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14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你是否留意到最近身旁有許多粉紅絲帶嗎?不只公車及大型的廣告看板,百貨公司及服裝店也有活動。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許多人繫上繞了一小圈的粉紅絲帶響應防治宣導。粉紅絲帶不僅提醒人們關心自己及身邊女性的乳房健康,更帶給乳癌患者勇氣與希望。
這個倡議活動於今年邁入30年,世界各地響應參與者越來越多,包括政府組織、NGO、企業、名人等,甚至還有粉紅十月(Pink
October)的形容。
粉紅絲帶如何出現?
1991年,美國女性生活雜誌《Self》首次進行乳癌防治宣導,這是來自乳癌倖存者Evelyn
Lauder的啟發與共同籌辦,她同時也是美妝用品雅詩蘭黛公司副總裁。
1992年,當時的雜誌主編Alexandra
Penney為了讓第二年的活動更成功,靈光一閃地想到製作絲帶,並邀請雅詩蘭黛公司在紐約市內的商店發送。Lauder女士進一步承諾,她會讓絲帶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專櫃。並且,此次的倡議首度以分送粉紅絲帶和「乳房自我檢查卡」的方式推動,更募得了至少20萬份的連署請願書,促使美國政府提高乳癌學術研究的基金。
自此,粉紅絲帶與乳癌防治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紅色成為全球乳癌防治月的代表色,別上粉紅絲帶代表了對患者的支持,也促使世界更加關注乳房健康。
Lauder女士於1993年創立了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Th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以籌募研究基金,她於2011年去世。
乳癌在台灣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女性罹患乳癌。
2021年約有2,900名女性死於乳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4.6,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肺癌。2002年的女性乳癌死亡人數1203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0.9。將近20年來,女性乳癌的死亡數及死亡率皆有明顯上升。但這些數據透露著什麼訊息呢?
乳癌年輕化?老年女性請注意!
近幾年,因為朱俐靜、朱芯儀等年輕女藝人罹患乳癌的消息,乳癌年輕化深植大眾印象。但若綜觀數據,老年女人也不可忽視乳房健康。
比較2002年及2021年(表一),不同年齡區間的女性乳癌死亡數與死亡率,皆是65歲以上增加最多。
癌症登記的數據(表二)亦呈現同樣趨勢。比較2003年及2019年罹病人數成長,39歲以下成長率36.52%、40至69歲成長率186.93%,70歲以上成長354.34%。
然而,國健署目前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對於70歲以上女性著墨甚少,許多老年女性更是認為自己年紀大,乳癌不會找上門,缺少防治意識。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罹病趨勢,衛福部宜有更細緻的乳癌防治宣導,才能更全面地守護女性健康。
25-44歲
45-64歲
65歲以上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死亡數
128
235
+107
728
1381
+653
345
1297
+952
死亡率
4.6
6.8
+2.2
22.5
38.2
+15.7
35.7
61.6
+28.9
表一:女性乳癌死亡數及死亡率年齡區間比較(2002年及2021年)
39歲以下
40-69歲
70歲以上
2003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罹病人數
838
1,144
36.52%
3,995
1,1463
186.93%
495
2,249
354.34%
表二:女性乳癌罹病人數年齡區間比較(2003年及2019年)
編譯來源:REUTERS(2022.10.13)、臺灣癌症登記中心
+ read more
/20220916.png)
2022.09.16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文: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日前發出警訊,除了先前指出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乳房植入物可能還與多種癌症有關,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以及醫療保健提供者應該留意相關風險與資訊。
可能發生在所有乳房植入物類型
截至2022年9月1日,FDA收到10例鱗狀細胞癌與12件不同類型淋巴癌的病例報告。不同於BIA-ALCL超過八成發生在絨毛面植入物,這些鱗狀細胞癌與淋巴癌並未集中在某些類型,而是與所有種類的植入物有關,包括填充鹽水或果凍矽膠、表面光滑或有紋理。
FDA目前並不建議女性預防性地移除乳房植入物,但建議持續、定期追蹤,如果發現任何異常就需就醫。
乳房植入物的風險
乳房植入物是一種醫療器材,主要用來增大乳房,或是重建未能正常發育、因癌症/外傷而切除的乳房組織。
在台灣,有鹽水填充和果凍矽膠填充兩種材質獲准銷售,依表面有光滑面和紋裡面的分別。兩種類型都有矽膠外殼,其大小、厚度和形狀不盡相同。
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需要注意,乳房植入物並非可使用一輩子,隨著植入的時間越長,移除或更換的風險就越高。
除了疼痛、攣縮、滲漏、破裂等常見的併發症和風險,2011年FDA首次確定乳房植入物與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存在可能的關聯,開始蒐集病例並提出警訊。隨著病例數的增加,今年七月一項研究指出BIA-ALCL發生率大大高於過去的統計。
2019年2月,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召開記者會,提醒民眾BIA-ALCL的風險。相關醫學會的反應是台灣、東亞及東南亞都尚未有確診案例出現,民眾不必驚慌。同年5月,新加坡出現一起病例;6月,日本出現首例BIA-ALCL;8月,韓國衛生部報告首例BIA-ALCL病例,12月出現第二例、隔年7月出現第三例,韓國女性集體對廠商提告;泰國於2020年7月亦傳出病例。
台灣於2020年出現BIA-ALCL首例病例。
隆乳之後一直覺得疲倦?是女人的幻想?
許多女性表示在使用乳房植入物後,出現疲勞、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情況,這些女性認為是植入物引起的。
這些包含記憶力問題、睡眠障礙、疲勞、憂鬱等綜合症狀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I,Breast
Implant
Illness),美國FDA列入使用植入物前應該考慮的風險,雖然目前的醫學不認為這些狀況與植入物有關,但美、英等國皆持續蒐集病例,以累積更多資訊。
美FDA上月公布最新統計,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之間蒐集的7,467件病例報告中,最常見的BII症狀描述依序為:疲勞、關節痛和腦霧。在其中657件有提供女性移除植入物後資訊的報告中,577人注意到症狀有所改善,80人的症狀沒有改善或惡化。
除了讓女人用苦痛去試驗 還能做什麼?
隨著BIA-ALCL的病例數持續增加,以及陸續出現的醫療器材管理問題,多國都有積極的追蹤與管理計畫。
美國於2019年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2020年為了加強與患者/使用者的溝通,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加上「黑盒標籤」,說明植入物與ALCL及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
台灣女人連線亦持續倡議台灣相關手術說明書應載明可能的併發症,並以「檢核表」(check
list)的方式加強溝通強度。經過多年爭取,BIA-ALCL已於2019年加入相關文件,但有關BII的資訊或檢核表形式,都尚未定案。
然而,那些沒有納入說明書、目前還未知的風險又該怎麼辦?不論是BIA-ALCL,或是此次FDA提出的鱗狀細胞癌、或是BII,在症狀疾病出現的早期,都並未得到重視,或者根本不知道與植入物有關,難道要不斷用女人的健康去試驗嗎?
使用者登錄制度可能是解方。
登錄制度是國際趨勢
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例如心律調節器或人工髖關節)雖經核准上市,但上市前蒐集的臨床資料多為短期追蹤且人數有限,因此,上市後的監測或追蹤很重要。目前有不良事件通報、安全監視及警訊蒐集等方式,但這些方法都相對被動,仰賴醫師或廠商的通報。也因為無法長期追蹤使用資訊,很難完整評估醫療器材的長期安全性。「使用者登錄制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對使用特定醫療器材的患者進行「使用者登錄」,建置其基本資料、使用的醫材、手術資訊、後續健康情形等內容。透過系統,可長期追蹤使用者健康狀況,主管機關亦可掌握並蒐集器材的安全資訊。而當器材有下架或健康疑慮時,也可主動聯繫使用者,即早通知,進行健康管理。
隨著乳房植入物與罕見癌症及各種不良反應有關的訊息越來越清晰、罹病人數越來越多,各國的管理舉措也愈發積極,澳洲、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皆有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
在台灣,「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經過台灣女人連線多年推動,衛福部於2020年委託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建置,今年邁入第三年,系統逐漸成形,醫師對此大多也都持正面態度,期待系統正式上路,守護女人健康!
+ read more
/20220909-1.jpg)
2022.09.09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週四(8日)在一份安全通知中表示,極少數情況下,在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身上發現了新的癌症。這些乳房植入物包括所有類型:填充鹽水或矽膠、表面是光滑面或絨毛面。
截至 2022 年 9 月 1 日,FDA
已收到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癌症報告: 10
件關於鱗狀細胞癌以及 12 件不同類型的淋巴癌。FDA
表示,新的淋巴癌病例與之前報導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不同。
這些罕見的癌症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疤痕組織中,其發病率和風險因素尚不清楚。
目前,FDA並沒有足夠的訊息來說明乳房植入物是否會導致這些癌症,或者某些植入物是否比其他植入物有更高的風險。
去年,美國FDA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貼上了所謂的「黑盒標籤」,警告植入物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精神錯亂、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以及淋巴癌。
2019年,因為有引發罕見癌症(BIA-ALCL)的疑慮,FDA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遵循FDA這項要求,Allergan宣佈將於全球停售「BIOCELL絨毛面乳房植入物」,包含鹽水袋和矽膠材質。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09.09)
+ read more

2022.08.26
癌症死亡近半可預防
新的研究指出,全球將近一半的癌症死亡是由於可預防風險因素的。包括三個主要的風險因素:抽煙、過度飲酒或高BMI。
此研究是比爾蓋茲基金會贊助,由華盛頓大學的Dr.
Chris
Murray的團隊主導。他們檢視於2010-2019年間,204個國家的23種癌症死亡及失能和34個風險因素相關性。
研究發現2019年間,44.4%的癌症死亡中和42%的健康年損失,可歸咎於可預防的風險因素。其中,不論男女,氣管癌、支氣管癌及肺癌的死亡和可預防風險因素最相關。
數據顯示歸咎於可預防風險因素的癌症死亡正在增加,從2010到2019年間全世界增加了20.4%。在2019年主要是在5個地區:中歐、東亞、北美、南部拉丁美洲和西歐。
防癌由改變生活形態做起
美國癌症學會的首席科學家Dr. William
Dahut說,調整行為可以解救幾百萬人的生命,比任何藥物更有影響。將近65年來已知煙草和癌症相關,但是問題仍然佷大。此外,因肥胖而增加的癌症需要我們的注意。
伴隨在《柳葉刀》所發表的新研究的評論,紐西蘭的Dr.
Diana Sarfati和Jason
Gurney寫道:「預防癌症的行動必須有健康部門裏裏外外的共同努力,政策應包括減少接觸引發癌症的風險因素,如抽煙和飲酒,和通暢的疫苗管道以預防引發癌症的感染,包括B型肝炎和人類乳突病毒。」
「預防癌症的最佳希望,主要經由消除或減少風險因素。減輕癌症的負擔可以改善健康和生活,減少覆加在人類的衝擊,也減輕癌症治療和更廣泛的醫療部門財政資源壓力」。
研究發表在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 。
編譯來源:CNN (2022.08.19)
+ read more
2022.08.19
男人癌症風險高,可能先天註定而非生活或環境因素
大多類型的癌症,不論是罹患率或死亡率都是男性高於女性。原因主要是性別的生理差異,而並非是通常認為的生活或環境因素。
為了瞭解差異的原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團隊分析1995-2011年參與NIH-ARRP飲食和健康研究志願者171,274男性及122,826女性的資料。研究人員評估了人體上21種不同部位癌症的性別差異。他們發現新確診的癌症病人中,男性17,951位,而女性8,742位。
男性和女性在癌症上的比較
膽囊癌和甲狀腺癌是唯一男性比女性少的癌症類別。
最大的差異在食道癌,男性確診的可能超過女性10.8倍。
男性比較可能罹患的癌症相較於女性:
膀胱癌:3.3倍、胃癌:3.49倍、喉癌:3.53倍
分析顯示,兩性之間罹癌的差異主要是先天生物差異導致,而不是行為或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煙和飲酒、體重指數
(BMI) 和身高、 體力活動量、飲食、藥物和病史。
研究主導作者Dr. Sarah S.
Jackson指出,由統計上來看,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的確影響男性有較多的食道癌、肝癌、膽道癌、膀胱癌、皮膚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肺癌,但這僅佔所有癌症的小部分。其風險因素所佔的比例,從食道癌的11%到肺癌的50%。
Dr. Jackson說,「(雖然一開始)
我們假設了生活型態的因素並不是兩性癌症發病率不同的唯一原因,但我們有點驚訝的是,對於許多癌症,這些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非常地少。」
原因:X染色體和荷爾蒙的保護優勢
Dr.
Jackson說:「女性可能具有免疫優勢機制,雌激素可能影響免疫訊號的傳遞。X染色體上含有幾個抑制腫瘤的基因,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所以有較高的表現水平,但男性只有一個。不過目前仍未了解這些機制。」
換句話說,女性細胞比較有保護作用,因為有兩個版本的保護基因,而男性細胞只有一個。此外,一些差異可能與荷爾蒙有關:男性性激素睾酮可能會促進某些癌症的生長,而女性性激素雌激素可能會提供遏止某些癌症的保護。
了解差異
作者指出:「在相同的身體部位裏,了解導致男性癌症較多數的性別相關的生物機制,可能對病因和預防皆有重要意義。」
Dr.
Lane更進一步解釋:「新的癌症藥物臨床實驗需要有足夠的男性和女性,才能知道藥效在性別上是否有別。如果我們繼續發現性別偏好的癌症基因,和不同的藥效,有一天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數據發展更適合不同性別的治療。」
該研究於 8 月 8 日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2.08.14)
+ read more
2022.08.02
女人一天一阿斯匹靈,讓卵巢癌遠離
卵巢癌被稱為女性的「沉默殺手」。在台灣,它是癌症死亡的第十大死因,預防與治療都非常困難。國際間關於阿斯匹靈和卵巢癌風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學者認為阿斯匹靈可以阻斷致癌蛋白,還可以抑制發炎,發炎在卵巢癌中起關鍵作用。
回顧其中最全面和可信度高的研究都指出,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降低卵巢癌的風險。
─ 2014 年回顧發現每天使用低於 100 毫克 (mg)
的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將卵巢癌風險降低 20% 至
34%。該研究還顯示,劑量和頻率會影響一個人的風險降低程度。
─ 2018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不服用阿斯匹靈的女性相比,定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降低了
23%。
─
丹麥的一項全國性病例對照研究發現,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降低上皮性卵巢癌的風險。
然而,這些研究都尚未能夠研究該藥物是否有益於處於不同疾病風險的人群。
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代研究怎麼說?
根據今年7月最新的綜合研究分析,無論是否有卵巢癌風險因子,女性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阿斯匹靈也可以減少卵巢癌風險。
美國國家癌症院的Lauren
Hurwitz博士等的報導指出,17個研究中,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和降低13%卵巢癌風險有關,世代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之間也無差別。
他們在《臨床腫瘤學》期刊寫道,風險的減少在最常見的卵巢癌
─高分化漿液性卵巢癌特別明顯。這些發現很重要,因大部分已確定的風險因素和高分化漿液性卵巢癌的相關性比較弱。
對於有卵巢癌的風險因子女性的影響?
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對於有肥胖、乳癌或卵巢癌等風險因子的人,和完全沒有這些病史的人都一致地降低了卵巢癌風險。但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時則非如此。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可降低卵巢癌風險。但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則非如此。
此外,包括:懷孕次數、口服避孕期間、輸卵管結紮、有兩個或更多卵巢癌風險因素,婦女頻繁使用阿斯匹靈也可降低風險。
預防卵巢癌加一
目前已有的卵巢癌預防措施只限於更高風險的婦女。這些結果指出,未來的工作要探討將阿斯匹靈使用納入卵巢癌風險/益處的綜合評估,以阿斯匹靈做為化學預防的方案,補充已有的預防措施,以益於低風險的女性。
如此,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又將增加一個好處 ─
預防卵巢癌。
研究團隊指出觀察性資料的使用可能引進些偏見,他們無法檢視低劑量阿斯匹靈的相關性,在以前的研究中,強烈的相關於減少卵巢癌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07.2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