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8.05.28
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生產是女性生命過程中自然的事,但卻有一定的風險。一直以來,女性生產時接生的醫師(助產師)多是與其長期互動、信任的產檢(產前檢查)醫師(助產師)。但近來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以及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不同人的趨勢。為瞭解民眾對上述議題的態度,台灣女人連線於2018年3至4月間進行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回收3761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2.82%、超過85%年齡在20至40歲間、超過70%填答者有過生產經驗。   問卷顯示,超過90%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在這樣的高度期待下,若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多數民眾雖會接受由醫院安排值班醫師接生,但還是希望產檢醫師能來接生,這說明了由產檢醫師接生能夠讓女性及其家屬對生產過程較有安全感。而若醫師在上班以外時間接生,多數民眾支持應給予額外的接生費用,且由健保支付,顯見民眾多能理解醫師的工作權益,並認同其應有相對的報酬。   不同的生命經驗,如年齡與生產經驗,對生育議題的看法呈現差異。整體而言,年輕人的態度較為開放。20至29歲的人比50至59歲的人,對於「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的期待較低(88.6% vs 98%);對於「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時,較能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85.2% vs 52%)。有生產經驗者比沒有生產經驗者更堅持產檢醫師在非上班時間為產婦接生(33.9% vs 20.3%)。這可能是因為經歷過生產,更能感受產檢醫師和接生醫師是同一人所帶來的信任及安全感的重要。   最後,時值政府推動分級醫療,鼓勵民眾有「家庭醫師」的醫療習慣,超過6成民眾選擇「家庭醫學科」做為家庭醫師。因此,政府應積極培育此學科的醫師以滿足民眾需求。   二、問卷說明 (一) 問卷目的:調查民眾對生產及醫療相關議題的態度與意見 (二) 調查時間:2018年3至4月 (三) 調查對象:一般民眾 (四) 進行方式:網路問卷、小兒科診所發放填寫,以及台灣女人連線舉辦之座談會出席者於會前填答。 (五)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3761份   三、問卷內容 (一) 基本資料 本次調查填答者女性佔92.82%,男性佔7.18% (圖1);年齡分佈依序為19歲(含)以下0.32%、20-29歲9.34%、30-39歲佔70.24%、40-49歲15.56%、50-59歲2.69%、60歲(含)以上1.86%(圖2)。 圖1:性別比例   圖2:年齡比例   教育程度分佈依序為國小(含以下)0.48%、國中1.04%、高中職11.76%、大專院校62.13%、碩士23.16%、博士1.44% (圖3)。 圖3:教育程度   填答者居住區域,52.9%於北部、18.14%於中部、23.48%於南部、4.81%於東部、0.4%於離島、0.27%為其他(圖4)。 圖4:居住區域    (二) 生產經驗 本次調查填答者中,70.92%有生產經驗、29.08%未有生產經驗(圖5)。 圖5:是否有生產經驗   在有生產經驗的填答者中,80.54%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是同一人、17.37%為不同人(圖6);74.08%在醫院中生產、25.34%於診所(圖7)。 圖6: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是否為同一人     圖7:生產地點    (三) 生產經驗 1. 問題一:您懷孕時,是否希望產檢的醫師與接生的醫師是同一個人? 92.45%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6.86%沒意見(圖8)。 圖8:是否希望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是同一個人   不同年齡對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的期待比例,19歲(含)以下是75%、20-29歲是88.6%、30-39歲是93%、40-49歲是93.33%、50-59歲是98.02%、60歲(含)以上是77.14% (圖9)。 圖9:不同年齡對「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期待的比例   根據上述數據,9成以上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顯示由產檢醫師接生能夠讓民眾對生產過程較有安全感。而針對不同年齡的分析,30至59歲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的比率最高,顯示30歲以下世代面對生產的態度較為開放。   2. 問題二:如果您要生產時,剛好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例如深夜或清晨,您會怎麼做? 60.38%民眾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但還是會希望產檢醫師能來接生;29.47%會請產檢醫師來接生;8.63%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1.52%的其他意見包含:請產檢醫師安排適合醫生;助產師接生等(圖10)。   圖10:生產時剛好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會怎麼做   若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不同年齡請產檢醫師來接生的比例是:19歲(含)以下8.33%、20-29歲14.74%、30-39歲30.1%、40-49歲33.8%、 50-59歲48%、60歲(含)以上35.86% (圖11)。 圖11:不同年齡對「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選擇的差異     有生產經驗的填答者中,若面臨生產時剛好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33.91%會請產檢醫師來接生;無生產經驗的填答者20.31%會請產檢醫師來接生 (圖12)。 圖12:有無生產經驗對「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的差異   上述數據顯示民眾面對「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的狀況時,不到一成的人會接受值班醫師來接生、六成的人雖然希望產檢醫師能來接生,但會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顯見民眾重視醫師的工作權益,接受醫院安排。其中20至29歲民眾(14.7%)較50至59歲人(48%)不堅持請產檢醫師來接生,顯示世代的差異。   有生產經驗者比沒有生產經驗的人有較高的比率(33.9% vs 20.3%)選擇請產檢醫師在非上班時間來為她接生。這可能是因為經歷過生產,對產檢醫師和接生醫師是同一人所帶來的熟悉及安全感更有感受,因而有更明確的表達。   3. 問題三:您認為,請產科醫師在上班以外的時間接生,是否應該支付額外的接生費用? 若產科醫師於上班以外的時間接生54.44%民眾認為應該由健保加成支付醫師額外的接生費用;25.47%民眾認為該由產婦自行負擔支付醫師額外的接生費用;17.47%認為目前健保給付已包含這層考量;2.61%的其他意見包含:健保及產婦共同負擔;應由醫院支付等(圖13)。   圖13:產科醫師在上班以外的時間接生是否應該支付額外的接生費用   上述數據顯示多數民眾認為,若有額外的接生費用,應由健保支付。   4. 問題四:政府為推動分級醫療,鼓勵民眾有「家庭醫師」,亦即有病痛時,先尋求其做醫療處置,必要時再轉診到大醫院。請問你會選擇哪一個科別做為您的家庭醫師? 7.56%填答者選擇耳鼻喉科;2.09%選擇婦產科;66.87%選擇家庭醫學科;10%選擇小兒科;0.43%選擇內科;11.85%認為離家近就好,科別無所謂(圖14)。 圖14:選擇哪一個科別做為家庭醫師   面對政府大力推動的分級醫療,鼓勵民眾有「家庭醫師」之醫療習慣。數據顯示超過六成民眾選擇「家庭醫學科」做為家庭醫師。因此,政府應積極應培育足夠的此科別醫師以滿足民眾需求。   結論 本次問卷調查由女性需求出發,試圖瞭解民眾對生產與醫療議題的態度。近來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及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不同人的趨勢。然而,根據本次調查結果,九成以上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有生產經驗者若面臨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亦有較高比例選擇請產檢醫師來接生。顯示由產檢醫師接生,能讓女性及其家屬更有安全感,符合多數人期待。此外,民眾亦認同醫師的勞動需有相對的報酬,非工作時間內接生,應給予額外的給付。   在此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下,為了讓產科體系更符合女性需求,同時回應醫師應有的工作報酬,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以解決產科醫師超時工作的報酬問題,與開業婦產科診所無法接生的困境,而非讓女性及醫師在生產照護需求及勞動權益上相互妥協。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推動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讓開業醫師、助產師能在合作的醫院內接生。此合作模式能提高地區醫師、助產師開業意願,更可緩解目前偏鄉地區生產醫療資源不足的情形。      
+ read more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圓滿落幕
2018.05.28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圓滿落幕
台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國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今(28)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與生產息息相關:期待與改變」為題,聚焦生育相關政策討論。   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開放醫院、生產事故救濟制度、HPV疫苗全面施打、母乳哺育、障礙女性的生產與母乳哺餵的需求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深入的討論。針對今年主題,台灣女人連線於會前進行了「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與焦點團體座談,由副秘書長陳書芳報告調查結果。最後,為提供政府相關政策建言,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偕同立法委員林淑芬、李麗芬拜會衛福部,遞交行動宣言,並就女性健康相關議題提出意見與建議。在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召開會議蒐集相關意見。   更多相關內容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      
+ read more
女性可能對凍卵感到後悔!
2018.05.24
女性可能對凍卵感到後悔!
隨著越來越多人婚育年齡延後,女性對於儲卵以免因年齡而無法懷孕這件事多感到慶幸,但是最近研究發現每六位女性就有一位對此感到後悔,目前尚無法完整了解背後原因。   研究以問卷方式對在2012-2016年間冷凍卵子的女性進行調查,這些女性是主動選擇冷凍卵子,不是因為醫療因素如計畫接受癌症化療。他們平均是在冷凍卵子後兩年接受調查,而且他們只有6%用冷凍卵子懷孕。這份調查是目前第一個檢視過去6-7年間城市裡日漸盛行的醫療程序的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89%表示,即使將來絕不會用到冷凍卵子懷孕,他們相信他們還是會很慶幸這樣做了,但是有49%表示並未完全認同他們的決定,多數對此決定感到輕微後悔,約16% 感到中等或非常後悔。   其中,在程序中取較少卵子的女性對冷凍卵子的決定傾向於感到後悔,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將取出較少的卵子解釋成低生育能力的指標;而比較沒有感受到有足夠情緒支持的女性也較傾向於感到後悔,因為冷凍卵子需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及金錢。   研究並未完整呈現這些女性後悔的原因,但這些結果仍然重要,目前已有研究進行中以更加了解女性經歷了什麼。目前已知的是,對許多女性言,冷凍卵子的心情不只是標準的買一份保障而已。   隨著冷凍卵子越來越夯,研究團隊表示希望能後退一步瞭解這項科技會如何影響女性的生命軌跡。Greenwood博士表示,這份研究只是開啟了對話,最終目標是此研究能成就對女性更具支持的環境。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18)        
+ read more
為什麼月經之間會流血?
2018.05.22
為什麼月經之間會流血?
女性常會遇到月經之間陰道流血的問題,有時量少,稱為滴血(spotting),有時如正常月經的流量,通常都不需要太擔心。可能的原因,包括:荷爾蒙改變,受傷或潛在的健康狀況。   荷爾蒙避孕 荷爾蒙的避孕是月經之間陰道流血一個普遍的原因,例如:避孕貼片、陰道環、避孕藥、植入式避孕。不規則的流血通常發生在使用的前三個月,如果流量很多或超過三個月,最好去諮詢醫師,改變避孕方式通常有效。女性若未依照指示使用荷爾蒙避孕,少了劑量或者貼片有問題,都可能引起滴血。   緊急避孕 使用緊急避孕可能引起滴血,包括房事後避孕藥和子宮環。   懷孕 有些女性剛懷孕時會有滴血,那是受精卵植入子宮壁時的現象,稱為「植入流血」,她們也會感覺到子宮中些許痙癴。   流產 經期之間的流血也可能是流產的早期癥兆。流產在懷孕的任何時候都會發生,也可能在女性知道自己懷孕之前發生。   中止懷孕 很多人在人工流產或中止懷孕時會有些流血。在診所的醫療程序或服用人工流產藥物,滴血可能延續幾個星期。如果流量多,須尋求醫師的意見。   性病 有些性病的感染會引起陰道流血。披衣菌是一個例子,不只是月經之間,性交前後也會引起流血。   傷害 陰道的皮膚或組織受損也會流血,最普遍發生的時候是性交時陰道乾燥。在插入性交前,通常身體會製造自然的潤滑劑,讓陰道做準備。但是,可能因為體內的變化,如:荷爾蒙減少、更年期、缺少性刺激或糖尿病、癌症治療等,導致陰道變得乾燥。   更年期 更年期一般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這段期間荷爾蒙通常不穩定,造成月經不規則,可能出現有滴血或大量流血的現象。婦女性若一年未有月經就是停經。   子宮頸或陰道息肉 息肉是小小的長成組織,出現在子宮或子宮頸處。在某些案例中,息肉會引起流血,可能必須切除。   某些癌症 大部分狀況中,月經之間的流血並不需要擔心,然而有時也可能是某些癌症的症狀。30至45歲之間的女性,月經之間或性交後流血,要小心子宮頸癌的可能。已停經的女性,陰道流血應被視為不尋常,可能是子宮癌早期症狀。   多囊卵巢症候群 此症會引起不規則的月經或月經之間流血,其他症狀包括生育問題、體重增加、油性皮膚或面皰。   子宮内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 這兩者影響子宮的慢性情況,會引起月經之間的腹痛、流血或滴血,也可能伴隨月經引發大量的流血或腹痛。     何時尋求醫師 月經之間陰道流血很多或持續,應去就診。明白月經之間和滴血相關的症狀,可協助醫師找出潛在的醫療問題。   治療和預防 治療依潛在因素而定。追蹤流血的時間、持續期及血流數量可以協助醫師診斷原因。 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測試子宮頸組織任何不尋常的地方。美國癌症協會推薦女性從21歲開始做子宮頸篩檢。 陰道乾燥時用人造潤滑劑或多一點性交前戲,可預防性交時陰道受傷流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能治癒,但可以控制症狀的方法包括減重、服荷爾蒙避孕藥和使用新陳代謝療法。   結論 月經之間陰道流血最普遍的原因是荷爾蒙避孕法或更年期的變化。定期做子宮頸篩檢,可早些找出不正常的細胞。了解其他症狀,尋求諮詢醫師,可協助診斷出可能的健康問題。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5.15)        
+ read more
體外受精的胚胎冷凍還是新鮮移植好?
2018.05.18
體外受精的胚胎冷凍還是新鮮移植好?
新生兒過重與先天性心臟病是人工生殖技術領域中需要深入檢視的眾多風險之二。最近,專精於出生缺陷及發展障礙研究的國際性專業組織The Teratology Society,發表了一些關於試管內受精對新生兒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   研究試管內受精問題的兩位醫師Rachel Weinerman與Kristin Van Heertum比較試管嬰兒技術中,冷凍胚胎移植與新鮮胚胎移植對新生兒的影響。Weinerman博士表示,隨著科技發展與改良,我們對於冷凍胚胎移植的適用有更多指標,而冷凍胚胎技術本身可能對預防負面的結果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這個程序可以讓子宮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適合的環境給胚胎。   另一項研究檢視冷凍胚胎移植導致新生兒體重的風險(LGA),結果發現:冷凍胚胎移植發生新生兒體重的風險高於新鮮胚胎移植及自然受孕。研究者Michiko Watanabe表示,過去已知植入冷凍胚胎會產生巨嬰,但是對於產出巨嬰是否會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仍沒有定論。   先天性心臟病也被認為和人工生殖有關。然而,最近一項回顧研究指出,這個關聯只是輕微的。Watanabe博士表示,這個發現對於希望接受人工生殖的人來說是好消息,人工生殖導致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風險並沒有比較高。   The Teratology Society也發表了其他關於人工生殖輔助生育技術領域的研究主題,包括:用顯微鏡下早期胚胎的縮時影像評估胚胎品質、在移植前研究胚胎的基因特徵的影響等。透過深入瞭解這兩種主題,有助於挑選出最適合移值的胚胎,進一步避免會增加母體及胎兒風險的多胞胎結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01)、Birth Defects Research(Volume 110, Issue 8)        
+ read more
英國威爾斯將允許女性在家服用人工流產藥物
2018.05.17
英國威爾斯將允許女性在家服用人工流產藥物
威爾斯政府4月表示,即將跟進蘇格蘭法律,允許懷孕九週的女性在家中自行服用人工流產藥物。其衛生部長Vaughan Gething 告訴國會議員,已指示相關人員開始研究如何修改法律,好讓女性可在家自行人工流產,健康與社會關懷部也表示他們會密切監控相關議題。   事實上,瑞典及法國等國家,早已開放孕婦在家自行服用此類人工流產藥物,而此次也在英格蘭引發類似呼籲。英國孕期諮詢服務處(The British Pregnancy Advisory Service,BPAS)自2004年起不斷遊說英國政府修訂相關法令,允許女性在家自行使用人工流產藥物。   女性在現行法律中如要人工流產,必須在醫師的觀察下先服用mifepristone(RU486),隔24─48小時後,再去醫療院所服用misprostol,方能結束妊娠。而一旦法律修正,女性可以去看醫師取得人工流產藥物,在家中服用,不需要另外預約門診來服用misprostol,幾天後再回診確定完成流產即可。   目前RU486在國際間已延至9-10周內使用,但台灣仍限制女性必須在7周內使用。台灣女人連線曾建議衛生福利部放寬7周內使用的規定,而衛福部回應需由藥商來提出適應症變更的申請,藥商可能因不想引起爭議而未提出申請,此議題在台灣便停滯不前。   針對此議題,贊成人士聲稱往返診所只是在非常時期徒增女性額外壓力,若能於家中服藥,將可以降低女性服藥後返家發生意外的風險。然而,部分人士則認為考量到可能衍生之生理與心情上的緊繃,女性絕不該單獨進行人工流產。英國國際性援助機構「保護未出生胎兒組織」(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born Children,SPUC)蘇格蘭地區執行長表示,這項政策將讓英國倒退回沒有醫療照護的非法人工流產時期。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8.04.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