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研究大腦性別差異是一種性別歧視嗎?
過去人們說男女大不同,往往是將焦點擺在生理結構,事實上,身體的性別差異不僅是如此,像是不同性別對於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某些藥物也已被證明對女性的療效較差。像中風治療的用藥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現行療程則被認為可能對女性的健康構成威脅。
但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的客座編輯卻指出,科學家們因為害怕被主流神經學界邊緣化,而忽略這中間的差異。
由於科學家普遍認為女性的腦部會隨著生理週期受到賀爾蒙的波動影響,便因此更注重在較易研究的男性腦部;然而,證據顯示兩性腦部對於藥物的不同反應所帶來的影響是根本上的,而且效果甚鉅。
來自California Irvine的神經學教授Larry
Cahill說:「過去假設『男女除了在生殖上的構造不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研究兩性間的差異,而且除此之外,去研究女性令人討厭的賀爾蒙循環也是不妥的。但持續15~20年的研究都證明上述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兩性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Aston大學的Gina
Rippon教授指出,最近的研究顯示人們同時處在光譜上,沒有道理硬要將之二元化的進行研究,他甚至將類似研究描述為「神經學性別歧視」,並認為所有別差別都是源自於社會規範。
在此之前,Gina也曾經大力抨擊過許多分析男女腦部差異的神經學研究,像是著重於為何普遍認定「男性較擅長閱讀地圖,而女性擅長多功能作業」的研究。
Cahill教授聲稱曾被警告若繼續研究性別差異將會危及他的學術事業:「一些人只要一談到腦部性別差異界會變得敏感,但這事實上是源自於根深蒂固卻錯誤的推論。而這種抵抗性的心態,則是建立在如果神經學證明兩性腦部構造確實不同,就等於在說兩者不平等,但這是錯誤的想法。」
資料來源:Daily Mail、The Times
+ read more
2016.12.12
初級預防建議有瑕疵?服用史達汀宜三思
前不久,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公布了最新的史達汀初級預防建議,而最近一家名為Slow
Medicine強調改善生活型態的組織認為,該份建議仍有瑕疵,因此對USPSTF的建議採取保留的態度。
Slow
Medicine是一家強調透過量身訂做的方式解決健康困擾的公司,會整合個人的生活飲食、運動及壓力等因素擬出適合個人的健康計劃。該公司雖然認為USPSTF的建議背後確實有充分且嚴謹的研究證據,顯示史達汀不只可以用來降低血脂(包含高、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脂),還能預防重大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或中風,基於這些好處,USPSTF提出了最新的史達汀預防建議。
但Slow
Medicine仍因下列原因而對建議採取保留的態度。首先,他們認為沒有心/血管病史者服用史達汀的絕對好處很小,他們根據JAMA的研究說明,史達汀僅能降低全因死亡0.4%、降低心/血管死亡0.43%。其次,絕大多數有關史達汀的臨床試驗是由廠商贊助的研究,並且這些研究也未公開資料以便他人再次檢視,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資料是否有被完整呈現。再者,過去研究已證實史達汀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myalgias)、糖尿病風險增加及認知受損等;這些副作用還是近期才被發現的,無法保證未來不會發現更多副作用。最後,Slow
Medicine也提到,史達汀治療可能降低民眾改善生活型態的動機,錯誤地認為只要定時服藥就能安然無事。
綜合以上考量,Slow
Medicine認為雖然史達汀有助於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但鑑於目前對於史達汀的長期影響仍有許多未知,因此是否要開始用史達汀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宜再三思。此外,Slow
Medicine認為,USPSTF的建議其實是希望藉此讓不符合建議對象的人降低史達汀使用,而對於符合建議的人則是討論服用史達汀利與弊的好機會。
資料來源:Slow Medicine
+ read more
2016.12.08
9價HPV疫苗也能兩針見效?!
HPV疫苗究竟必須接種幾劑才能獲得保護效果是近幾年來專家們津津樂道的問題。近日,挪威Bergen大學的醫學博士Ole-Erik
Lversen和同事合作了一項研究,試圖了解接種不同劑數9價HPV疫苗所帶來的效果有無差異。
研究在15個國家中的52個日間護理服務站進行;總共1377名接種9價疫苗者的資料被分為以下五組進行分析:(1)間隔6個月接種兩劑的9~14歲女孩,274人;(2)間隔6個月接種兩劑的9~14歲男孩,273人;(3)間隔12個月接種兩劑的9~14歲男孩與女孩,269人;(4)花費6個月以上時間完成3劑接種的9~14歲女孩,275人;(5)花費6個月以上時間完成3劑接種的16~26歲青少女與年輕女性,286人(對照組)。
在接種最後一劑疫苗4週後,研究人員發現僅接種兩劑之女孩和男孩的HPV抗體反應不劣於完成三劑接種的青少女與年輕女性所擁有的抗體反應。
同時,本次研究也檢驗了疫苗的安全性問題;共有22名孩童經歷了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沒有人死亡;據研究指出,這些不良反應事件也未被確定為與疫苗有關。
作者認為,國家擬定並使用有效的兩劑接種方案以減少民眾前往醫療院所的次數,將能提升HPV疫苗接種計畫的成效,同時也能減少總成本。
不過,該研究受限於:兒童通常不暴露於存有HPV的環境當中,因此,無法測量疫苗的預防性功效。研究者也聲明“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評估抗體反應和臨床結果影響的持久性”。
在台灣,目前僅有部分縣市實施公費施打HPV疫苗,中央的公費施打對象則限於中低收入戶與偏遠地區的學童。政府現正研擬全面公費施打HPV疫苗的相關事宜,會如何為下一代的健康提供更好的資源與保護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我們樂見政府關心人民健康福祉,但是也希望在推行全面施打HPV疫苗前,能夠確實的做好本土的接種與追蹤資料庫;並且審慎的了解未來是否有補打的需求或是合併施打其他價疫苗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務必確實做好安全性行為的宣導。如此,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2016.12.05
食藥署公告將變更事後避孕藥為非處方藥
依據法規,目前事後避孕藥需經醫師開立處方箋後方能取得,而近日食藥署公告將會把該藥變成指示藥,同時說明相關配套措施以避免民眾濫用藥物。對此政策,不僅有婦產科醫師表示因事後避孕藥含高單位黃體素,不樂見轉為指示用藥,而台灣女人連線從婦女健康的角度檢視這些措施,也認為食藥署宜再審慎評估這項政策對女性健康的影響。
以下內容取自食藥署網站:《緊急事後避孕藥(Levonorgestrel
)變更為指示藥品之說明》
緊急事後避孕藥,是用於無事前避孕之緊急避孕措施,以降低非自願性懷孕的可能性之藥品。經查,歐美及亞洲等國家中已有部分國家將此藥品列屬非處方藥,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韓國等。目前廠商申請緊急事後避孕藥轉類案件,已經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指示藥品及成藥諮議小組就廠商送審之安全性評估報告、先進國家使用等資料審核完畢,目前食藥署正進行廠商之藥師教育訓練教材、衛教單張及仿單等文件審核相關行政作業中。
食藥署對於緊急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藥品,將規定廠商須執行下列措施:
(1)廠商需提供藥師相關教材,執行藥師教育訓練。
(2)限制使用年齡為17歲以上。
(3)不得開架陳列,須由專業藥事人員進行用藥指導及提供衛教單張後,方可交付於民眾。
(4)不同意此類藥品廣告申請,係為避免濫用,減少使用保險套及仰賴事後避孕的心理。
(5) 以單次事後避孕所需量為包裝量。
(6) 加強查核/監測此類藥品使用情形。
食藥署對於處方藥轉類為指示藥品,均秉持著需在使用安全及讓民眾能正確使用藥品的原則下,進行討論,以達到維護民眾用藥需求及用藥安全的目的。
+ read more
2016.12.01
是什麼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當女性在性行為中未有適當避孕措施或避孕失敗,可能會選擇服用事後避孕藥來避孕,而最近一份指引指出,若服用含有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的藥品,該藥會使事後避孕藥失效。
英國藥品監控機構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的指引指出,若您需要服用含有Levonorgestrel的事後避孕藥,且正在或於過去四周內有服用以下藥物,應告知醫事人員:
*
治療癲癇的Barbiturates、Primidone、Phenytoin或carbamazepine
* 治療肺結核的rifampicin、rifabutin
* 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ritonavir、efavirenz
* 治療真菌感染的griseofulvin
* 任何含有 John’s Wort的藥物
服用含有St. John’s
Wort的藥物的人,被建議使用另一種避孕方法:子宮環(copper
intrauterine
device),這種方法並不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若子宮環並不是選項,那麼可能會被建議服用更高的事後避孕藥的劑量,亦即需要同時服下2粒含有Levonorgestrel的事後避孕藥。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事後避孕藥的荷爾蒙劑量是多數事前避孕藥的10倍,並且目前屬於處方藥,須由醫師開立處方籤才能取得,因此若有需要服用一定要找醫師諮詢,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服用、避免發生嚴重副作用。更重要的是,確保自己在未來確實做好安全性行為,避免再次面臨事後緊急避孕的壓力。
資料來源:MHRA、HuffPost
+ read more
2016.11.29
史達汀是膽固醇騙局?效果仍被質疑
繼今年9月The
Lancet的研究指出史達汀的副作用被誇大並且好處被低估後,最近英國、美國、法國及愛爾蘭的醫師們認為史達汀被指出有效的依據–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進而能降低心臟疾病風險,本身就有根本上的瑕疵,因此他們質疑史達汀的效果,並且認為其副作用遠比許多重要研究所指出的還普遍。
哈佛大學博士John
Abramson-同時也是史達汀的專家-引用了今年初發表的系統性回溯研究,該研究發現在60歲的人身上壞膽固醇指數高與心臟疾病死亡風險無關,說明傳統上對膽固醇的假設具有根本上的瑕疵。
英國倫敦的心臟醫師Aseem
Malhotra認為,多年來史達汀背後的膽固醇騙局讓數百萬民眾被過度醫療,他們認為臨床醫師應該專注在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善,並呼籲那些指出史達汀利大於弊的研究公開其原始資料,讓研究能被真正地檢視。
Malhotra博士的看法除了受Abramson博士支持外,也被皇家內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前院長Sir Richard
Thompson、國際血管外科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會長Sherif Sultan所支持。
英國心臟基金會Sir Nilesh
Samani說明,Malhotra博士等醫師所提供的數據及評論,容易讓民眾對史達汀的好處及安全性感到困惑,但其實從過去20多年多項獨立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史達汀是降低人們心臟疾病的有效方法。
此外,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 Mark
Baker教授指出,NICE建議未來10年內心臟病風險大於10%的人可服用史達汀,乃根據充分的實證基礎,且該建議尊重個人選擇。
原本被期待做出有關史達汀最終論調的The
Lancet研究,仍在發表一周後被質疑其所認為的嚴重副作用遠比其所說明的普遍。目前關於史達汀是否安全及有效,醫界、學界仍存在很大分歧。
資料來源:_The Prescriber__、The Telegraph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