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0
性別差異又一例!氣喘風險男女不同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男女的氣喘風險有性別差異:女孩BMI值越高,越容易在成年初期發生氣喘;反之,男孩則是BMI值越低越容易在成年初期發生氣喘。
研究團隊將哥本哈根學校健康紀錄註冊系統(Copenhagen
School Health Records
Registry)中30多萬名7-13歲兒童的健康資料(如身高與BMI值等)與丹麥國家病患註冊系統(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進行比對,找出成年後因氣喘住院者兒時的健康紀錄進行分析。
研究團隊發現有1,962筆資料在成年後因氣喘而住院;接著,研究團隊依據BMI值將30多萬筆兒童健康資料分成低中高三組,分析BMI值與成年後因氣喘住院的關係。結果顯示,BMI值為過重的女孩在成年初期因氣喘住院的風險是過輕女孩的1.39倍;男孩則為過輕者成年後因氣喘住院的風險是過重者的1.24倍,呈現與女孩相反的趨勢。
研究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醫學博士Charlotte Suppli
Ulrick說明,目前仍不清楚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但可能與肥胖女孩較常出現非過敏性氣喘,男孩較容易有過敏性氣喘有關。不論如何,Ulrick認為此份研究呈現了有趣的性別差異,讓我們看到氣喘的風險因性別而不同。
資料來源: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 read more
2016.09.14
太過杞人憂天?史達汀藥物利大於弊!?
史達汀藥物已被證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近年有研究結果顯示此藥可能使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內障等風險增加。最近,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檢視了關於史達汀藥物的研究,研究團隊認為,由於過去研究人員對研究結果錯誤解讀,導致史達汀的副作用被過度放大,並且低估了藥物的好處。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檢視了1990-2010年間300多份關於史達汀的研究報告,包括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綜合分析(meta-analyses)及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研究團隊說明,隨機對照試驗適合用來看出藥物的因果關係;綜合分析則是評估不同隨機對照試驗,有助於了解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及概化至廣大人口的適宜性;觀察性研究在判定藥物影響力的可靠性最低,研究團隊表示在評估這些研究的強度與限制時皆考量了這些特性。
分析結果指出,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方面,據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經史達汀治療,每降低1毫莫耳/升的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就會降低25%的疾病風險;綜合性研究也顯示,因為史達汀治療使壞膽固醇降低進而降低了心臟相關的事件。
而關於史達汀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有肌肉病變(myopathy)、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及糖尿病。首先,檢視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史達汀治療直接導致肌肉病變,但發展出此疾病的風險約為萬分之一;其次,觀察性研究辨識出史達汀治療與出血性中風有關,隨機對照試驗也顯示史達汀可能增加約20%的疾病風險;最後,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史達汀治療增加糖尿病風險,風險約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間。此外,研究團隊發現,隨機對照試驗未有任何證據顯示史達汀治療會直接導致部分觀察性研究所顯示的副作用,包括:記憶力衰退、白內障、腎病、肝病、睡眠問題及使人變得具侵略性等。
研究團隊認為,雖然史達汀治療被證實可能使人罹患肌肉病變、出血性中風及糖尿病,但是史達汀對心/血管健康帶來的益處遠超過於這些風險的代價。舉例來說,給10,000位人服用史達汀5年,可以預防1,500例心/血管事件發生,同時可能只有5例發生肌肉病變、5-10例的出血性中風及50-100例的糖尿病。
最後,研究團隊表示,雖然他們過去皆曾接受過製藥廠的研究經費贊助,但是他們認定這並不影響其研究結果,並且說明因為只有製藥廠有足夠的經費,因此多數醫學研究的經費都來自於製藥廠。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史達汀藥物雖然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其安全性與副作用的爭議未曾停歇。如今我們得知此藥物可能與那些健康問題有所關聯,建議有疑慮且有服藥需求的民眾主動向醫師諮詢自身的健康狀態是否適合服用史達汀,或是其他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
2016.09.01
女性心臟病被誤診機率遠超出男性!
今年初,美國心臟學會在發表首份女性心臟病聲明時,提到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到重視的問題。最近,英國一份大型研究也指出,英國有上千位女性心臟病患者曾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
此份研究由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團隊所進行,他們收集並分析了近9年來在英國及威爾斯共243家署立醫院(NHS
hospitals)的20萬名男女患者病歷。分析結果發現有1/3的心臟病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其中,最嚴重的心臟病–STEMI心臟病(主要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的心臟病類型的女性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情形比男性高出59%;NSTEMI心臟病(部分阻塞的心臟病類型)患者中,女性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情形比男性多41%。整體來說,女性心臟病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情形比男性多了50%。
擔任里茲大學心臟學顧問的Chris
Gale博士表示,人們應該更努力去打破心臟病只會發生在特定人身上的迷思。多數人包括醫師們在想像心臟病時大多會想到一位中年、過重、吸菸且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但事實上女性也受到心臟病所帶來的健康威脅。同時,女性的心臟病症狀通常與男性不同,再加上女性患者通常年紀較長、較常伴隨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醫師若一時不察,往往會錯判造成誤診;而即使診斷出心臟病,女性患者的死亡率還是比男性患者高。
此外,多數人不了解心臟病的症狀,經常將心臟病症狀如消化不良或肌肉痠痛誤認為其他疾病。也有許多人以為心臟病發生得很突然、會使人因胸痛而抓胸及昏倒,但事實上心臟病發生時,患者也可能經歷噁心、胸痛、下巴或肩膀疼痛等症狀,若未即時在發病後一小時內接受治療,就會對原可挽救的心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另一方面,血液檢查及掃瞄是醫師確認患者是否患有心臟病的重要依據,但由於患者經常在初步診察時就遭遇誤診而未進一步獲得這些檢查。以致於除非症狀惡化否則很容易遭到忽略。
歐洲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醫療協理Mike
Knapton博士說明,這項發現讓我們更加了解男女被診斷出心臟病後的經驗,這些差異使人警覺忽視女性心臟病的影響範圍很大,並且顯示出現在急迫需要有更多研究投入於了解女性心臟病,以利未來能更精確地診斷出疾病。而Gale博士最後強調,不只是要教育民眾關於心臟病的性別差異,醫事人員–包括醫師、急診室護士、救護車隨行人員、護理人員等在醫療體系的人員,也需要對女性心臟病更有警覺,並提供女性患者適合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 read more
2016.08.31
年輕女性更可能因壓力傷「心」
科學家們已知女性發生心臟病後,其癒後情形不如同年齡的男性好,但目前仍不理解差異背後的原因。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比起同年齡的男性,心理壓力更容易傷害年輕女性的心,並認為壓力對男女影響的差異可能是癒後情形不同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找來686位年齡在34-79歲之間、有心臟病史的男女,每人被要求以某個主題做演講,並指導聽眾給予研究對象負面評語以提升其心理壓力。研究團隊透過顯影方式了解研究對象在演講前後的心臟的血液流量,並比較兩者的差異。研究團隊說明,心臟血液流量變少,醫學上被稱為心肌缺血,可能引發心臟病。
研究發現,當壓力上升時,年輕女性的心臟血液流量明顯比同年齡男性少,但是並未在年齡大的男女身上發現此差異。因此心理壓力對於有心臟病史的女性來說可能是重要的心臟病風險因子。美國心臟學會(AHA)Go
Red for Women的發言人Suzanne
Steinbaum說明,心理壓力可能是年輕女性心臟病癒後情形較差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認為,當女性在30、40歲及50歲初時為了平衡工作、家庭及經濟責任,經常感到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建議中年以下有心臟病史或屬心臟病高風險群的女性,需更注意生活中的壓力源,醫事人員也應留意患者的心理壓力狀態,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資源。研究主持人Viola
Vaccarino博士提醒,運動已被發現能降低憂鬱程度及心理壓力,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心臟病風險,女性不論有沒有心臟病史都能透過運動習慣降低心臟病風險。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6.08.17
美食藥署促心臟學領域改變
近日,美國食藥署提出:心臟學家應利用新的工具取得高品質的資料。食藥署委員Robert
Califf表示:我們現在正進入醫學新時代,不僅生物及資訊科學有長足進步,社群媒體及個人通訊設備也變得隨處可得。美國食藥署回應了這樣的改變,同時也認為不只食藥署要改變,其所身處其中的整個領域也要改變,並且認為在改變的過程中,心臟學家將扮演重要的腳色。
委員Califf指出,觀察到心臟學領域只有15%的指引是由高品質的實證資料所支持,他們認為心臟學領域可以做得更好。Califf進一步說明,目前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有電子的健康紀錄,且可攜式的社群媒體正在擴展病患對自己健康的掌握,這些現象顯示人口資料量已顯著增加,若蒐集這些資料如心跳、血壓等,可能有助於了解心/血管疾病或找出關鍵的生物標記。
再者,若能與資訊學及計算資源結合,這些龐大的資料可以產生能夠整合多筆測量項目來預測結果的演算法,取代現有一次一種生物標記的預測方法。許多在研究中未被重視的人口,如:新生兒、孕婦、老人等將受益於這樣的改變;另一方面,現在對於低社經地位的群體未積極尋求及遵循心/血管治療的原因也不清楚,資料整合與演算可能有助於了解背後原因。
而美國食藥署為因應時代變化,他們正透過整合電子健康紀錄、保險索賠(insurance
claim)、登記資料來發展出能監測設備安全性的新方法。Califf最後說明,在擔任美國食藥署委員之前,他與生物科技公司Amylin、Eli
Lilly、Bristol-Myers Squibb、Janssen Research &
Development、Merck、Novartis、Amgen、Bayer
Healthcare、Genentech、GlaxoSmithKline、Daiichi-Sankyo、Kowa、Les
Laboratories Service、Regado、Roche、N30
Pharma、Portola有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6.08.10
全球肥胖:肉蛋白跟糖的影響力相當
澳洲Adelaide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肉類蛋白質對於全球肥胖流行的影響程度與糖相同。專家據研究結果告誡消費者除了避免吃過量的糖之外也應注意肉類的攝取量。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9億的成年人超重,其中的肥胖人口超過6億。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熱量攝取和熱量消耗之間的能量不平衡是造成肥胖的原因。減少肥胖的因素包括限制來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攝取。而如今肉類蛋白質做為影響物質的新見解或許可以幫助專家制定新的肥胖防範指引。
Adelaide大學醫學院比較解剖學及人類進化研究專家分析了170個國家肉類消費量和該地區人口肥胖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糖可解釋一個國家50%的肥胖變異現象,而肉類能夠解釋剩下的50%。其研究部負責人Maciej
Henneberg教授也補充:“在控制了國家財富的差異(國內生產總值)、卡路里消耗、都市化程度和身體活動這些已知會影響肥胖生成的重要變數後,食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肉類亦然,且兩者獨立於上述其他變數的程度相同,皆為13%。Henneberg教授表示:雖然我們同意民眾對飲食中過量的糖與部分脂肪有所警惕是重要的,但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相信,人類飲食中的肉類蛋白質對造成肥胖一事也有著顯著貢獻。
肉是人類透過飲食獲取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膳食指南往往側重於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等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攝取,以維持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降低心臟疾病和腸癌的發生機率。
雖然過去的研究往往在突顯肉的脂肪含量造成肥胖,但博士生Wenpeng
You日前蘇黎世舉行的第18屆營養與食品科學國際會議上提出其研究成果時表示「肉類中的蛋白質直接帶動了肥胖生成」。
「由於肉類蛋白質比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慢消化,當身體已從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接收到足夠的能量後,來自肉類蛋白質的能量便變得過剩,進而在人體內被轉化並存儲為脂肪。」Wenpeng
You說明。
雖然Henneberg教授承認「認為肉與糖對於全球肥胖患病率的影響程度相同」的研究結果可能引起爭議,但他也認為「指出肉類蛋白質在全球肥胖議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是這份研究報告的貢獻。「“如今,為了遏制肥胖,有意義的膳食指南可能必須提醒人們少吃糖也得少吃肉。」
資料來源:BMC Nutrition、Jouranl of Nutrition & Food Scienc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