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睡不著?睡不好? 3C產品惹的禍!
一份新的睡眠研究報告指出:晚上使用手機、平板等科技產品會對睡眠品質造成負面的影響。計畫主持人Anne-Marie
Chang助理教授解釋:由於科技產品所散發出來的光比自然光含有更多的藍光,因此對睡眠與生理時鐘有很大的影響。
這項研究找來12名自願者,總共歷時兩個星期,在全程受研究者控制的狀況下於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睡眠研究中心進行。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每晚睡前進行4小時的閱讀,並填寫Karolinska睡意量表且接受多重睡眠監測,以利研究人員取得其睡眠期間的腦波、心律、呼吸與眼動情形。
睡前的閱讀內容與方式是本研究重點。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自行選擇想要閱讀的刊物,但必須有實質的「內容」,且可被歸類為閒暇閱讀的題材,並且排除圖像與數獨、字謎一類的益智遊戲。閱讀方式分別為iPad與紙本,以5天為一個週期,例如:若前5天的閱讀方式是透過iPad,則接下來的5天就必須改為以紙本閱讀。至於受試者閱讀iPad或紙本的先後順序,則是隨機決定的。
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在哪一輪的實驗過程中使用電子閱讀器,所有的受試者都出現較難入睡的情況,比睡前閱讀紙本的那幾晚多花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才睡著。同時,睡前使用電子閱讀器會抑制人體退黑激素的分泌、打亂(延遲)身體的晝夜節奏、減少快速動眼睡眠(最深層的睡眠階段)的時間長度或延後其發生;而最讓研究者驚訝且擔心的發現是,受試者都較易疲累且在隔日早晨發生警覺度下降的狀況,換言之,較不易清醒、反應較慢。
Chang助理教授強調:我們現在身處一個睡眠受限的社會,再加上科技產品的影響,長期累積下來將會對人體健康將造成很大的損傷。因此,她提醒民眾注意自身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也呼籲學界重視這個問題,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2014.12.15
美FDA發佈孕婦用藥標示新規定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六百萬名婦女懷孕,而這些孕婦在懷孕期間可能平均會服用三到五種處方箋藥物,其中有些婦女是在懷孕前就有健康問題,例如氣喘、高血壓,在懷孕及哺乳期間仍需繼續服藥;有些婦女則是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健康出狀況需要治療。
為提升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的用藥安全,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2月初針對藥品標示發布新標準與指導草案,要求未來所有相關藥物及生技製藥包裝上的使用說明,必須特別針對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服用該藥品的風險及益處提供相關訊息,以供參考。新規範將於2015年6月30日起生效實施。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是將藥物以A、B、C、D、X等五個英文字母,代表藥物對孕婦及胎兒可能造成的危險程度,並搭配相關的文字說明。然而字母分類制度過於簡化,且容易被錯誤解讀為藥物分級制度。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官員表示,用藥本應視每位孕婦或哺乳婦女的個人狀況而有所不同,並應將對胎兒及嬰幼兒可能造成的好壞處都考量進去。新的用藥說明規定要求廠商必須提供更完整的資訊,讓使用者可以依此判斷藥品對母親、胎兒及吃母乳的嬰兒可能帶來的療效或危險,將取代原有的字母分類制度。
新規定要求用藥說明上必須以「懷孕」、「哺乳期」、「有生育潛能的男女性」等三個標題,分別提供相關的詳細說明,包括藥物可能風險的摘要說明、相關研究數據及討論等,希望這些說明能作為醫護人員作為開立處方箋及患者諮商的參考依據。
「懷孕」類別的說明應該提供孕婦使用該藥物相關的資訊,例如用藥劑量、對胚胎發育的潛在危險;另外也要求必須說明是否有針對該藥物或生技製藥對孕婦的影響持續進行資料收集與研究;「哺乳期」類別應提供哺乳期間用藥應注意事項,母乳中添加藥物的劑量、對吃母乳嬰幼兒的可能影響等;針對「有生育潛能男女性」類別,提供的資訊應該包括該藥品與驗孕、避孕及不孕的關連。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2014.12.12
以藥物刺激泌乳 恐增加媽媽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
大多數生產完的媽媽能夠分泌足夠的母乳餵飽寶寶,但也有一些媽媽是需要藉由藥物刺激以增加泌乳量。有專家會鼓勵媽媽服用一種具有鎮吐以及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domperidone,利用藥物可能會產生高泌乳激素血症的副作用,促進乳汁分泌,但是過去已有研究該藥物可能與出現心律不整與心因性猝死等健康傷害有關連。
近日一項法國的新研究呼應過去的論點,提醒大家domperidone雖然對喝母乳的寶寶沒有危險,但對媽媽心臟健康的潛在傷害風險仍值得憂慮!
這項由法國研究者Catherine
Paul博士所領軍的研究,分析數個domperidone藥物的大、小型研究,整理當中與藥物效益及風險相關的資料。分析的結果顯示,有4個研究結果發現domperidone會增加母乳分泌量。部分研究認為服用10-20毫克劑量的domperidone三天,但也有其他建議應提高劑量到120或160毫克才夠。
關於副作用,在7個共包含113名寶寶的小型研究中,其中85名寶寶身上並未見有任何藥物副作用反應、其他28名則無相關資訊。其他涵蓋60對媽媽與寶寶的小型研究結果,在藥物安全性上同樣沒有疑慮,但針對domperidone的效益則無法做出結論。
研究認為,在大型研究中發現服用domperidone可能會引起心律不整和心因性猝死,而心律不整又是女性比較容易出現的疾病,因此要拿domperidone做為催奶的藥物,對媽媽還是有健康疑慮。研究最後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改善母乳哺育的實際實行情形要比非適應症服用domperidone來得效益高且較安全。
資料來源:人類哺乳期刊(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 read more
2014.12.03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近日一篇由2013年獲得美國醫學會基金會鼓勵女性成就人物的基金得主Juliet
Lee醫學博士與其同事所共同撰寫的文章指出,即使現今已是2014年了,但醫學領域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雖然與過去相較,這些問題不是那麼外顯,但它們都還是存在,影響著女性的薪資待遇、職涯發展等。
這篇文章內容是作者對外科、急診與內科女住院總醫師的調查發現。文中指出,在醫學領域裡,雖然現在女性加入學術殿堂的比男性多,但女性的學術發展有成就的比率卻比較低。
調查分析這些曾為住院總醫師的女性得出以下四項結論:(1)基於教育與教學因素,她們選擇現在這個位置;(2)離開學術醫學是基於專業因素的考量,而非個人原因;(3)她們缺乏足夠的導師,與前輩交談溝通時會感覺不舒服,且不確定如何才能達到可獲得升遷的標準;(4)在此領域仍充滿挑戰,如:遭受反彈、面對不明確的政策、缺乏學習的榜樣。
文章認為在醫學領域有許多性別議題仍需繼續努力以獲得改善,包括薪資的平等、保障進行學術活動的時間、及提供多元升遷管道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4.11.19
愛滋預防藥物效果有性別差異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指標中心的建議,不管是婦女或男子,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每天服用預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逆轉病毒(antiretroviral)藥物Truvada。
近日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展出一套數學預測模式顯示:婦女要預防由陰道性交傳染的HIV,必須每天都服用Truvada;不過,男性只須一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即可以預防因肛交而引起的HIV感染。
過去曾有兩項大型的臨床試驗讓未感染HIV的婦女每天使用反逆轉病毒的藥Truvada與tenofovir中的其中一種,結果卻發現沒有什麼效果。藉由這次算出的預測模式可解釋為何那兩項試驗會失敗,當中其實就是由於參與者確實服用藥物的天數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未能看見效果。
此次,美國北卡萊納大學的藥師Kashuba及其團隊先找出在細胞中愛滋藥物成份(tenofovir
和Emtricitabine)與DNA分子兩者之間能有效預防HIV病毒複製的比率。再使用較早期對婦女的臨床實驗資料建立一套數學計算模式,能預測每周服用2-7天不等的藥物,於不同部位(陰道、子宮頸與直腸)組織細胞中的該比率數值。最後計算出針對不同部位要達到預防效果需服用標準劑量藥物的頻率。
第一,直腸組織部分,所有的實驗對象須每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
或每天服用tenofovir。第二,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ruvada,75%的陰道組織能達到有效預防的比率、50%的子宮頸組織能達到。第三,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enofovir,陰道或子宮頸組織可達到有效的比率則未達半數。
科學家指出,直腸組織比子宮頸和陰道更容易達到有效的比率是因為直腸組織內DNA分子較少,相對的,
tenofovir濃度會高於陰道組織。對此研究發現,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此研究使用的分析資料中參與對象皆為女性,所以其所計算出的有效預防直腸組織感染HIV應服用的藥物劑量及頻率會是可適用於女性身上,但此劑量是否一樣也能預防男性因肛交發生直腸組織感染HIV事實上我們並無從得知,因此,研究所下的結論仍須在男性身上進行試驗才足以證實其真正的有效性。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1
甲狀腺疾病篩檢效益不明
在美國,針對沒有任何明顯病徵的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並給予治療,目前已很普遍,但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近日完成一份建議草案指出,因為這種預防性篩檢與治療長期而言對病人本身的健康是否有益處,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因此無法就是否支持或反對成年人接受定期甲狀腺疾病篩檢做出明確建議。
無病徵病患接受治療問題
美國在2006年至2010年之間,針對治療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開立左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的處方籤增加了42%,超過2千3百萬筆處方。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從左甲狀腺素使用普及,但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和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盛行率低,兩相比較可以合理推論許多無病徵的甲狀腺疾病患者確實接受了治療。因此他們呼籲應針對甲狀腺功能失調篩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找出能證明篩檢效益的證據。
接受治療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及篩檢爭議
支持治療亞臨床甲狀腺失調疾病的論點認為治療能將其他相關的潛在危險,例如心臟疾病降到最低,但USPSTF表示,上述效益並非全然正面,因有相關的研究明顯有方法論侷限性,無法應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未有研究針對亞臨床甲狀腺亢進治療進行確切評估檢視。
不過,截至目前也沒有充足證據顯示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有任何害處,僅有非直接證據指出篩檢可能引發的危害,包括假陽性結果、對心理的影響、誤診、過度治療等。如真要進行篩檢,醫療人員首先應確保病患明確了解做此篩檢可能的益處及危害。
國際內分泌相關醫學會對篩檢的建議
但是,目前在美國大部份和內分泌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治療有關的專家團體都推薦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其中美國甲狀腺協會就建議所有成年人從35歲起(孕婦除外),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也建議年長病患,尤其是女性,即使未顯示任何病徵,定期接受促甲狀腺激素(TSH)檢測。
在2006年,英國三個專業醫療團體-英國臨床生化學會、英國甲狀腺協會、英國甲狀腺基金會,則曾聯合公開反對健康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史蒂芬妮.李博士則表示,USPSTF的建議並不會影響內分泌醫師的臨床實作,因為事實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症狀非常廣泛眾多,所以幾乎很難從出現一、兩種症狀就斷定是否罹病,如中年女性通常會出現昏厥、體重增加或皮膚乾燥等「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因此病患還是要前往就醫進行篩檢才能確診。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女性由於荷爾蒙影響的關係,甲狀腺疾病的盛行率較男性來得高,因此提醒女性還是應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