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02
阿茲海默症真的是女性疾病?
最近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發現,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當中,每6位女性就會有1位罹患阿茲海默症,比例高於男性的11位中會有1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解釋分歧,包括基因變異、女性更年期以及女性較男性長壽之故。為深究原因,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邀請15位舉足輕重的科學家,討論在阿茲海默症的議題上,女性有哪些危險因子。
女性活得較久
美國南加州大學Roberta Diaz
Brinton教授認為,年齡確實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最大的風險因子,但平均而言女性較男性僅多活4、5年,考慮到阿茲海默症是發病後20年才會被診斷出來,因此若在某一年齡層中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仍高於男性,那麼年齡可能就不是造成性別差異最主要的原因。
更年期
Brinton發現,女性的雌激素有助於腦部的新陳代謝保持規律,並且也能維持認知功能正常,因此更年期時雌激素下降後,人體一定會啟動另一種效率較低的機制取代雌激素原本的任務,進而影響女性的認知功能。
基因變異
目前認為對阿茲海默症有影響力的基因有:APOE-4、APOE-3、APOE-2。APOE-4是對晚發性家族遺傳阿茲海默症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基因,APOE-3則是APOE基因中存在於人體最普遍的一種,被認為對罹患阿茲海默症來說是中度風險因子。而APOE-2則為最不普遍的基因,但被認為能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在健康男性人口中,持有一對APOE-4基因者罹患輕度知能障礙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僅略高於非持有者。但在健康女性人口中,持有APOE-4者罹患輕度知能障礙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卻是非持有者的2倍。而在基因型中只有一個APOE-4的人口中,只有健康年長女性會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男性則無。
在輕度知能障礙人口中,持有一對APOE-4基因,惡化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皆高,並未有性別差異存在。而若基因型僅有一個APOE-4,輕度知能障礙的男女惡化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同樣很高。
資料來源:Alzheimer’s Association、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5.06.24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3C產品日新月異發展快速,因擔心3C產品對孩子身心可能有不良影響,身為家長可能常花盡心思避免讓家中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沉溺於其中。根據多項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工具(如:電視、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會對健康有負面效應,美國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孩童及青少年/女每天使用時間應少於兩小時,同時兩歲以下的孩童則應避免接觸。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花過多時間坐在這些
3C產品的螢幕前,將可能使血壓、焦慮感升高,且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對身體健康有害。日前一項挪威研究針對以螢幕為主的3C數位媒體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花愈多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他們整體的骨骼健康表現愈差,但在青少女身上並沒有相同情形。
在這項研究中,主要研究者Anne
Winther與她的研究團隊選擇骨骼健康這個過去少有研究且未有明確定論的主題,對961位15-17歲的青少年/女展開調查,分別在2010-11及2012-13年進行兩階段的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中被詢問包括平日在放學後及假日時使用電腦、看電視及電影的時間長度;菸酒、軟性飲料及鈣攝取狀況等與骨骼健康相關因子的資料;以及每周活動量。之後並用X光吸收儀測量參與者的骨密度,同時BMI值及體內維生素D含量資料都一併加入進行評估。
研究分析發現,青少年平日(4小時)及假日(5小時)都比青少女(3小時;4小時)花較多時間待在3C產品螢幕前,且無論男女,只要花愈多時間在3C產品上,進行其他體能活動的時間就愈少。同時,這些久坐於螢幕前的青少年,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密度也比較低,但青少女則無相同情形,青少女久坐於螢幕前,只輕微與發生股骨頸部位骨密度下降有關,研究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男女體內脂肪的分布與荷爾蒙不同所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質,卻是首個以重複測量方式來呈現青少年/女骨骼健康與久坐於3C產品螢幕前之間關連性的研究,對公共衛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密切追蹤發展。英國兒科學及兒童健康皇家學院Benjamin
Jacobs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也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女應透過適度運動、限制每天待在3C產品螢幕前應少於4小時、並適度補充鈣補充品,來改善骨骼與整體健康。
資料來源:BMJ Open期刊
+ read more

2015.06.18
醫學解密:脂肪護心有一套!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沒有胖得健康這回事」,但是最近一篇研究卻發現環繞血管的脂肪其實可以抵抗心臟相關的疾病,並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
研究由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中來自牛津大學心血管藥物的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及其團隊主導,於心臟手術中採集病患的人體組織,藉此了解心臟及心臟附近的動脈如何傳遞求救訊號給環繞在血管周圍的脂肪,刺激人體產生抵抗早期心血管疾病的防衛機制。
當人體有過量的自由基而有罹患動脈粥硬化(atherosclerosis)之風險時,血管周圍的脂肪及心臟會釋放化學分子來減緩過量的自由基,並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這些化學分子有抗炎的作用,可以降低由過量自由基造成的發炎反應的風險。Charalambos
Antoniadesg說明,過去人們對脂肪的印象並不好,但是我們漸漸發現為何特定的脂肪其實對健康的心臟相當重要,這些發現對於往後心血管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研究團隊正試圖了解能刺激人體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防衛機制的脂肪,在哪些情況下反而會使人體變得不健康,如: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情況。研究團隊正發展治療的方法來避免脂肪成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此外,藉由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研究團隊也試圖監測脂肪在人體內的特性,藉此引導未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醫療行為。一旦了解以後有助於醫師發現早期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並立即給予治療以避免情惡化成心臟病。
研究的贊助單位英國心臟基金會的執行長Jeremy
Pearson教授提到,目前對於為何會發生心血管疾病以及人體有什麼樣的機制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我們仍了解不多。因此這項以人體組織為樣本的研究,可以為人們認識脂肪的角色提供新的角度,並且對未來的治療方式有指引作用。台女連最後也提醒讀者,此篇研究發現乃針對內臟周圍的脂肪,而非可以從外貌觀察出的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囤積依然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5.06.02
心臟疾病風險有種族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雖然同屬於非代謝症候群,肥胖和過重的黑人女性的心臟疾病風險較一般女性高;但對白人女性來說,過重卻不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Gentofte醫院心臟科的Michelle
D.
Schmiegelow醫師,她以肥胖程度和代謝症候群的狀況作為依據,並納入種族和族群的考量,分析更年期婦女的心臟疾病風險;研究對象為12,364位美國女性健康促進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裡50-79歲的婦女。
經過13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在非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中,過重的黑人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1.49倍,但白人女性卻是0.92倍;而肥胖的黑人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1.95倍,但肥胖的白人女性卻是1.07倍;相同的,在符合兩項代謝症候群指標的女性中,黑人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比白人女性高。
過去心臟病研究的參與者大多為白人女性,這份研究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納入了很多黑人女性;而這份研究也確實發現種族會影響心臟疾病的風險,若光是用代謝症候群的指標來評估心臟疾病的風險的話,黑人女性的風險會被低估,而白人女性的風險則會被高估。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5.05.27
男人小心!骨質疏鬆不是女人的專利!
如同心臟病被看作是男人的疾病一樣,骨質疏鬆防治向來聚焦於女性,彷彿男性都沒有骨鬆問題。最近相繼有兩項研究呼籲:男性到了50歲之後也是可能會出現骨密度低於正常值的情形;甚至一旦罹患骨質疏鬆而骨折,男性死亡的風險將高於女性,因此男性應多加注意!
第一項研究由Irina
Dashkova醫學博士所領導,針對146位住在紐約及佛羅里達地區的老年人進行骨質疏鬆情形調查,當中七成為白人、三分之一為平均72歲的男性。研究驚人的發現,男性發生骨鬆性骨折,導致嚴重的健康危險、失去獨立自主能力以及死亡的風險都比女性要高。再者,男性治療攝護腺癌藥物也會影響睪固酮分泌,進而提高骨鬆風險。
不過在研究中女性不曾吸煙、擁有骨鬆的家族病史的比例比男性高。大多數女性都有接受骨鬆篩檢,研究中卻只有少於25%的男性有;女性服用鈣片或維生素D健康食品作為強化骨骼的預防性措施比例,也是男性的四倍以上。研究最後提醒社會大眾及醫護人員應提高有關男性老年人口在骨鬆防治的意識,讓男性也能活得長壽。
第二項研究則是由國家猶太健康中心(National Jewish
Health)主要研究者Elizabeth
Regan醫學博士,針對3,000位45-80歲曾經或目前正在吸煙者進行的骨密度檢測研究。研究發現男性骨密度比女性稍低、且較易發生脊椎骨折,前項男性的風險為女性的1.5倍、後者為1.2倍。Regan博士提到,有部分男性屬於低骨密度卻未及早發現因而導致骨折,我們應該要改變這個現象,因此建議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應更新其於2009年所發佈的骨鬆篩檢指引,改變僅針對女性的內容,要將有較高風險的男性也納入。
國家猶太健康中心另一位風濕病學家Mehraz
Maleki醫學博士認為適當的篩檢是必要的,通常檢查出來的結果都會讓人驚訝,因為罹患骨鬆常是沒有任何徵兆。Maleki博士並提供預防骨鬆的方法供參,包括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飲食或鈣補充品、維生素D補充品或每天至少日曬20分鐘、多進行負重運動、不抽煙及不過度飲酒。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5.05.21
孕期過重後遺症:孩子易發胖!
全球目前每年有130萬名孩童出現過重情形,當中約有30萬名已有肥胖問題,另根據美國國家醫學院(IOM)指出,在2004-2007年間,已有超過半數的孕婦在懷孕妊娠期間增加過多體重,因此對於孩童及孕產婦來說,過重或肥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2014年曾有美國研究指出,孕婦在懷孕期間體重過多或不足,都將會使得孩子在二至五歲時的體重過重。日前出現另一研究再度提出呼籲,孕婦在懷孕期間過重的話,孩子在八歲時體重將會明顯增加,導致過重或肥胖。
這項研究的團隊在希臘國家資料庫中隨機選取5,125位孩童資料,並針對他們的母親進行電話訪談調查,瞭解這些女性懷孕時的年紀、妊娠期間體重變化、運動量、抽菸狀態、酒精攝取量,以及孩童在八歲時的BMI值。結果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運動程度及抽菸狀態,都與孩童出現肥胖問題相關。
研究最後指出,懷孕時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孩子在孩童時期變過重或肥胖的機率,根據目前美國運動醫學院及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建議,如果孕婦沒有健康問題或婦科併發症,最好每週適度運動150分鐘。懷孕是女性可以修正不健康習慣的最好時機,醫護人員應提醒孕婦做好體重控制、避免抽菸或飲酒、並進行適度的運動。
資料來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