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Apple Watch真的能告訴你是否有高血壓嗎?
Apple隨著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11的發表,推出了一系列健康功能,其中包括提醒佩戴者「可能患有高血壓」。
全球約有13億人患有高血壓,但將近一半的人未被診斷。主因包括缺乏定期檢查、症狀不明顯,以及單次測量可能忽略問題。
若能更早發現,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和失智症。
但是,Apple Watch真的能告訴你是否有高血壓嗎?
它是如何運作的?
目前公開的細節有限。但我們知道Apple
Watch的高血壓提示,利用手錶背面的光學感測器,偵測心跳時血液流量的變化。當演算法辨識出異常血流變化時,使用者會收到「可能高血壓」的通知,全程不需使用傳統會收緊手臂的壓脈帶。
這並不是新技術;其他一些公司,例如三星(Samsung)和Aktiia,也使用類似的方法。
然而,但這項通知並非診斷,因為根據目前所知,Apple
Watch不會提供具體血壓數值,也未經專業測量確認。使用者若收到警示,仍需由醫師以袖帶式血壓計檢測。
科學證據怎麼說?
「無袖帶」血壓監測裝置比傳統方式更舒適、可長時間監測,但目前證據顯示,其準確性仍有限。這些裝置缺乏統一的驗證標準,難以確定不同品牌間的準確度是否一致。
準確性也可能受到皮膚顏色、姿勢、活動狀態等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儘管如此,部分公司已獲得監管單位許可,Apple的高血壓功能也取得核准。不過,臨床指引仍未建議依賴此類技術監測血壓。
因此,定期由醫療專業人員檢查血壓,並在家中使用經過驗證的袖帶式血壓計,仍然很重要。
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這些技術在臨床環境、真正患者身上運作的效果如何。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
有哪些挑戰?
這項功能雖有助於提升高血壓的早期發現,但也可能帶來壓力。大量使用者若收到「可能高血壓」通知,可能湧向醫療院所檢查,增加醫療系統負擔,同時造成部分人不必要的焦慮。
隨著這類裝置普及,醫療體系可能需要調整,以應對更多因穿戴裝置提醒而尋求診斷的民眾。
如果你想使用它怎麼辦?
如果你開始使用新款Apple
Watch並收到高血壓通知,你應該在三到七天內使用袖帶式血壓計測量血壓,並將這些數據帶給醫生評估。
Apple網站上的說明指出,此「可能高血壓」功能不適用於22歲以下人士、孕婦或已確診高血壓的人。
無袖帶血壓技術的確有助於改善高血壓的早期偵測,這對全球健康是迫切需求。但在成為可靠的臨床工具之前,仍需更多研究來驗證其準確性與實際應用價值。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09.18)
+ read more

2025.09.24
關鍵2因素 增加失智風險
瑞士最新研究指出,聽力退化與孤獨感的交互影響,與記憶力衰退有顯著關聯,及早處理聽力喪失、維持社交關係,可能有助延緩失智症的發展。
早先已有研究顯示,大約四成的失智症病例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包括改善視力問題、治療憂鬱症、多運動等都有助於降低罹病風險。
即使不孤立,孤獨感也會放大聽力退化對認知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歐洲健康、老化與退休調查(SHARE)中的33,741位年齡50歲以上受試者,在長達17年的追蹤中發現,當聽力退化時,若年長者主觀上感到孤獨,即使社交互動頻繁,也會面臨更明顯的認知退化。
研究人員表示:「針對聽力受損與孤獨感同時進行干預,即使受試者在社交上並不孤立,仍可能對晚年認知健康帶來關鍵助益。」
又孤立又孤獨者,認知能力全面較差
若同時處於社交孤立與孤獨的狀態,參與者在所有認知測驗中表現最差,包含立即回憶、延遲回憶以及語言流暢度等項目。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與他人互動的頻率較高時,大腦會更常使用記憶功能,例如回憶資訊,因此能延緩退化。
此外,他們還發現,感到孤獨的人對聽力喪失的痛苦感受較強烈,這種心理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劇記憶能力的惡化。
此研究結果支持「客觀社交孤立」與「主觀孤獨感」兩者皆與失智風險有關的理論。
他們指出:「我們的設計揭示了孤獨感在感官(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連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也坦承,現階段仍無法證明這些因素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他們補充說:「我們的發現顯示,聽力障礙與心理社會因素,例如孤獨與社交孤立,可能都與晚年認知功能相關。」
「這凸顯出需採取整合性策略,結合聽力健康與心理社會支持,共同維護老年階段的認知健康。」
英國專家呼籲政府將聽力檢查納入健檢
針對此類研究,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機構(Alzheimer’s
Research
UK)專家呼籲政府,應將聽力檢查納入40歲以上成人的NHS健康檢查項目中。
該機構的Isolde
Radford博士表示:「我們尚未完全確定聽力喪失是否直接導致失智,還是會引發其他增加風險的疾病。」
「但我們知道,聽力喪失就像失智症一樣,並非老化的必然結果。」
「及早檢查聽力、配戴助聽器等措施,可能有助於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的風險,這是一個簡單卻能幫助數百萬人的步驟。」
將近半數失智症病例或可預防
去年的一項發表於《The
Lancet》,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也指出,將近一半的阿茲海默症病例,可能透過改善14項生活習慣因子而預防。
該研究建議的13項預防措施中,包含:確保有需要者皆能取得助聽器、減少有害噪音暴露、並強化40歲以上族群的高膽固醇檢測與治療。
阿茲海默症在台灣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公布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失智症之類型以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占56.88%最高。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其中女性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死亡人數3,768人,粗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6.1%。
這項研究刊登於《傳播心理學》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7.18)、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2025.07.09)
+ read more

2025.09.12
「隱藏的」脂肪正在悄悄加速老化
人們都以為胖的人比較容易有心血管問題,瘦的人比較不會。
事實上,不是胖瘦,而是體內「隱藏脂肪」和心臟病風險息息相關。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內臟脂肪(visceral
fat)會纏繞在肝臟、胃與腸道周圍隱藏著,從外表看不出來,卻可能導致心臟加速老化。
研究人員分析21,000多人數據,發現內臟脂肪含量高者,心臟與血管出現明顯老化跡象。血液檢測顯示,這類脂肪會引發全身發炎,而發炎與早衰和疾病高度相關。
研究並指出體型比體重更能反映心臟健康。
不同體型的風險差異:蘋果型 VS. 梨型
男性若屬於腹部肥胖的「蘋果型」,更可能出現心臟加速老化。
相較之下,女性若屬於「梨型」,將脂肪主要儲存在臀部與大腿,心臟往往更年輕健康。這種下半身脂肪甚至可能幫助預防心臟病、中風與第二型糖尿病。
研究也發現,停經前女性體內雌激素較高與心臟老化減緩有關,顯示該荷爾蒙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心臟年齡」的判定
為了得出結論,研究團隊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的MRI掃描,繪製脂肪分布位置,再以AI分析心臟與血管是否出現硬化或發炎。
接著,每位參與者被賦予一個「心臟年齡」,並與實際年齡進行比較,評估疾病的風險。
倫敦帝國學院的首席研究員Declan
O'Regan教授表示:「雖然早知體脂分布有『蘋果型』與『梨型』差異,但不清楚其對健康的影響。我們的研究顯示,內臟脂肪加速心臟老化,而臀腿脂肪對女性可能有保護作用。」
研究還發現,BMI並不是預測心臟年齡的好指標,這凸顯了知道脂肪分布部位的重要性,而不是僅看總體重。
他補充,即便健康活躍的人,隱藏脂肪仍可能有害。
未來療法關鍵
團隊計劃進一步研究,像Ozempic這類模擬GLP-1抑飢荷爾蒙的減重針劑如:wegovy等,是否能減少內臟脂肪並延緩心臟老化。結果證實這類減重針劑能降低危險的內臟脂肪,未來或許能幫助心臟保持年輕更久。
英國心臟基金會首席科學Bryan
Williams教授表示:「過多內臟脂肪會導致高血壓與高膽固醇,現在更證實會加速心血管老化。女性脂肪分布與雌激素相關,這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關鍵。」
他提醒,改善飲食與增加活動量能降低內臟脂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8.22)、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5.08.22)
+ read more

2025.08.22
全球肥胖危機惡化 專家呼籲採取五年行動計畫
肥胖與多種慢性病高度相關,例如糖尿病、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問題、生殖障礙與心理健康疾病。更重要的是,肥胖的健康風險不僅影響個體,還可能導致跨世代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未來數十年的醫療支出與公共衛生負擔。
然而,全球肥胖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從1990年至2021年,全球5至24歲人口的肥胖率增長兩倍,上升了244%,達到1.74億人。並且,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4.93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過重或肥胖。這顯示現行抑制肥胖的方式已無法有效控制這一代年輕人的健康風險,若不加以防治,將帶來嚴重的健康、經濟與社會影響。
2050年 全球三分之一的兒童肥胖或過重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至2050年,全球每六名兒童與青少年中將有一人屬於肥胖族群,超過一半的成年人也將受到肥胖與過重問題的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Study)的數據,估算204個國家與地區最新的過重與肥胖狀況,並預測至2050年的發展趨勢。
結果顯示,在未來25年間,全球將有3.85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過重、3.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肥胖族群,總計超過7.4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面臨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全球超過38億名成年人預計受到過重或肥胖的影響。而肥胖問題在地區與國家發展上亦存有差異。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發表的《世界肥胖地圖報告》(World Obesity
Atlas)提出警告,到2035年,79%肥胖和超重成年人和88%肥胖和超重兒童將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所有國家中只有7%國家有足夠的衛生系統來應對這一問題。該組織主席Simon
Barquera表示:「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MCRI研究員Jessica
Kerr博士強調,兒童與青少年在肥胖流行病中仍是最脆弱的群體。預防是關鍵,因為肥胖通常不會在青春期後自然消失。若不立即制定五年行動計畫,未來年輕一代的健康前景將極為嚴峻。
許多地區過去主要關注兒童營養不良與發育遲緩,但如今必須立刻面對並處理肥胖帶來的公共健康威脅。Kerr博士建議,各國應優先建立「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監測系統」,以提供準確的數據作為政策依據。
台灣學童肥胖率高居亞洲之冠 國中生問題更嚴重
台灣的情況同樣令人憂心。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111學年度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6.4%,國中生則高達30.2%。儘管與前一學年度相比略有下降,整體來看,平均每四名學生中就有一人屬於過重或肥胖,台灣學童健康面臨嚴重挑戰。
從長期趨勢觀察,自96學年度至今,小學生過重與肥胖的平均比例為27.6%,國中生更高,達29.5%。國中生的肥胖率在多數年度皆高於小學生,並且在近十年間多次突破30%的警戒線,顯示青少年族群的肥胖問題更加嚴峻。
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8年發佈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當兒童BMI超過該年齡層第85百分位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則屬肥胖。雖然台灣已有相關政策與校園健康促進機制,但從數據來看,現行策略對遏止肥胖的效果有限,急需全面檢討與強化。
專家建議與政府行動
MCRI的Susan
Sawyer教授指出,面對這場全球性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不能再將責任歸咎於個人選擇。政府應採取積極的管理,從不同層面投入資源,以系統性減少導致肥胖的因素,包括加強食品與飲料管控、促進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改善城市設計,營造支持健康選擇的環境。
編譯來源:Reuters(2025.3.4)、Eurek Alert(2025.3.3)、THE
LANCET(2025.3.8)
+ read more

2025.08.08
炸薯條被列為糖尿病風險食品?!
馬鈴薯雖然是許多家庭常見的主食,但最新研究顯示,馬鈴薯的烹調方式對第二型糖尿病(T2D)風險有顯著影響。
由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所主導的大規模分析指出,炸薯條的攝取與糖尿病風險升高有強烈關聯,而水煮、烘烤或壓成泥的馬鈴薯則未出現顯著風險。研究也發現,用全穀物取代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都可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馬鈴薯吃多,糖尿病風險升高?
研究指出,馬鈴薯攝取增加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呈線性關係。即使控制了反式脂肪、甜食攝取、BMI、多基因風險分數等因素後,薯條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仍顯著相關。
研究發現每週增加攝取三份炸薯條者,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20%;每週吃五份以上炸薯條者,與幾乎不吃者相比,糖尿病風險增加27%。而每週增加三份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風險增加5%;每週吃七份以上者,風險上升12%;每週吃七次以上烘烤、水煮、馬鈴薯泥(非油炸)者,風險小幅下降1%,但具有統計顯著性。
有別於炸薯條,其他常見馬鈴薯烹調方式(如烘烤、水煮、或泥狀)則沒有與T2D風險有顯著相關。這可能是因為炸薯條通常含有更多飽和脂肪與鈉,且常與加工肉品一同食用,進一步增加健康風險。
這些結果顯示,馬鈴薯本身雖非「有害」食物,但攝取方式及其所取代的食材將顯著影響健康。
替換馬鈴薯有助降糖尿病風險
然而,雖然這些烹調方式本身未提高風險,研究仍指出若用更健康的食材取代,T2D風險有可能降低。例如:全穀類(如全麥麵包、全麥義大利麵或法羅小麥)、非澱粉蔬菜(如菠菜、花椰菜)。但以白米與糙米的替代效果不如預期:以白米完全取代水煮、烘烤或馬鈴薯泥,反而增加T2D風險(風險比1.19),
以糙米取代上述馬鈴薯,並未帶來顯著風險降低。
這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馬鈴薯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最全面的研究結果。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了205,107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與「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男性和女性的飲食及糖尿病結果。30多年來,參與者定期填寫飲食問卷,詳細記錄他們食用特定食物的頻率,包括炸薯條;烤馬鈴薯、煮馬鈴薯或馬鈴薯泥;以及全穀物。
他們還報告了包括第二型糖尿病在內的新健康診斷,以及研究人員控制的其他各種健康、生活方式和人口統計因素。
在研究期間內,有22,299位參與者表示他們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該研究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8.06)、EurekAlert!(2025.08.06)、The
BMJ(2025.08.06)、The BMJ(2025.08.06)
+ read more

2025.08.04
產後嚴重出血與長期心臟健康問題有關
一項重要的新研究指出,曾經歷產後大出血的女性,其健康風險可能在接下來15年內持續存在。
研究顯示,產後大出血的倖存者在未來罹患心衰竭、中風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了76%。同時,罹患危險血栓的機率也增加超過兩倍。
儘管風險在產後第一年特別高,但這樣的健康威脅可能會延續長達15年,尤其對曾出現妊娠高血壓併發症的女性影響更為明顯。
來自印尼Airlangga大學的婦產科醫師、研究主持人Manggala
Pasca
Wardhana博士指出:「過去一直將產後出血視為一種緊急情況,只要止住出血就算處理完畢了。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對女性的心臟健康可能有長期的影響,甚至持續多年。」
Wardhana博士補充:「這項發現提醒我們,孕產婦健康照護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不能在分娩結束就停止,應延伸至產後的數月,甚至數年。」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00萬名女性經歷產後出血,約占全球孕產婦死亡人數的20%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嚴重出血可能影響長期心臟健康的原因有多種。大量出血會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血管與心臟功能,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
研究共同作者Fiqih Faizara
Ustadi強調,產後出血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且多重因素交錯。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機轉,並發展預防與治療這些潛在致命併發症的策略,因為這些風險可能在生產多年後才浮現。
照護指引應該更新
本研究呼籲,現行針對產後大出血的臨床處置指引應該更新,納入對女性長期心臟健康的考量。
對於曾發生過產後大出血的高風險女性,研究團隊建議,醫師應及早介入,鼓勵採取有助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也可考慮使用抗凝血或降膽固醇藥物等預防性治療。
研究團隊最後總結:「這項研究凸顯了全球應更加重視產後大出血對女性長期健康的威脅,尤其是在資源不足的中低收入國家,產後出血的負擔最沉重,卻最缺乏持續性的照護系統。」
研究怎麼做?
本研究為系統性綜合分析,團隊彙整了10篇在2024年前發表的研究資料,涵蓋歐洲、北美與亞洲的970多萬名女性,後續追蹤時間從3年至31年不等。
分析發現,產後出血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健康問題的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需要輸血挽救生命的女性,風險更為明顯。
研究發表於《母胎與新生兒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6.30)、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5.06.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