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身材高大的人健康風險高
2022.06.13
身材高大的人健康風險高
根據一個同類型中最大規模的研究,身材高大的人有超過100種健康問題的風險。   研究人員檢視美國25萬位白人、西班牙裔和黑人的男女中,超過1000種的健康狀況。   他們發現身高175公分以上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心律不整,靜脈曲張、神經損傷和足潰瘍。   此結果佐證了先前的研究 ─ 高大的身材可能和較大的心律不整或靜脈曲張的風險有關。   為何身材高大的人有較多健康問題?   身高和各種健康狀況的關聯,科學家仍未確定是由於基因或其他因素影響,如:飲食。   一個理論是血液傳送的距離較長,減少了必須維持身體健康的血液流量。   研究人員則認為身體承載的質量越多,對骨骼、肌肉和腳會造成更多的壓力。   然而身材高大的人在一些主要的合併症風險較少,包括冠狀動疾病、心臟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   主要是男性的數據   在這個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一個基因和健康的資料庫,稱「百萬退伍軍人計劃 (VA Million Veteran Program)」,約有28萬美國人的數據。91%的參與者是男性,因為資料庫來源主要是武裝部隊。研究的發現也許適用在和其他群體。   此研究佐證了先前有關身高和心律不整的研究,更發現了身高和健康問題的新關連,包括周邊神經病變、身體四肢如手、臂膀和腳的神經受損。10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因此受苦,受損的地方感覺麻木、刺痛,甚至疼痛。   研究主導作者Dr. Sridharan Raghavan說他們一共指認相關於身材高大的100-110個特定的健康狀況,「我們結論成人的一些普通狀況,身高可能是一個未被認知,且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研究人員並没有量化每個狀況所增加的風險。   一個人的身高由不同因素決定,包括他們的基因,已決定了高或矮。但生活型態有較健康的飲食和健康的背景,也會使兒童比較可能長高。   此研究將發表在《公共圖書館科學:遺傳學(PLOS Genetics)》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2.06.02)      
+ read more
擺脫大流行,群體免疫是不可期待的!
2022.06.10
擺脫大流行,群體免疫是不可期待的!
在大流行初期,「群體免疫」一詞成為熱點新聞,因為它承諾回歸到一個沒有 COVID 的世界。   關於如何實現這一「群體免疫」的目標有兩極化的討論。   有些人主張「佛系防疫」,即讓危險的病毒在人群中肆虐,以達到減少傳播所需的群體免疫門檻。這個方式在英國、巴西已經被評擊並證實不可行。   有人則認為應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群體免疫。這種想法是說,如果有疫苗且施打足夠的人口,達到群體免疫門檻,就可以抑制病毒傳播,恢復正常生活。   達到的門檻的施打率是多少?70% 或80% ? 這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 — 病毒的傳染性和疫苗的有效性。   簡而言之,病毒的傳染性越強,疫苗的效果越差,你需要接種的人就越多,才能實現群體免疫。   但實際上,這可能一直是個白日夢。隨著時間的演變,在歐美國家,即使我們今天看到疫苗接種率很高,群體免疫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   越來越遙不可及 — 病毒的傳染性增加   隨著大流行的發展,通過疫苗接種的群體免疫越來越遙不可及。事實上,根據我們對目前流行的病毒變體的了解,今天,通過疫苗接種達到群體免疫在估算上是不可能的。   早在 2020 年初,原始病毒株的估計 R0 (基本繁殖數) 為2 到 3。也就是說,感染該病毒的人平均會將其傳播給另外兩到三個人。   如果我們假設我們正在使用一種有效性為 80% 的疫苗,那麼當病毒的原始毒株流行時,我們需要為 60-80% 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看到流行病的減少。至少在估算上,這並非遙不可及。   然而,在大流行期間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最初的 SARS-CoV-2 病毒被更具傳染性的變種所取代。   目前估計 Delta 的繁殖數量約為 5,而 Omicron 的繁殖數量可能在 20 左右。群體免疫的疫苗施打率門檻估計高達 100-118%。   由於您無法為超過 100% 的人口接種疫苗,您可以看到隨著大流行的發展,依靠疫苗接種來實現群體免疫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那不是全部 - 疫苗的有效性降低   ─ 疫苗不會阻止所有傳播 儘管疫苗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傳播,但它們並不能完全預防。如果我們在計算考慮到這一點,實現群體免疫的挑戰將再次變得更加困難。   ─ 疫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到群體免疫還必須是長期保持對 COVID 的免疫力。但我們現在知道接種疫苗 自然感染後免疫力會漸漸減弱。   因此,如果免疫力不能持續,即使理論上群體免疫是可能的,也只是暫時的。要維持它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定期為全體人口提供加強注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打第2劑、第3劑及第4劑的原因。   ─ 新的病毒變種 然後我們看到了具有躲過人們免疫反應能力的新變種Omicron。新變種免疫原性的任何變化都會使目標變得更遠,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損害我們實現群體免疫的能力。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費心接種疫苗呢?   雖然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群體免疫不再是一個實在的主張,但這還是需要加以考慮。   ─ 疫苗保護個人 儘管群體免疫具有吸引力,但 COVID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始終是保護個人免受嚴重疾病和死亡,從而避免疾病對人群的影響。因此,儘管對感染的保護作用減弱,但疫苗似乎對嚴重疾病提供了更持久的保護。   ─ 疫苗與其他措施齊頭並進 最好將群體免疫視為不同程度 (gradient) 而不是二元概念。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沒有達到群體免疫門檻,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越大,病毒傳播的難度就越大。   同時,疫苗接種可以與其他行為和環境措施 (如保持身體距離、戴口罩和改善通風) 相結合,以顯著影響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能力。   因此,接種疫苗現在與以往一樣重要。現在,在冬季開始之際,幾乎沒有 COVID 限制,因此,確保您完全接種疫苗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2.06.02)      
+ read more
在家如何正確量血壓
2022.05.30
在家如何正確量血壓
高血壓是成人的一種普遍症狀,但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突發、中風或失智。在診斷和追蹤上,醫師通常會要求患者在家自己監測血壓,幫助醫師治療狀況。   紐約哥倫比亞高血壓中心的主任Dr. Daichi Shimbo說:「聽起來簡單,買個血壓計,把環帶帶在上臂,按鈕,就好了?其實並非如此容易。即使專業人員對於在家如何適當測量血壓也可能出錯。」   那麼,在家量血壓應該怎麼做才正確呢?   事先的準備: 避免咖啡因飲料,停止運動30分鐘,不可以抽煙,飯後要等30分鐘,上好廁所。然後安靜心無旁騖5分鐘,不看電視、不看書報或聽新聞。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HA) 和美國心臟科醫師協會 (ACC) 指南:坐在有靠背的椅子,腳平放地上,不可交叉。上手臂穩定支撐,保持在心臟的水平位置,手掌向上,放鬆手臂肌肉,不説話。測量兩次,間隔1分鐘。   若不遵守這些步驟,指數會大幅偏差。如隔著衣服量血壓,指數會相差5-50個點。   左右手的差別: 右手的血壓通常有5-10 mmHg的差異。英國和歐洲的指引均認為兩臂之間的收縮壓差值若為15 mmHg以上,代表患者有額外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目前,國際血壓指引建議醫護人員在評估患者心血管風險時應測量雙臂的血壓,但這個建議經常被忽略。   測量時間的差別: 早上血壓較高,隨時間漸降下,睡眠時最低。所以診斷高血壓時,醫師會要求病人早上和傍晚各兩個血壓指數,為期一週。   測量地點的差異: 有些人在醫師的辦公室指數高,我們叫它「白袍高血壓」,但其他地方不會。有人經歷「隱匿型高血壓」,即在醫師的辦公室指數正常,但其他地方則高。   Shimbo說:「在醫師的診所內測出的血壓指數,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而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在診所外面。難道你不想知道在真實世界中的血壓嗎??」   血壓的基本概念 測量血壓時,血壓計上顯示的數字,上面的數字是測量收縮壓,心跳時動脈壁的承受壓。下面的數字測量舒張壓,心跳之間,動脈壁的壓力。如果使用聽診器,心跳的聲音是「lub-dub」,lub是收縮,dub是放鬆。   原初的儀器使用裝滿水銀的管子,用毫米來計算,血壓以毫米汞柱來表達。   現在的電子儀器不用水銀,但原則一樣:手臂環帶慢慢緊縮切斷肘內動脈血液循環。環帶放鬆, 血液 ”whoosh” 開始流動即是收縮指數,聲音停止即是舒張指數。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5.23)      
+ read more
走出迷思 調查近9成贊成「處女膜」正名
2022.05.26
走出迷思 調查近9成贊成「處女膜」正名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委員辦公室今(2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處女膜正名」徵名及連署行動成果,近九成回覆者支持改名。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戴浩志表示,醫學會支持正名,因為處女膜與是不是處女毫無關係。   「處女膜正名」徵名行動約有1220名民眾參與,88.9%贊成重新命名、6.3%不贊成。贊成重新命名者中,38.9%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27%認為應改為「陰道膜」或「陰道前膜」,另有15.8%支持改為「陰道瓣」。另外也有「不要有『膜』就好」這樣的意見,因為有「膜」就有「破」的意涵。回覆者中生理女性佔76.97%、20-29歲佔了45%,顯示女性及較年輕的族群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及重視,也更願意付諸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數十個團體支持處女膜正名,涵蓋婦女、性別、勞工、新住民及醫事團體等類型,代表著「處女膜正名」有社會共識,期待政府正面回應。教育部於5月開會討論辭典中「處女膜」的處理方式,令人遺憾的是,並未移除「處女膜」,而是在解釋中增加「陰道前膜」等說明。黃淑英理事長指出,這項更名應由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決定最合適的醫學名稱,教育部再修改辭典,將「處女膜」三個字移除,並於新的名稱項下說明「舊稱處女膜,因涉歧視及物化女性故更名」等具性平意涵的解釋,而非自行定義。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戴浩志理事長表示,「處女膜」並沒有什麼功能,但這個名詞非常容易造成誤解,「處女膜」是否完整與是否為「處女」也沒有關係。為了「處女」這個意念去進行「處女膜修復」更是沒有意義,因為醫生不知道原來長什麼樣子,也無法保證性行為會落紅。   明(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團代表及林淑芬立法委員將於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後拜會衛生福利部,提交行動宣言,表達社會對處女膜正名的支持與意見,再度要求政府積極回應與處理。    
+ read more
Omicron 與其他 COVID 變種一樣嚴重
2022.05.13
Omicron 與其他 COVID 變種一樣嚴重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麻州綜合醫院合作的大型研究,SARS-CoV2 病毒的 Omicron 變種本質上與以前的變種一樣嚴重,該研究反駁了先前其他研究中關於它更具傳播性但不那麼嚴重的假設。   報告指出,「在 Omicron的時代和過去兩年不同變種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幾乎相同」。   這個評估Omicron嚴重程度的研究將「疫苗」的影響放進來考慮。與之前的變種相比,在Omicron激增期間,疫苗接種有助於將住院和死亡人數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這發現,應該會讓人們更瞭解疫苗接種和加強注射的重要性。   #專家的看法   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的 Dr. Arjun Venkatesh 指出,這項新研究基於麻州 130,000 名 COVID 患者的記錄,是獨一無二、並且相當有力的。它不像早期研究那樣只關注死亡人數和住院人數,而是考慮了患者的疫苗接種狀況和醫療風險因素,並比較了相似的人群。   Venkatesh 並指出,該研究沒有考慮患者可能接受的治療,例如「已知可以減少住院治療的單株抗體或抗病毒藥物。」如果我們今天沒有這些治療方法,Omicron 可能會更糟。   世界各國發現,即使在明顯致命的變種激增的情況下,仍有很大比例的公民不願意接種 COVID 疫苗。   當 Omicron 變種於 2021 年底首次被發現時,公共衛生官員表示,它在絕大多數感染者中引起的症狀要輕得多。這可能鼓勵了疫苗猶豫,他們不太需要注射。   但新的研究增加了證據,證明疫苗有助於使人們免受 Omicron 的最嚴重影響。   作者在他們的報告中引用了潛在的局限性,包括該分析可能低估了最近 COVID 浪潮中接種疫苗的患者人數和感染總數,因為它排除了在家進行快速檢測的患者。   這項研究由麻州綜合醫院、密涅瓦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共同執行,於 5 月 2 日發佈在 Research Square 上,目前正在 Nature Portfolio 接受同行評審。       編譯來源:REUTERS(2022.05.06)      
+ read more
女性比男性更多頭痛,為什麼?
2022.05.04
女性比男性更多頭痛,為什麼?
如果你因頭痛而受苦,你並不孤單。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頭痛影響全球一半人口,而女人比男人更普遍。   研究人員檢視1961年到2020年底發表的357個研究的數據,發現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 (52%) 患有一種頭痛,包括14%偏頭痛、26 %壓力型頭痛及5 %的人一個月中超過15天的頭痛。   此外,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每天都有近16 %的人有頭痛,而其中約一半的人 (7 %) 患的是偏頭痛。   所有類型的頭痛,女人都比男人更普遍,特別是偏頭痛 (女17%,男9%),和一個月超過15天的頭痛 (女6%,男少於3%)。   為什麼女性較會頭痛?   女性比男性更常見頭痛有幾個原因。首先,荷爾蒙變化在頭痛和偏頭痛發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有些人在他們的月經期間因為雌激素下降而經歷偏頭痛。   其次,女性可能有姿勢的問題,導致頸部和肩部緊張,這些都會轉移到你的頭上。   睡眠不足和壓力會導致更頻繁的頭痛。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這兩種現象的折磨。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主導作者Lars Jacob Stovner:「我們發現全球頭痛疾病很普遍,不同類型的頭痛負擔可能衝擊許多人。我們應該經由預防和較好的治療來減輕這個負擔。」   這項分析中大部分的研究,包括成人20-65歲,但有些包括超過65歲的成人,和兒童,年紀最小的只有5歲。   此研究發表在4月12日《頭痛和疼痛》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4.1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