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2.13
破除流言!沒有「胖得健康」這回事!
有一些人,身型肥胖但卻有著正常的膽固醇指數、高血壓等且無代謝上的健康風險,過去的研究將之稱為「健康胖」。但最近有研究指出:「健康胖」其實一點都不健康。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系的研究員以2,521位39至62歲的成年人為實驗對象,觀察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膽固醇、血壓、空腹血糖值以及導致高血糖的抗胰島素變化狀況,為期長達20年。在2,521位參與者中有181位在實驗一開始被歸類為肥胖,而當中有66位為所謂的健康胖。
結果顯示,超過51%被稱為健康胖的人20年後變得不健康,並且健康胖者當中只有11%於減重後變成健康且體重正常的人,剩餘的38%則始終維持著原本的狀態。而參與實驗者中原本屬於健康且體重正常者,經過20年後只有6%變成不健康的肥胖者。
研究主持人Joshua
Bell說明,「健康胖」的核心概念在於這種健康狀態不會隨時間而有劇烈變化,然而從實驗結果來看卻有超過一半的健康胖者於20年後變得不健康。同時,實驗結果亦顯示體重正常者不論健康與否,仍比健康胖者不容易成為不健康的肥胖者。
由本次研究發現我們可以知道:「健康胖」是一種短期的身體狀態;且只是一種相對於不健康的肥胖者的說法。不論肥胖者健康與否,依然比體重正常者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並且也容易患有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和乳癌等癌症。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5.02.05
壞膽固醇拿誰沒轍?玉米油VS橄欖油
研究發現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更能降低俗稱的壞膽固醇,即所謂會造成動脈硬化的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LDL),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發生。
研究團隊找來54名試驗者,並依據美國飲食指引公布的標準-每日食用4茶匙的油來分別設計含玉米油及橄欖油的菜單,作為試驗者每日的飲食內容。另外,菜單在設計時也特別注意避免改變試驗者的體重,以排除體重因素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而試驗者於實驗前後皆針對血脂濃度等身體狀況進行檢測,讓研究團隊得以觀察膽固醇的變化。
結果發現,食用含玉米油菜單的試驗者的低密度膽固醇下降了10.9%,而食用含橄欖油菜單者其低密度膽固醇則僅下降3.5%。同時,食用含玉米油菜單者,其總膽固醇下降了8.2%,較食用含橄欖油菜單者的下降幅度高了6.4%。
醫學博士Kevin C.
Maki說明,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更能有效控制血液中的膽固醇,原因部分來自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多四倍的植物固醇(plant
sterols)。這種植物天然成分能在蔬菜水果、堅果、穀類和豆類製品中找到,因不易被腸胃吸收且容易由膽汁排出,所以不容易蓄積體內。同時,食物中的植物固醇會干擾腸道吸收膽固醇,因此能降低血清中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
過去亦有研究發現植物油有益心臟健康,而此篇研究又更加具體地指出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具備更良好的效果。最後,此篇研究的部分經費來自食品公司ACH
Food Company Inc.的贊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
+ read more

2015.02.04
「鹽」多必失?美國研究有新看法!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50歲以上的人,每日食鹽量最好不要超過1500毫克」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這對飲食習慣已經固定的成年人來說相當難以達成。而最近有研究指出,食鹽量其實與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無關。
美國艾默里大學的醫學博士Andreas P.
Kalogerapoulos為觀察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以2,642位71-80歲的人作為觀察對象,當中涵蓋了51.2%的女性以及61.7%的白種人。經過10年的觀察,有881位去世、572位罹患心血管疾病、398位有心臟衰竭。另外,每日食鹽量在1500毫克以下、1500-2300毫克間以及2300毫克以上的人,其死亡率分別為33.8%、30.7%以及35.2%,各數據之間的差異並不大。
Kalogerapoulos博士說明,對71-80歲的人而言,食鹽量多寡與其罹患或死於心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影響不大。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在設定食鹽量的標準前,應有更嚴謹的試驗數據支持50歲以上的人每日食鹽量應低於1500毫克的論述。
此外,過去亦有研究指出,鹽可能不是造成高血壓的主因,糖份攝取量或許才是關鍵。而此篇關於用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受到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老年研究院、國立護理醫學研究所與轉譯科學國家中心等機構的贊助。
資料來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2.02
你睡不好嗎?小心肥胖與糖尿病纏身!
研究指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即睡眠時有呼吸困難和心律不整等問題)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尤其家族病史中有糖尿病者需格外注意。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因為呼吸道被阻塞,導致吸氣無法連續的睡眠障礙。這往往會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狀況的改變。神經學專家Rossana
Huerta
Albarran說明,由於呼吸中止會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使人體失去代謝葡萄糖與脂肪的功能,造成血糖升高與脂肪代謝異常。同時,睡眠品質不好也會讓腦部傳送指令要求身體食用碳水化合物,使得體重增加。
在進食量增加以及代謝失常的相互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膽固醇指數上升。睡眠障礙除了導致糖尿病外,也與高血壓以及導致高血脂的三酸甘油脂增加有關。因此在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糖尿病的說法背後,其實睡眠狀況是否良好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Rossana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獲得正確治療並避免病情發展。同時,他補充說明電子產品是引發睡眠障礙的原因,人們躺在床上準備就寢時,經常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因為腦部對光有所反應而使人難以入眠。
此外,雖然一般普遍認為每人每日需睡滿八小時才健康,然而醫療專家Rafael
Santana表示,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數是依照個人的年齡和身體需求而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真正重要的是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心情起伏,並且還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的關鍵因素。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好好了解自己需要的睡眠時數與睡眠品質,並且改善、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是我們為常保健康而不可忽視的工作。
資料來源:Investigación y Desarrollo
+ read more

2015.01.29
糖尿病研究大出槌!
過去三十年來,糖尿病研究是使用改造成長激素基因DNA小鼠為對象,研究者假設,改造後的DNA不會產生成長激素。然最近的一篇研究發現,這些基改小鼠,卻開始分泌自己的成長激素,且對基改小鼠分泌胰島素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Schuit與Creemers
一如往常在實驗室中使用基改小鼠,但他們卻觀察到這些基改小鼠有類似懷孕的現象。兩位研究人員深究原因發現,這些類懷孕現象是源自於成長激素,而且基改小鼠所分泌的成長激素與懷孕小鼠的胎盤所分泌的賀爾蒙一樣,都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
大約有250篇已發表的研究是使用這些成長激素的基改小鼠,造成研究結果高估或低估,而必須重新檢視與詮釋。
慶幸的是,現今使用的基改小鼠非使用成長激素基因,因此可使用來重新確認過去的研究結果。
檢視過去並修正錯誤假設是科學方法的一部分,Schuit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持續用批判的角度檢視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即使這樣做會讓我們的研究步伐變慢。對於糖尿病研究來說,人工成長激素的問題可以讓科學家在計畫未來的研究有更清晰的洞察力。
資料來源:KU Leuven
+ read more

2015.01.22
當真「坐以待斃」!久坐傷身,運動嘛嘸效?!
近日有許多研究都在探討久坐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日前已有研究證實坐時長短與女性肥胖有關,近日又有新的研究結果指出:久坐會影響心臟病、糖尿病與癌症的發病率,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而且,即便是平日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也難逃此影響。
來自多倫多康復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Alter博士分析了41篇研究中的相關資料,找出久坐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久坐習慣者,久坐者的死亡率高出24%、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出14%、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高出近18%、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與卵巢癌等多種癌症)發生率高出13%、癌症致死率高出17%,最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了91%。
研究者指出,考慮到運動習慣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已進行過調整。這代表,就算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只要日常生活中存在久坐的行為,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就是存在著的。不過,運動程度較低者的健康風險可能更高些。
「考慮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坐著-不論是上班時使用電腦工作或是下班回家看電視放鬆,現有的健康指引建議一天30分鐘的運動量根本不足以保證健康。」Alter博士解釋。
「要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久坐與規律運動缺一不可。」他建議除了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之外,也應減少坐著的時間。「站著時人體消耗的熱量是坐時的兩倍,透過站著看電視、站著使用電腦或工作中適時起身走動等方式,每天減少2~3小時的坐時,將能夠減少久坐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Alter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尚未能解釋久坐如何增加疾病與死亡發生的風險。但是他強調久坐的生活型態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避免長時間坐著和健康飲食、戒菸以及規律運動一樣重要。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