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性別研究新勢力:「男性健康與陽剛氣概」研究興起
2015.02.02
性別研究新勢力:「男性健康與陽剛氣概」研究興起
  2014年世衛公報曾發表一篇觀點文章呼籲國際間各國衛生政策應注意男性健康落差問題,盡力改善男性健康才會對婦女及兒童有利。近日《全球健康行動》期刊 發表一篇「性別與健康」評論文章,針對該期刊在去年以同名主題徵稿收件的文章內容進行評論,得到與世衛公報文章相同的發現。 該期刊共徵得13篇文章,圍繞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性別暴力、性別與老化、氣候變遷等主題,而評論指出「陽剛氣概」是篇數僅次於生殖健康的主題,是未來有發展希望且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 評論文章的第一作者瑞典Umeå大學性別研究中心教授Ann Ohman表示,當我們談到性別與健康時都會馬上聯想到生殖健康,所以這次的投稿件數以生殖健康佔大宗並不令人意外,但這也可能會壓縮到其他主題的研究發展空間。而這次投稿中比較令人驚訝的是,「男性與陽剛氣概」在其中也佔了5篇。 Ohman教授表示,男性與女性健康兩者存在權力關係,是緊密連結、難以拆解開來看的,如:一篇研究玻利維亞及厄瓜多的青少年男女性行為,結論指出性別平等態度對青少年男女的性與生殖健康都有正面影響;男性酗酒問題及陽剛氣概議題同樣會牽涉性別權力關係。而這些圍繞在男性與陽剛氣概的研究皆指向一個新的理論概念,那就是推動健康的男性氣質,這將會對女性及孩童的健康有益。  除此之外,另一類文章Ohman教授認為也非常重要,那是關於關注印度地區婦女遭受性侵的問題,以及討論社工、研究者及公衛專家在改善印度性別平等上能夠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全球健康行動期刊(Global Health Action)    
+ read more
茫到腦袋空白?!酒後失憶不是玩笑話!
2015.01.28
茫到腦袋空白?!酒後失憶不是玩笑話!
  你是否曾經有過喝醉酒,隔天一早醒來對前一天喝酒發生的事情只剩片段記憶的經驗?!最近一項美國研究進一步指出,有將近50%民眾表示他們飲酒後出現過酒後失憶(alcohol-related blackout),而具某些特徵的年輕人特別可能過度飲酒到會發生酒後失憶的程度,並出現一些酒後的危險事件。 當一個人血液中的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超過法定酒醉限值,超過程度愈高,發生酒後失憶的機會就愈大。研究表示,由於一般十幾到二十幾歲是最容易開始出現重度飲酒問題的時期,再加上樣本數過大,因此選擇15-19歲為研究主要分析對象。 研究對象來自英國布里斯托ALSPAC研究中1,402位的15-19歲飲酒年輕人,研究團隊評估這些年輕人在15、16、18及19歲四個年紀發生酒後失憶的軌跡狀況,結果分為四類­—未曾發生過(5.1%);發生頻率隨年紀而快速增加(29.5%);發生頻率隨年紀緩慢增加(44.9%);在這四個年紀時間點都發生過(20.5%)。而被歸為第四類的特徵指標為女性、飲酒量較高、吸菸、具有衝動性特徵、身邊朋友的物質(如菸、酒、藥物等)使用程度高。 分析顯示,在英國的年輕人之間發生酒後失憶的狀況很普遍且重複性高,有30%飲酒者在15歲發生過酒後失憶、75%在19歲時發生過,在研究進行追蹤調查的四年間,近乎有半數的研究對象約每隔一年半就發生一次酒後失憶。 研究主要作者Marc A. Schuckit教授表示,無論男女出現酒後失憶的同時都可能會引起一連串危險的意外發生,像是女性可能被強暴或發生無法預期、無法自我保護的性行為;男性容易出現打架、與他人發生口角或是車禍。他建議應多教育青少年男女飲酒可能帶來的危險,讓他們瞭解酒後失憶的影響並改變飲酒行為。   資料來源:酗酒: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Alcoh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  
+ read more
脂肪細胞有助於預防感染!?
2015.01.27
脂肪細胞有助於預防感染!?
  脂肪細胞是維持身體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不但如此,加州聖地牙哥大學醫學院皮膚科主任Dr. Richard Gallo的研究團隊聲稱,他們發現脂肪細胞會產生抗菌胜肽(AMP, Antimicrobial Peptide)來對抗病原體,也就是說脂肪細胞能保護身體預防感染。 研究人員將老鼠暴露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下,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細菌,會引起小膿皰疹、蜂窩性組織炎等與人體的皮膚和軟組織有關的感染。結果發現不到幾個小時的時間,感染部位的AMP的數量和大小都有明顯的上升,最驚訝的是脂肪細胞產生了大量的Cathelicidin抗菌胜肽(CAMP, Catheli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AMP是先天免疫系統用來對抗細菌、病毒、微生物的重要武器。 Dr. Richard Gallo表示,我們常認為一旦皮膚的保護層被打破,接下來就是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巨噬細胞(macrophages)等白血球的責任,但是,累積白血球或讓白血球到達發炎部位都需要時間。我們的研究發現脂肪細胞可以保護我們,它們能產生幾乎和嗜中性白血球一樣多的AMP,而AMP是我們對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線,所有的生物都靠它自我保護。 但是,Dr. Richard Gallo同時也指出AMP(特別是CAMP)的存在其實是雙面刃,因為人體內CAMP不足的話,容易受到感染,例如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但是人體內有太多CAMP也不好,研究顯示過多的CAMP會使免疫相關疾病的風險增加,例如狼瘡、牛皮癬。 資料來源:Science期刊
+ read more
人要「衣」裝    酒要「瓶」裝
2015.01.26
人要「衣」裝 酒要「瓶」裝
  英國酒類健康聯盟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英國民眾支持酒類產品包裝應標示更多有關營養成分及健康相關之訊息。英國國會議員艾斯特森日前也於下議院針對酒類產品加註懷孕避免喝酒的警語提案。   根據現行英國法規,食品及非酒精性飲料產品的包裝都強制規範必須標示內容成分及營養價值等資訊,儘管酒類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卻不在規範之內。雖然根據英國政府責任協議(Responsibility Deal),部分酒類製造商承諾於產品包裝標示提供更多訊息,但這完全出於廠商的自發性,現實上酒類相關產品包裝上的健康資訊經常都以極細小字體標示幾乎無法辨讀,且有關內容成分的訊息並不完整。   根據該組織所進行的全國性調查,83%受訪者支持酒類產品包裝應提供酒精對健康影響的資訊,87%受訪者贊同加註懷孕期間不應喝酒之相關警語。調查同時發現,雖有高達9成1的受訪者表示知道酒精可能有害健康的訊息很重要,但是僅不到一半(47%)的人了解喝酒與癌症的關連;不到三分之一(31%)的人了解喝酒與乳癌的關連;而知道喝酒可能導致口腔或喉癌的人僅有五成。   英國酒類研究機構主任凱瑟琳布朗則表示,該研究顯示大部分群眾不甚了解喝酒的健康風險,尤其是喝酒與癌症的關連。大眾有權知道他們喝下肚的東西是什麼。政府應該採取行動將包裝標示的強制規範擴及酒類產品,以確保消費者不會在不知情狀態作出可能危害健康的行為。   為了讓消費者對於飲酒對健康的危害風險有更清楚認識,針對酒類產品包裝標示,酒類健康聯盟提出以下建議: *  所有酒類產品包裝都應以清楚可讀的字體標示出產品營養成分、熱量及酒精濃度。   *  強制各項酒類產品包裝應至少保留三分之一空間標示相關健康警語。   *  所有酒類產品應於包裝載明建議,懷孕期間不應喝酒。     資料來源: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 read more
多擁抱不感冒!你有多久沒擁抱了?
2015.01.22
多擁抱不感冒!你有多久沒擁抱了?
  當人們陷入低潮時,一個來自朋友或愛人的擁抱能緩和當下的情緒。最近更有研究指出:擁抱除了能平復心情外,還能幫助身體抵抗病毒如感冒。 由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特裏希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的Sheldon Cohen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象徵社會支持度的擁抱可以減少因壓力導致的疾病。過去也有研究顯示,人們若經常與他人有衝突較難抵抗感冒的病毒。同時,擁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也較能免於壓力引起的心理問題如焦慮和憂鬱。 研究團隊找來404位健康成人填寫問卷,請他們自評自己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度高低。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持續兩週於每天晚上對進行404位參與者進行電話訪問,了解參與者當日經歷過的衝突以及討論他們與他人擁抱的經驗。最後,參與者需被暴露在有普遍的感冒病毒的環境中,研究人員隔離觀察其是否有出現任何染病或不適的徵兆。 實驗發現,在衝突當下感到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度的人,比較不容易受到感染,並且發現接近三分之一的保護作用來自擁抱。而那些被感染的參與者,若自評的社會支持度較高,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同樣被感染但自評社會支持度較低的人輕微。 Cohen教授說明,這些結果顯示接收到來自信任的人的擁抱,可以提升個人所感受的社會支持程度,而擁抱次數越高越可能減緩壓力對身體的傷害。而不論是擁抱引起的效果,還是擁抱僅作為反映社會支持度的表徵,擁抱確實能增進人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當真「坐以待斃」!久坐傷身,運動嘛嘸效?!
2015.01.22
當真「坐以待斃」!久坐傷身,運動嘛嘸效?!
  近日有許多研究都在探討久坐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日前已有研究證實坐時長短與女性肥胖有關,近日又有新的研究結果指出:久坐會影響心臟病、糖尿病與癌症的發病率,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而且,即便是平日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也難逃此影響。   來自多倫多康復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Alter博士分析了41篇研究中的相關資料,找出久坐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久坐習慣者,久坐者的死亡率高出24%、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出14%、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高出近18%、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與卵巢癌等多種癌症)發生率高出13%、癌症致死率高出17%,最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了91%。   研究者指出,考慮到運動習慣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已進行過調整。這代表,就算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只要日常生活中存在久坐的行為,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就是存在著的。不過,運動程度較低者的健康風險可能更高些。   「考慮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坐著-不論是上班時使用電腦工作或是下班回家看電視放鬆,現有的健康指引建議一天30分鐘的運動量根本不足以保證健康。」Alter博士解釋。   「要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久坐與規律運動缺一不可。」他建議除了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之外,也應減少坐著的時間。「站著時人體消耗的熱量是坐時的兩倍,透過站著看電視、站著使用電腦或工作中適時起身走動等方式,每天減少2~3小時的坐時,將能夠減少久坐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Alter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尚未能解釋久坐如何增加疾病與死亡發生的風險。但是他強調久坐的生活型態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避免長時間坐著和健康飲食、戒菸以及規律運動一樣重要。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