫學院入學考試的1,679名女性中,有8.28%通過考試;男性考生則有2,202名,通過率為7.72%。   據「朝日新聞」報導,這是七年來第一次女性的通過率高於男性。而該校將此結果歸因於去年廢除了對女性申請者的不公平待遇。   東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是被發現操縱考試成績的醫學院之一,他們讓首次申請考試的男性學生比之前未通過考試的女性更有優勢。   該校醫學院院長一開始試圖證明這種做法的合理性,他表示:「女性成熟的速度比男性快,並且具有更好的溝通技巧。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個目的在幫助男性申請人的措施。」   2018年8月東京醫學院也被爆出十多年來一直操弄考試成績,讓男性申請人更具優勢,並認為這是基於女醫師會因生育而離職。這項性別歧視招生政策引起了廣泛的批評。   而在東京醫學院取消了入學程序的性別差別待遇後,今年女性申請者的表現略好於男性。女性的通過率為20.4%,比男性候選人高0.4%。當歧視性標招生政策仍然存在時,女性通過率僅為2.9%,男性為9%。   日本職場和教育性別歧視問題嚴重 2016年,女性僅佔日本所有醫生的21.1%,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最低的。而在G7七大工業國國家中,英國的比例最高,為47.2%,其次是德國、法國和加拿大。   醫學院的醜聞更加凸顯了日本職場和教育性別歧視的問題,使總理安倍晉三努力創造一個「女性可以發光的社會」的願景受挫。   雖然日本婦女在職場的代表性不斷提升,但在促進婦女擔任高階職位方面的表現較其他國家差。並且許多女性員工在生產後重返工作時受到歧視。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6.19)        
+ read more
拒穿高跟鞋—僅是日本女性的心聲嗎?
2019.06.25
拒穿高跟鞋—僅是日本女性的心聲嗎?
我們習慣用時尚、幻想以及女性主義來討論高跟鞋,但很少談論這是商業禮儀或是工作場所的義務,儘管對大多數的女性來說,這正是高跟鞋代表的意義。   長久以來的穿與不穿高跟鞋的話題在兩星期前因日本女星石川優美遞交了一份請願書而再度引發討論,要求政府禁止命令員工穿高跟鞋。她之前在推特上發動了#KuToo連署。#KuToo 其實是日文的雙關語,同時代表著「鞋子(kutsu)」跟「疼痛(kutsuu)」_,_伴隨著近日備受高度認同的#MeToo 運動,這份請願書至少收集了兩萬三千個連署。但日本厚生勞動省則回應:在工作場合穿著高跟鞋是「必要且恰當的」。   事實上,要求男性穿西裝、領帶和要求女性穿上高跟鞋是很不一樣的。那樣的男性穿著不會妨礙行動或是造成疼痛。高跟鞋長久以來是對女性身體壓抑以及被強迫的悠久歷史。   倘若說穿著高跟鞋只是為了增加高度,那麼有更多的人會把講台穿在腳下。那些因為看起來高一點而體驗到職業好處的男性們,應該也會穿著高跟鞋。但是並沒有,因為高跟鞋被認為是女性的。   在70年代和80年代,高跟鞋被認為是女性職業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工作、尋求成功和權力的行為被視為男性化的傳承。高跟鞋是雄性野心的觀念和掌控自己財務命運必要的對立象徵。   相較於重新配置一個女性友善的工作場所,全球社會一直以來聚焦在女性如何能符合一個不適合她們的工作場所。多數的雜誌文章仍然把重心放在女性應該如何做、如何說話、如何穿著,如何得到專業尊重的價值。甚至像某些詞彙 :「女性賦權」以及「挺身而進」這些都強調了女性需要去找尋、辦到或是成為什麼重要的角色,而非去重新架構這些傷害她們的系統。   #KuToo暗喻著#MeToo是恰當的,因為兩種原因都以「選擇」及「同意」為中心;兩項運動都是關於新時代的女性選擇挑戰一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件,並且說出可以不用這樣的!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早在2017年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已修正了法律禁止雇主要求員工穿高跟鞋。而女性在工作場合被要求穿裙子、擦口紅這樣的性別角色期待迷思在台灣一直存在,我們也習以為常;但我們相信在台灣勞動部不會發表像日本一樣的聲明。     編譯來源:TheGuardian(2019.06.10)        
+ read more
是時候視糖如菸了嗎?
2019.06.21
是時候視糖如菸了嗎?
過去十年中,吸菸已被邊緣化及汙名。英國政府從2007年的禁菸令到十年後規範菸盒的包裝,一切都是為了阻止人們養成這種習慣。而有跡象顯示政府對糖的管理也正朝同樣的方向發展。   智囊團建議政府規範業者「樸素包裝」 2018年起,英國含糖飲料廠商開始被徵稅,可能使含糖飲料變貴而降低人們購買意願。而現在一個智囊團—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建議,甜食、零食和含糖飲料應該如同菸盒一樣,政府在包裝上規範「樸素包裝(plain packaging)」,亦即規定包裝盒不得展示品牌圖像,只允許製造商在包裝盒上以指定的大小、字體和位置露出品牌名稱。並且要印上健康警告和其他法律要求的訊息。智囊團希望藉此減少其吸引力,因為人們過度地吃甜食。   IPPR主任認為這個方法可以帶來真正的改變。樸素的包裝將幫助所有人做出更好的選擇,並且可以降低忙碌的父母被小孩吵著要買東西的麻煩。他也希望看到其他一系列措施一起被採用,包括禁止垃圾食品廣告。這個建議已傳達給部長們。   不過,要求樸素包裝會太超過嗎?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將糖與菸類比,不盡合宜。因為菸是會讓人上癮,且危害他人的產品。糖是當過量使用會會傷害自己的產品。在自然界中,糖可能是傳播花粉、種子的誘因;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小快樂。糖只是肥胖原因其中的一部份,僅抓一個罪魁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業者反對 對於「樸素包裝」業者很快地表示反對,貿易機構「食品和飲料聯合會」認為品牌塑造是基本的商業自由,並且對競爭至關重要。   政府態度越趨嚴格、行動越趨大膽 菸草業也提出了同樣的論點,但歷屆政府仍然表現出越來越強硬的態度。而有趣的是,英國政府並未完全排除對糖類產品規範「樸素包裝」。相反地,衛生和社會關懷部正在等待英國首席醫療官Dame Sally Davies的裁示。   為什麼英國政府如此積極?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要實現2030年將兒童肥胖率降低一半的雄心,就需要採取大膽措施。   Dame Sally Davies被要求審查目前英國正在執行的措施,以確保不遺餘力。事實上,她表示IPPR提出的另一項建議—向其他不健康食品如同含糖飲料一樣徵稅是個務實的選擇。而據稱她對樸素包裝的想法持開放態度,當然這將是一個更為激進的措施。   但從過去十年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太可能發生的事很快就會變成可能。   在2000年初,健康倡議者和學術機構不斷推動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當時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向這些行動潑冷水。但是,當Patricia Hewitt成為衛生部長,事情開始慢慢改變,為更激進的措施鋪路。而公共場所禁菸似乎有效,吸菸率在短短十多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   澳洲是第一個引入菸草製品樸素包裝政策的國家,其經驗顯示隨後吸菸率降低四分之一可歸因於此政策。   編譯來源:BBC(2019.06.04)        
+ read more
為什麼維基百科留不住女性編輯?
2019.06.20
為什麼維基百科留不住女性編輯?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目前最成功的網路社群之一,整個計劃總共收錄了超過2,200萬篇條目,全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合作編輯而成。但它不斷在努力要吸引跟希望留住女性編輯者,是網路世界性別落差的其中一個例子。   因為不安全 最近一份華盛頓大學研究,檢視維基百科裡面缺乏女性或非二元性別的編輯者,發現當中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安全」議題。   研究團隊訪談25位知名的女性編輯者瞭解她們的故事。許多人都透露她們的編輯內容會受到質疑挑戰,使得有些人會對這個社群感到不安全。   研究第一作者,同時是iSchool的博士生Menking表示:「我們蒐集到的資料已經不只是網路白目(trolling)的內容,還有惡意駭客在洩漏個人資訊,以及可以在網路或真實世界哪裡找到這些女編輯者的訊息。有些受訪的女生甚至曾經收到死亡恐嚇!」   受訪者也分享她們如何在概念上和實體層面處理安全問題,以及創造在維基百科上或離開之後的安全空間。為了要在維基百科或是其他像是臉書社團這類的網路社群上活動,她們會使用熟練的技巧去處理她們的網路身分、界線與情緒。   Menking認為,維基百科自稱它是全人類知識的總和,是讓每個人都可以編輯的百科全書,這是個非常大的宣稱,因此,它有責任要忠於這些宣稱,需要有可以代表所有人類的編輯者們一起提供資訊。   研究最後也提出給未來網路環境的解決方法,而這個環境會是促進提供平等、包容與安全給在歷史上被邊緣的使用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12)        
+ read more
忽視「性別」威脅人類健康!
2019.06.19
忽視「性別」威脅人類健康!
聯合國永續發展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達成讓全世界人口都能健康生活的願景,但如果沒有消除性別不平等或是改變社會對女性及男性的態度,這個抱負將不可能會實現。   近期《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刊登「性別平等、社會規範及健康」系列專題文章,提到儘管大家都知道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對人一生的健康影響會是什麼,政府及健康機構卻一直在性別平等上很難有進步。   系列專題領導委員會主席Darmstadt醫學博士表示,有許多關於性別(gender)與健康的迷思必須被破除,例如:性別不會影響健康,但事實是它影響很大;性別不會被改變,但健康會;性別是種難以捉摸的觀念無法被衡量,其實不是。這個系列專題提供關於性別對健康影響的新認識,並呈現目前在健康系統、政策、法律及計畫中存在能改善健康的機會。   性別平等、社會規範及健康:主要發現 男女暴露於疾病和不利於健康的風險因子經驗不同,這樣的性別差異會和其他的不平等(年紀、階級、種族、性傾向等)互相影響,加大對健康與健康系統的負面作用。   當健康研究及健康資料蒐集存在性別偏見及不完整時,健康系統與健康照護的供給也被發現忽視並強化性別不平等。企業利益沒有逃過檢視,大公司被發現為了獲利而操弄性別,造成對健康不利影響。   但好消息是,有些如:免費基礎教育、有薪生育假等政策、法律或是計畫可以促進性別平等與健康,不過目前還未普及全球。   性別與健康行動:世界準備好了嗎? 系列專題主編Horton博士表示,「在#MeToo及#TimesUp的時代,串聯全球健康的社會運動與性別平等是實在、急迫、必須且可以達成的。但是,更保守勢力的反擊,如對性與生育健康的權利出現全球噤聲規則及倒退,不僅威脅對女性與男性的健康效益,也傷害未來效益的可能性。政治領導者到目前為止對於性別、社會對性別的態度與其對健康的影響都表現冷漠,但這個系列專題提供讓社會與政治徹底變革的證據與展望。」   這個展望來自5個以證據為基礎的建議: * 降低性別不平等促進健康成效,例如:免費教育與有薪產假。 * 改革工作職場與勞動力,例如:彈性工作、育嬰假及同工同酬。 * 補足性別及性別相關態度行為的資料落差,以對貧窮健康有更佳的了解,並強化促進健康的基礎。 * 充權和投資公民社會團體;公民社會倡議性別平等的政治空間正在萎縮。 * 加強獨立問責制度,以確保承諾可以被兌現。   系列專題特別強調有多個將健康系統納入性別變革策略以改善健康的機會,並列出具體的建議,包括:提高女性在健康領導及治療角色中的能見度、肯認並回饋照顧角色、處理職場性騷擾與暴力、以及創造條件以改變女性與健康系統互動的方式。   一篇刊登在《刺胳針兒童及青春期健康》期刊的原著文章進一步佐證這次系列專題的發現,一個人青春期陽剛及陰柔的性別表現會影響他們在成年時期的健康,包括可能從事較危險或健康的行為,以及不同的健康成效。   這個前瞻性研究探索超過1萬2千名美國人的性別表現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從青春期直到成年初期。結果顯示,青春期的性別表現與成年時期的健康狀態呈現相關性,而且不受成年時的性別表現所影響。從某些健康的結果看來,其風險來自陽剛或陰柔特質,與個人的生理性別是什麼沒有關係的。   研究領導作者Shakya提到:「當我們對『性別』是由社會建構且強化的意識逐漸提升時,我們才會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瞭解社會的性別表現對我們一生健康福祉的影響程度。」   性別與健康的國際證據基礎 系列專題指出許多性別不平等如何對健康有害的例子、以及那些左右人們如何認識性別的不明文規定,來支持這些發現: * 童年疾病照護的尋求(衣索比亞) * 青少年/女體重控制與心理健康(南非、巴西) * 學校同儕對青少年/女健康的影響(美國) * 婚前性行為與愛滋病(尚比亞) * 婦女在家外工作與不活動性小兒麻痺疫苗(IPV)(奈及利亞)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3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